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895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代文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元代文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元代文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元代文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元代文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代文学教案.docx

《元代文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代文学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代文学教案.docx

元代文学教案

元代文学教案

元明清文学概说

一、元明清文学的特征和性格:

1.从文学样式看,叙事文学取代抒情文学。

2.从作家作品数量看,作家多,作品数量多。

3.从作家队伍成分构成看,大多为中下层甚至下层。

4.从文学发展趋势看,正统文学江河日下,通俗文学入主艺苑。

5.从审美趣味看,从雅到俗,以俗为美。

6.从表现再现的角度看,由表现向再现发展,再现表现融为一体,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

二、元明清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当代影视之关系。

1.元明清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之关系:

元明清文学的现代性。

元明清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主题意旨的相通性。

元明清文学与白话文。

从题材内容上相比较,五四新文学与元明清文学的相通性。

从审美趣味看,五四新文学和元明清文学都是从雅到俗,以俗为美。

2.元明清文学与当代影视之关系。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同为叙事作品。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都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

从综合艺术的角度看,戏剧与影视剧都是综合艺术。

从当代影视改编这一角度看,元明清戏曲小说为影视作品提供了好的素材、脚本。

思考题:

一、谈谈元明清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谈谈元明清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三、谈谈元明清文学与当代影视剧的关联性。

第六编 元代文学

一、元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1.“遵用汉法”,接受汉族文化,转化为封建国家。

2.奉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人分四等。

3.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野,民不聊生。

4.经济上重视发手工业、商业。

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状大,商人地位提高。

5.在文化上,儒学不在独尊,儒、道、释思想均为活跃。

6.产生了异质文化和异端思想,文化融合给中国固有文化增添了活力。

7.停开科举,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但他们相对摆脱了对政权的依附,强化了独立意识,投身杂剧创作。

二、元代文学的成就和特点:

1.杂剧和南戏是元代文学的光辉代表,虚构性的叙事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2.小说得到长足发展。

3.诗、词、散文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4.从内容上看,以反映世俗内容为主。

5.元代文学的艺术风格总体上是自然酣畅,以俗为美。

三、元代文学的分期和两个戏剧圈:

1.关于分期:

.第一种说法:

元成宗元贞、大德时期(1297至1307)。

.第二种说法:

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至1320)为界,分为两期。

2.前期(北方戏剧圈):

主要是杂剧和散曲两种新兴的文学样式。

作家为北方人。

北方戏剧圈。

3.后期(南方戏剧圈):

杂剧、南戏、散曲和诗、文、词等文学样式争胜。

作家大多为南方人。

南方戏剧圈。

思考题:

1.简述元代文学的成就和基本特征。

2.谈谈元代的两个戏剧圈和主要的作家作品。

第一章元杂剧概况和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一节元杂剧概况

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二、元杂剧的体制形式

三、元杂剧的发展概况和分期

第二节北方戏剧圈的戏剧创作(前期其他作家的创作)

一、白朴的杂剧《梧桐雨》和《墙头马上》

(一)白朴的生平和创作

(二)抒情诗剧——《梧桐雨》

(三)爱情喜剧——《墙头马上》

二、马致远和《汉宫秋》

(一)马致远的生平和创作

(二)历史剧——《汉宫秋》

(三)神仙道化剧——《陈抟高卧》

三、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一)大都——元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消费性大都会

(二)大都作家群中的作家作品

(三)历史悲剧——《赵氏孤儿》

四、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一)河北真定的文化生态

(二)河北作家群中的作家作品

(三)人神相恋剧——《柳毅传书》

五、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一)山东东平的文化生态

(二)山东作家群中的作家作品(水浒剧)

高文秀(东平)《李逵负荆》、康进之(棣州)《黑旋风双献功》

李好古(东平)《张生煮海》、武汉臣(济南)《老生儿》

(三)《李逵负荆》(水浒剧)的创作特色

六、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一)平阳(临汾)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山西作家群中的作家作品

石君宝(平阳)《秋胡戏妻》、李潜夫(平阳)《灰阑记》、

吴昌龄(大同)《西天取经》

(三)《秋胡戏妻》的新奇性和文本创造

1.秋胡故事源流

2.《秋胡戏妻》的“戏眼”和罗梅英形象

思考与作业题:

一、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二、为什么说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

三、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四、元杂剧的体制特点是什么?

五、元杂剧前后两期各有何成就和特点?

六、元代南北两大戏曲圈各有何成就和特点?

七、元杂剧创作衰微的原因是什么?

八、名词解释:

勾栏、瓦舍、书会才人、楔子、折

九、谈谈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十、论白朴《梧桐雨》的艺术创新。

十一、试析马致远《汉宫秋》第四折[梅花酒]一曲。

十二、试析纪君祥《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十三、试析《李逵负荆》的喜剧性。

十四、试析《秋胡戏妻》的“戏眼”和文本创造性。

元代文学

绪论

一、元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1.元蒙统治者“遵用汉法”,接受汉族文化,把一个奴隶制国家转化为封建国家。

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格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领域内居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政权。

“遵用汉法”,接受汉族文化,转化为封建国家。

2.奉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人分四等。

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南人处于社会的边缘,民族矛盾空前突出。

3.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野,民不聊生。

4.经济上重视发手工业、商业。

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商人地位提高。

5.在文化上,儒学不在独尊,儒、道、释思想均为活跃。

在思想上,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开始确立,同时对各种宗教信仰兼收并蓄,思想控制相对松弛。

6.产生了异质文化和异端思想,文化融合给中国固有文化增添了活力。

7.停开科举,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但他们相对摆脱了对政权的依附,强化了独立意识,投身杂剧创作。

