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养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802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儿养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生儿养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生儿养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生儿养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生儿养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生儿养护.docx

《新生儿养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养护.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生儿养护.docx

新生儿养护

一、新生儿养护

1、新生儿的发育情况

从出生之时起直到满28天为止称为新生儿。

正常新生儿的胎龄大于或等于37周,体重在2500克以上,胎龄不足37周而出生的,被称为早产儿。

也称为未成熟儿。

体重2500~4000克身长47~53厘米

头围33~34厘米胸围约32厘米

坐高(颅顶—臀)约33厘米呼吸每分钟40~60次

心率每分钟140次左右

健康小贴士

若胎龄满37周,但体重却不足2500克,一般称为足月小样儿,又儿低体重儿。

平时说的新生儿一般是指正常足月产的。

2、新生儿的正常体温

新生儿的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但新生儿的体温中枢功能尚不完善,体温不易稳定。

受外界温度环境的影响体温变化较大。

新生儿的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产热大,容易散热。

因此,要对新生儿注意保暖。

尤其在冬季,室内温度要保持在18~22℃,如果室温过低容易引起硬肿症。

3、新生儿的睡眠

新生儿期是人一生中睡眠时间最多的时期,每天要睡16~17个小时,约占一天的70%。

其睡眠周期约45分钟。

睡眠周期随宝宝成长会逐渐延长,成人为90~120分钟。

睡眠周期包括浅睡和深睡,在新生儿期浅睡占1/2,以后浅睡逐渐减少,到成年仅占总睡眠量的1/5~1/4.深睡时新生儿很少活动,平静、眼球不转动、呼吸规则。

而浅睡时有吸吮动作,面部有很多表情,有时似乎在做鬼脸,有时微笑,有时撅嘴,眼睛虽然闭合,但眼球在眼睑下转动。

四肢有时舞蹈样动作,有时伸伸懒腰或突然活动一下。

父母要了解在浅睡时有很多表现,不要把这些表现当作婴儿不适,用过多的喂养或护理去打扰他们。

健康小贴士

新生儿出生后,睡眠节律未养成,夜间尽量少打扰,喂养间隔时间由2~3小时逐渐延长至4~5小时,使他们晚上多睡白天少睡,尽快和成人生活节律同步。

同样,父母精神好了,能更好地抚育自己的成长。

4、选择尿布有讲究

新生儿的尿布要柔软、纯棉、吸水性强、易洗晒,并且颜色选白色或浅色;可以购买或自制,自制尿布使用之前要用开水烫洗并漂干净。

新生儿一般在刚吃完奶或刚喝完水会尿的比较频繁,刚睡醒时也比较爱尿尿,这时要多加注意,及时更换,以防宝宝红臀。

5、不必担心新生儿打嗝

新生儿打嗝多为良性自限性打嗝,没有成人那种难受感,“打嗝”一会儿就会好的,对新生儿打嗝应该以预防为主。

不要在小宝贝过度饥饿或哭得很凶时喂奶;天气寒冷时注意给小宝贝保暖,避免身体着凉;喂奶时,不要让小宝贝吃得过快或过急。

6、注意新生儿房间的环境卫生

要保持新妈妈与新生儿室内空气的清新。

在温暖的季节,每天都要通风换气,当然开窗之前,要给新妈妈与婴儿适当地遮盖,不要使风直吹在他们的身上,要避免产生对流风。

在夏季要使室内空气保持在30℃以下,可在地面上洒一些水,既可降温,又可使室内空气保持一定湿度。

冬季室温最好保持在20~22℃,也可以洒一些水来湿化空气,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通风要谨慎,应避免穿堂风,且不可时间过长。

生火炉的家庭,一定要注意烟筒通畅,不要将没有烟筒的火炉搬进室内,以防止发生煤气中毒。

健康小贴士

中国有个传统习惯,就是把新妈妈与宝宝严严地捂在房间里,这实际上给新妈妈和婴儿造成了一个昏暗和污浊的环境。

尤其在夏天,室内更加闷热,很容易使宝宝发热,起脓疱疹,长痱子,以及患呼吸道疾病,新妈妈也容易中暑。

7、如何给新生儿洗澡

给新生儿洗澡要做好准备工作。

室温应保持在23~26℃,温水一般37~38℃为宜。

将干净的包布、衣服、尿布依次摆好,再准备一条洗澡巾铺好。

洗澡时新生儿将仰卧位放在澡盆里,用手托住头部并用手指将两耳护好,以免进水引起中耳炎。

先洗头部,再洗躯干,依次到四肢,动作要迅速。

如在脐带未脱落前尽量避免浸湿脐部。

洗澡时可隔日给用婴儿皂,严防皂水流入眼、鼻、口、耳中。

如不能洗澡,也要经常用温水毛巾擦洗手脸、脖子、腋下、大腿根部,以免皮肤皱褶处有污染,洗后不用扑粉,以免堵塞毛孔,影响皮肤排泄代谢物质。

8、新生儿睡觉无需包裹

我国民间有一个传统习惯,在睡觉时,用布带把两腿拉直捆好,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长成罗圈腿。

