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学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3551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心理学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心理学2.docx

《学前教育心理学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心理学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教育心理学2.docx

学前教育心理学2

第四章幼儿学习概述

幼儿学习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学做人的过程,包括适应集体生活、适应环境的过程。

学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进行,学习更多的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去进行。

第一节幼儿学习的发展与种类  

(一)学习的发展

  1.人类个体在胎儿期已能进行颇有成效的学习,学习活动最早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

  2.婴儿学习层次:

习惯化;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反射;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各种复杂的学习。

  

(二)幼儿学习的种类

  1.按学习内容划分为:

技能学习、概念学习、社会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2.按学习方式划分为:

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言语学习与操作学习和关系中的学习

发现学习是由学习中通过亲自参与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去发现知识。

接受学习是由教师按预定的目标和步骤,以教材为中心,向学习者传授有系统的知识。

言语学习主要借助语言交流通过意义理解获取知识。

操作学习主要借助实物操作通过动作内化获取知识。

  3.关系中的学习:

同伴游戏中的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冲突中的学习

  第二节幼儿学习的基本活动模式及特点

  

(一)幼儿学习的基本活动模式:

操作学习

  1.简答操作学习的特点(首先,在学习方式上,操作学习是以内外部动作来获取经验的学习即动作——经验,学习动作是学习的载体,其次,在学习内容上操作学习的知识技能是言语学习所无法获得的,最后在学习过程和结果上操作学习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活动,结果是获得主体的经验。

  2.操作学习的类型(根据学习的主要目的分为:

探究性操作学习,形成性操作学习,强化性操作学习,模仿性操作学习,创作性操作学习。

学习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关系分为:

示范性操作学习,指导性操作学习,个体探究性操作学习,群体协助性操作学习)

  3.操作学习的指导(操作学习与言语学习的统一、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的统一、操作的灵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操作材料的量与质的统一)

  

(二)简答幼儿学习的特点

  1.游戏是幼儿学习基本的形式和方法

  2.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3.幼儿的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参与

  4.幼儿学习需要幼儿园教学的适应与促进

  第三节认知发展与幼儿学习

  简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从开始到成熟,要经过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5)

在前运算阶段,幼儿认知发展具有的特征:

1.自我中心2.只能片面看事物3.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4.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5.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6.能做出延迟模仿7.能进行象征游戏

  

(二)布鲁纳三种表征1.动作表征2.肖像表征3.符号表征

  (三)认知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第三节动机发展与幼儿学习

  

(一)学习动机及其种类

  1.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

  2.内部动机(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外部动机(在学习活动以外的有外部的诱因而激发出来的动机)

  3.辅助性动机与主导性动机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各种活动中适中的动机水平有最高的工作效率,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这种适中的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三)简答幼儿学习动机的发展1.外部打击起主导作用,内部动机逐渐发展2.动机主从关系开始形成

  (四)幼儿学习动机的培养马斯洛人的需要(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求知和理解-美-自我实现)1.动机与需要的关系人低层次的需要得以满足后,会产生动机追求上一层次的需要的满足.幼儿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1.奖励和恰如其分的评价以强化内部学习动机  2及时反馈以强化幼儿的成功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3.适时地揭露事物的本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4.让幼儿体验到创造的快乐,诱发幼儿学习的需要。

第五节迁移与幼儿学习

  

(一)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迁移的性质(正迁移<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与零迁移)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迁移的时间)、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迁移的内容)

  3.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或定势

  

(二)知识系统化与幼儿学习迁移中国心理学家冯忠良认为若从迁移的实质来看,他是新旧知识经验的整合。

  1.整合的三种方式:

同化、顺应、重组

  2.同化是把新的材料经验或概念吸收入原本已有的知识里使原有的知识丰富起来。

顺应就是由于学习者接受到新的资料,使他改变原有的想法,对事物有了新的概念。

重组指重新组合原有的经验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关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三)问题解决与幼儿学习迁移

  1.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所引起的按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识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阶段,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活动过程。

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四)为迁移而教

  1.教给幼儿基本的原理、概念,鼓励幼儿概括活动经验在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幼儿形成一些简单的初级的概念,将知识分类归纳比较,使之系统化。

在教给幼儿基本的原理概念时要提供有关原理概念的各种实例,如果使用的实例不充分,则所学的概念的概括性就可能收到限制。

 2.使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找到学习情境和真实生活问题中的共同要素迁移至少有一部分决定于已学东西和将学东西之间的相同要素,所学教材应当具有已学东西和希望迁移于其中的情境之间的最大的相似性,为了实现迁移即使有了相同要素,这个同一性还必须被学生所感知,对他有清楚的认识。

总之,将来的学习依赖于过去的学习,迁移不是自动发生的,学习新东西时,我们要尽可能地把他与先前学习的东西联系起来。

  第五章幼儿游戏心理与教育

  第一节游戏心理概述

  

