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151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2.发展心理学的学科历史(3个阶段代表人物贡献)

(1)阶段一: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等人奠定了儿童心理学的思想基础

2.达尔文:

《一个婴儿的传略》传记法&日记法进化论推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

3.普莱尔:

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创始人

观察自己的孩子0-3岁,1882年《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反对白板说

研究方法:

系统观察&儿童传记

研究对象:

0-3岁的儿童

(2)阶段二: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

1.霍尔将儿童心理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至青春期

1904年《青少年:

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1922年《衰老:

人的后半生》

最早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

2.精神分析学派率先研究人的一生(荣格与弗洛伊德)

荣格的贡献

(1)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

人在40前半生向外后半生向内

(2)中年危机:

压抑、呆滞、紧迫感

(3)论述老年心理

(3)阶段三:

发展心理学的问世

1.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1930年《发展心理学概论》世界上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

2.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psychology取代“儿童心理学”childpsychology

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

死亡实验

自然实验:

从众实验

(二)观察法

实验室观察:

儿童依恋行为观察

自然观察:

儿童游戏规则发展

(三)调查法

1、问卷法

缺点:

回收率、对被试文化水平有要求、被试隐瞒

2、访谈法

内涵:

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流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

适用范围广,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缺点:

费时费力费财,结果受研究者影响,资料难量化。

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及其优缺点

(1)纵向研究设计

普莱尔

课题设计:

2010级心理班大学期间心理能力的发展研究

优点:

能够系统、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

缺点:

被试流失反复测量时间冗长

(2)横断研究设计

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者某几个年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全国各省市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调查与对比

优点:

效率高、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缺点:

缺乏系统连贯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复杂

生命之初

1.母亲自身的条件对胎儿的影响(影响胎儿的因素)

(1)母亲的体重

(2)母亲的身高

(3)母亲的孕史

(4)母亲的营养

a调查: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孕妇营养缺乏,死婴现象多

b过瘦母亲的孩子早产儿与低体重儿偏多

c早夭的婴儿调查:

营养不良

d母亲营养不良:

婴儿智力偏低

(5)母亲的年龄

(6)Rh因素(Rh阳性的红血球能与抗Rh抗体凝集成块)

母亲:

Rh阴性

父亲和孩子:

Rh阳性(孩子的阳性血液通过胎儿循环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Rh抗体)

(7)母亲的精神压力

担心与焦虑

夫妻关系紧张

生理问题:

矮小、瘦弱、身体体抗力差

心理问题:

神经质

(8)极端情绪

(9)母亲对胎儿的情绪影响能持续多久

(10)母亲所处的环境

化学物质:

新房与流产

辐射:

铅中毒与儿童多动症

高空飞行:

怀孕最后三个月不应当乘坐飞机进行高空飞行

”高原母亲“与”海平面母亲“:

胎盘

”高原婴儿“与”海平面婴儿“:

2.生命分期

婴儿幼儿小学儿童中学生成年初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婴儿期

1.身体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婴儿期

2.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

单侧化:

大脑半球单侧化理论认为,人类大脑的右半球和左半球分别处理不同的信息种类,其中左半球主要负责认知活动,如读、说及所拥有的信息加工过程。

当外界主要是语言信息时,个体通过大脑左半球加工,认知分析这些信息并形成心理图象;大脑右半球主要涉及非语言的、没有时限的、形象化的信息。

可以这么说,大脑左边是理性的、有活动的和现实的,右边是情绪化的、隐喻的、冲动的和直觉的。

髓鞘化:

是指髓鞘发展的过程,它使神经兴奋在沿神经纤维传导时速度加快,并保证其定向传导。

是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

4.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

(1)兴奋机能逐渐增强

(2)皮质抑制机能开始发展

5.第一信号系统

婴儿末期,第一信号系统活动有了初步发展,具有了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6.第二信号系统

7.婴儿期动作的发展规律

整体---分化

不随意---随意

方向性和顺序性:

头---尾

近---远:

身体成长和动作发展从躯体中间向外围依次发展:

大---小

婴儿主要动作发展:

抓握能力五指分化手眼协调:

开始协调(4-5月)达到协调(5-6月)

不协调---协调----灵活

8.独立行走的影响

(1)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2)扩大了认知范围

(3)增加了与周围人交往机会

9.视觉的发展

(1)出生:

成人的3%---5%

(2)出生后六个月:

20%于成人

(3)1岁左右:

接近成人

(试崖实验----深度发展)当某种刺激已经被婴儿所熟悉的时候,定向反射就不再发生或者程度减弱

视崖实验吉布森和沃克(Gibson&Wolk,1960)首创测量婴儿距离(深度)知觉最常用的实验沃克(Wolk,1979)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26cm时,68%的7~9个月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0~13个月的婴儿只有23%。