再把两臂紧贴在身体两侧固定好,认为这样才睡得香甜,可不受惊吓,于是用带子把上下捆紧。

其实,这种做法限制了在睡觉时的自如动作,固定的姿势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实际上罗圈腿是佝偻病的症状,不是捆绑可以预防的。

因此,在睡觉时,四肢应处于自然状态。

睡眠中四肢活动是自然生理状态,不是受惊吓的结果。

睡觉时,可根据气温情况,选择厚薄合适的被子,用一条带子在被外轻轻第上即可。

9、新生儿脐部需护理好

脐带是胎儿与母亲胎盘相连接的一条纽带,胎儿由此摄取营养与排出废物。

胎儿出生后,脐带被结扎、切断,留下呈蓝白色的残端。

几个小时后,残端就变成棕白色。

以后逐渐干枯、变细,并且成为黑色。

胎儿一般在出生后3~7天内脐残端脱落。

脐带初掉时创面发红,稍湿润,几天后就完全愈合了。

以后由于身体内部脐血管的收缩,皮肤被牵拉,凹陷而脐窝,也就是俗称的肚脐眼。

在脐带脱落愈合的过程中,要做好脐部护理,防止发生脐炎。

脐带内的血管与新生儿血循环系统相连接,生后断脐时及断脐后均需严密消毒,否则细菌由此侵入就会发生破伤风或败血症,因此必须采取新法接生。

脐带结扎后,形成天然创面,是细菌的最好滋养地,如果不注意消毒,就会发生感染,所以在脐带未脱落前,每日均要对脐部进行消毒。

健康小贴士

一般在出生后24小时,就应将包扎的纱布打开,不再包裹,以促进脐带残端干燥与脱落。

处理脐带时,洗手后以左手捏起脐带,轻轻提起,右手用消毒酒精棉棍,围绕脐带的根部进行消毒,将分泌物及血迹全部擦掉,每日1~2次,以保持脐根部清洁。

同时,还必须勤换尿布,以免尿便污染脐部。

如果发现脐根部有脓性分泌物,而且脐局部发红,说明有脐炎发生,应该请医生治疗。

10、注意给新生儿保暖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机制还不健全,因而给新生儿保暖十分重要。

如何观察是冷还是热呢?

一般可以摸露着的部位,如面、额、手等,以不凉无汗为合适。

若宝宝四肢发凉,说明温度不够,要想办法加热水袋保暖(热水袋的温度应在50℃)。

要将热水袋放在宝宝的棉被下,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引起烫伤。

二、新生儿疾病

1、新生儿要接种卡介苗

出生后第二天即可接种卡介苗。

接种后,可获得抗结核菌的一定免疫能力。

卡介苗接种一般在左上臂三角肌处皮内注射,也有在皮肤上进行划痕接种,做“艹”或“井”字形,长1厘米。

划痕接种法虽方便,但因接种量不准,有效免疫力不如皮内注射法。

故目前一般不采用划痕法接种。

新生儿接种卡介功苗后,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引起发热等全身性反应。

在接种后2~8周,局部出现红肿硬结,逐渐形成小脓疮,以后自行消退。

有的脓疮穿破,形成浅表溃疡,直径不超过0.5厘米,然后结痂,痂皮脱落后,局部可留下永久性疤痕,俗称卡疤。

为了判断卡介苗接种是否成功,一般在接种后8~14周,应到所属区结核病防治所再作结核菌素(OT)试验,局部出现红肿0.5~1.0厘米正常,如果超过1.5厘米,需排除结核菌自然感染。

一般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2~3月就可以产生有效免疫力,于3~5年后,在小学一年级时,再做OT试验,如呈阴性,可再种卡介苗一次。

