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56章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30197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56章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必修三56章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必修三56章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必修三56章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必修三56章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56章习题.docx

《必修三56章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56章习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56章习题.docx

必修三56章习题

第三期第五、六章复习卷

主编:

赵政宇编审:

侯周林指导老师:

周卓娅

一、生态系统:

1、概念: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能力的动态系统。

2、范围: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太阳是这一生态系统的能源。

 

 

3、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的类型:

(1)碎屑食物链:

如:

枯枝落叶→分解者或碎屑→食碎屑动物→小型肉食动物→大型肉食动物。

(2)捕食食物链:

如在草原上:

青草→野兔→狐狸→狼。

(3)寄生食物链:

如哺乳动物:

鸟类→跳蚤→细滴虫(寄生原生动物)→细菌→病毒。

(4)腐食食物链:

如:

动物尸体→俪蝇。

一般来说,食物链的环节不会多于五个。

食物网是自然界普通存在的现象。

食物网是生态系统长期发展形成的。

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二、能量的流动:

1、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的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食物链越长,损失的能量就越多。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的正常功能。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没有能量(太阳能或现成有机物质)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5、生态金字塔

(1)能量金字塔(如图5—9)

(2)数量金字塔(3)生物量金字塔

有时候,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是倒塔形的。

例来说明。

春季,藻类繁盛,浮游植物的数量必定大于浮游动物,但在其他季节,情况正相反。

尽管藻类的体积小,又不断被吃掉,但它们的繁殖速率很高,在单位时间内,不仅繁殖出大量的个体,同时也有大量的个体被吃掉。

因此,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内,藻类的生物量要比消费者的生物量小。

但尽管生产者的生物量小,生产者的生产量的能量却远远大于通过消费者的能量。

 

6、作用: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三、物质的循环:

1、水的循环水的循环是物质循环中最重要的一个,可以说没有它就没有生态系统的一切活动。

水的循环主要依靠日光能。

动物总的失水量远不如植物多。

2、碳的循环(图1—6—19)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方向的流动,而不是循环流动。

3、氮的循环如图1—6—20

4、沉淀循环钙、钾、钠、镁、磷等盐类的循环均属于沉淀循环

5、富集现象如DDT的富集

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信息传递

1、概念:

日常生活中,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

2、类别:

(1)物理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2)化学信息:

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昆虫、鱼类以及哺乳类等生物质——信息素。

(3)行为信息:

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

3、作用: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应用: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六、稳定性

1、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

4、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5、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搞力稳定性就越高。

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如温带草原受到破坏后所需的恢复时间比热带雨林受到破坏所需的恢复时间短。

6、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六、生物圈和人

1、无论局部地区,还是全国乃至全球,人口的环境容纳量都是有限的。

2、1999年10月12日,“地球村”第60亿位公民降生。

3、右图所示我国历年来人口增长情况。

4、我国应对人口问题的办法: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

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200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010年,人口总数(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要控制在13.6亿以内;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从而基本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5、我国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办法:

在114个国家有关土地面积、草地面积、森林面积以及淡水总量等6项自然资源总量综合排序中,我国排在第8位,并且其中有几项还名列前茅,但是人均占有上述各项自然资源的数量就明显退居后位。

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3;我国的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是世界人均的1/4。

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生态农业。

6、全球环境问题:

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7、污染

(1)水污染:

水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2)热污染:

发电厂和其他工厂放出的热水进入水体使水温提高,水的含氧量降低。

(3)空气污染:

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物以及粉尘等,其中最多的是一氧化碳。

①温室效应:

大气中CO2含量最高了,热量保持多了,气温就要升高,这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

②酸雨:

正常的雨水由于溶有CO2,pH为5.5~5.8。

大量的SO2和NO2的排放,使雨水中含有硫酸和硝酸而成为酸雨,其pH可低至4~4.5,偶尔可低到2.1。

酸雨可随风飘流。

③臭氧层的破坏

(4)农药污染:

如DDT

8、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9、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潜在价值②间接价值③直接价值

10、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易地保护主要措施为建立精子库和种子库

11、可持续发展:

①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②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③人类只有深刻认识自己与其他成员之间相互关联、依存和制约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和资源,建立起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练习:

1、某生物群落中,植物生长迅速,分解速度快,腐殖质积累少,植物层次分明,该群落应该是

A、北方针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C、草原D、热带雨林

2、狼和兔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

A、趋同进化B、能量交流C、相互竞争D、相互选择

3、图1-6-21所表示的物种A和物种B的关系是

A、寄生B、共生C、捕食D、竞争

4、某生态系统中已知2kg重的座鹰要吃10kg小鸟,0.25kg小鸟要吃2kg昆虫,而100kg昆虫要吃掉1000kg绿色植物,若各营养级摄入的食物除去消耖于呼吸等能量外其余都转化为能量,那么鹰对绿色植物能量的利用率是

A、0.15%B、0.2%C、0.25%D、0.015%

5、美国的生物圈Ⅱ号(模拟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历经两年后终于失败,它与生物圈I号(地球)相比,主要差别在

A、能量的来源不同B、空间和资源的限性

C、物质循环的广度和深度D、自动调节能力的强度

6、(2009浙江理综,6)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给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体)。

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7、、(2008上海生物,32)图21-6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8、(2008广东文基,75)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产生温室气体B、需要能量驱动C、不依赖于水D、具有全球性

9、(2008广东生物,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10、(雅礼中学2月)某生物小组为了解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对其中动物的胃进行解剖,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已知甲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

+

+

+

+

+

+

+

+

+

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组成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②此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戊占有4个不同的营养级③该生态系统中,信体数量最多的一定是甲④乙与丙即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⑤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⑥若庚获得1kg能量,则从理论上至少需要消耗甲25kg

A、②③④⑤B、①③⑤⑥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⑥

11、(师大附中2月)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折比例,如下表。

上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饲养方式

植物从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他

鱼种1

单养

0.42

0.12

0.01

0.45

混养

0.05

0.35

0.05

0.55

鱼种2

单养

0.43

0.23

0.01

0.33

混养

0.40

0.12

0.01

0.4

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②单养时鱼种2多出没在池底③混养时两鱼种多出没在池底④混养时鱼种1多出没在池底,鱼种2多出没在植丛中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①④⑤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④

12、(2007广东生物,24)某硫铁矿废水造成的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当地农田、作物和人类健康,当地政府对此展开了综合治理,措施之一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将食用作物改种为(多选)()。

A、饲料作物B、观赏作物C、能源植物D、纤维植物

13、(2007海南生物,14)春天某树林中,栖息着大量的夏假鸟池鹭,一些幼鹭练习飞行时,掉落树下,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人们为这体弱的小鹭提供食物,一些体强的小鹭也飞来分亨食物。

当秋季来临时,依赖人类喂养的池鹭不能生途迁飞。

据上述情景,对池鹭种群保护最有利的做法是()

A、春天将这片树林起来,避免人类干扰

B、奏将全部幼鹭圈养起来,特秋天放归自然

C、秋季终止投喂,促使池鹭迁飞

D、秋天将不能迁飞的池鹭圈养起来,待来年春天放归自然

14、(福建龙岩4月)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

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

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15、(2008长沙一中)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为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最佳防治措施是

A、彻底消灭害虫种群B、彻底破坏病虫害的发生环境

C、保护害虫所在的食物链D、断绝害虫的食物和能量来源

16、(2008雅礼中学)科学工作者在某地观察,记录了四种野生动物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h),如表,假设浣熊因某种疾病而数量锐减,则短期内将发生的变化是()

物种

休息

与其他物种竞争

进食

寻找配偶

大鼠

4.8h(追逐小鼠)

0.6h(吃植物种子)

13.4h

2.4h

浣熊

18.0h

0.0h

3.6h(吃大鼠)

2.4h

北极郊狼

18.0h

0.0h

4.8h(吃浣熊)

1.2h

小鼠

4.8h

6.0h(被大鼠追逐)

10.8h(吃植物种子)

2.4h

A、大鼠数量减少B、小鼠数量增多C、北美郊狼数量减少D、植物种子数量增多

17、(2009北京理综,30,16分)为研究森林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美国一研究小组在某无人居住的落叶林区进行了3年实验。

