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外城七门之七.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2233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七.docx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北京外城七门之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七.docx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七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七)

  永定門是北京外城南垣之中門,是北京城中軸綫之最南端。

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外城興工之時,甕城建成於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提高規制、重建甕城、加蓋箭樓,從而達到後來保持了二百年的典型式樣。

永定門最早稱爲“正陽外門”,明嘉靖四十三年正式命名爲永定門,又因永定門爲皇都最外邊的門,且門外有一元大都時南方之鎭的土皋(燕墩),固又稱之爲“郭門”或“皋門”。

  北京外城的“建成”是因當時國力不濟,不得不退求其次,縮减規劃的結果。

原本外城爲四面之制,外包京城,成一“回”字形格局,實際僅完成了城南一面。

規劃外城周圍將近80里,闢11門,南垣20里,最後南垣也僅建成13里,卽北折在東西兩面包砌於京城東南角樓、西南角樓處,新建外城總長度爲28里,闢有7座城門。

總建築規模不及原規劃的三分之一,最後北京城的格局就成爲了“凸”字形,一直延續到被徹底拆除。

大明朝君臣原打算財力寛裕後再完成四面之制,可是到明亡也未能如愿。

增建外城的動因,是爲了加强帝都的安全巩固城防,所以城門的命名除兩便門外(兩便門是臨時設置,俟完成“四面之制”後,當予拆除),其它門的名字中都帶有“實京城”、“保安寧”的祈求,永定門的寓意自然就是“永遠安定”了。

“外城”之稱有些名不副實,它並不在“內城”(京城)的外面,而是在南面,所以北京的“外城”其實應該叫“南城”。

清代沿用此格局未變,衹是對城門和城牆進行過改建、增建和多次修葺。

  永定門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屋面爲灰筒瓦,没有綠琉璃瓦剪邊,屋脊、鴟吻、脊獸也都是不掛釉的灰(黑)活,戧脊走獸5個。

城樓的尺寸與內城城樓相比,較爲特殊,進深很小,但卻很寛。

廊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樓寛19.8米,通寛24米,樓深6.1米,通進深10.2米。

樓連臺通高26米,其中城臺高8米(厚約15米),樓高18米。

屋面由柱、樑、斗拱撐持,再以檩爲中介承托着椽飛。

二層平座不似內城樓僅以斗拱支撐,而是由立於樑上的柱子撐持,平座四角有戧柱支撐着二層檐角。

上層重檐下的斗拱爲三鋪作,而底層檐下的斗拱爲二鋪作(引自喜仁龍《北京的城牆和城門》)。

城樓門洞闢於城臺正中,爲三伏三券式券洞門,券洞門北側外兩邊分別倚城臺內壁修有呈倒八字形的登城馬道。

這是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改建後的形制,永定門建成之初,城樓當與外城其它門形制相同,甕城僅闢有甕城門洞,無箭樓。

這次重修改建,使永定門城樓的規制提高到了與內城城樓規制相似的程度。

  永定門重建甕城是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

重建後的甕城加寛加大,呈方形,兩外角爲圓弧形,東西寛42米,南北深36米,牆厚6米。

並加蓋了箭樓,箭樓城臺厚約9米,高7.8米,樓爲單檐歇山堡壘式建築,灰筒瓦頂,戧脊走獸5個。

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寛12.8米,深6.7米,高8米,樓連臺通高15.8米。

甕城門洞位於箭樓下城臺正中,五伏五券式券洞門,正對城樓門洞。

箭樓東、西、南三面各闢箭窗二層,南面每層7孔,東、西兩側面每層3孔,共計有箭窗26孔。

北側面(臨甕城一面)磚牆正中闢一個兩門扇的過木方門,是爲楼門。

永定門箭樓與廣渠門、廣寧門規制相同,但其與新改建的城門樓配對,就顯得太小,很不恊調,總有些頭重腳輕之感。

若再加大箭樓體量,則又與外城垣高度不匹配,若整體提高外城規制,則工程浩大,非可輕舉之事。

牵一髮而動全身,想必當時也屬無奈吧。

  外城建成之後,北京城的中軸綫由正陽門延伸至永定門,北距鐘樓長達16里。

從而奠定了北京城中軸綫作爲城市中軸綫的世界之最,至今仍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綫。

