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对外贸易绩效问题及未来的政策选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542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对外贸易绩效问题及未来的政策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的对外贸易绩效问题及未来的政策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的对外贸易绩效问题及未来的政策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的对外贸易绩效问题及未来的政策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的对外贸易绩效问题及未来的政策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对外贸易绩效问题及未来的政策选择.docx

《中国的对外贸易绩效问题及未来的政策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对外贸易绩效问题及未来的政策选择.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的对外贸易绩效问题及未来的政策选择.docx

中国的对外贸易绩效问题及未来的政策选择

一、引言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进出口额从1978年的200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10000亿美元以上。

制成品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从早期的不到一半上升到2004年的90%以上。

制成品出口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除传统的纺织品、轻工业品外,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也迅速增长,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0%上升到2004年的42.9%。

外贸主体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早期国有企业几乎支配了全部外贸发展到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

至2004年,外资企业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重已从1985年的1%上升到超过50%。

  影响中国外贸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政府在1978年开始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在体制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出口提供了持续的资源及动力;在政策方面,政府的出口鼓励政策及汇率贬值为出口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

其次,80年代初开始的中国香港、台湾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内地的转移,为80年代中期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的起飞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

最后,中国政府在90年代初推行的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而这些投资的很大一部分又是以再出口为目的的。

这样,来自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又成为推动中国出口的一个重要力量。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出口额已经从1979年占世界出口总额不到1%上升到2004年的6.5%,居世界第3位。

2004年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以上。

尽管如此,从人均角度来看,中国在贸易发展水平上仍居于发展中国家,因而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

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崛起,使得中国必须承担起对整个世界经济的一种大国的责任。

这样,在未来的10—15年中,中国的对外贸易将沿着什么样的轨道运行,不仅对中国自身的经济增长,而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都将产生重大的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的目的是对过去20多年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绩及其影响因素做一个总结性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未来10—15年外贸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其政策选择。

本文的一些基本看法是:

(1)中国外贸的发展总体上是健全的、有效的,同中国在要素禀赋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一致的;

(2)中国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是支持资本设备与技术的进口;(3)导致中国外贸整体上成功的一些最重要的因素是国内的市场化改革、适宜的贸易与汇率政策及面向出口的外国直接投资:

(4)尽管中国外贸发展整体上是成功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民营企业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过低,加工贸易在总的贸易中所占比重过高,出口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进口技术加廉价劳动力,而不是主要依靠产品质量的提高与技术进步。

所有这些问题都对贸易推动经济有效增长的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5)中国外贸目前已进入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导向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导向的转变。

因此,中国外贸出口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6)要在未来10—15年保持外贸持续高增长的势头,中国政府必须要实现政策上的方向性调整,从过去的直接促进出口转向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培育经济自身的出口增长潜力。

实现外贸出口向新的发展阶段的转变最重要的条件是,彻底完成市场化改革,逐步地使民营企业成为传统重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力量,使技术进步与高生产率,而不是单纯廉价劳动力成为外贸出口扩张的主要动力。

  二、绩效

  当中国政府于1978年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一个非常低的发展水平,进出口总额仅为200亿美元。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一个世界贸易大国。

2004年,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0亿美元,其中出口超过5900亿美元,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978年不到1%上升到2004年的6.5%。

中国在世界贸易上的位次从1978年时的第32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3位。

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并且已开始在亚太地区的贸易中发挥着一种发动机的作用。

  伴随出口的迅速增长,出口在gdp中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6%的低水平稳步地上升至2004年的36%(见表1)。

[1]出口持续增长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

如表1所示,中国自1994年后保持了持续的贸易顺差。

2004年贸易顺差达到3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40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

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大幅度贬值后一直保持稳定。

中国已基本实现了从外汇短缺到外汇盈余的转变。

表1中国的出口比重与贸易平衡(1980-2004)单位:

亿美元

年份

出/gdp(%)

出口金额

进口金额

贸易差额

1980

6.0

181.2

108.9

-11.4

1985

9.0

273.5

422.5

-149.0

1990

16.1

620.9

533.5

87.4

1991

17.7

719.1

637.9

81.2

1992

17.6

849.4

805.9

43.5

1993

15.3

917.4

1039.6

-122.2

1994

22.3

1210.1

1156.2

53.9

1995

21.3

1487.8

1320.8

167.0

1996

18.5

1510.5

1388.3

122.2

1997

20.4

1827.9

1423.7

404.2

1998

19.4

1837.1

1402.4

434.7

1999

19.7

1949.3

1657.0

292.3

2000

23.1

2492.1

2251.0

241.1

2001

23.0

2661.5

2436.1

225.4

2002

26.0

3256.0

2951.0

305.0

2003

31.0

4328.3

4127.6

254.7

2004

36.0

5933.6

5613.8

319.8

  资料来源: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各年份。

  直至1991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由国内企业推动的。

在国内企业中,乡镇企业的作用从80年代中期起稳步上升。

然而,从1992年开始,外资企业在中国出口及进口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至2003年所占比重已超过50%。

自90年代下半期以来,乡镇企业作用显著下降,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则呈现一种上升势头。

  随着贸易量的迅速增长,贸易结构也出现重大变动。

在市场化导向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均朝着同中国的资源禀赋及比较优势相一致的方向演进。

如表2所示,在改革开放初期,初级产品出口超过总出口的一半。

在整个80年代上半期,尽管中国的总出口经历了迅速的增长,出口结构基本上仍保持不变。

至1985年,初级产品出口仍占总出口的51%。

制成品出口的“起飞”发生于1985年后。

在其后的5年间,制成品出口份额从49%上升至74%,2003年,进一步增加到92%。

  出口结构的上述变动早期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份额的迅速上升造成的。

如表2所示,直至1990年,资本密集型制成品两个主要类别(化学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在总出口中所占份额仅为15%。

进入90年代后,化学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到2003年已达到47.4%。

表2出口结构(%)

年份

工业制成品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机械及运输设备

1980

49.7

6.1

4.7

1985

49.4

5.0

2.8

1990

74.4

6.0

9.0

1991

77.5

5.3

10.0

1992

80.0

5.1

15.6

1993

81.8

5.0

16.7

1994

83.7

5.1

18.1

1995

85.6

6.1

21.1

1996

85.6

5.9

23.4

1997

86.9

5.6

23.9

1998

88.8

5.6

27.3

1999

89.8

5.3

30.2

2000

89.8

4.9

33.1

2001

90.1

5.0

35.7

2002

91.2

4.7

39.0

2003

92.1

4.5

42.9

  注:

出口结构指有关出口类别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资料来源: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各年份。

  在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进口也保持着持续高速的增长。

不过,同出口结构的显著变动比较,进口结构则相对较为稳定(见表3)。

首先,工业制成品进口在总进口中始终保持主导地位。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制成品进口在总进口中所占比重基本上保持在80%-85%的水平上。

其次,在工业制成品内部,属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设备及工业原材料进口始终占支配地位。

如表3所示,资本密集型制成品的两个主要类别(化学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在总进口中所占份额从1980年的40.1%上升到2003年的58.6%。

作为工业原材料重要类别的钢材进口在总进口中所占比重在整个90年代基本上保持在4%~5%左右(余永定等,2000;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各年份)。

表3进口结构(%)

年份

工业制成品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机械及运输设备

1980

65.2

14.5

25.6

1985

87.5

10.5

38.4

1990

81.6

12.5

31.6

1991

83.0

14.5

30.7

1992

83.6

13.8

3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