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必背古诗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0004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上必背古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五上必背古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五上必背古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五上必背古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五上必背古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上必背古诗教案.docx

《五上必背古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上必背古诗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上必背古诗教案.docx

五上必背古诗教案

泊船瓜洲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

(幻灯片1)

 1.师导:

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

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

个。

古人曾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

(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

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

(注意:

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

师问: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

(幻灯片3)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古诗课件:

幻灯片5)

  5.同桌互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

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

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幻灯片6:

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

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

好,开始。

(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

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

(幻灯片7:

诗一、二句)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

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

教师板书:

(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

(幻灯片8、9、10)

 3.提问:

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

何以见得?

(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

间什么意思?

(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

(练习:

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

(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近还是远?

从哪里知道?

(抠住“只”补充介绍。

)(幻灯片13)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

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板书:

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

(“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

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

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

(幻灯片14)

  提问:

这两句诗那句写景?

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

“绿”什么意思?

(幻灯片15)

  师导:

是啊!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

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

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

(出示课件:

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

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

(“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

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

(激情研论)

 (幻灯片17)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

(幻灯片18)指名谈看法。

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

是啊!

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

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

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

  请大家读·:

明月何时照我还。

幻灯片19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

什么意思?

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板书:

何时。

  4.(师设景读):

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

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

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

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

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

(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2.背诵全诗。

  师:

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

(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

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

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

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

大家想试一试吗?

(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

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

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板题】:

天净沙·秋思

二、简介作者: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三、介绍“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

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

我们感受一下。

(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试一试。

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试一试。

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

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点拨:

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

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

2、因为作者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

池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

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

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

(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

  2.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

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玩什么吗?

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孩生活的。

  (背诵《小儿垂钓》、《村居》,品味诗中的童趣。

  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

《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你了解白居易吗?

给同学们说一说。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800多首诗。

  

(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

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便开玩笑说:

“长安米贵,居恐不易。

”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

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2.教师:

《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3.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4?

教师:

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5.教师:

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

(“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过渡:

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是谁?

在干什么?

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

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

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

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跳远……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

“艇”可查字典理解:

轻小的船;联系“撑”的意思也可理解。

  3.讨论:

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

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顽皮……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

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

“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

“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

“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5.讨论:

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

  

(1)池里这么多白莲,采一些没关系,用不着躲躲藏藏。

  

(2)采白莲是因为爱白莲,用不着藏踪迹。

  (3)小孩采到白莲,高兴得忘了藏足迹,天真无邪,很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小孩的天真无邪。

  五、给诗配图,加深理解

  1.给诗配图,师生评价。

  2.根据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1.根据自己所画的图背诵古诗。

  2.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描描写写(课后第3题)。

  观察、交流写好生字的关键点,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评议,相机激励。

  2.填空,再读一读(课后第2题)。

  3.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积累好词好句)。

 墨梅

一、导入。

1.知道“岁寒三友”吗?

是啊,松竹梅总在万物凋敝的严寒季节中傲霜斗雪,人们把它们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我们常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佳作中见到它们的身影。

能背背描写松、竹、梅的诗吗?

2.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咏梅的诗,诗题叫“墨梅”。

他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王冕。

说到王冕,你一定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一篇关于他的课文,叫——少年王冕,你能再说说你对王冕的了解吗?

3.补充介绍:

王冕,字元章,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

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所以王冕又别号“梅花屋主”。

4.从这段资料中,你又对王冕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5.如此爱梅的王冕,一生画过许多幅梅花,他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诗,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

这首《墨梅》便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上的题画诗。

6.想想“墨梅”是什么意思?

(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

7.学贵有疑,读了诗题,你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

(为什么不画有颜色的梅花?

8.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你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品读古诗。

1.出示自读要求: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读,至少读三遍,做到第一遍要字正腔圆,不错字;第二遍要有板有眼,不破句;第三遍要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出诗味。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有人说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墨梅》,你能想象出王冕的《墨梅图》是什么样的吗?

洗砚池让你想到谁的故事了吗?

是啊,相传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想来王冕作画也十分刻苦。

你从哪里看出梅花颜色?