永定門是外城最重要的城門,是從正陽門一直延伸下來的筆直通衢的終點。

由城樓上北望,晴朗的天空下,大街東西两側分列的是天壇和山川壇(先農壇)的壇牆,再北則是鱗鳞次櫛比的店舖,一直延伸到正陽橋五牌樓,一派繁华街市的瑰麗景象。

極目遠眺,正陽門雄峙北端,與永定門南北呼應,天街的壯麗畫面,給時人的觀感會是何等的震撼。

  與永定門城樓遙相呼應的還有一處北京重要的歷史遺存,卽燕墩,始建於元朝,今位於永定門外大街紧邻路面的西側,距永定門城樓有三百米左右。

元、明兩代北京有“五鎭”之說,至清代又將“五鎭”具象化。

“燕墩”卽爲南方之鎭,因南方在“五行”中屬火,故堆烽火臺以應之,因此又名“煙墩”。

據《日下舊聞攷》載:

“燕墩在永定門外半里許,官道西”。

清朝人楊静山在《燕墩》詩句中有:

“沙路迢迢古蹟存,石幢卓立號燕墩。

大都舊事誰能說,正對當年麗正門”。

永定門建成後,並不是正對燕墩,而是略偏東,也卽燕墩並不在明北京城中軸綫的延長綫上。

史載明初改造元大都,重建北平城時,在元大都中軸綫略偏東重新確定了北京城的中軸綫,重新規劃了從鐘鼓樓經宮城到正陽門一綫上的建築,確立了後來北京城的格局。

由於燕墩“正對”元大都麗正門,可見元朝建的燕墩是位於大都城中軸綫南延長綫上的,自然與明北京城的中軸綫就有了偏差。

燕墩底座爲高近9米的墩臺,臺底各邊長14.87米,臺面各邊長13.9米。

台顶四周原有高约1米的女墙,现已毁没。

墩台中央矗立着一座高近7米的方形大石碑(石幢),清乾隆時立。

碑上用滿漢文字刻着乾隆帝御製《帝都篇》和《皇都篇》。

碑座四周雕着二十四尊神像,頂部雕有龍紋。

燕墩記述了燕京建都概況。

因此,它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値,而且也有很高的歷史價値。

碑文鐫刻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距今已歷二百六十一年。

  永定門城樓與內外城其它所有城樓相比,一个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城樓上外側既掛有重檐間的城門木匾,城臺上正中又鑲有城門的石匾額。

而正陽門城樓衹掛有重檐間的城門木匾,城臺上無石匾額,正陽門的石匾額是鑲在箭樓的外側城臺正中。

其它內外城門衹有城樓城臺正中鑲石匾額,無城門木匾,箭樓均無門額。

  說起門額就要說一下永定門石匾額的“重新”發現。

這块石匾“原件”現存首都博物舘,有報道說是在2003年復建永定門城樓開工前,被人記起在先農壇树下埋有一块與永定門有關的石頭,挖出一看果然是永定門石匾額。

當事人回憶是1989年北京古代建築博物舘曾向首都博物舘借來這块永定門石匾,因過重無法展出,就地(先農壇)掩埋保護了。

經查首博的徵集記錄,石匾是1962年從大慧寺徵集來的,而這块石匾如何到的大慧寺就無從查攷了。

又據專家攷徵說這块石匾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建外城時原裝的。

這裏不免产生疑問,要是原裝,則已不在城門上長達三百六十年了,保存得這麽完好,就没有一點傳承的蛛絲馬蹟?

內外城十六块門額就留下了這一块?

滿清入關進北京後,城門石匾就都換了滿漢文的,石匾不象木匾可以換字不換匾。

二百六十七年後進入民國又換成了漢字新石匾,是民初內務總長朱啟鈐請杭州名士邵章先生爲北京各城門重新題寫的。

民國北京城門石匾碩果僅存的就是正陽門箭樓上的那块了,字體應該是隸書,明顯與永定門石匾的楷書不同,可是從其它門的民國時期照片看,其它門額卻是楷書,象安定、東直、朝陽、阜成、宣武、東便、西便等門。

傳從明朝開始北京各城門的匾額,門字最後一筆都不帶鈎,民國邵章先生題寫的“正陽門”石匾上的門字也不帶鈎,但其它門額的門字,有的帶鈎明顯,有的鈎不明顯。

這块重新發現的永定門石匾上的門字是帶鈎的,字體是楷書,“門”字鈎的尖端已缺角(不知是就寫成這樣,還是磕掉了?