其结论是:

1.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2.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3.9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

对婴儿视崖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10.定向反射:

通过变得更加警觉对新颖刺激作出反应的倾向

11.习惯化:

当某种刺激已经被婴儿所熟悉的时候,定向反射就不再发生或者程度减弱

12.去习惯化:

个体对某种刺激习惯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个体又恢复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

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兴趣的现象叫“去习惯化”

13.婴儿获得语言的理论(先天后天)

先天论:

乔姆斯基-先天语言获得装置-大脑器官-等待激活、也必须置身于言语系统之中被激活

后天论:

强化&模仿

前言语阶段:

从出生到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词汇之前这一阶段---牙牙学语、非语言性声音和姿态交流(约1岁前)

最早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词汇:

9个月

最晚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词汇:

16个月

14.词语爆炸时期(选择)

19-21个月电报句

20---30个月是婴儿掌握基本语法最重要的时期

15.托马斯.切斯的婴儿气质三类型以及其教育方法

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是: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感受性弱、反应性强、兴奋性强、平衡性强、灵活性高、反应速度快

感受性弱、反应性和主动性强、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不灵活

感受性弱、反应性弱主动性强、兴奋性弱,反应速度慢,不灵活

感受性强、反应性和主动性弱、兴奋性强、反应速度慢,不灵活

托马斯.切斯

1.容易型(占40%):

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往。

容易型儿童易获得成人的最大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占10%):

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情绪紧张不安,交往困难。

困难型儿童易使亲子关系有疏远。

 3.迟缓型(占15%):

适应环境缓慢,也称慢慢活跃型。

其余35%儿童的气质属于混合类型。

16.婴儿笑的三个阶段

1.一般研究认为,婴儿在5-6周时出现对人特别的兴趣和微笑,即社会性微笑

婴儿5周之前,能引起婴儿微笑,但此时是简单的反射性的,不是社会性微笑:

无社会性微笑

2.5周-3.5月,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不加以区分的,不管是对主要抚养人或者陌生人,表现的微笑是一样的:

无差别的社会性微笑

3.5月(4个月)随着婴儿处理刺激内容能力的增加,能够分辨熟悉的脸和其他人的脸,开始对不同的人,有选择有差别性的社会性微笑:

有差别的社会性微笑

17.依恋(定义鲍比尔的婴儿依恋关系的形成状态)

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系。

鲍尔比(J.Bowlby)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

(0-3月)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3-6月)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6月-3岁)

18.自我意识出现的标志和时间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大约在一岁末的候,牙牙学语的儿童开始用手指可以拿到纸、笔,拿到什么是什么,但他知道手指是自己的,这样就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童年时期在1岁以内尚无自我意识,1周岁末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

1-3岁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突出的表现是从称呼自己的名字(如“宝宝吃苹果”)变为用“我”这一代名词来称呼自己(如“我吃苹果’’)。

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可以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进入青春期后,思想从一直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很大一部分,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导致自我意识第二次飞跃。

童年时期

1.游戏的作用

一、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生理机能的成熟与发展

二、游戏能满足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游戏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

四、游戏促进幼儿智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2.游戏的理论(霍尔弗洛伊德皮亚杰)

霍尔复演说

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出生后个体心理的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儿童期---远古少年期---中世纪

游戏是通过遗传而保留至今的机能表现,对人类历史的重演。

所以他主张,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应考虑到个体心理发展复演种系进化的特点,如,对他们多少带有一些野蛮性的本能,应在一定范围内让其自由表现。

引导他们:

讲古代英雄故事,游览,在野外争斗,嬉戏,而不是关在屋内,静坐读书,这才是教育的本义。

弗洛伊德

游戏是满足欲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游戏使儿童能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给他们提供安全的环境,使他们发泄那些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通常是攻击性的危险冲动,以满足其追求快乐的愿望。

过家家

皮亚杰-认知动力说

游戏是儿童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使之适应自己内部认知结构的一种方法,它在儿童智力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

游戏,特别是假想的游戏,是创造性想象的根源。

皮亚杰认为游戏发展与智力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地满足个体的需要。

3.元记忆

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人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婴儿最初对世界的理解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即用感觉和运动去探索事物,后来对事物的表现逐渐变得抽象起来,逐渐用符号系统在头脑中加以呈现,最高级的符号系统是语言。

前运算阶段(泛灵论自我中心集体的独有守恒的概念)2-7岁

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此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符号功能,思维不仅仅局限于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