:

淡墨是水墨画中的一种技法,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用淡墨点染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3.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淡雅、脱俗)

4.是啊,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一新。

5.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梅花这种淡雅脱俗的美,谁来?

指点:

“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6.同学们,诗读了好几遍了,刚开始提出的问题,你们能解决了吗?

诗人为什么不画有颜色的梅花呢?

7.“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在不知不觉中都已经能把整首古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了,而且还为我们大家解释了古诗中的一些字词。

但是老师觉得有两个词是值得提出来和大家重点说说的,乾坤是什么意思?

(乾为天,坤为地,乾坤就是天地。

清气是什么意思?

(香气)清气满乾坤是说?

8.是啊,原来他并不稀罕那些庸俗之人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只求那清新的香气充塞在天地之间。

9.有感情朗读。

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墨梅之形,心中有墨梅之情。

三、读懂诗人。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墨梅,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

2.诗歌表面写墨梅,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王冕自己的影子。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

3.学生合作,大胆猜测。

4.组织交流:

    

5.王冕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材料:

“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

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

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

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

6.现在谁再来说说王冕与他笔下的墨梅有什么相同之处?

点出:

“清”字一语双关,“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品格,也反映了作者的品行高洁淡泊名利,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7.这首诗表面上写梅花,实际上讲述的是自己的志趣,志向。

知道这叫什么手法了吗?

这就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正是王冕一声追求的志向,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

8.你们真是王冕的知音,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你们也拿出纸来,画一幅墨梅图,题上这首诗,好吗?

9.喜欢王冕的《墨梅图》吗?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指出乾隆鉴语)告诉你们,乾隆皇帝也喜欢《墨梅图》,在欣赏一番后还忍不住在上面题了词呢。

看来这墨梅的品格真是人见人爱呀。

你也在你的墨梅图上写写赞美梅花的话吧。

10.像这样托物言志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刚上课时说的《竹石》也是其中一首,再来读一读。

11、还有王冕另一首咏梅诗《白梅》,读一读。

四、作业。

积累背诵更多咏梅诗。

石灰吟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

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

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

《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

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

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

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

敲打。

击:

撞击。

若:

好像。

等闲:

平常事。

人间:

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

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

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小结并尝试背诵。

塞下曲(其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理解作者的感情,学习运用一定的技巧感情诵读诗歌。

3.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战争是无情的,让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战争是悲壮的,让无数将士“古来征战几人还?

”;战争又是雄浑的,让无数英雄驰骋沙场,雄姿勃发。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诵读卢纶的《塞下曲》,感受英雄的英武。

二、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流利诵读。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做到无生词,准确、通顺。

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进一步熟悉诗句,能流畅地朗读。

(二)教师范读,感受诗意。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初步感受诗情。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将军的神武,初读感觉很有气魄。

2.学生再读诗句,理解诗意。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

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刮得刷啦啦起伏抖动;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将军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

第二天清晨,将军顺原路寻找那枝白羽箭,不禁大吃一惊,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

(三)师生研读,读出节奏。

1.教师适当介绍古诗的朗读停顿方法。

凡格律诗都有一定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它是用明显的格律来包容凝聚的思想感情。

因而,我们在朗诵前,应参照诗句的具体语义及每行字数划分为一定规格的语节来表现它。

中国古典诗歌中每句都有一定的“顿数”,并有规律可循。

一般“五言诗”是每句两顿,每顿两个字或一个字,并且主要是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

2.学生自由朗读,尝试划分节奏,师生互议,准确停顿节奏。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集体诵读整首诗,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四)吟诵古诗,理解诗情。

1.教师介绍诗的背景,引导理解诗歌感情。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此为组诗的第二首。

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首边塞诗描写了将军的一次夜猎,表现了将军的将军的勇武。

2.师生感情朗读,做到激情洋溢,抑扬顿挫,读出将军的胆识与气魄。

三、分组诵读,展示才情。

1.自由朗读,互相纠正节奏、情感的处理。

2.分组比赛,展示古诗诵读魅力。

塞下曲(其三)

1.导入:

学习古诗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飞将军”李广的故事。

[提问]有人听说过李广吗?

讲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