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实验专题选择题练习50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19596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82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选择题练习50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选择题练习50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选择题练习50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选择题练习50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选择题练习50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选择题练习50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选择题练习50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实验专题选择题练习50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选择题练习50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选择题练习50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选择题练习50题

1、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所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加入新制Cu(OH)2,加热

没有出现砖红色沉淀

淀粉没有水解

B

取少量Mg(OH)2悬浊液,向其中滴加适量浓CH3COONH4溶液

Mg(OH)2溶解

CH3COONH4溶液呈酸性

C

将浸透石蜡油的石棉放置在硬质试管底部,加入少量碎瓷片并加强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石蜡油分解产物中含有不饱和烃

D

将海带剪碎,灼烧成灰,加蒸馏水浸泡,取滤液滴加硫酸溶液,再加入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

海带中含有丰富的I2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应加入碱溶液将水解后的淀粉溶液调节成碱性,才可以产生红色沉淀,选项A错误;B、CH3COONH4溶液呈中性,取少量Mg(OH)2悬浊液,向其中滴加适量浓CH3COONH4溶液是由于铵根离子消耗氢氧根离子,使氢氧化镁的溶解平衡正向移动,Mg(OH)2溶解,选项B错误;C、将浸透石蜡油的石棉放置在硬质试管底部,加入少量碎瓷片并加强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石蜡油分解生成不饱和烃,选项C正确;D、灼烧成灰,加蒸馏水浸泡后必须加氧化剂氧化,否则不产生碘单质,加淀粉后溶液不变蓝,选项D错误。

2、为达到下列实验目的,所用主要仪器及试剂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主要仪器

所用试剂

A

配制240ml0.1mol/LNaCl溶液

250ml容量瓶、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

NaCl固体、蒸馏水

B

提纯混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

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尾接管、锥形瓶、铁架台(带铁圈和铁夹)

混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

C

制备少量的NH3

分液漏斗、圆底烧瓶

生石灰、浓氨水

D

检验溶液中的SO42-

试管、胶头滴管

稀盐酸、Ba(NO3)2溶液

A.AB.BC.CD.D

【答案】C

【解析】A、需要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的质量,选项A错误;B、混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选项B错误;C、生石灰消耗水,生成氢氧化钙使溶液中c(OH-)增大,同时放热,促进氨水分解,选项C正确;D、硝酸根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不能排除SO32-的干扰,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3、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其相应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少量Cl2通入FeI2溶液,反应后溶液变黄

C12将Fe2+氧化为Fe3+

B

将某无色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

该气体一定表现还原性

C

向盛有2ml0.1mol·L-1AgNO3的试管中滴加5滴0.1mol·L-1NaCl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往试管中滴加5滴0.1mol·L-1KI溶液,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KSP(AgI)

D

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出现白色沉淀

非金属性:

C>Si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实验结论错误,I-和Fe2+都可以被Cl2氧化,分别生成I2和Fe3+,I2和Fe3+都可以使溶液显黄色,该实验不能证明被氧化的离子是哪一种,故A错误;

B.实验结论错误,能使溴水褪色的反应可能发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如SO2与溴水的反应,二氧化硫表现了还原性;也有可能发生其他反应,例如向溴水中通入氨气,氨气溶于水使溶液显碱性,溴在碱性溶液中可以发生歧化反应,溴水褪色,便是氨气没有表现还原性,故B错误;C.实验操作错误,硝酸银溶液不可过量,应该向盛有2mL0.1mol·L-1AgNO3的试管中滴加0.1mol·L-1NaCl溶液,至不再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向其中滴加0.1mol•L-1KI溶液,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白色沉淀慢慢转化为黄色沉淀,才可以得结论KSP(AgCl)>KSP(AgI),故C错误;D.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出现白色沉淀,证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因此非金属性:

C>Si,故选D。

4、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及结论或解释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硫酸钠溶液