),但2004年復建的永定門城樓新仿石匾這個角被補上了。

  上面說了這些,是想說明筆者對新發現的“原裝”永定門石匾持懷疑態度。

我認爲根本不是明嘉靖三十二年的物件,而就是民國時邵章先生所書的永定門石匾,亦或是當時刻壞了的“廢匾”。

若眞是原裝,歷经四百餘年,石材的風化也不應該是現在首都博物舘看到的樣子。

因爲明朝所遺留的石刻件,已大多都有了類似锺乳石上的“淚痕”,而這块匾身上有的衹是磕砸的痕蹟。

這块“永定門石匾”雖不似新刻,但也絕不會超過百年以上很多。

所以我斗膽判斷,它就是一個民國物件,之所以我没有斷它是1949年以後的贋品,是因爲在那之後,不會有人費這麽大勁冒險開這個玩笑,況且在那之後連一套像樣的城門遺像都没有留下,實物可全是四舊啊。

城樓上的木匾在1957年拆除時還算不錯,留存了下來,是民國時的漢字匾,现藏於首都博物舘。

匾上字體爲楷書,門字不帶鈎。

按理說,木匾保留了,石匾當一起留存的。

  以雄偉姿態矗立於北京城中軸綫最南端,長達三百九十年的永定門,在解放後没能獲得新生,卻迎來了它的末日。

在建設新中國新首都的激情之下,面對城市建設與古城保護的矛盾,認爲北京古城“完全是服務於封建統治者的意旨”(引自1953年11月,《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的要點》)之說佔了上風。

1950年,對北京城門的調查報告中說:

永定門城樓和箭樓基本完整,樓內外的木柱漆皮尚好,地面及宇牆完整。

這說明1949年解放時,永定門是保存完好的建築(事實上1947年,國民政府對永定門城樓、箭樓及甕城做了全面修繕和油飾,當時是煥然一新的,有照片爲證)。

1951年以改善交通的名義,先拆除了永定門甕城,同時在城門東側開了豁口,1953年闢西側豁口。

1957年,又以妨礙交通和已是危樓爲名,將城樓和箭樓徹底拆除。

多亏了像喜仁龍這樣的洋人,有執着的研究精神,並被北京城門城垣所深深地折服,纔爲我们記錄下了珍貴的,在北京城逝去之前難得的影像。

喜仁龍在他的《北京的城牆和城門》(1924年出版)一書的最後,深情的發出感叹:

“這些奇妙的城牆和城門,這些北京絢麗多彩歷史的無言見證者,它們的丰姿到底還能維持多久呢?

”。

嗟夫,一語成讖,悲哉。

  永定門被拆除四十六年後的2003年,在北京市人大代表的提議下,爲了恢復北京中軸綫的城市規劃和景觀,市政府終於决定重建永定門城樓。

歷時一年,2004年9月,永定門城樓在原址復建完成。

復建後的城樓規格爲:

城臺東西長31.4米,南北寛16.96米,高8米,城樓(脊)總高(樓連臺)26.04米,爲歇山式三滴水原樣式,城樓彩繪採用雅五墨旋子彩畫。

據說此次復建永定門城樓,是根據1937年北平市文物整理委員會對永定門城樓的實測圖,1957年拆除時繪製的建築結構圖,以及故宮博物院保留的永定門建成以來各種文字、圖片資料,最後形成復建方案和圖紙,在原址採用原材料、原形制、原結構、原工藝進行的。

可是復建後的實物城樓又如何呢。

我們看到的城樓外形和老城樓還是一致的,但是“硬傷”主要是城樓北側的登城馬道没按原樣恢復,而是杜撰的設計,在城臺內側兩邊各修了一個暗梯,還配了兩個小拱門。

這就不是與原形制不符了,而是與原形制根本不沾邊了。

不過能够恢復北京中軸綫最南端的標誌性建築已屬不易,非常的令人欣慰了。

現在就寄希望於將來恢復甕城和箭樓時,一並將新城樓的“敗筆”改正過來,還一個“原汁原味”的永定門留給子孫後代。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上的永定門圖1900,永定門東南面甕城外,護城河、石橋和進出城的道路。

