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3317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docx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种群和群落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态学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属于种群水平的是()

A.利用玉米螟天敌赤眼蜂防治虫害

B.“稻—藕—鱼”立体种养,充分利用了稻田的有限空间

C.依据年龄组成预测草原老鼠种群数量变化

D.建立人工防护林时注意适当增加植物种类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用玉米螟天敌赤眼蜂防治虫害,属于种间关系的应用,A项错误;“稻—藕—鱼”立体种养以充分利用稻田的空间,属于群落结构水平的应用,B项错误;依据年龄组成预测草原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应用,C项正确;建立人工防护林时注意适当增加植物种类多样性,可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属于生态系统水平的应用,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

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C

【解析】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错误;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

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B错误;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C正确;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D错误。

【考点定位】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调查

【名师点睛】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

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增长率,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A正确。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自然环境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

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但不能任意调控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C正确。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D错误。

考点:

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

4.

A.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时,不能选用白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B.观察有丝分裂实验时,不能辨别视野中哪条染色体携带突变基因

C.探究酵母菌能否进行有氧呼吸时,可将空气直接泵入酵母菌培养液中

D.调查某荒地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的大小不影响调查结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用白色洋葱鳞片叶、有色溶液作实验材料,也能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A项错误;观察处于有丝分裂的细胞,只能观测到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不能辨别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B项正确;探究酵母菌能否进行有氧呼吸时,空气应除去CO2再泵入酵母菌培养液,C项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样方过小结果误差会较大,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课本上的生物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5.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C.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标志物脱落导致第二次重捕的标记个体数目减少,估算的种群密度偏大,A错。

样方法调查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由于较稀疏的地区个体数少,会导致估算的种群密度偏小,一个随机取样,B正确。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调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导致结果偏大,C错。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是正确方法,误差不大,D错。

考点:

本题考查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能力。

6.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C.增长型和稳定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甲图中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属于增长型,乙图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所以B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年龄组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使君子花夜晚为白色,早晨开始逐渐变为粉色,到下午变为红色,晚上再恢复为白色。

调查发现,晚上采蜜的是飞蛾,而早晨和白天采蜜的分别是蜜蜂和蝴蝶。

此外,使君子花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相互错开。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花色变化增加了三种传粉者之间的竞争B.花色变化有利于增加使君子的繁殖机会

C.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错开避免了自交D.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协同(共同)进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提供信息分析,三种传粉者采蜜时,花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说明花色变化减少了三种传粉者之间的竞争,A错误;花色变化可以利用多种传粉者帮其传粉,增加了授粉的机会,即增加了繁殖的机会,B正确;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错开,则不能进行自花传粉,增加了异花传粉的机会,C正确;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协同(共同)进化的,D正确。

8.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

A.利用性外激素等化学信息进行害虫防治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B.甲种群的部分个体迁入乙种群中,则甲种群的迁出率等于乙种群的迁入率

C.某种群具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随机分布等数量特征

D.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除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外,其余能量以10%-20%的传递效率流向下一营养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知识,知识综合程度一般,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相关的知识,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利用性外激素等化学信息进行害虫防治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A正确;甲种群的部分个体迁入乙种群中,由于没有甲乙种群变化前的个体总数,故无法计算甲种群的迁出率和乙种群的迁入率,也就无法比较两者的大小,B错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个体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C错误;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除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外,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剩余的能量才能流向下一营养级,10%-20%的传递效率是指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10%-20%传给了第二营养级,D错误。

9.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A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

D.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

【答案】B

【解析】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K值提高,A种群;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继续增多,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A到C变化过程中,由于被捕食者的数量持续增多,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C正确;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名师点睛】1.图中曲线X呈“J”型,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曲线Y呈“S”型,是实际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2.“S”型曲线的K值即环境容纳量,受环境阻力的制约,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10.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某农场丰富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C.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构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D.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110=2/11,A错。

群落的丰富度是群落物种数目多少,某个种群数量波动不会引起群落的丰富度下降,B错。

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反映的是种群数量特征即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个体在空间的布局,C正确。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过程,D错。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1.下列哪项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迁入率和迁出率D.种群的分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年龄组成能影响种群密度,B错误;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C错误;种群的分布是群落的特征,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特征,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12.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描述错误的

A.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可选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作为实验材料

C.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加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

D.在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以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进行丰富度的统计

【答案】A

【解析】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错误;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可选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该处细胞中有DNA和RNA,且没有颜色干扰,B正确;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加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C正确;在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以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D正确。

1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

C.群落演替达到平衡状态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

D.群落演替导致生物种类的不断改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A正确;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不同的,如裸岩上的演替,农田弃耕后的演替等等,B错误;群落的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降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C正确;演替的结果是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物种多样性增加,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和演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取少量酵母菌液放入血球计数板直接计数,测得的数目是()

A.活细胞数B.死细胞数C.菌落数D.细胞总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解:

酵母菌液放入血球计数板直接计数,测得的数目是细胞总数,包括死细胞和活细胞.

故选:

D.