有红褐色沉淀

胶体遇强电解质聚沉

B

将S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SO2具有漂白性

C

将灼烧至红热的铜丝插入乙醇中

铜丝由黑变红

乙醇被还原

D

向氯化铝溶液中持续通入氨气

产生白色沉淀后溶解

Al(OH)3与碱反应

A.AB.BC.CD.D

【答案】A

【解析】A、根据胶体的性质,硫酸钠为电解质,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硫酸钠溶液,氢氧化铁胶体聚沉,出现红褐色沉淀,故A正确;B、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SO2,溶液只变红,不褪色,故B错误;C、灼热的铜丝插入到乙醇中,发生2Cu+O2=2CuO,CH3CH2OH+CuO→CH3CHO+Cu+H2O,总反应是2CH3CH2OH+O2

2CH3CHO+2H2O,现象是先变黑后变红,乙醇被氧化,故C错误;D、氯化铝溶液中通入氨气,发生Al3++3NH3·H2O=Al(OH)3↓+3NH4+,氢氧化铝溶解与强碱,不溶于弱碱,即只产生白色沉淀,故D错误。

5、根据下列实验操作,预测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或解释均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预测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A

向FeI2溶液中滴入足量溴水,加入CCl4,振荡,静置

下层溶液显紫红色

氧化性:

Fe3+>I2

B

向淀粉在稀硫酸催化下的水解液中滴入少量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

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C

常温下,将浓盐酸、二氧化锰放入烧瓶中,用淀粉碘化钾试液检验

试液不变蓝

常温下,浓盐酸、二氧化锰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D

向盛有NH4Al(SO4)2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

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NH4++OH-=NH3↑+H2O

A.AB.BC.CD.D

【答案】C

【解析】A.由于Br2具有强的氧化性,所以向FeI2溶液中滴入足量溴水,Fe2+、I-都被氧化,Fe2+被氧化为Fe3+,I-被氧化为I2单质,由于I2容易溶于CCl4,而CCl4与水互不相容,密度比水大,因此加入CCl4,振荡,静置,会看到液体分层,下层为I2的CCl4溶液层但不能证明氧化性:

Fe3+>I2,A错误;B.向淀粉在稀硫酸催化下的水解液中要先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显碱性,然后再滴入少量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会看到产生砖红色沉淀,证明淀粉水解产生的葡萄糖具有还原性,B错误;C.浓盐酸、二氧化锰在室温下不能反应产生氯气,因此用淀粉碘化钾试液检验,不能使试纸变为蓝色,C正确;D.向盛有NH4Al(SO4)2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首先发生反应:

Al3++3OH-=Al(OH)3↓,D错误

6、下列实验结果不能作为相应定律或原理的证据是

A

B

C

D

勒夏特列原理

元素周期律

盖斯定律

阿伏加德罗定律

结果

左球气体颜色加深

右球气体颜色变浅

烧瓶中冒气泡,

试管中出现浑浊

测得ΔH为ΔH1、ΔH2的和

H2与O2的体积比约为2︰1

A.AB.BC.CD.D

【答案】B

【解析】A.反应2NO2(g)

N2O4(g)的△H<0,为放热反应,结合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分析;

B.HCl不是含氧酸,盐酸酸性大于碳酸与元素周期律无关;

C.结合盖斯定律内容分析;

D.根据电子守恒计算生成氢气和氧气物质的量,然后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分析。

【详解】A.反应2NO2(g)

N2O4(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左边热水中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NO2浓度增大,所以左球气体颜色加深;右边冷水中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的正反应移动,NO2浓度减小,所以右球气体颜色变浅,因此能够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A不符合题意;

B.烧瓶中冒气泡,证明酸性:

HCl>碳酸,但由于HCl不是含氧酸,因此无法用元素周期律解释,试管中出现浑浊也不能说明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因为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HCl,HCl与硅酸钠溶液反应也会出现浑浊),B符合题意;

C.根据盖斯定律可知:

△H=△H1+△H2,因此能够用盖斯定律解释,C不符合题意;

D.根据电子守恒可知,电解水生成H2与O2的物质的量之比2:

1,结合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H2与O2的体积比约为2:

1,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是B。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的知识,涉及化学平衡的影响、阿伏加德罗定律、盖斯定律、元素周期律等知识,明确元素周期律内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即可解答,试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7、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编号

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某待测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加入几滴KSCN溶液,若溶液变为血红色

待测液中存在Fe2+

B

向Na2CO3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Na2SiO3溶液中,若产生白色沉淀

非金属性:

Cl>C>Si

C

向浓度均为0.1mol/LNaCl和KI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AgNO3溶液,若先产生黄色沉淀

KSP(AgCl)>KSP(AgI)

D

向1ml20%的蔗糖溶液中,加几滴稀硫酸。

水浴加热5mm后,再加入少量新制备的Cu(OH)2悬浊液,煮沸,若无砖红色沉淀产生

蔗糖未水解

A.AB.BC.CD.D

【答案】C

【解析】A.Fe2+检验时应该是先向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新制氯水,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待测液中一定有Fe2+,A项错误;

B.证明元素非金属性强弱,需要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所以用盐酸是错误的,B项错误;

C.向浓度均为0.1mol·L-1NaCl、KI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0.1mol·L-1AgNO3溶液,沉淀先出现黄色,说明先生成碘化银沉淀生成,故Ksp(AgCl)>Ksp(AgI),C项正确;

D..检验葡萄糖,应在碱性溶液中,则水浴加热后取少量溶液,加入几滴新制Cu(OH)2,加热,没有加碱至碱性,不能检验,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离子检验、物质检验及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8、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c(Cu+)、c(Zn2+)相等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S溶液

先生成黑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Ksp(CuS)>Ksp(ZnS)

B

向0.1mol/L的硅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产生白色胶状沉淀

非金属性:

Cl>Si

C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和CC14,振荡、静置

下层溶液呈紫红色

原溶液中含有I-

D

分别向盛有铝片和铜片的两支试管中滴加浓硝酸

铜片与浓硝酸剧烈反应,铝片无明显现象

金属活动性:

铜>铝

A.AB.BC.CD.D

【答案】C

【解析】A.滴加Na2S溶液,先生成黑色沉淀,静置,继续滴加Na2S溶液,又产生白色沉淀,Ksp小的先沉淀,则Ksp(CuS)<Ksp(ZnS),故A错误;B.由现象可知,生成硅酸,则盐酸的酸性大于硅酸,但不能利用无氧酸与含氧酸的强弱比较非金属性,方案不合理,故B错误;C.氯水可氧化KI生成碘,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下层溶液显紫色,可说明含有I-,故C正确;D.常温下,铝与浓硝酸发生钝化,不能根据此现象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应该用金属与稀的非氧化性酸反应判断,故D错误;故选C。

9、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A

洗涤试管中KMnO4受热后的残留物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重复2-3次

B

探究非金属性:

Cl>Si

向盛有2mL硅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盐酸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C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2支盛有3mL1mol·L-1KI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滴淀粉溶液,观察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现象

D

制取并纯化乙炔

向电石(CaC2)中加入少量水,将生产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CuSO4溶液和无水氯化钙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洗涤试管中KMnO4受热后的残留物应该①加入浓盐酸并加热,利用盐酸还原性和二氧化锰、锰酸钾的氧化性而除去杂质,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无法用水洗涤,故A错误;

B.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说明盐酸的酸性大于硅酸,由于盐酸不是最高价含氧酸,无法依此判断Cl、Si元素的非金属性,故B错误;

C.淀粉与碘化钾并不反应,无现象,故C错误;

D.电石和水反应制取的乙炔中常常混有少量H2S和水蒸气等杂质,为了得到干燥纯净的乙炔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除掉H2S,CuSO4溶液验证H2S是否除尽和无水氯化钙除掉水蒸气,故D正确

10、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稀溶液,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试纸不变色

