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1870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docx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docx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

教育的要素:

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来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于联系是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使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2)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是一种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表明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的社会现象和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于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有本质的区别.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3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相对独立性和历史时代性三个方面.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另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两条教育基本规律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制约着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作用,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也只能通过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来实现.

教育活动,既要遵循教育自身的内部规律,又要受外部关系规律的制约;既不能不顾社会的需要与条件,”就教育谈教育”,也不能以经济规律、法规政策代替或违反教育自身的规律.

(3)教育的发展

20世纪以来,教育的改革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面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就是通过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重点是研究教育问题,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洛克的白板说,绅士教育,1806年出版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

2文化教育学,19世纪出现在德国,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人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经验与教育)和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5批评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和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

6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

二教育的功能

所谓教育功能,就是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的类型:

按作用对象分: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按照作用的方向: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按作用呈现的形式: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在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包括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1.个体个性化

个体个性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

(1)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

(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3)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2.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一般是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即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1)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

(2)教育促进人的智力和能力社会化(3)教育促进人的职业和身份社会化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具体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基本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4)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5)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2内发论与外铄论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发展的顺序性2发展的阶段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互补性5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三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制约教育目的的确立

(2)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目的的确立(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目的的确立(4)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二)1982,五届五次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1985年的四有,两爱,两精神。

1995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3)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要求全面发展3使受教育者具有独立性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过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1)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要通过全面发展教育去实现。

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部分构成的。

(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其中,体育是基础,德育是灵魂和方向,智育是核心。

美育与德育,智育处于同一层次,具有促进个体朝向真、善、美发展的功能,劳动技术教育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更是不可缺少的,五者缺一不可。

“五育”并举并不是教育意义上的平均主义。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和智育更具有基础性。

智育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活动提供科学知识和智慧基础,德育解决的则是人的发展的社会价值方向的问题。

当然强调德育和智育的基础地位,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他各育的作用。

四教师与学生

教师的职业角色: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

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1热爱教育工作2热爱学生3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

1精深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文化修养3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三)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

1教师要有良好的课程开发能力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内涵: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个体通过不断接受新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逐步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

经历四个阶段:

适应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专业化阶段。

(2)途径:

(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化发展的观念和意识。

(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

(3)制订自我生涯发展规划:

1认识自我及所处的时间与空间环境2审视发展机会,确定发展目标3制订行动策略并按目标逐步执行4评价发展计划(4)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5)进行教育研究(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7)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师生关系的英雄因素:

1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的领导方式(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

对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看法。

3环境方面:

主要是学校的人际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宽容理解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1转变传统的角色心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变革陈旧的教育方式

3热爱尊重学生,发扬教育民主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五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

知识中心课程论:

即是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社会中心课程论:

布拉梅尔德

学习者中心课程论:

经验主义和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和奈勒

人本主义课程论:

罗杰斯,马斯洛

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2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3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2)课程的组织

1,课程目标的特征:

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2,课程内容:

学校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种物化形式。

其中课程计划是课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课程的具体表现。

(3)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检测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模式

课程评价的功能:

1诊断课程问题2调控课程设计3监控课程实施4推动课程建设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位一体。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4评价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5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空间

新课程结构的调整: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5)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六课堂教学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

花生和斯金纳,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主要观点:

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程序教学的方法。

斯金纳认为对学习的处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线型,另外一种是分支式。

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

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主要观点: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

布鲁纳的四条教学原则。

教授学科基本结构,倡导使用发现法。

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罗杰斯。

全人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过程,促进个体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方法,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建立真诚、接受和理解的师生关系。

教学设计的内容:

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措施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五个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的方法:

启发搜索式,条件约束式,逻辑推理式。

课堂教学策略:

讲授策略,对话策略(问答和讨论)指导策略(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

教学策略的特征:

1指向性2操作性3整体综合性4调控性5灵活性6层次性

教学时间设计包括:

1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2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3科学规划单元课时4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5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七学校德育

德育过程的理论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二)价值澄清理论:

路易斯·拉斯、哈明等人。

价值澄清的完整过程:

1完全自由的选择2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3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作出选择4做出喜欢的选择并对选择感到满意5乐于向别人公布自己的选择6根据做出的选择行事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

采用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原则:

1避免说教,批评和灌输,不要把焦点集中在对或错上面。

2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要让学生独立负责地作出决定。

3不要强求学生有问必答。

4澄清法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