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好教学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2334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化学好教学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二化学好教学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二化学好教学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二化学好教学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二化学好教学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化学好教学分析.docx

《高二化学好教学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化学好教学分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化学好教学分析.docx

高二化学好教学分析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一堂实验课,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实验,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来自学生亲手做的实验,而非课本或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

建构理论指出:

“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学记中如此说“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意思是:

引导学生而不给以牵掣;激励学生而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论。

引导而不是牵掣,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激励而不是强制,学生就能感到学习的快乐;启发而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就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之增长与重组”。

胶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这个物质,以及把性质再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满足了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

也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

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

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性质。

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

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不要求做具体的展开。

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经过第一章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区别。

(2)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其应用。

(3)实验能力的培养。

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自主学习分散系的概念。

(2)以探究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胶体的性质,并分析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2教学难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五教学过程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营口开发区第二高级中学化学教师:

马林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分散系及其分类》这堂课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对课本实验进行改进,重组,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实验,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来自学生亲手做的实验,而非课本或老师。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仅重视知识获取,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了解胶体的性质,建构胶体的认识模型。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实验对比溶液、胶体、浊液的制备,明确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验证溶液、胶体、浊液的分散质粒径大小关系,提高学生实验探究水平,构建科学探究方法和步骤的模型。

(2)通过分析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教会学生从微观结构和微观原理解释宏观现象。

(3)通过对比同种分散质不同聚集状态下的不同性质,让学生用动态的观点分析物质性质,从不同视角认识化学变化的多样性。

(4)通过拓展纳米科技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新技术、新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及未来广阔的应用前景,形成社会责任感。

2.评价目标

本节内容位于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定为水平2(理解水平),即面对新的简单情景,能够运用多个化学知识、技能、观念和方法解决结构适中的问题。

(1)通过收集生活中的分散系和丁达尔现象,诊断并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和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的认知水平。

(2)通过对丁达尔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从微观结构解释宏观现象的水平;发展学生“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认识。

(3)通过设计并实施溶液、胶体、浊液的分离方案,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

(4)通过分析物质不同聚集状态呈现的不同性质,诊断并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精神。

(5)通过课堂收获总结,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积淀与学科知识相关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

 

三、教学流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

意图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学

【激趣导入】通过同学们的课前预习和搜集,展示生活中的分散系和身边的丁达尔现象?

什么是分散系?

分散系可以有哪些分类方法并把所举的实例进行分类。

小组代表展示课前学习任务:

展示生活中的分散系和身边的丁达尔现象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从生活常识切入,为本节课内容提供宏观现象素材。

教学活动

(二)、科学探究一

【科学探究一】、溶液胶体浊液的制备

1、提出问题

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其反应产物可能不同,饱和FeCl3溶液分别与冷水、沸水、NaOH溶液混合后得到的分散系有何不同?

2、列表对比

表观现象(色、状)

稳定性

第一个烧杯

【FeCl3溶液】

第二个烧杯

【Fe(OH)3胶体】

第三个烧杯

【Fe(OH)3 悬浊液】

3、分析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溶液、胶体、浊液表观现象、稳定性,知道溶液稳定,浊液不稳定。

对于新认识的分散系胶体,其稳定性要通过继续学习来了解。

分组实验探究

(实验1)用烧杯盛约25ml凉水,滴入约1mlFeCl3饱和溶液

(实验2)①点燃酒精灯,将烧杯中的约20ml水加热至沸腾

②向沸水中逐滴加入约1ml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立即停止加热,制得Fe(OH)3胶体

(实验3)用烧杯盛约10ml凉水,加入约1mlFeCl3饱和溶液配成FeCl3溶液,再滴入约2mlNaOH溶液,生成Fe(OH)3沉淀,得到Fe(OH)3 悬浊液。

通过学生实验,诊断学生针对简单化问题完成实验操作的水平。

科学探究二

【科学探究二】、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粒子大小的探究

1、提出问题

在分散剂都为水的情况下,三种分散系的外观、稳定性都不一样,原因是什么呢?

三种分散系的分散质分别是什么,到底有什么不同?

2、科学猜想

由三种分散系的稳定性不同,可能是分散质大小不一样,猜想可以设计什么实验方案验证?

3、列表对比

分散系

过滤后的现象

分散质粒子大小

滤液外观

(色、状)

滤纸上

有无固体

FeCl3溶液

Fe(OH)3胶体

Fe(OH)3悬浊液

4、分析总结

溶液、胶体的分散质都可以透过滤纸,而浊液不可以。

说明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较小,浊液的分散质大。

已知滤纸的孔径约10-7m,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胶体的分散质粒子不可以透过孔径约10-9m的半透膜,而溶液的分散质粒子可以透过,说明胶体的分散质粒子比溶液的更小。

三种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别为溶液:

d<1nm胶体:

1nm100nm

胶体粒子大小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所以溶液稳定,浊液不稳定而胶体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胶体有介稳性。

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二:

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粒子大小的探究

(1)过滤氯化铁溶液

(2)过滤氢氧化铁胶体

(3)过滤氢氧化铁悬浊液

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交流并思考。

培养化学思维。

熟练过滤操作。

提出问题,确定研究对象,实验讨论研究,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对物质的性质进行表征。

科学探究三

【科学探究三】、丁达尔效应——鉴别溶液与胶体的常用方法探究

1、提出问题

胶体和溶液在外观上都是均一透明的,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它们鉴别出来?

2、列表对比

光束照射的现象

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

Fe(OH)3胶体

FeCl3溶液

结论:

鉴别胶体和溶液的方法

3、分析总结

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性质,它是我们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它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请同学用激光笔分别照射红褐色氢氧化铁胶体滤液和黄色氯化铁溶液滤液,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理解对比实验的意义和优点。

诊断并发展学生运用理论模型解释物质不同性质的原因。

教学活动(三)总结提高课后探究

1、引导小结

引导学生从稳定性、能否透过滤纸、是否有丁达尔效应的原因去思考总结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

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大小(本质区别)

外观特征

稳定性

丁达尔现象

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

分散质能否透过半透膜

举例

2、课后探究

向学生介绍纳米科技知识及应用

胶体有很多特殊的性质,这一些性质有可以指导我们将其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

请大家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的胶体有哪些,胶体在生活生产中都有哪一些应用。

学生完成小结:

溶液、胶体、浊液性质差别的本质原因。

讨论完成列表

学生了解纳米科技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归纳。

理解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

【案例说明】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

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

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性质。

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

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