考点: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5.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敌,当种群被大量捕食时,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A正确。

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出生率提高,种群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加,种群数量会随之下降,仍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正确。

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食物量不变,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最终还是符合“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C错。

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所以,种群数量也是围绕K值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6.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

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

【答案】C

【解析】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为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的演替方向,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A正确;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因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错误;D、群落中植物因光照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这又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D正确.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

【考点】群落

17.下图表示在光照强度为660lx(未达到光饱和点)时(其他条件均适宜),小球藻和鱼腥藻单独培养的生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单独培养时鱼腥藻在不同水层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混合培养有利于小球藻的繁殖,但不利于鱼腥藻的繁殖

C.适当增大光照强度,鱼腥藻和小球藻单独培养时的K值可能增大

D.单独培养时鱼腥藻由于不存在生存斗争,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答案】C

【解析】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群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布,不同水层的鱼腥藻属于同一种群,A错误;共同培养时小球藻的藻细胞数低于单独培养时,混合培养不利于小球藻的繁殖,B错误;适当增大光照强度,可以为鱼腥藻和小球藻提供充足的能量来源,单独培养时的K值可能增大,C正确;单独培养时鱼腥藻个体之间存在生存斗争,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不同曲线代表的含义。

(2)明确生存斗争的含义。

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同种生物之间、不同种生物之间因食物、空间而发生的斗争。

18.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A代表人体记忆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B.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性激素,则b、c可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C.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

D.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提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若A代表人体记忆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故A错误。

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性激素,则b、c可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激素,故B错误。

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故C正确。

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学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知识点间内在联系综合运用能力。

19.科

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一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l表示第

t+l年的种群数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答案】B

【解析】甲种群在0~t3段,

比值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后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先是衰退型,后是增长型,A错误;乙种群在0~t1段,

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

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C错误;甲种群在t3后,

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变化

20.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

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当地部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藻类的种群密度

B.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鱼鳞藻的适应性最弱

C.中营养化水体最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部分

D.用脆杆藻能控制富营养水体中微囊藻的数量,净化水体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测定藻类的种群密度用取样调查的方法,A正确。

从图示曲线变化可知,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鱼鳞藻的种群数量降为0,适应性最弱,B正确。

在中营养化水体中,脆杆藻数量最多,脆杆藻、鱼鳞藻与脆杆藻竞争,限制了脆杆藻数量的增加,水体有毒物质减少,同时它们可做鱼的饵料,有利于能量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流动,C正确。

水体过度富营养化,脆杆藻和鱼鳞藻全部死亡,不能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考点:

本题考查水体富营养化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及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二、综合题

2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或许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所以本题为错。

考点:

群落演替的方向

【名师点睛】弃耕农田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条件适宜时,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但是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或许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22.(10分)红树林位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岸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

生态学家对深圳湾福红树林的群落演替过程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一定区域内秋茄、白骨壤等主要植物的数量变化如下所示。

请回答:

(1)调查红树林中主要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常用法。

红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既能提高群落利用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的分层提供了和食物条件。

(2)红树林中的白骨壤与桐花树之间存在关系,它们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3)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至少是次级消费者总能量的倍,能量在流经各营养级时具有的特点。

(4)沿海滩涂红树林的群落演替属于演替,图中所示演替过程的事期与初期相比,群落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和,从而导致群落的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

(1)样方阳光栖息空间

(2)竞争将无机环境中的CO2转化成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

(3)25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次生物种丰富度降低优势物种改变

【解析】

试题分析:

(1)调查植物的种群数量常用样方法。

群落的垂直结构既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的分层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红树林中的白骨壤与桐花树都是生产者,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它们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将无机环境中的CO2转化成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

(3)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至少是次级消费者总能量的1/20%/20%=25倍,能量在流经各营养级时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4)沿海滩涂红树林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分析图形可知,演替过程群落发生的主要变化是物种丰富度降低和优势物种改变,从而导致群落的结构发生改变。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3.如图所示为某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曲线。

(1)该曲线表示种群增长的曲线。

(2)在e点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这个值被称为值。

以后不再增加的原因是。

(3)在曲线的点上,种群增长速率最高。

(4)如果该动物是一种经济动物,在种群达到点时,对其进行利用最好。

【答案】

(1)“S”型

(2)K受到空间、食物、种内斗争及种间竞争等制约

(3)c(4)c

【解析】

(1)根据曲线特征呈“S”型,所以该曲线表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2)在e点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这个值被称为K值,即环境容纳量。

之后不再增加的原因是受到空间、食物、种内斗争及种间竞争等制约。

(3)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即曲线中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高。

(4)如果该动物是一种经济动物,在种群达到点K/2,即c点之后利用能持续保持最快的增长速率,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

【名师点睛】对“S”型曲线的几个关键点和关键区段认识:

“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上升而逐渐下降,其增长速率(相当于曲线斜率)是先增后减。

(如下图)。

24.(2015秋•安阳校级期中)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在取样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

、,若同时统计各样方中物种的种类,可以调查群落的.

(2)决定该生态系统中物种①的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和;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

(3)物种②和物种③的关系为,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