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生态环境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湘教版选修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141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生态环境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湘教版选修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 《生态环境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湘教版选修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 《生态环境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湘教版选修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 《生态环境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湘教版选修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 《生态环境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湘教版选修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生态环境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湘教版选修6.docx

《高中地理 《生态环境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湘教版选修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生态环境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湘教版选修6.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生态环境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湘教版选修6.docx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湘教版选修6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湘教版选修6

一、教学指导意见说明

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了解层次:

说明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区别;知道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部

分;了解生态平衡的含义,描述生态平衡的主要特征。

理解层次:

发展层次:

[说明]因为没有课标的明示,本节教学要求定位在最基本、最简单层次,只让学生了解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术语,为后续学习提供便利。

教学时,不需要深入展开,更不要拓展深化,系统讲授生态系统的平衡原理。

在后续教学中,适当联系生态平衡的概念即可。

生态环境问题,从体质上讲,是生态系统的受损或失衡。

第二节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了解层次:

说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及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知道生物多样性减少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理解层次:

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人为原因;认识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发展层次:

以土地荒漠化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以水土流失为例,说明水土流失对当地和邻近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说明]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学要求的目标层次很分明。

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和区域分布、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生物多样性减少,设定在了解层次。

理由是这些都属于“在哪里”“是什么”的地理事实性知识,要求学生了解、知道即可。

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属于“为什么”的理解性、综合性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定位在理解性层次,并根据教材内容,限定对“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两类生态环境问题。

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过程、对其他区域的影响等属于“怎么样”的原理性、规律性知识作为发展层次,并要求以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为例。

教学时希望能恰当把握。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

了解层次:

了解生态农业概念及相应措施;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途径。

理解层次:

理解保护植被对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作用。

发展层次:

结合实例,分析并提出综合治理某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说明]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考察,最终目的是要落实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

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主要是了解保护的措施和实施途径,其中最基本的一条措施就是保护地表植被,尤其是森林,它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对于植被对调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没有具体展开,只是提示保护方法和途径。

对此可以从生态环境问题产生机理得到启示。

老师教学时,从形成的人为原因上加以引导分析。

如,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很大部分是由于人类对土地的粗放经营、迁移农业、过度垦殖等不合理利用引发的,因此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需要针对人类的这些不合理行为,提出建议。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各方面的协作和共同努力,因此,发展要求能结合实例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而不是限于空泛的说教。

二、教材分析

《环境保护》共分五个专题,模块的知识结构如下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集中表现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的生态破坏”,而这些问题又与人类广泛地、大规模利用资源相关联,因此,资源、生态、环境是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可见,本章“生态环境保护”是本模块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其基本内容如下:

 

教材特点:

(1)知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阅读和活动篇幅较多,说理与实例结合,实践性强。

与本章教材对应的课标有五条,具体内容如下:

课程标准内容

课标含义和要求

教材内容

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举例说出”是指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能在相似的情境中判断环境问题的类型。

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内容包括: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几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

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要求:

对某个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进行分析,理解“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过程”及“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重点安排了“水土流失”、“荒漠化”形成过程分析内容,并通过活动的方式进行探究。

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要求:

从环境的整体性角度,理解生态环境问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只局限于本区域,还会波及到相邻甚至更广的地区。

 

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P48)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直接导致当地土地资源破坏、土地生产力下降,而且危害中下游河道瘀塞、河床抬高、洪水泛滥;(P50)荒漠化不仅使当地土地退化,还引发沙尘暴灾害。

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要求:

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征,知道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不同表现,及其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相关性。

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P47、P48地图)显示我国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的主要分布地区,作为分析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地理背景来了解。

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要求:

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通过具体措施的落实,理解这些措施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作用。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

措施有“保护植被”(生态农业和工程建设环保评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动植物园区)

说明:

第一,教材的第一节内容《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课程标准没有具体要求。

编者可能是考虑到生态系统知识作为生态环境问题学习的背景和基础知识,是必需的,加上高一学生还没有系统地学过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放上这部分内容,体现知识的完整性。

第二,在教材编排上,与其他章节不同的地方还表现在:

不是一条课标对应一块教材内容,课标与教材的对应性不显明,表现为交叉和综合的特点。

如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及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整合在某一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下,有机结合、综合阐释。

第三,对“某一区域”、“某一生态环境问题”的选择比较精简,与其他版本教材比较如下:

湘教版

中图版

人教版

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及影响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生物物种减少”“森林资源破坏”“湿地减少”。

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防治措施

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教学建议和案例

1.突出重点。

第二节是重点和难点集中的内容。

教材没有按标准条款,采用线条式垂直结构,而是采用了块状结构,即用综合的案例剖析的编写方法,以便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获得比较完整的认识。

因此教学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要足够重视。

可以分三个专题展开探究:

(1)森林匮乏草场资源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2)水土流失,(3)土地荒漠化。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学生对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或多或少知道,但不会很具体,尤其对形成机制,因为缺少经验知识,理解上有困难,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采用多种方法,为学生提供相关问题的“背景资料”和“典型情境”。

下面以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土地荒漠化”为例。

本目教材除了正文部分外,还按排了三幅地图(图片)、两个活动、一篇阅读。

关于“地图(图片)”对于“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图(P48)需要指导学生阅读:

了解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地域,概括分布特点:

(1)荒漠化是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可联系必修III《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广义的荒漠化还包括:

石漠化、盐碱化。

(2)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

(3)与(P47)“我国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一些相关性,即水土流失地区,由于土壤侵蚀,出现土地肥力下降的退化现象,如石漠化现象和红色荒漠等。

图片“风沙肆虐”展现荒漠化的典型景观,风沙吞噬土地的景象;图片“沙尘暴”是由荒漠化引发的次生灾害,表现为荒漠化对其他区域环境的影响。

两幅图片可以对应起来运用,比较区别:

前者是土地侵蚀退化,后者是气象灾害,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因果相关性。

关于“活动”P49活动,要求对土地荒漠化形成过程进行因果推理。

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具体方法可以采用

(1)按课本提示编序排列;

(2)也可制成图框连接;(3)有可能让学生根据课本提示绘制连环画简图(略),表达荒漠化形成过程。

P50活动,要求对北京遭遇沙尘暴袭击进行地理条件分析。

沙尘暴是沙源环境和气象条件配合作用产生的,本活动要求学生:

(1)寻找北京沙尘暴的沙源地;

(2)分析北京遭遇沙尘暴的气象条件。

对于沙尘暴的危害、利弊不是本活动的主要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可以结合本目的阅读材料。

关于“阅读”P50阅读材料“影响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沙尘暴的传输路径”,建议结合上例活动,作为沙尘暴的地理背景知识来了解,教师可以提供“我国沙尘传输路径图”,结合地图,说明北京遭遇沙尘暴的地理因素。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章防灾与减灾》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5

防灾减灾是采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的简称。

防灾是对自然灾害采取的避防性措施,它是最经济却是重要而有效的减灾措施。

防灾与减灾是综合性、系统性地维护地球健康与世界安全的有效措施。

中国人民总结出多种与自然灾害斗争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的减灾战略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进一步探讨包括生态、环境治理在内的综合减灾途径,仍然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为此,联合国在国际减灾十年任务以后,从21世纪初开始实施了“国际减灾战略”的行动计划。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内容结构

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灾害已与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一起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四大问题。

统计资料表明,自然灾害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它们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威胁与日俱增。

自然灾害无国界,灾害作为危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应该从各方面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其中,妇女和儿童是弱势群体,更应该加强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重中之重)。

这从历年的国际减灾日主题也能看出:

14年当中有4年的主题是关于学校(1993)、儿童(1995)、教育和青年(xx)、学习(xx)的。

青少年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对其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意义深远而重大。

减轻自然灾害,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亦是认识自然灾害形成规律的唯一目的。

作为教材的最后一章,也可以说是全书知识点的一个收网或落脚点,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清楚自然灾害是怎样被监测和防御的,通过学习掌握一些防灾减灾的技能,以更好地防灾和减灾。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涉及防灾减灾的内容有以下四条。

(1)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3)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4)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材将这部分内容组合成三节(图1)。

图1 “防灾与减灾”知识结构

在组织和呈现上述教学内容时,主要依据以下三条原则:

一是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基础,适度扩展。

二是紧跟时代步伐,将世界运用于防灾减灾的先进科学技术(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取得的成就介绍给学生。

三是精选案例和精心设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操作能力,这是本章最显著的特色之一。

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说明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一)教学重点

①初步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②了解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阅读遥感影像的技能。

③通过案例展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