(一)游戏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即使最简单的游戏,也包含了多种心理成分,就一般的心理结构而言,具有两种成分:

认知和情感,其表达方式不外两种,语言和动作。

  1.游戏的认知特性——心理主动性维度

  

(1)自我导向

(2)心理主动性(3)灵活性

  2.游戏的情感特性——活动强度维度

  

(1)内在动机

(2)内部控制能力(3)假装

  3.游戏所共有的基本心理成分

  

(1)想象

(2)动机或需要(3)情绪体验(4)自我调控(5)语言与动作

  

(二)游戏的心理特征游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生物进化现象,就个体的游戏活动而言游戏是一种实践活动。

  简答游戏的基本特征1.游戏是一种意向性活动

  

(1)活动动机的内源性

(2)活动目的的隐蔽性(3)活动过程的松散性(4)活动内容的虚构性(5)活动规则的变通性(6)活动主体的积极性

  2.游戏是可观察的行为  

(1)认知行为

(2)交往行为(3)宣泄行为

3.游戏是一种情境性活动现代有关研究表明,富有游戏性的活动情境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批熟悉的同伴玩具或者可引发儿童兴趣的操作材料;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协定;最低限度的指导行为或介入行为;创设友好的氛围使儿童感到舒适和安全;制定计划降低儿童疲倦饥饿患病或紧张经历的可能性。

  第二节儿童游戏动机

  

(一)游戏动机理论

  1.剩余精力说(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19世纪英国哲学心理学家斯宾塞)高等动物尤其是人类因征服了自然环境,只需要较少时间去维持生存的活动,于是还剩余更多的可释放的能量,这些后生的多余的能量一无目的的活动方式爆发出来。

  2.松弛性19世纪德国拉扎鲁斯。

游戏是一种松弛的娱乐活动,个体在游戏总放松,使消耗的能量得到补充或恢复。

  3.生活预备说19世纪末,德国格罗斯儿童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未来生活的准备。

  4.生长说,20世纪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博伊千介克。

游戏是儿童发展的一种内驱力是一种生长模式,而非一种单纯的本能练习。

  5.补偿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游戏为儿童提供一条满足愿望和应付挫折的途径。

  6.同化说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游戏是认识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

当同化大于顺应时产生游戏。

  7.觉醒说,美国心理学家柏莱恩。

游戏的动机源于儿童在活动中保持觉醒的最佳水平。

  8.“权能—效果论”美国怀特

  

(二)儿童游戏动机系统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所激发和推动的,而动机的形成又是在一定外在诱因作用下需要转化而来的;任何行为都指向一定的目标,具有方向性,而目标的达成一方面直接满足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反馈,降低诱因的激发作用,进而降低动机水平。

  1.儿童的需要与游戏动机

  刘焱把幼儿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九种需要,进一步认为在九种需要中驱使幼儿去游戏的需要主要有身体活动的需要,与环境保持平衡的需要以及社会性交往和自身实现的需要。

  2.儿童游戏动机系统

  

(1)活动性动机(运动性游戏)

(2)探究性动机(重复性游戏和智力性游戏)(3)成就性动机(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造型性游戏)(4)亲和性动机(合作性游戏)

第三节儿童游戏的发展

  

(一)儿童游戏的发展过程

  其一儿童游戏的发展是一个经历了不同阶段的连续过程,其二,儿童游戏的发展与儿童的生理心理(认知和社会化)的发展是同步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及年龄特征

  1.简答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

  

(1)游戏的发展往往以游戏类型的变化表现出来

(2)游戏类型的数量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不同,基本上呈倒U型关系(3)游戏所有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减少(4)用于特定游戏的时间,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5)儿童游戏没有一定的模式(6)儿童游戏的发展与非游戏活动有着系统的联系

  2.儿童游戏发展的年龄特征

  

(1)婴儿游戏(0岁—三岁)

  

(2)幼儿游戏(三岁—六七岁)象征性游戏

  (3)童年游戏(六七岁—十二三岁)活动性游戏、智力游戏、教学游戏、角色游戏

第四节幼儿学习类型与指导

  

(一)幼儿园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角色、结构、表演游戏)和规则性游戏(体育、智力、音乐游戏)

  

(二)幼儿游戏的重大策略

  1.游戏指导模式第一儿童游戏指导包括两方面的任务:

准备工作和介入游戏;第二游戏准备和游戏指导(介入)均以观察为前提;第三游戏指导是一个连续的师生活动过程,必须尽量保证游戏中儿童的主体地位;第四,教师通过任何方式去干预和影响儿童的游戏直接决定与教师对儿童游戏活动的不同控制程度。

  2.游戏准备

(1)游戏时间(30-50分)