早产儿、难产儿以及有明显先天畸形、皮肤病等的,禁忌接种。

2、新生儿要接种乙肝疫苗

目前在世界各国,乙型肝炎的患病率均高得令人吃惊。

为此,我国有关部门研究出乙型肝炎疫苗,这种疫苗没有传染性,对乙肝病毒具有很好的免疫性能,现已在新生儿中广泛应用。

整个免疫注射要打三针,第一针(一般由产科婴儿室医务人员注射)于出生后24小时在上臂三角肌处注射,剂量为10微克。

第二针在出生后1个月注射,剂量为15微克。

第三针在出生后6个月注射,剂量为5微克。

全部免疫疗程结束后,有效率可达90%~95%。

婴幼儿接种疫苗后,可获得免疫力达3~5年之久。

健康小贴士

免疫疫苗接种过程简单,一般没什么反应,个别可能出现低热,有的在接种部位出现小的红晕和硬结,一般不用处理,1~2天可自行消失。

3、新生儿肝炎综合症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一种持续的黄疸、血清胆红素增高,肝或肝脾肿大及肝功能不正常为主的疾病症候群的总称。

是由多种疾病因素引起的,其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

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种病毒均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从而使胎儿的肝脏致病,并连累其他脏器官。

除了病毒之外,多种细菌感染、部分先天性代谢缺陷疾病的肝脏病变、肝内外的胆道闭锁及胆汁黏稠综合征所致的肝脏损害等,均属于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范围。

新生儿发育的初期表现为黄疸显现,起病缓慢,一般在出生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并持续不退,病情较重,伴有吃奶不好,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体重不增、大便浅黄或灰白色、肝脾肿大等。

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治疗,一般情况下,会很快恢复健康。

4、新生儿发热的护理

发热对于新生儿来说是常见的症状,许多疾病可以引起发热。

由于新生儿在生理上有许多特殊之处,所以父母不要随便给服药。

例如给新生儿服用退热药,有时会出现周身青紫、贫血、便血、吐血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死亡。

这是吃了退热药,造成凝血机制障碍而引起的。

新生儿发热后最简便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物理降温法。

新生儿体温在38℃以下,一般不需要处理,只要多喂水就可以。

如在38~39℃之间,可将襁褓打开,将包裹的衣物抖一抖降低热量,然后给盖上较薄些的衣物,使婴儿的皮肤散去过多的热;也可以让宝宝的头枕一个冷水袋来降温。

对于39℃以上高热患儿,可用75%的酒精加入一半水,用纱布蘸着擦颈部、腋下、大腿部及四肢等处,高热会很快降下来。

在降温过程中要注意,体温一开始下降,就要马上停止降温措施,以免矫枉过正出现低体温。

在夏季降温过程中要注意给饮水,白开水或糖水均可以,这是因为在发热的过程中,要消耗一定的水分,因此要给予及时的补充。

这里所介绍的是降温的办法,还要请医生检查发热的原因,进行治疗。

5、新生儿易患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多在出生后1~2周发病,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

此病主要是由于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后,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的,常并发肺炎、脑膜炎,危及生命。

造成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很多,原发感染灶也不易找到。

患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如果家长粗心,往往被忽视。

病情严重时,常是肺炎、脐炎、脓疱疹等多方面感染同时存在,症状为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或体温不升、面色灰白、没精神、爱睡、吃奶不好、皮肤黄疸加重或2周后尚不消退、腹胀。

健康小贴士

目前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比较有效,如无合并症,治疗效果比较满意,不会留下后遗症。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与败血症密切相关,多由于同类致病菌引起,也可以说是败血症的一个合并症。

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在败血症血行感染的情况下,病菌很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发生化脓性脑膜炎。

此病死亡率高,后遗症多。

新生儿患化脓性脑膜炎,早期常出现哭声改变、尖叫、易激怒、易惊,随即哭声变弱,甚至不哭转为嗜睡、呕吐(为喷射性呕吐)、两眼凝视或斜视、全身伴有抽搐等症状。

有经验的大夫一触摸囟门,感觉饱满、张力增高,就要考虑做腰椎穿刺,进行脑水检查。

6、新生儿“马牙”不需处理

在新生儿牙龈边缘上腭上,常可见到一些黄白色芝麻大小的疙瘩。

这是由于上皮细胞堆积或由于黏液腺潴留肿胀而引起的,俗称“马牙”,属正常现象,几个星期后可自行消失。

千万不要用针挑或用布擦“马牙”,以免擦破后感染。

7、新生儿“黄疸”需重视

新生儿时期出现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

新生儿自出生开始血胆红素逐渐上升,这是由于新生儿红细胞容积大,红细胞寿命短,出生前后氧分压改变使红细胞过剩,加之出生后髓外造血灶的吸收都造成胆红素产生增多。

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白蛋白联结运转不足,参加胆红素代谢的肝脏酶数量和活性均差,使胆红素经肝脏变成结合胆红素并排除的过程受影响。

胆道排除胆红素的功能也不完善。

胎便黏稠,从大便排出胆红素的过程也受影响,使肠肝循环增多。

故而绝大多数新生儿黄疸为生理性黄疸,但也有病理性黄疸出现。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可出现以下症状:

①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皮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