长期废除科举制度,大批儒生失去进身之路,文士地位空前低下。

二、元代文学的成就和特点

1.杂剧和南戏是元代文学的光辉代表,虚构性的叙事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2.小说得到长足发展。

3.诗、词、散文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4.从内容上看,以反映世俗内容为主。

5.元代文学的艺术风格总体上是自然酣畅,以俗为美。

1.杂剧和南戏是元代文学的光辉代表,虚构性的叙事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历程中,元代文学处于一个新的转折期:

即新兴的通俗的戏剧小说开始取代传统的典雅的诗文词赋的正宗地位,从此,叙事性文学逐渐成为文坛创作的主流。

在元代文学中,大放异彩的是元曲。

它包括叙事体的杂剧和抒情体的散曲,因二者皆以曲辞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

元曲一向与唐诗、宋词并举,为元代文学之主流,亦是一代文学之代表,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光辉。

在元曲中,成就更为辉煌的是杂剧,它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也是元代文学最高峰的标志。

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把唱、念、科、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事,并用北曲演唱的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元杂剧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剧本一般都有固定的体制。

其表演已呈现出虚拟化和程式化的倾向。

元杂剧的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

元杂剧的前期,大抵是指从金朝灭亡至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至1320)为界。

这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大都(今北京)是前期杂剧创作的中心,剧作家也主要是北方人。

元杂剧前期大家纷出,佳作叠现。

产生出了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杰出的戏剧家王实甫、马致远、白朴,著名的杂剧作家高文秀、杨显之、纪君祥、石君宝等。

他们创作出了《窦娥冤》、《救风尘》、《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墙头马上》、《李逵负荆》、《赵氏孤儿》等等优秀的剧作。

这些作家多半经历了元初社会的剧烈动荡,对人生有着深切地洞察与体认,一旦成文,便非同凡响,他们所写的作品多以历史传说、公案故事、水浒故事为题材,大都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种种矛盾,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由于此期的每个杂剧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们共同构成了前期剧坛绚丽多姿的局面。

元杂剧的后期,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至1320)以后至元朝灭亡。

这是元杂剧由鼎盛逐步走向衰微的时期。

后期杂剧创作的中心由大都南移到临安(今杭州),其中重要作家多是流寓在南方的文人,也有部分作家是南方人。

这一时期除少数作品成就较高外,大部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如前期。

后期的著名剧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等,优秀作品有《倩女离魂》、《两世姻缘》等。

此时元朝统治稳固,剧作家们多取材于家庭道德、神仙道化、才子佳人等主题,宣扬封建教化、因果报应、超然物外等思想的作品日益增多,艺术上也愈来愈讲求曲词的华美典丽和情节的曲折离奇,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前期元杂剧的现实批判精神,再加上南戏的迅速发展,元杂剧的衰落已不可避免。

还需指出的是,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序》中第一次把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王实甫并列,关、郑、白、马后来便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的戏剧艺术,除了崛起于北方而后又盛行全国的杂剧以外,还有一直在南方流行的南戏。

南戏是南戏文、南曲戏文的简称,与北方杂剧相对而言。

它是用轻柔婉转的南方曲调演唱的戏剧形式,最初是在南宋时期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所以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是明清传奇的前身。

南戏的形式至元末基本定型,与杂剧相比,其体制比较自由灵活。

元代后期出现的著名南戏有高明创作的《琵琶记》和《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传奇,后四者又简称为荆、刘、拜、杀。

这些作品多以家庭伦理和爱情婚姻为故事内容,有宣扬道德教化的创作倾向,它们共同反映了元末明初南戏发展的盛况,标志着这一时期南戏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也为明清传奇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其中《琵琶记》代表了南戏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南戏之祖”。

2.散曲取得了高度成就。

散曲作为元代韵文的主体,其成就也颇为引人注目。

散曲是与剧曲相对而言的,它是金元时期北方兴起的可合乐歌唱的一种新型抒情诗体,在元代又被称为乐府。

散曲突破了传统的诗歌审美意识的窠臼,表现手法大多用铺陈白描,形式自由灵活,语言通俗流利,风格泼辣明快,显示出强大的艺术活力。

在体式上,散曲大体上可以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和杂剧创作相似,元代散曲的发展也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元曲作家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大都,作者大多是“兼作”,既有达官显宦、文人雅士,又有书会才人、教坊艺伎,最有成就的仍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养浩等人。

他们的作品真率爽朗,风格浑朴自然,带有浓厚的市井生活气息,最能体现散曲通俗化、口语化的当行本色。

其中马致远的散曲成就居全元之冠。

后期元曲作家的活动中心转移到了南方的临安,此时出现了许多专写散曲的作家,较为著名的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

他们的作品大多含蓄凝练,风格清雅典丽,格律谨严,辞藻雕琢,逐渐脱离了前期俚俗生动、质朴坦率的曲之原味,体现了元代散曲由通俗化向文人化发展的趋势。

3.小说得到长足发展。

与元曲大力发展的同时,通俗文学的另一重要样式——白话小说在元代继续盛行。

在继承唐宋以来说话伎艺的基础上,元代话本小说的创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由于元代话本与宋代话本之间区别甚微,很难确指,又往往有前人创作后人再加工润色等情况,所以一般统称为“宋元话本”。

其中“小说”是最受欢迎的说话科目。

宋元小说话本有固定的体制,其文本大体由题目、入话、正话和结尾四个部分构成。

宋元小说话本第一次用白话文来描写社会日常生活,主要演述市民生活的悲欢离合,表现市民情感的喜怒哀乐,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它开创了白话小说这一崭新的文学样式,并为明代拟话本短篇白话小说的出现开了先路。

“讲史”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