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251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广义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心理学。

包括:

学校教育心理学;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2)狭义教育心理学专指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包括学生方面、老师方面、师生交往和教学环境。

(3)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5)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的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常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的学与教的科学。

二、如何理解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1)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2)是艺术:

需要天赋、直觉和创造性;

(3)是科学:

需要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简要评价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建构主义发展观:

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心理结构既有量变,又有质变。

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二)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三)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1、成熟

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练习和经验

指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

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

3、社会性经验

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充分因素,它需要建立在被主体同化的基础上。

社会化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获得的同样多,从那里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合同型性。

如果缺乏儿童的主动同化作用,这种社会化作用将没有效果。

4、平衡化

智力的本质是主体改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是介于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是主体对环境的能动适应。

实现平衡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就是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认识活动的是一般机制,它使得认知结构由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

(五)对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评价:

1.长处

(1)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发性与主动性

(2)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

(3)确认儿童发展速度是因人而异的

(4)对教育提出一些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2.局限

(1)个体维度vs.社会文化维度

(2)对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估计不足,各阶段年龄划分有绝对化倾向

给出的问题过于复杂,指导语不易理解

(3)研究方法方面的异议

临床实验法在技术上使人难以重复实验;被试的有限性

四、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价值。

(一)核心内容

1.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

社会环境中的一切,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衣食住行、历史文化、社会制度、行为规范等构成人类生活中的文化世界,既影响成人,也影响儿童。

大文化;小文化

2.两种心理机能与儿童心理发展

生物进化结果的低级的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心理机能之所以从低级发展到高级:

一是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二是语言、符号的掌握;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3.认知发展和言语发展休戚相关

4.最近发展区

是指介于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所能达到的实际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经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所能达到的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即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那段差距。

(二)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价值

1.教学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

2.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3.“搭建支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支架(scaffolding):

别人给予的帮助。

五、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六、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简要评价。

(一)儿童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二)对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的简要评价

1.优点:

皮亚杰发现了如是规律:

儿童的道德认知是呈阶段性发展的,这些阶段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从而为人们正确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不足:

(1)年幼儿童会不会忽视行为者的意图;

(2)年幼儿童会不会尊重所有的规则(与成人的权威);

(3)父母会不会阻碍儿童的道德发展;

七、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评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科尔伯格的理论特色

1.人类的道德不是有无的问题,也不是归类的问题,主张每个人的道德都是随年龄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

2.将习俗(convention)一词引人其理论中。

目的:

一是想说明道德判断不单纯是一个是非对错的问题;二是想说明道德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社会的习俗不是完全相同的。

(二)评价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贡献

1.揭示了人类道德认知发展的两大规律:

⑴由他律向自律方向发展的规律;

⑵循序渐进的规律。

2.让人清楚的看到了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

3.个体的品德具有浓厚的主体特征

主要质疑

1.只研究了公正问题,忽略了关爱;

2.只研究了禁令取向的道德推理,没有研究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的道德推理;

3.只通过研究言语反应来考察人的道德发展水平;

4.只研究了道德发展的一般性问题,没有考虑道德发展的特殊性;

5.没有澄清道德发展的阶段是否有严格的顺序,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否要求抛弃前一种思维方式。

6.在现实的教学背景下,其所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过于复杂,操作性不强。

7.被试以男性为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八、两难故事法:

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一)两难故事法:

一种经典的研究儿童品德发展的方法。

两难故事法,是根据所要研究的道德主题,设计并编写出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两难故事,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要求个体辨判是非或对错并说出自己的理由,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去推断他们的道德发展水平。

(二)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

“不成!

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九、科尔伯格关于个体道德发展的三级水平六个阶段

道德推

理特点

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

不该偷的理由

该偷的理由

1

以惩罚

与服从

为定向

偷东西会被警察抓

起来,受到惩罚

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

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

2

以行为

的功用

和相互

满足需

要为准

如果妻子一直对他

不好,海因茨就没

有必要自寻烦恼,

冒险偷药

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

海因茨就应关心妻子,

为救她的命去偷药

3

以人际和

谐为准也

称为“好

孩子”取向

做贼会使自己

的家庭名声扫

地,给自己的

家人(包括妻子)

带来麻烦和耻

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

不好,他都得对妻子

负责。

为救妻子去偷

药,只不过做了丈夫

该做的事

4

以法律和

秩序为准则

采取非常措施

救妻子的命合

情合理,但偷

别人的东西犯

法。

偷东西是不对,可不

这样做的话,海因茨

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

务。

5

以法定的社

会契约为准

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

海因茨已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

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

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

6

以普通的伦

理原则为准

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

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

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

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

十、评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一)道德或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1、0-1岁,信任——不信任;

2、1-3岁,自主行动——羞怯怀疑;

3、3-6岁,主动感——退缩内疚感;

4、6岁-青年期,勤奋进取——自贬自卑;

5、青年期,同一感——角色混乱;

6、成年期,亲密感——孤独感;

7、中年期,发展——停滞;

8、老年期,完美感——失望、沮丧感。

(二)评价:

肯定方面:

1.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2.从整体上,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中考查了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等的形成

3.阐释了个体一生的发展,体现了研究人的终生发展的观念,比较符合人的发展实际,也是最早研究人的一生发展的心理学家。

不足方面:

1.过分强调人的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

2.把许多社会问题归结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某一特殊阶段的心理任务与危机是否恰当,心理任务与危机跟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3.没有解释个体如何以及为什么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

4.该理论缺乏实证性研究的支持

十一、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问题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案例:

李老师的惊喜

李老师一边喝着茶一边批改卷子。

像往常一样,每次考得好的都是同样的几个学生,而有一拨学生总是垫底。

为了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补课、附加的家庭作业等等,总之几乎他能想到的都做了,不管李老师怎样努力,他们总是不能达到他的期望。

一天,李老师的思维方式突然改变了,因为前些天他读了一些关于评价某些活动价值的文章,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于是李老师决定在他的代数和几何课上增加一个新的要求,即出一道数学题,并解决它。

题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同学们能够将课堂上所教的概念和知识用于这个课题之中就行:

学生可以把数学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可以提出创造性的证据,可以写数学史方面的论文,或者其他选择。

令李老师感到惊奇的是,一些有创造性地、激动人心的作品出自那些平常被认为能力较差的学生。

他们的作品表明他们不仅理解了概念,而且还会以创造性的方式加以应用。

李老师发现,应该通过更宽泛的方式考查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不能仅仅只看数学考试成绩的高低。

(一)智力的差异

1、什么是智力

智力是一个人的聪明程度。

(1)处理抽象事物(如观念、符号、关系、概念、原理)的能力而不是处理具体事物的能力。

(2)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处理新情境的能力,而不是对熟悉情境作单纯熟练反应的能力。

2、智力的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

(1)言语智力:

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代表人物:

诗人,小说家,演讲者,雄辩家。

(2)数学-逻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