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4.81KB ,
资源ID:293339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3339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冲刺复习高考命题作文指导1整理精校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冲刺复习高考命题作文指导1整理精校版.docx

1、高三冲刺复习高考命题作文指导1整理精校版高三冲刺复习:高考命题作文指导1 作文辅导0312 2230 高三冲刺复习:高考命题作文指导 一、命题形式 1单纯的命题作文(词、短语、句子) 2诠释关键词的义项+命题 3材料(提示词或引导语)+命题二、审题方法 1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法) 2明确重心法(审题眼) 3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 4追问法 5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 6一分为二法 7巧用材料法三、综合训练一、导入: 1介绍近几年高考作文有关命题作文的情况(材料),强调写好命题作文对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性。 2命题作文要过“五关”:(1)审题关(2)立意关(3)选材关(4)结构关(

2、5)文体关 今天我们重点讲“过审题关”。 二、目标阐述 “过审题关”,就是要掌握正确有效的审题的方法,明确审题的目的,尽快地确定写作的范围、重点,力争做到符合题意、切合题意。 学生看材料,总结明确命题作文的形式: 1单纯的命题作文(词、短语、句子) 2诠释关键词的义项+命题 3材料(提示词或引导语)+命题 三、高考命题作文审题七法 (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从

3、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例】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201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例】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201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审题指导】 你我他、一个人/ “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格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举手投足泛指手脚动作。又指做某些事的具体过程或者轻易而举之间的动作。 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 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

4、“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 “举手投足之间” ,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观察到生活的举手投足之间细微之处;不仅是观察,更要思考,思考举手投足之间蕴涵的精神内涵,要朝向生活的深处开掘和思考,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要求同学们不仅会要叙述,更要会议论,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分析。 补充:作文提示语中的三个“如何对待”给我们以很好的思考方向启示。(可用“巧用材料法”和“追问法”来审题) 命题作文可以变成半命题作文(化虚为实,

5、化大为小) “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握住你(_)的手”;/”你”指谁/什么 “必须跨过这道坎”“_必须跨过这(_)道坎”; “细微深处”透过“细微深处”感受/体味人情冷暖/思想品格。 “深处” 即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细微”的意义与价值等 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观察到生活的细微之处;不仅是观察,更要思考,要朝向生活的深处开掘和思考。同“我想握住你的手”和“必须跨过这道坎”一样,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要求同学们不仅会要叙述,更要会议论,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分析。这一方向不会改变。 【拓展训练】第二次月考命题作文:把心唤醒 【审题指导】谁/什么“把(谁的)(怎样的)心唤醒” 【原题回放】担当,在词

6、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一是可以补充宾语,回答出“担当”的对象,如“担当责任”“担当义务”“担当道义”等;二是可以补充主语,回答谁“担当”,如“我担当责任”“每个人担当义务”“教师担当道义”等。这样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即可。 【拓展训练】2015年高考语文四川卷(60分) 请以“熟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审题指导】现代汉语词典第版是这样解释“熟悉”的:知

7、道得很清楚。 以词为题的,可用“组词造句”(添枝加叶)法,化虚为实,化大为小。 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事、熟悉的人)、熟悉的风景/留念回忆 熟能生巧/ 熟悉使人有亲切感和安全感/对熟悉的人和事容易轻信 熟悉不等于了解/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最不了解的 自以为熟悉的人和事,其实很陌生 陌生可以变为熟悉/熟悉可以变为陌生 对熟悉的不想改变/有时需要我们放弃熟悉的东西 熟视无睹/ 熟悉的往往被漠视/熟悉的容易被忽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熟悉与忽略/“我们熟悉明星的一切,却忽略了身边的人(亲情)” 熟悉与消失/“熟悉的东西(传统文化、技艺等)正在离我们远去”、熟悉的面孔离我们而去反思:珍惜、保护与传承等。

8、运用逆向思维法:对这个作文题目内涵的发掘和深化,学生甚至可运用逆向思维,倒弹琵琶出新意,可以形成“熟悉有时是一种可怕的习惯”“熟悉形成的思维定势束缚人”“不要觉得一切都熟悉,要走出生活的惯性,以求新的发现”的深刻立意,进而阐述“人们所熟悉的东西,有时又在束缚着人们”的道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原题回放】 2015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请联系自己

9、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意(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什么叫“诗意”/优美、美好/有格调有情调/浪漫/令人陶醉)/ 1诗思;诗情。 2。诗的内容和意境。 3。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

