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5091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成就

 

类别

具体成就

生产工具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春秋战国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西汉犁壁;三国翻车;唐代曲辕犁和筒车

水利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白渠、坎儿井

土地制度

西周井田制;西汉、曹魏的屯田制以及北魏、隋、唐的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金属冶炼

商周青铜铸造;春秋冶炼生铁和块炼钢;东汉水排冶铁;南北朝灌钢法;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北宋普遍使用;南宋末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

丝织与棉纺

汉代获得“丝国”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松江在元明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制瓷

新石器时代陶器如彩陶,黑陶,白陶等;制瓷技术:

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进入成熟期;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青花和釉里红——彩瓷;明代斗彩和五彩瓷;清代粉彩和珐琅彩

城市(市场)

秦汉至唐,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坊市分开;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及交通要地。

宋代以后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也不受限制;城市的经济职能也大大加强。

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

货币

贝壳,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五铢钱,开元通宝,宋代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二、中国古代农业

1、特点:

(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小农经济:

(1)特点有三: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2)优点有三:

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3)局限有三:

脆弱;劳苦;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

3、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4、土地兼并:

(1)原因:

根本原因:

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允许自由买卖。

具体原因:

A、土地在我国封建社会被看成是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

B、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形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商人阶层;

C、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势力不断增强。

(2)看待:

A、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

B、土地兼并促使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即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C、土地兼并使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严重破坏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D、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不利于国家的统治。

5、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1)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代役(以“庸”为标志)。

(2)征税对象由征收实物为主到征收货币为主(一条鞭法)。

(3)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一条鞭法)。

(4)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直至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

(5)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两税法)。

(6)商品税逐渐加重。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

主要形态

1官营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产品主要供王室、贵族使用,规模大技术水平高,长期占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局面被打破,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开始出现。

②私营手工业:

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中叶后占主导地位,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家庭手工业:

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产品在市场上出售。

四、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后期,苏州的丝织业中最先出现,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中也随后出现,另外采矿等部门也有)

1、产生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2、特征:

(1)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以自由雇佣为经营特点。

(2)大量雇工集中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极高。

3、地位:

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缓慢,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并始终在萌芽状态,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发展缓慢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

(2)自然经济的抵制和束缚,使资本主义萌芽缺少劳动力和市场。

(3)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其发展。

(4)传统观念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五、“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重农抑商:

(1)目的:

维护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维护政治的稳定。

(2)过程:

战国:

重农抑商思想崛起;汉:

全面控制工商业;中唐—宋:

松动、官商分利;明清:

坚持抑商政策(限商、征重税、海禁)

(3)影响: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它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封建经济的封闭性和统治者的自我满足、盲目排外;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抗斗争。

(2)影响:

这种消极防御的手段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有一定的民族自卫的作用;但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六、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

1、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2、手工业:

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多(景德镇)。

3、商业繁荣:

坊市界限彻底打破,都市商业繁荣(开封、杭州)。

纸币“交子”出现。

边境贸易、

对外贸易(海上贸易)发达:

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七、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1、粮食产量较高,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传统农业生产结构有所突破;商业空前繁荣,商品流通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工商业市镇,一些地方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农业文明鼎盛)

2、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传统价值观受冲击;批判君主专制出现民主思想和民主运动。

(工业文明萌动)

3、受统治者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等政策的影响,对外贸易由发展转为萎缩停滞,清朝对外通商口岸只剩下广州一处。

总之,明清时期的经济出现了适应潮流的新现象,但是在世界步入近代的潮流中,中国日渐落伍。

八、16-18世纪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发展趋势:

中国

西方

传统社会(封建社会)达到极致

向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迈进

经济

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农耕经济发达

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发展,自然经济解体,工业革命

政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民主政治产生

文化

文化专制

思想解放运动兴起: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对外

闭关锁国

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

【综合训练】

1、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C  )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2、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B )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

3、宋朝范成大诗云: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4.(08上海)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B  )

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5、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6、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韦应物 的《杂体五首》中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

对比这两句诗,可看出(    )

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

C.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

7、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搜集了下列信息。

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官府依然控制着商业B.隋唐时期为商业服务的柜坊问世

C.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8、(09年广东历史)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9、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富裕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10、《吕氏春秋·上农》: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民贵君轻B.闭关锁国C.施行仁政D.重农抑商

1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这时的中国对正在扩展的工业革命豪无反应,最直接的原因是(   )

A.科技落后B.闭关锁国C.重农抑商D.制度腐朽

1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

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

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

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1)生活方式:

小农经济。

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关系: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影响:

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3)现象:

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

原因: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或答出其他符合题意的内容,同样正确)

(4)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要遵循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

解析:

(1)问的“基本模式”即小农经济,其“特点”就是回答小农经济的内容。

回答第

(2)问时抓住关键词“本”“末”,重农抑商政策对明清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第(3)问注意关键词“晋商”,信息告诉考生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团体“商帮”。

归纳材料概括“原因”。

第(4)问是回答如何用当代理念处理农、工、商三者关系

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

“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二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

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

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

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

”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

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

‘彼果诚实,何藉吾名?

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

(3分)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

因素”。

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7分)

答案:

(1)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的轻视和对商人的鄙视,变为对商业的重视和对商人的推崇。

(2分)

(2)勤俭致富,乐善好施,注重诚信(声誉)。

(3分)

(3)依据:

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2分),使得

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2分)

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