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206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北京市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

朝阳区3月模拟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

皆有所达也。

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曰:

“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

”船人曰:

“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

“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孔子闻之曰:

“夫善哉!

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

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禹仰视天而叹曰:

“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

生,性也;死,命也。

余何忧于龙焉?

”龙附耳低尾而逝。

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

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

其辞曰:

“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

”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

“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

”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

“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

”晏子曰:

“崔子!

子独不为夫诗乎!

《诗》曰:

‘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

子惟之矣。

”崔杼曰:

“此贤者,不可杀也。

”罢兵而去。

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

“安之!

毋失节!

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晏子可谓知命矣。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

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

“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

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

”夏后启曰:

“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

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

”白圭曰:

“利弗能使乎?

威弗能禁乎?

”夏后启曰:

“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

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

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

注:

【1】践绳之节:

正直之士的节操。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亦有困穷屈匮穷:

困厄

B.直兵造胸造:

制造

C.而迭闻晋事迭:

多次

D.审赏罚审:

慎重地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达乎死生之分

其孰能讥之乎

B.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

C.俞然而以待耳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

D.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到达某地,事物就不能看清楚了

B.则今是已

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

C.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D.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叔敖通晓义理,为官和离任都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

B.禹通晓生死之义,但是面对黄龙,依然十分害怕死亡。

C.白圭认为“正直之士的节操”是天下最杰出的事情之一。

D.文章结尾指出贤主应用赏罚的方式役使“不肖”之人。

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

①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②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

14.请从“次非”“晏子”中任选一人,概述其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做法,并谈谈你对这种做法的认识。

(6分)

9.(3分)B(造:

到,达到)

10.(3分)D……的人(A介词,相当于“于”;语气词,表疑问B连词,和;动词,亲附C助词,……的样子;代词,这样)

11.(3分)A(通晓义理,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12.(3分)B(“依然十分害怕死亡”理解有误)

13.(6分)①丢掉宝剑能保全自己,我哪里会舍不得宝剑呢!

②就连生存都不能够用来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够用来驱使他呢?

14.(6分)评分标准:

概括做法3分,结合文本谈认识3分。

(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

次非面对两蛟夹绕船只,必死无疑的状况,临危不惧,刺杀蛟龙,保全了性命。

我认为,这种勇于面对强敌的做法值得学习。

面对外界的凶险,与其害怕、逃避,不如放手一搏,这样才能战胜强敌,闯过险境,得以生存。

示例二:

晏子面对武力逼迫、富贵诱惑,宁死不屈,不改变自己的言论,陈述自己不会用邪曲、迂回之法来保全性命。

我认为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它告诉我们即使面临生死考验,也不能随意改变自己的志向,要做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

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时,而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

延陵季子,吴国人愿意让他当王而他却不肯当。

孙叔敖几次当令尹并不显得高兴,几次不当令尹也并不显得忧愁。

这是因为他们都通晓(义理)啊。

通晓(义理),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楚国有一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那得到了一把宝剑。

他回来的时候坐船渡长江,到了江心,有两条蛟龙从两边缠绕住他乘坐的船。

次非对船工说:

“你是否见到过两条蛟龙缠绕住船,龙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

”船工说:

“没有见过。

”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

“我至多不过成为江中的腐肉朽骨罢了,如果丢掉宝剑能保全自己,我哪里会舍不得宝剑呢!

”于是跳到江里去刺杀蛟龙,杀死蛟龙后又上了船,船里的人全都得以活命。

孔子听到这事以后说:

“好啊!

不因为将成为腐肉朽骨而丢掉宝剑的,大概说的就是次非吧!

禹到南方巡视,在渡江的时候,一条黄龙把他所乘的船驮了起来。

船上的人都大惊失色。

禹仰脸朝天感慨地说:

“我从上天接受使命,尽力养育人民。

生,是事物固有的特点;死,是命中注定。

我对龙有什么害怕的呢?

”龙伏下耳朵垂下尾巴游开了。

这样看来,禹是通晓死生之义的。

天本来就有衰微、亏缺、毁弃、隐伏,有兴盛、盈余、聚积,生息;人也有困顿、窘迫、贫穷、匮乏,有充足、富饶、显贵、成功。

这些都是天包容万物的原则。

古代的圣人不因自己的私念伤害神性,只是安然地对待罢了。

晏子与崔杼盟誓。

崔杼的誓词说:

“不亲附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室的人,必遭祸殃!

”晏子低下头含了口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

“不亲附齐国公室而亲附崔氏的人,必遭祸殃!

”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

“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

”晏子说:

”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

《诗》中说:

‘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曲求福。

’我难道能够以邪曲来求福吗?

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

”崔杼说:

“这是一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

”于是崔杼撤去兵器离开了。

晏子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

“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

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晏子可以说是懂得天命了。

天命啊,是不知为什么会这样但最终却这样了。

靠耍聪明来做事的人,是不能领会这些的。

因此国家杰出的人,按照义的原则决断,安然地对待它。

白圭向邹公子夏后启问道:

“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三家分晋的事情,这些都是天下最杰出的。

因为我住在晋国,所以屡次听到晋国的事情,不曾听到过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希望能听您说一说。

”夏后启说:

“认为可以做,所以就去做,做了,天下谁都不能禁止他。

认为不可以做,所以就不去做,不去做,天下谁都不能够驱使他。

”白圭说:

“利益也不能驱使他吗?

威严也不能禁止他吗?

”夏后启说:

“就连生存都不能够用来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够用来驱使他呢?

连死亡都不足够用来禁止他,那么祸害又怎么足够用来禁止他呢?

因此,圣明的君主用赏罚役使不肖之人,用道义运用贤德之人。

贤明的君主自己的臣属一定要根据道义,慎重地施行赏罚,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房山区3月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三槐堂铭

苏轼

天可必乎?

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天不可必乎?

仁者必有后。

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

“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

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

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

“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

天将复兴王氏也欤!

何其子孙之多贤也?

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

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

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

铭曰:

“呜呼休哉!

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

庶几侥幸,不种而获。

不有君子,其何能国?

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呜呼休哉!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其可必也审矣审:

明白

B.盖尝手植三槐于庭尝:

尝试

C.今夫寓物于人寓:

寄放

D.以世其家世:

继承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松柏生于山林

显于汉、周之际

B.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

而见其子懿敏公

C.吾以所见所闻考之

王城之东

D.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

何其子孙之多贤也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

B.厚施而不食其报

为国家做了很多好事却没有得到福报

C.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王氏的福份大概还没有兴起

D.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晋公一家的才德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

①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

②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槐堂”因兵部侍郎晋国王公在庭院里手植三棵槐树而得名。

B.晋国王公的儿子魏国文正公官至宰相,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C.晋国王公仁爱厚施,其子孙多贤,证明了“仁者必有后”的观点。

D.魏公的儿子懿敏公崇尚道德又善诗文,传承了其家良好的家风。

14.苏轼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意思是关于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上述选文或阅读积累简述理由。

(5分)

9.B(3分)尝:

曾经。

10.C(3分)A项,介词,在。

B项,转折连词,但、但是。

C项,代词,它;助词,的。

D项,代词,他的。

11.C(3分)应为“王氏的福份大概还远远没有完结”。

12.参考答案:

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显示出来就去责求它,因此认为上天是渺茫难以捉摸的。

②天下的人都期盼(朝廷)任命(他)为宰相,但他最终因为性格正直而不被当时朝廷所容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