原溶液中一定没有NH4+

B

向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该溶液中含有Fe2+

C

将乙醇和浓硫酸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溶液褪为无色

产生的气体中含有乙烯

D

向4mL0.1mol/LNa2S溶液中滴入几滴0.1mol/LZnCl2溶液,再加入CuSO4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产生黑色沉淀

Ksp(CuS)

A.AB.BC.CD.D

【答案】B

【解析】A.检验铵根离子,除了需要加入NaOH溶液之外,还需要加热才行,A错误;

B.检验Fe2+,可以向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若有蓝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溶液中有Fe2+,B正确;C.乙醇和浓硫酸反应制备乙烯时,往往会有副反应发生产生SO2,SO2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要先除去SO2才行,否则无法说明产生的气体含有乙烯,C错误;

D.向4mL的Na2S溶液中滴入几滴同浓度的ZnCl2溶液,再加入CuSO4溶液,并未说明CuSO4溶液的量。

实验中,先产生白色沉淀,再产生黑色沉淀,只能说明是滴加顺序不同,产生沉淀的顺序也不同,不能说明沉淀之间发生了转化,所以该实验不能说明Ksp(CuS)

【点睛】B选项为Fe2+的一种检验方法,且是高考常考,建议考生记忆下来。

11、按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推断出结论的是()

选项

试剂X

Y中试剂及现象

结论

装置

A

一种盐

酚酞溶液未变红

该盐不可能是铵盐

B

小苏打和纯碱

石灰水变浑浊

纯碱比小苏打稳定

C

氢氧化钙与氯化铵

硝酸银溶液中先产生沉淀后溶解

Ag2O能溶于氨水

D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

淀粉、碘化钾和和硫酸的混合溶液变蓝

反应产生了Cl2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A.如果X是NH4Cl,NH4Cl受热分解生成NH3和HCl,NH3和HCl又会在试管口再次生成NH4Cl,看不到酚酞溶液变红,故A错误;B.小苏打和纯碱混合在一起加热,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通过现象不能判断产生的二氧化碳是由小苏打还是纯碱分解生成的,故B错误;C.X中的氢氧化钙和氯化铵混合共热生成氨气,氨气通入硝酸银中先生成氢氧化银沉淀,氢氧化银随后分解为Ag2O,Ag2O溶于氨水形成银氨溶液,故C正确;D.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应该生成O2而不是Cl2,故D错误

12、下列有关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实验①用于实验室制备氯气B.实验②用于制备干燥的氨气

C.实验③用于石油分馏制备汽油D.实验④用于制备乙酸乙酯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实验①的图中利用MnO2和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但是该反应需要加热才发生,没有加热装置,达不到实验目的,A项错误;

B.NH3的密度小于空气,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实验②达不到实验目的,B项错误;

C.装置③为分馏装置,不管是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还是冷凝管进水出水的方向都没有错误,C项正确;

D.右侧试管中使用的是饱和NaOH溶液,酯在碱性环境下易水解,得不到产物,D项错误

13、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

结论

A

将适量苯加入溴水中,充分振荡后,溴水层接近无色

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

B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生成淡黄色沉淀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2O32-

C

向蔗糖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加热,然后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未观察到砖红色沉淀

蔗糖未水解或水解的产物不是还原性糖

D

相同条件下,测定等浓度的Na2CO3溶液和Na2SO4溶液的pH,前者呈碱性,后者呈中性

非金属性:

S>C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详解】A.苯与溴水发生萃取,苯分子结构中没有碳碳双键,不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故A错误;

B.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生成淡黄色沉淀和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的产物为硫和二氧化硫,原溶液中可能含有S2-和SO32-,不一定是S2O32-,故B错误;

C.水解后检验葡萄糖,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没有向水解后的溶液中加碱调节溶液至碱性,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实验不能成功,故C错误;

D.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和Na2SO4溶液的pH,Na2CO3的水解使溶液显碱性,Na2SO4不水解,溶液显中性,说明酸性:

硫酸>碳酸,硫酸、碳酸分别是S元素、C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因此非金属性:

硫强于碳,故D正确

14、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蒸干氯化铜饱和溶液制备无水氯化铜

B.实验室制取并收集少量纯净的氯气

C.研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D.验证甲烷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的取代反应

【答案】C

【解析】A、蒸干CuCl2溶液,得到Cu(OH)2或CuO,不能得到无水CuCl2,故A错误;B、制备Cl2中混有水蒸气,不是纯净的氯气,因此需添加一个干燥装置,故B错误;C、验证某一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要求其他因素相同,即Fe3+和Cu2+浓度相同,以及H2O2的量相同,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故C正确;D、未反应的氯气对HCl的检验产生干扰,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D错误。

15、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加热盛有少量NH4HCO3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石蕊试纸变蓝

NH4HCO3固体受热分解,产生的NH3与水反应生成的氨水显碱性

B

向2支盛有1mL相同浓度AgNO3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3滴相同浓度的KCl和KI溶液

一只试管中产生黄色沉淀,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

C

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

溶液变浑浊

相同条件下,碳酸的酸性一定比苯酚强

D

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火焰呈黄色

证明该溶液中一定存在Na+和K+

A.AB.BC.CD.D

【答案】D

【解析】A.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有产生的NH3与水反应生成的氨水显碱性,故A结论正确;B.一只试管中产生黄色沉淀,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说明

>c(Ag+)·c(Cl-)=c(Ag+)·c(I-)>

,故B结论正确;C.溶液变浑浊说明生成了苯酚,由反应规律可得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强,故C结论正确;D.焰色为黄色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a+,可能含有K+,故D结论错误;答案选D。

【点睛】钾元素的焰色为淡紫色,能被钠的焰色所掩盖,故在观察钾的焰色时通常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来观察,当没有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到焰色为黄色时,不能排除其中含有钾元素。

16、下列实验操作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均正确的是(加热装置略)()

A

B

C

D

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制硝基苯

乙醇与浓硫酸作用制乙烯

中和热的测定

蒸馏分离水与乙醇的混合物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详解】A.苯与浓硝酸均易挥发,反应温度应控制在50~60℃,控制水浴温度,选项A正确;B.混合液反应温度应迅速升温至170℃,故温度计水银球应没入溶液中,选项B错误;

C.中和热测定应填充保温隔热材料,并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且两烧杯口平齐,选项C错误;

D.乙醇和水无法通过蒸馏分离,蒸馏操作时温度计水银球应与支管口平齐,选项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室制备物质必须首先明确该物质的性质,以及选择试剂的可行性,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气体的收集,一般应操作简单、安全,验证物质的生成还应考虑干扰气体的除杂等。

17、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验证Ksp(BaSO4)

室温下,将BaSO4投入饱和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向过滤后所得固体中加入足量盐酸,固体部分溶解且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B

验证氧化性:

Br2>I2

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震荡,静止,可观察到下层液体呈紫色

C

验证酸性:

HCN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0.100mol·L-1CH3COOH溶液的pH值约为3,0.100mol·L-1HCN溶液的pH值约为5

D

验证Fe3+能催化H2O2分解,且该分解反应为放热反应

向FeCl3溶液中滴入几滴30%的H2O2溶液,有气体产生,一段时间后,FeCl3溶液颜色加深

A.AB.BC.CD.D

【答案】A

【解析】一种沉淀易转化为比它更难溶的沉淀;将BaSO4投入饱和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向过滤后所得固体中加入足量盐酸,固体部分溶解且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说明BaSO4转化成BaCO3沉淀,不能证明Ksp(BaSO4)I2,故B能达到实验目的;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0.100mol·L-1CH3COOH溶液的pH值约为3,0.100mol·L-1HCN溶液的pH值约为5,说明醋酸的电离程度大于HCN,能证明酸性:

HCN

18、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25℃,两片相同的Al片分别和等体积的稀HNO3和浓HNO3反应

前者产生无色气体,后者产生红棕色气体,且后者反应更加剧烈

其他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