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经济常识 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表教案 旧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484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经济常识 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表教案 旧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 经济常识 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表教案 旧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 经济常识 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表教案 旧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 经济常识 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表教案 旧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 经济常识 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表教案 旧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经济常识 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表教案 旧人教版.docx

《高中政治 经济常识 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表教案 旧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经济常识 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表教案 旧人教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 经济常识 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表教案 旧人教版.docx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表教案旧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表教案旧人教版

社会总产品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年(通常为一年),由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

社会总产值是用来表示的。

国民收入

含义:

在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用货币表示就是。

积累

按最终用途来分

公共消费:

、、

消费、

个人消费

两者具有的一面,也存在的一面。

积累和消在,增加的基础上,部分度有所增长

费的关系正确处理和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二者关系必须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财政

收入

和支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财政是

含义:

国家的基本,是国家财政的。

财政收入

国家预算

含义:

国家通过一定的集中起来的资金。

形式:

、、、

财政支出

含义:

国家的财政资金。

分类:

财政收支平衡:

当年国家财政或者。

财政赤字:

当年,出现差额的现象。

有效地调节

促进

有力地促进

有利于促进的提高

是巩固。

财政

的巨

大作

财政的

作用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

和。

组织的基本形式。

的重要杠杆。

国家实现的重要手段。

违反税法的主要表现:

性质:

,的新型税收。

我国税

收的性

质和作

作用

纳税人是上规定的的单位和个人。

主要税种: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依法纳税

是公民的

基本义务

基本特征:

、、

无偿性要求它具有

和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关系

税收的

特征

税收:

是为实现其,凭借,依法取得的基本形式。

税收与纳税人

税收

及其

特征

2019-2020年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五课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教案旧人教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财政和税收的基本情况;

  准确掌握国民收入及其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税收的性质和作用、纳税人的基本含义和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等基本知识;

  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运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组织财政收,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使社会全体成员都树立依法纳税意识,并做到自觉纳税,这些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措施。

课时安排

  共6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教案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两个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积累与消费相互关系及处理原则的学习,学会运用理论正确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3)培养辩证、全面地认识问题的能力,根据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概括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两个基本概念

(2)在分析积累与消费的相互关系时,采用了讨论法交流,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全面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从兼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两个方面,说明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积累与消费相互关系及处理原则的学习,能够正确看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社会共同利益、长远利益与个人利益及目前利益的关系,正确看待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2)在实际生活中,要自觉抵制不切实际的高消费和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气。

二、教学重点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有及怎样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

神州六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

的录像,思考问题:

“神州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的开支是从哪里来的?

这种开支是什么开支?

新课学习:

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二、

本节课学习要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

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2、国民收入及其最终用途怎样?

3、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怎样?

4、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怎样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

 

(一)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学生阅读课本:

多媒体显示:

 

(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各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总和的实物形态

2、

3、各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总和的价值形态

4、

3、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的含义

学生发言(略)

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本活动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对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的含义这个知识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为认识“国民收入的分配”

储备知识。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国民收入的两种存在形式

2、国民收入的实际内容

学生发言(略)

教师引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国民收入的两种形式和实际内容

 

 

 

3、比较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第一步:

复习:

比较概念

内容

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内生产总值(GDP)

计算时间

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

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

计算内容

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

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

表现形式

货币

货币

计算

范围

本国居民为标准、本国居民创造(在国内和国外)

国界为标准(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共同创造

问题: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有哪些相同点?

(2)、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有哪些不同点?

(3)、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有哪些联系(用图表表示)

学生发言(略)

教师归纳总结指导:

(设计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对GNP这个概念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为下一步的比较做准备)

A:

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

B:

两者共有部分,“国民国内生产总值”

或“国内国民生产总值”

C:

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

第二步:

比较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GNP)

概念

社会总产品用货币表示即社会总产值

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的净产值

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包括部门

物质生产部门

物质生产部门

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

计算方法

C+V+M

V+M

V+M+固定资产折旧+服务部门收入

大小

大于国民收入

小于社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大于国民收入

利弊

有重复计算不准确

无重复计算,但范围太窄,不能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成果,不利于国际比较

面广;准确;无重复计算;能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成果,不利于国际比较

问题:

比较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及国内生产总值

学生发言(略)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社会总产品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指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

用货币表现,就是社会总产值。

它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折旧费等。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包括物品和服务)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总和。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国民经济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的价值除去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而余下的新创造的价值

4、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国民收入是净产值(已扣除生产资料)属于新创造的社会财富。

因此,增加国民收入就是增加社会财富。

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增加国民收入。

如何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见书P3“想一想”)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理由:

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要受生产资料数量的限制,如果劳动者数量增加了,但设备原材料不增加,劳动者不能发挥作用,他们创造的新价值也不会增加,而人均国民收入可能还会减少。

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延长劳动时间可以创造更多国民收入,但劳动时间的延长不是无限的,它要受到自然条件和劳动者生理条件的限制,而且延长劳动时间超过一定限度的会损害人的健康,同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提高劳动强度可以提高效率,增加国民收入,但劳动强度也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并且劳动强度超一定限度,也会损害人的健康,同生产活动的目的相违背。

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因而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无止境的,这样就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发展生产,可以在增加国民收入的同时,减轻人们的劳动负担;还可以在生产资料不增加的条件下,增加国民收入。

(二)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通过初次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由生产部门创造出来,最终进入消费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

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

积累与消费

积累

用于扩大再生产。

例如……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例如……

社会物资储备。

包括……

消费

个人消费。

即……

公共消费。

(行政管理、国防、科、教、文、卫、社会保障)

(三)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探究活动:

吃蛋原理

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这只母鸡一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可有三种方案:

A坚持一天吃一个鸡蛋B把鸡杀了吃掉

C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

如果成活8只,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些日子,这家人一天可吃5个鸡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只公鸡来改善生活……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消费水平会不断提高,积累也会越容易。

问题:

1、这三种方法如何评价?

2、针对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处理原则?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

A收支平衡。

但是平衡中暗藏危机,原地踏步却意味着落后

B透支。

自取灭亡,只顾眼前,不顾长远

C表明适当的积累不会压制消费,反而会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经济学理论:

积累与消费是对立统一的(不一致、相互促进)。

(1)一定时期内,总额是有限的,积累与消费是相互制约的,两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2)长远看,适当的一定比例的积累与消费又相辅相成。

要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1、积累与消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一致性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个有相互促进的一面。

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积累和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落空。

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

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而且可以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

所以,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积累和消费具有一致性。

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从根本上说来,国民收入不论用于积累还是用于消费,都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因此二者的一致性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