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8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087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8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8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8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8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8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81.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8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8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81.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81

高一学年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

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

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

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

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

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

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

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

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

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

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

木。

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

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

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

代成为风尚与流行。

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

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

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

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交意思的一项是()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茶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C.茶盛于宋朝,上至官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宗教的青睐,崇尚。

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C.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推动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D.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少地方饮茶已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传承革新。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

生而丰下,父意异之,曰:

“此儿必起吾门。

”因名起。

幼敏慧如成人。

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

举进士,授将作监丞。

擢著作佐郎,累迁户部度支判官。

真宗北征,领随军粮草事,寻为东京留守判官,判登闻鼓院。

以右正言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

封泰山,摄御史中丞,所过得采访

官吏能否及民利病以闻。

东封还,近臣率颂功德,起独以居安为戒。

初置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请诸已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从之。

擢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起尝奏事殿中,适仁宗始生,帝曰:

“卿知朕喜乎?

宜贺我有子矣”即入禁中,怀金钱出,探以赐起。

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

拜给事中,进礼部侍郎。

起素善寇准,尝与寇准过同列曹玮家饮酒,既而客多引去者,独起与寇准尽醉,夜漏上乃归。

明日入见,引咎伏谢,真宗笑曰:

“天下无事,大臣相与饮酒,何过之有?

”准且贬,起亦罢为户部郎中,又降太常少卿。

后复为礼部侍郎,以疾请知颖州,徙陈州。

卒,赠礼部尚书,谥安惠。

起性周密,凡奏事及答禁中语,随辄焚草,故其言,外人无知者。

家藏书至万余卷。

起能书。

弟超,亦能书,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为《书苑》十卷。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B.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

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C.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D.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真宗、仁宗。

B.泰山封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帝王受命于天的典礼,目的是巩固皇权,粉饰太平。

C.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D.我国古代以铜壶滴漏计算时间,夜漏就是深夜时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起关注民生,思虑长远。

他把采访官吏能力大小及百姓疾苦报知朝廷;东封还朝后,皇上近臣都歌功颂德,唯有周起认为应该居安思危。

B.周起善于断案,明辨是非。

担任纠察刑狱司官员时,周起倾听犯人申诉,纠正以前虽已判决但确有冤情的案子,受到皇上慰劳。

C.周起交好寇准,受到牵连。

他一向与寇准关系好,曾与寇准到同僚家喝酒,尽醉方归;寇准将要被贬官,周起也被连续降职。

D.周起为人谨慎,做事周密。

凡是上奏事情以及书面应答宫中的文书,周起随后就烧掉草稿,他的言语看法,外人没有知晓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

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

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

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释】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

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

②断桥:

西湖孤山侧桥名。

③西泠:

西湖桥名。

④韦曲:

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8.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

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

“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

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

”此句代用刘禹锡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

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

以景示情,以情带景。

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

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9.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出下列诗文空缺部分。

(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无咎言。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谣诼谓余以善淫。

③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四)课内文言知识(每题2分,共24分)

11.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2.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误落尘网中B.开荒南野际

C.何以解忧D.狗吠深巷中

13.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