10、人以美感的意境。 为什么要诗意地生活? 如何诗意地生活? 【拓展训练】 题目: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

11、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原题回放】2015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带着感动出发”句意明确,且考生人人有话可说。但审题中仍然“暗藏杀机”,“带着感动出发”是个偏正性的短语,“出发”是中心词,写作中需注意“出发”时“带着感动”,即“感动”在前,“出发”在后。从内容上看,“感动”可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部分,但中心必须落实到“出发”上来,如果光有感动的内容,或简单地记叙一次让自己感动的事,而将“出发”抛在一边,那文章就有偏题的嫌疑了。 在作文时,我们可以将其分解成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1、带着什么出发?感动

12、。2、带着感动去干吗?出发。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到哪里去,去干什么。所以具体的作文落脚点应当在“感动”,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动了;写作的重心在于“出发去干什么”,可就此展开。 就题目“带着感动出发”本身来看,显然是契合了传统的“文以传道”的创作观。在时下,众志成城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是举国上下的头等大事,其中所表现的“道”是需要及时传承的。因此,考生不妨结合近期的这两件大事立意作文。 【遣词造句法】围绕核心词素进行遣词造句。即以该词或标题中的核心语素为中心词,组合成短语或造出表意明确的语句,这短语和句子本身有可能构成这篇文章的命意判断。 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主要对象(核

13、心词素)是“自然”“生活”,有两对象就存在主要关系,主要意向很明确,是倾向于赞同或认可的,即在生活中要学会欣赏自然、尊重自然、彰显自由个性或提倡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等。具体操作时,需界定“自然”的内涵,可具体化为“自然界”,也可抽象为一种生活观,前者是在“自然”层面上的立意,后者是在“人生、精神”等方面的立意。如:在自然中生活,我们会发现内心深处无比向往的时光;自然地生活,可营造一颗诗意善感的心;自然地生活,让人诗意地栖居;自然地生活,是人生的精神突围;自然地生活,收获那一份淡定与从容。 (三)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 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

14、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 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 如2

15、015年上海卷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关键词“坎”可视之为喻体词,那么需对它进行具体化,其寓意(比喻义)为成长、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如家庭变故、升学受挫、心理失衡等;当然,我们也可以对它进行抽象化,如诚信之坎、诱惑之坎、困境之坎等。又如2015年高考作文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中“春光”比喻(象征)“希望”“真诚的心”“浓浓的爱”等。 【原题回放】2006年高考语文辽宁卷 以肩膀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审题指导】探究寓意法。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且具有比喻义、象征义,就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引申联想。 “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

16、形式。 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 “肩膀”是一道寓意(比喻义)性的命题作文题,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征义。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依靠;担当、承受(负、挑);是用来承担什么的?责任、勇气等。只有这样立意,才算读懂了“肩膀”的比喻义或内涵。 【拓展训练】请以“虚掩着的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命题作文题“虚掩着的门”是一个偏正式短语,“门”是中心词,它的本义是指房屋、车辆等的出入口,它的比喻义(寓意)是指人生、事业等的出入口。“虚

17、掩着”是修饰语,点明了“门”的特点只要去推,便可打开。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本义实指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一个意象、一个道具、一个细节等,由此来生发出为文、为事、为人之道,最后文章的中心可能还要升华到“门”的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上。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比喻义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主旨的凝结点知识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人去推开;生活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能体味爱心,而又能付出爱心”的人去推开;事业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人去推开等等。 【拓展训练】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写一篇

18、作文。(2015年高考语文北京卷) 【审题指导】化虚为实。题目中的“隐形”和“翅膀”的理解和阐释,是文章立意的关键。 “翅膀”是比喻,是象征,它要受 “隐形”的限制,也就是说“翅膀”并不是真正的翅膀,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要把“翅膀”的一般比喻义、象征义考虑进来,这就意味着这里的“一双隐形的翅膀”,可以是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一种执著不移的理想(梦想),一种指导自己人生的精神或文化,一种支撑自己战胜困难的情感力量,把这样的内涵结合实例阐释好了,就应该是一篇不错的作文。注意感情的真挚,道理的深刻。 化实为虚/联想引申法 【拓展训练】2015年高考语文湖南卷 请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19、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60分) 【审题指导】 “踮起脚尖”是一个动词短语,勾勒出一个富于弹性和张力的喻义性动态意象,意蕴丰厚,耐人寻味。/化实为虚,由实到虚,联想引申。 文题以“踮起”为标志性词语和思维核心。 踮起:动词。即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联想引申法 踮起脚尖,即是一个引体向上提升的动作。大凡踮起脚尖,都是有目的性的动作,比如扒墙头看热闹,比如树下摘果子,比如学习跳舞种种。这些都是一个引体向上努力的动作,是为了提升自身的高度,而做出的费工费力的动作。是啊,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天天“踮起脚尖”来呢? 我们必须踮起脚尖。 /化实为虚/联想引申法/可引发思想、文化、学习、实践等方面的多极

