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回顾讲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2275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热点回顾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热点回顾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热点回顾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热点回顾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热点回顾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热点回顾讲解.docx

《高考历史热点回顾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热点回顾讲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热点回顾讲解.docx

高考历史热点回顾讲解

高考历史热点知识点回顾

怎样区分历史事物的性质和实质(本质)

  【方法指导】

  性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有属性。

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

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或假象来表现出来的,必须靠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按不同的标准本质可划分成不同的方面;本质经常和目的尤其是根本目的相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根本原因)。

而性质则是比较稳定的,一般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

 【举例说明】

  1.美国内战的性质:

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内战的实质:

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之间争夺国家权力的战争。

  2.鸦片战争的性质:

对英国来说是一场非正义的殖民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的实质:

英国为打开中国门户、把中国变成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掠夺战争。

(看到这懂了吧,实质也可以理解为根本原因)

  3.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质;农民对封建暴政和外国侵略的激烈反抗。

  4.1861年俄国改革的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1861年俄国改革的实质:

农奴主对农民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经济实质);农奴主为防止矛盾激化、维持和巩固专制统治的挣扎(政治实质)。

  5.拿破仑法典的性质:

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

  拿破仑法典的实质;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6.《权利法案》的性质:

英国资产阶级的宪法性文件;

  《权利法案》的实质: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限制国王权利、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法律文件。

  7.王安石变法的性质:

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北宋统治者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一次尝试。

怎样评价历史上的各种制度和思想主张?

  【方法提示】

  对各种制度和思想主张的评价最重要的方法有三点:

其一,是将所评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这包括特定的时空范围,特定的时代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试题本身所限定的条件等。

其二,掌握好评价的标准。

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准。

其三,注意表达的格式。

如包括划分出不同阶段,归纳成不同的方面(肯定、否定)等。

 具体表达模式:

  模式一判断功过并评价影响

  

(1)功过判断

  

(2)积极影响及史实依据(时间、地区、特定条件、相关主体、是否促进社会或生产力发展及影响的具体表现);

  (3)消极影响及史实依据(同上)。

  模式二开放性评价题

  

(1)说明自己的观点

  

(2)说明自己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具体写法同模式一)

【例题释疑】

  例1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影响?

  答案要点:

  ⑴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功过不同。

⑵积极:

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根本上说,重视农业的思想出发点是正确的。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政策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⑶消极: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则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例2(1999·上海)有位史学家说:

“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

”清末维新人士认为:

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

  ⑴这两种看法是否相互矛盾,为什么?

  ⑵就科举制度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

  答案要点:

  并不矛盾。

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度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

  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趋势,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究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新兴人才的成长。

怎样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方法提示】

  规律:

革命根源+矛盾激化的表现+思想动员(可选)+人民斗争+资产阶级领导+导火线

  1.根源=“……(旧制度、旧统治或旧政权等)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旧制度、旧统治或旧政权等)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此规律的详情请点击:

中学历史教学空谷规律一

  2.矛盾激化表现:

往往是**反动统治者的暴政、独断专行等激化了矛盾

  3.思想动员为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4.人民斗争使革命时机成熟

  5.资产阶级顺应潮流,发动并领导革命

  6.某一突发事件直接引起革命,成为革命导火线

【举例说明】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1.根源:

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矛盾激化:

查理一世独断专行,实行无议会统治,征收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

  3.人民斗争:

农民和城市贫民不断起义,使革命时机成熟;

  4.资产阶级领导: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顺势发动人民革命;

  5.导火线:

苏格兰人民起义

怎样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方法提示】

  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为例,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⑴生产力因素:

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⑵生产关系因素:

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时间——负担的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等。

  ⑶上层建筑因素:

包括中央集权、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重要制度,重农抑商等经济制度,还有宗教、文化等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⑷社会环境因素:

国家是否统一和安定。

  ⑸地理条件因素:

如江南和西北的差异等。

  以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例,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⑴生产力因素——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

  ⑵生产关系因素——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⑶上层建筑因素——各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的制定;

  ⑷社会环境因素——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⑸外来因素——对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掠夺和剥削、外援或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等等。

【例题释疑】

  例1简要概述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案要点:

曲辕犁、筒车的创制,大面积兴修水利,人民辛勤劳动(生产力因素);隋末农民战争对地主的打击,唐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生产关系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科举制的完善,政治清明,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对外交往政策(上层建筑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社会环境因素)等。

  例2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20世纪50至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答案要点:

⑴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和第二、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前者垄断组织形成,后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⑶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

(前者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结束,未发生重大革命运动;后者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政局相对稳定);⑷政策调整。

(前者推行政治民主化,后者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等社会改革);⑸对落后地区的剥削和掠夺。

(前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后者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

怎样分析某一历史阶段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

  【方法提示】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某一历史时期(阶段)文化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条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史上某一历史时期(阶段)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

  ⑴政治因素:

国家统一与分裂,社会动荡与安宁,政府重视与摧残。

  ⑵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与停滞,发展的新突破与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⑶民族关系:

民族团结与战争,民族融合与交流。

  ⑷对外关系:

友好往来与频繁交往,闭关政策与开放。

  ⑸前代基础:

在前一个朝代的基础上继续

【例题释疑】

  例1宋元时期的文化特征如何?

其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要点:

宋元文化具有“高度繁荣、领先世界、人才辈出、成就辉煌”等特点。

其原因是:

两宋时期局部统一和元朝大统一的实现,社会相对安定。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与海外贸易的极大发展。

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高峰。

对外关系空前活跃。

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基础。

例2(1996·全国)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答案要点:

政治稳定:

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经济发展:

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出现盛世景象;对外开放:

和朝鲜、日本、印度、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特点、地位:

全面繁荣(有杰出成就的各领域);兼收并蓄:

广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表现);世界领先:

领先于世界的项目;影响深远:

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进步的表现。

怎样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

【方法提示】

1.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意义:

该起义的特点+沉重打击了(或动摇了、瓦解了、推翻了)**朝的反动统治+迫使**统治者调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中国古代统一战争的意义: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创**长期统一稳定局面,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生产发展和各地区经济交流,为国家繁荣强盛创造了条件。

3.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意义:

(1)对本国的政治而言:

推翻了**统治(或废除了**制度),确立了**形式的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初步或进一步)扫除了障碍;

(2)对本国的经济发展而言:

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发展表现的高度概括(可选);

(3)对外国的影响(可选)

(4)特点或局限性(可选)

4.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人民运动的意义:

性质+特点+影响

(1)性质:

斗争目标(反……反……)+阶级属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学生、人民等)+斗争形式(革命、改革、起义、运动等)

(2)特点(可选)

(3)影响或历史功绩(略)

5.近现代史上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的意义:

解决了**问题(或提出了**主张,结束了**错误,确立了**正确理论或领导等,总之是会议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为……指出了正确方向+会议的特点(可选)。

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几次重要会议:

中共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927年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的由城市转向农村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作出的由农村转向城市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中共倡导的四次统一战线

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

中共的历次重要会议一览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开始举行,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

出席大会的有13人,代表50多名党员。

大会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大会确定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选出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

大会制定了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即党的最低纲领: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大会规定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即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大会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为委员长。

大会还决定中共加入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