(2)游戏地点(3)游戏材料(4)经验准备

  4.多选简答指导策略是游戏过程中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

(1)平行游戏法是教师接近儿童,并且用相同的游戏材料玩同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2)合作游戏法是一种常用的游戏指导策略,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但仍然有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

(3)指导游戏法有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

(4)“真实发言人”只教师处于游戏之外,使儿童保持游戏与外在真实世界的联系。

第六章幼儿技能学习与教育

第一结技能与技能学习

  

(一)技能的概念

  1.技能是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按一定水平通过反复练习而达到了会做某件事或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水平。

  2.技能与知识的关系知识与技能有区别;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一种认知性的经验。

技能是通过练习在个体身上巩固了的或自动化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知识与技能又紧密联系。

知识是掌握技能的前提,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将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拓展。

  

(二)技能的种类1.动作技能2.智力技能

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肌肉运动强度分为细微型和粗放型动作技能;根据动作连贯分为连续型与断续型动作技能;根据动作对环境依赖程度分为闭合型与开放型动作技能;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分为徒手型与器械型动作技能。

  2.智力技能:

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3.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动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智力技能的动作对象具有观念性,个体所操作的是头脑内部的心理表征与符号,是通过主观映像的加工来完成的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动作技能的动作执行是通过肌肉运动实现的,智力技能的动作的执行具有内潜性3就动作的结构而言,动作技能中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智力技能的结构具有简缩性。

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之间又有紧密联系,都是通过操作来完成的。

  (三)技能学习的两大特点

  

(1)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内化—外化”双向构建到过程

  

(2)合乎法则的练习将极大促进技能的掌握

  第二节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与学习

  

(一)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1.运动、操作与动作(具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并指向一定对象的运动)

  2.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1)亚当斯的闭合回路理论

(2)施米特的图示理论

  

(二)幼儿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马忠良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动作的定向

(2)动作的模仿(3)动作的整合(4)动作的熟练

  3.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1)知识经验

(2)讲解与示范(3)练习

  (三)动作技能的培养

  2.简答论述动作技能的训练

  

(1)动作定向的训练。

动作本身的正确性与速度。

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

  

(2)动作模仿的训练。

动作的精确性至关重要。

注意整体练习与分解练习相结合。

  (3)动作整合的训练。

确立各动作间的动态联系。

  (4)动作熟练的训练。

联系的目的要求,正确处理联系时间分配。

  3.

(1)蒙台梭利动作教育的目的(直接与间接)

直接1增进幼儿对身体概念的了解2训练感官系统,如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的灵敏协调3训练大小肌肉动作的协调4训练手脚与眼睛的协调5促进神经骨骼肌肉和全身性运动的协调与相互间的配合6培养感觉—动作组合功能的完美协调。

  

(2)蒙台梭利动作教育的方法

第三节幼儿智力技能的学习

  

(一)智力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前苏联加里培林智力技能形成阶段论。

五个阶段:

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

  2.冯忠良的智力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2)表征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内化作用(外部动作向头脑内部转变的过程)过渡作用(表征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

  2.论述智力技能的培养

  

(1)培养孩子的表征能力:

表征的发展遵循着从程序性表征想陈述性表征发展的规律。

(2)通过模仿和游戏,培养学生的表征能力。

幼儿期是表征最活跃的时期,也就是心理活动中象征性功能充分发展的时期。

皮亚杰认为,象征性功能或表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模仿和游戏,幼儿的模仿是表征性的模仿,他和感知性的模仿不同,这种模仿是带有理解性的。

幼儿游戏的典型方式是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在幼儿期达到发展的高峰。

模仿和游戏是象征性功能或表征的主要形式,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表征的起源。

于是模仿和象征性游戏不仅可以表现幼儿的智力技能,而且可以培养智力技能,所以幼儿园和家庭应创设多彩的活动环境,积极组织,引导幼儿开展各种模仿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主动的愉快的活动中,促进自身象征性功能的充分发展,从而促进智力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第七章幼儿概念学习与教育

第一节概念及其种类

  

(一)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1.概念四方面分析:

概念名称、概念例证(正、反例)、概念属性、概念定义

  2.概念结构:

特征说(概念有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有机结合而成)

  原型说(概念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表示)

  

(二)概念的种类

  1.根据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的程度分为:

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按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属性形成的概念)

  2.初级概念(通过直接观察概念的若干正例和反例,从中分析概括出关键特征)和二级概念(通过掌握概念的定义而获得的概念)

  3.根据形成的途径:

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

  第二节幼儿概念学习

  

(一)概念学习就是获得概念的一般意义,即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并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类事物以语词来加以概括。

(二)概念学习的方式1.概念形成2.概念同化

概念的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食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取初级概念的过程,这是幼儿概念学习的典型方式。

(发现学习布鲁纳)