实验区是两个毗邻的山谷(编号1、2),两个山谷各有一条小溪。

1965年冬,研究人员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留在原地。

通过连续测定两条小溪下游的出水量和硝酸盐含量,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

两条小溪中硝酸盐含量变化如图21-5所示。

请回答问题:

(1)大气中的N2进入该森林群落的两种途径有。

在森林群落中,能从环境中直接吸收含氮无机物的两大类生物是。

(2)氮元素以N2、

和的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有竽合成两类生物大分子。

(3)图中显示,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其原因是不同季节生物。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主要的两个原因是

(5)硝酸盐含量过高的水不宜饮用。

在人体消化道中,硝酸盐可转变成亚硝酸盐。

能使DNA中的C-G碱基对中的“C”脱氨成为“U”。

上述发生突变的碱基对经两次复制后,在该位点上产生的碱基对新类型的是、。

(6)氮元素从森林群落输出的两种途径的是。

(7)该实验结果说明森林群落中被的两个主要作用是。

18、(广州4月)图21-20A、B、C分别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金字塔、某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和某浮游生物群落的金字塔。

请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描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最好用的形式。

(2)为什么一个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会出现生产者数量少于消费者数量的现象?

(3)为什么生态系统需要持续受外部的能量输入?

(4)图C中的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有何特点?

图C表明分解者所占有的能量远比消费者的多,为什么?

19、(2008雅礼中学)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⑧表示,⑩表示,⑥/③的值约为。

(2)在该生态系统的某段时间中,甲种群的数量变化如表1所示,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表2所示:

表1甲种群的数量变化

起始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数量

4

24

140

840

30122

17.5万

表2乙种群的数量变化

起始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数量

26

60

140

330

594

655

661

①在种群数量的调查中,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在第4年末,工作者标志了甲动物200只,一段时间后,重捕300只中有12只被标志,由此估算甲动物在第4年末的数量为。

②请描述甲种群的增长规律,乙种群呈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是。

③请绘出乙种群增长速度与调查时间的定性关系曲线图。

 

(3)在该生态系统中,有“

”的食物链,鹰的食物中有2/5来自蛇,鹰每增重1kg,至少需要昆虫kg。

(4)图21-27是该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中相应的字母填在图21-8中对应的营养级中。

20、(2008师大附中)图21-9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部分图解,其中a、b、c、d构成生物群落,①~⑧表示相关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1)碳元素、硫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分别是以、形式进行的。

(2)根据a、b、c、d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生产者是(用字母填空)。

(3)若此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的部分图解,图示各种成分之间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来。

(4)若此力表示生态系统中硫循环的部分图解,则图中①~⑧不该有的是。

(5)酸雨素有“空中死神”之称,这是因为酸雨影响生物的生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导致酸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21、(山东济南3月)为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组成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泥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

“+”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原因是。

(2)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

(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原因是。

(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

①;②。

21、(2008长郡中学)近年来,一些城镇、社区修建了人工湖泊,以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下面表格是某研究学习小组选取某社区新建人工湖泊进行的生物类群及其消化道食物组成的调查,请仔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

鱼类

水草、贝类、藻类

水草

/

藻类

/

水禽

鱼类、贝类

贝类

水草、藻类

(1)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在下边方框中以食物网的形式表示各种群之间的营养关系。

该湖泊生态系统中鱼类占有的营养级为,鱼类与水禽的关系是。

理论上,在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该湖泊中鱼类的种群量的变化规律应该是。

假设湖泊中任一捕食者的每种食物提供的生物量相等,则水禽增加4kg,藻类提供的生物量至少是kg。

(2)该湖泊建好后排入过量的居民生活污水,水体逐渐变绿、发臭、从生物因素分析,湖水变绿、发臭的原因是。

造成人工湖泊很容易被破坏的关键是。

(3)有人利用贝类滤食藻类的习性进行控制藻类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22-1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挂养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呈上升趋势,但仍能推论贝类可以有效控制藻类,理由是。

(4)将上述方法应用于人工湖泊后,发现有的湖泊藻类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湖泊水中水草却疯长了,并带来了负责影响,下列控制水草疯长不合理的措施是。

①引水稀释②打涝水草,开发利用③使用化学除草剂④控制生活污水的排入

(5)有人提出大量引种水花生、水葫芦抑制藻类及水草疯长。

你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