20、联想和思考,从不同角度提炼中心和观点。 踮起脚尖,才能心想事成。 踮起脚尖可引申提炼“不满现状,争取更高”、“努力进取,追求卓越”、“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等观点;客观上,可引申提炼“升高而致远”、“更高才能更阔”、“挖掘潜力得发展”、“目标要有可行性”等观点。 (四)追问法 “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原题回放】 2015年高考作文(重庆卷)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

21、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追问法”: “自然”指什么?自问自答:“在自然中生活”是指“在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呆板”中生活,选择的是释义(2)(3)。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 在自然中生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活,选择的是释义(1)。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 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

22、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拓展训练】 题目: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此题可通过“追问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 自问: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的圈子?自答: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 自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自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 自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自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 自问: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自答走出这个圈子

23、,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 “以问领想”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 【拓展训练】2015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指导】为什么/如

24、何( 谁)找回(谁的)童年(的什么),意义与价值 追问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找回童年的 什么 (纯真、好奇心、天真烂漫、百无禁忌、无忧无虑) (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包括“”给我们的启发。) 为什么要“找回童年”? 找回童年有什么意义与价值(重要性)? 如何找回童年? 命题者命制题目时,总要考虑到答题对象,以及这个题目所处的现实,它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写作时如果能抓住这点加以挖掘,定会写出更有深意的文章来。因此,追问“为什么”时一定要“追问背景”! 背景(情境)追问法/ “可是今天”,这一转折,实际上暗示了这一命题的背景。 /现在在人为什么要去找回童年呢?怀念、失去、不再拥有 【拓展训

25、练】“把心唤醒”中“唤醒”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把心唤醒?如何把心唤醒? 【拓展训练】 【例】2015年高考语文上海卷(70分)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追问法:他们是谁?他们都做了什么?他们是怎样的人?人们、社会、我为什么会关注他们,又是如何评价的? 写这篇作文,首先要给“他们”定位。“他们”是谁?“他们”应该是某一个群体,是某一类人,“他们”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遭遇,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鲜明特征。考生本人一定要把“他们”具体化,要非常明确,这一点是写好本文的前提。 具体写什么内容,这道作文题给考生的空间是很大的,属于开放型的作文题。考生可以根据平时的积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平

26、时比较关注的、有过一定思考的“他们”来写,比如可以写西部落后地区同龄人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表现他们的勤奋、坚强、同命运抗争的可贵精神,从而告诫自己,要珍惜我们的优越条件,要热爱生活,要努力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也可以写农民工、写残疾人这些群体,都可以。尽管高考作文题一般不提倡直接表现社会热点,但是这道作文题,也可以写热点,比如年初南方罕见暴风雪、四川地震等重大事件中的特殊群体,可以写灾民、可以写人民子弟兵、可以写志愿者,只要恰切,都是符合作文要求的。 该作文题,应该说也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关注“我们”,也更需要关注我们之外的值得关注的“他们”。现在的独生子女,自我

27、意识很强,但是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也需要培育,命题者之所以出这样的作文题,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 【例】 2006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指导】“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题目中的提示已经给出了三个义项,但考生依然较难把握其立意。是肯定还是否定“意气”呢?我们可采用“化意为象

28、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例如: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如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同时,也便于行文。“化意为象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 【拓展训练】题目:请以“考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考验”是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运用“化意为象法”,将“考验”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例如:苏武牧羊是考验;司马迁受宫刑是考验;屈原终不屈于浑浊的现实,自身选择高洁,是考验;邓小平三起三落是考验,我们高考是考验等。从这些形象的事例中,我们得出中心“人要经受得起各种考验,考验是对人的毅力、人格、精神的检验,是我们成功的通行证。”“化意为象法”采用的是一种先发散后聚合的思维过程。 (提示:化意为象与以象取义可进行互为逆向思维,化意为象要避免“象”之堆叠,在开展发散思维之时,还应该进行、分角度,避免重复。写作时可以“象”证“意”,透过分析,让“意”与“象”建立密切联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