1900~1901,永定門西南面

[八國聯軍士兵相册]。

1900,永定門西城牆豁口臨時鐡道(城牆內側,八國聯軍扒開城牆,把鐡軌鋪進城裏,在天壇西牆外設“北京站”)。

1900,永定門西城牆豁口臨時鐡道(城牆外側,八國聯軍扒開城牆,把鐡軌鋪進城裏,護城河上架起臨時鐡路橋)。

1900,永定門西城牆豁口臨時鐡道(城牆外側,八國聯軍扒開城牆,把鐡軌鋪進城裏,護城河上架起臨時鐡路橋)。

1900,永定門西城牆豁口臨時鐡道(城牆外側,八國聯軍扒開城牆,把鐡軌鋪進城裏,護城河上架起臨時鐡路橋)。

1900,永定門西城牆豁口臨時鐡道,火車由城裏開出(城牆外側,護城河上架起臨時鐡路橋)。

1900,天壇外的“北京站”。

南向,可見左側的天壇壇牆,遠處爲永定門城樓。

這是搭上火車逃難的民衆。

1900~1901,永定門迤東外城南垣及護城河。

馬上在這裏就要扒開豁口修鐵道,以後火車就將從這裏進入北京城。

1900s,外城南垣外,護城河中戲水,永定門外甕城東側。

1900s,永定門內大街。

在天橋附近某高處向正南拍攝,大街兩側分別可見天壇和先農壇的壇牆。

1901,永定門東南面(甕城外)

[(日)小川一眞]。

1901,永定門東南面甕城外,護护城河、石橋和進出城的道路。

1901,永定門甕城外西南面。

選自《DowntheAmur.Peking.TheForbiddenCity》.By

BurtonHolmes.1901,永定門西側城牆豁口臨時鐵道。

圖爲豁口內側,八國聯軍扒開城牆,把鐵軌鋪進城裏,在天壇西牆外設“北京站”

[(日)小川一眞]。

1901,永定門西南面甕城外(明信片)。

1902-1-8,永定門內。

天壇與先農壇之間大街和開闊地,引導兩宮回鑾的清軍對伍穿過美軍把守地段(當地軍民跪迎聖駕)。

原註釋:

South

GateofNativeCity,throughwhichthealliesentered;heldby

Americans.[(英)喬治·莫理循GeorgeErnest

Morrison]。

1902,永定門東南面甕城外,護城河、石橋。

庚子之變後,正在修復城樓和箭樓。

1902,永定門東南面甕城外,護城河、石橋和進出城的道路,庚子之變後修復[(德)穆默

AlfonsMummvon

Schwarzenstein]。

1902,永定門箭樓南面(明信片)。

1902,永定門箭樓南面,甕城外橋頭[(德)穆默AlfonsMummvon

Schwarzenstein]。

1902,永定門西面全貌和護城河(明信片)。

1902,永定門東南面全貌(甕城外)。

1902~1905,永定門西南面,甕城外護城河。

1902~1905,永定門西南面甕城外護城河、石橋全景圖。

1907,永定門城樓南面(甕城內)。

1907,永定門東南面甕城外,護城河、石橋和進出城的道路。

1909,永定門西側護城河南沿兒。

1909,永定門外。

攝影者應是站在鐵道路基(鐵路橋)上或在列車車厢內嚮北拍攝。

1910年前後,永定門外(與上一幅爲同一场景,後面還有一幅1972年這個地點的照片)。

1910年前後,永定門甕城外西面城根的有軌電站,通往馬家堡火車站的。

1910s,永定門箭樓東南面(甕城外),護城河橋,以及通往南苑的街道。

1910年前後,永定門甕城、箭楼和護城河橋。

1915,永定門甕城外西面城根(晒糞乾兒)。

原註釋:

Heapof

excrementbesideacitywallandamanwithawheelbarrowinthe

foreground.[(美)弗蘭克·尼古拉斯·邁耶Meyer,

FrankNicholas1915-04-30]。

1915,永定門東南面(甕城外)。

1915,永定門箭樓南面。

1916,永定門箭樓南面。

1920年前後,永定門大街[(英)唐納德·曼尼Donald

Mennie]。

1920年前後,永定門東南面(甕城外)[(英)唐納德·曼尼Donald

Mennie]。

1920年前後,永定門箭樓東南面。

甕城外,護城河南沿兒[(英)唐納德·曼尼Donald

Mennie]。

1921,永定門城樓南面[(瑞典)奥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Siren]。

1921,永定門護城河橋及對面街市

[(瑞典)奥斯伍爾德·喜仁龍Osvald

Siren]。

1921,永定門及甕城南面全貌(由護城河南岸嚮北拍攝)。

原註釋:

YungTing

Men,FrontViewOfTheTwoTowers&The

Barbican.[(瑞典)奥斯伍爾德·喜仁龍OsvaldSiren]。

1921,永定門箭樓北面(甕城內),通過箭樓門洞可見護城河橋對面的二層建築[(瑞典)奥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Siren]。

1921,永定門西面(甕城外護城河)[(瑞典)奥斯伍爾德·喜仁龍Osvald

Siren]。

1930s初,燕墩。

選自《舊京文物畧》。

1930s,永定門城樓西南面。

1933,永定門城樓東面(城牆上)[(德)赫達·莫里循Morrison

Hedda]。

1933,永定門城樓西面[(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Hedda]。

1933,永定門外迤東護城河。

原註釋:

Yong

dingmenandcitymoat.[(德)赫達·莫里循MorrisonHedda]。

1933,永定門甕城外(西南面)。

原註釋:

Yongding

men,citywall,andmoat.[(德)赫達·莫里循MorrisonHedda]。

1946,永定門東面護城河,在冰封的河面上取冰。

原註釋:

People

cuttingicefromamoatnexttothecity

walls.[(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Hedda]。

1946,永定門東南面全貌。

圍繞甕城的外城南護城河。

1946,永定門甕城外西面城根[(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Hedda]。

1946,永定門西南面全貌[(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Hedda]。

1947,永定門甕城外西面城根下的養鴨場。

抗戰光復後,甕城及城樓剛被整修一新。

原註釋:

Duck

Raising(PeipingDuck).1948年冬,永定門箭樓南面。

甕城外橋頭,守城國軍固守以待,門洞外堆滿沙包,出城的十輪大卡估計是到南苑機場送貨物。

這時永定門剛被修繕過,城樓、箭樓是簇新的。

這幅照片應該也是出自布列松之手。

1953,永定門西面。

拆除甕城後,城樓兩側已扒了豁口。

1953,永定門甕城已於1951年拆除,並扒了城樓東側豁口。

1953年春又在城樓西側扒開一豁口。

1954,永定門東南面,没了甕城,城樓兩側又扒了豁口的兩個單體城門樓。

1955,永定門箭樓南面。

1955年前後,永定門內大街,由城樓一層嚮北拍攝。

1956,永定門城樓南面。

這幅當屬最後遺照,一年後怹就没了。

1960s初,永定門外大街(沙子口)。

1972,永定門外。

没了永定門的永定門外大街。

永外鐵路橋上嚮北拍攝,路上唯一名车是上海581三輪摩托卡。

2003,刚“出土”的永定門石匾。

2004,復建後的永定門城樓南面。

2004,永定門城樓復建後南面,門洞外側(三伏三券式券洞門),券洞上面城台正中鑲新仿刻的門額石匾。

2004,永定門城樓復建時新仿刻的門額石匾(仿刻參照的是否明代原匾存疑,疑似民國物件),“門”字右竖帶鈎。

2004,復建後的永定門城樓北面。

没了登城馬道,多了兩個小拱門,小拱門內應是登城暗梯。

永定門歷史上似無此形制!

2004,復建後的永定門城樓西面。

2008,燕墩。

2008,燕墩。

2010,復建後的永定門城樓北面東側路。

參攷:

現藏首都博物舘的民國永定門木匾。

參攷:

現藏首都博物舘的,據說是明朝“原裝”的永定門石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