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习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将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这是一种获得科学概念(或二级概念)的过程。

(接受学习奥苏伯尔)

概念同化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前提1新学习的概念本身具有逻辑意义2儿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具备同化新概念的适当观念3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倾向态度愿意等。

  (三)幼儿概念学习的特点1.概念学习的操作化、个性化、情绪化。

  第三节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

  

(一)幼儿错误概念的成因及纠正

  1.幼儿错误概念的成因:

幼儿概念学习中常常出现两种错误,一种是不合理地缩小了概念,即概念的内涵不仅包含事物的本质特性也包括非本质特性。

另一种是不合理地扩大概念,即概念的内涵中包含的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是其他特征。

  2.幼儿错误概念的纠正:

要消除下面两种错误,其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变式,要消除第一种错误,有效地方法是多提供包括非本质特性的变式。

要消除第二种错误,有效的办法是多提供具有本质特征的变式。

  

(二)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

1.幼儿概念学习水平的检测方法:

分类法、排除法、解释法、守恒法

皮亚杰把概念的稳定性称为守恒,具体指的是一定数量的物体,在其外形或空间位置改变而数量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儿童能确认其数量的恒定性而不受其他无关因素变化的干扰。

  2.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方法:

例证法、变式法

第八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第一节社会性与社会性学习

  

(一)社会学与社会化:

社会学学习

  1.社会性是个人所具有的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必须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必须符合社会条件的特性。

  2.社会化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3.个体社会化的两方面:

社会教化(个体社会花的外部动因: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与个体内化(内部动因:

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自我强化、社会合作)

 

(二)新精神分析主义艾里克森社会性学习理论

1.埃里克森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期(0-1)信任对不信任;1-3自我对羞怯、疑惑;3-6主动性对内疚;6-12勤奋对自卑。

  2.幼儿社会学习的两个主要任务:

发展主动性与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

  第二节幼儿社会性教育

  

(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1.随机性和无意性2.长期性和反复性3.实践性

  

(二)幼儿社会学习的指导方法

  1.观察学习法:

核心是替代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为儿童树立榜样时要注意1高大的榜样形象与身边具体的事迹结合2以情境故事的形式呈现榜样事迹3使儿童把榜样在具体情境中体现的助人原则规范与自己的行为选择相对照)

2.强化评价法  (1适宜2尽量引导幼儿从自身体现中得到奖惩3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

3.体验思考法是指幼儿在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有许多体验,幼儿对这些体验经过思考后,调节自身的行为,从而获得社会性的过程。

  4.语言传递法

  5.角色扮演法

  6.移情训练:

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种特殊情景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

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儿童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会主动地习惯地产生理解和分享。

  (三)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1.综合渗透性原则2.生活随时性原则3.实践参与性原则4.适宜发展性原则5.时代性原则

第三节幼儿品德心理

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因素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与教育

杜威认为道德发展有三个水平:

前道德或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自律水平。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对偶故事:

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45岁以前)、他律阶段(45-89岁)自律阶段(9、10岁以后)。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认知发展可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1服从与惩罚定向2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习俗水平:

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主要满足社会期望)3好孩子道德4权威性与维持社秩序的道德。

后习俗水平:

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5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6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

  3.幼儿道德认识的特点与教育1要教给幼儿相应的道德认识2要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能感染人的生动的内容,将道德渗透到有趣的故事童话图片等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具体的形象帮助儿童弄清是非,明白道理,影响和塑造儿童的心灵。

3教育者对幼儿行为应及时提出要求并进行评价。

  

(二)道德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情感的质料发展(1依恋(4岁)2移情、3羞耻感与罪恶感) 

 2.幼儿道德情感的特点与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稳定性,易受感染和暗示。

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应加强道德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调节。

1、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幼儿的的情感的良好环境与气氛,有积极适时适当的成人与幼儿之间的情感应答,有是非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及其情感氛围。

2要不断丰富幼儿有关的道德认识,将认识和各种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动之以情,以情育情,以景激情。

3主要调节幼儿的情感。

  (三)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2.幼儿道德行为的教育(要进行道德行为训练、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动机、培养幼儿言行一致的品质)  

  第九章幼儿创造性学习与教育

  第一节创造性的概念

  

(一)创造性

  1.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出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劳动产品的心理品质。

创造性判别标准有三:

产品是否新颖、是否独特、是否有社会或个人价值。

 

(二)创造性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正关系、矛盾)

  2.创造性与智力之间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1高创造力必有中上的智力2高智力却不能保证就有高创造性3低智力者创造性必低。

  (三)创造的过程

  1.华莱士提出的创造性过程“四阶段论”(准备阶段、酝酿、明朗、验证阶段)

第二节问题解决对过程与创造性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是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一)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二)问题解决过程的创造性1发现问题阶段中的创造性-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