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资料讲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91122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资料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资料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资料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资料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资料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资料讲解.docx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资料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资料讲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资料讲解.docx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资料讲解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與對策研究》讲座

------新李小学校长李勇

我國計劃生育國策必然出現大量獨生子女、我國社會變革引起的社會規範的重構、職業競爭的加劇,思想觀念和價值選擇的多元化、家庭結構和功能的顯著變化、國外和境外文化和各種思潮的進入、黃賭毒和社會腐敗現象的滋生等種種因素,必然對本來就缺乏社會適應能力的中小學生造成新的適應困難。

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突出,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註,研究和解決中小學生心理問題是解決中小學生問題的關鍵,已刻不容緩。

而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基礎時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於小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至關重要。

小學生存在註意力不夠穩定,不易持久,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較差,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弱等心理特點。

而在經濟發展迅速,思想文化日趨多元化的今天,廣大少年兒童處於交流文化逐漸擴大,多種信息影響以及社會活動日趨多樣化的立體的、開放的社會環境之中,其中各種思潮、黃賭毒和社會腐敗等現象強力地影響著少年兒童,影響著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因此我們有必要也必須在教育過程中研究這些問題,並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進行探索。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的基本條件。

心理和行為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總是受良好的心理素質支配的,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澱為一定的心理素質,人的心理素質一經形成在相應情境中會產生條件性反應,表現出與之匹配的行為,進而形成一定的適應能力。

此外,由於我國計劃生育國策的實施,我國少年兒童中獨生子女占90%左右。

這些少年兒童,大多從小養成一種唯我獨尊的心理,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缺乏與人合作的思想,不懂得關心和尊重別人,例如在學校與同學相處不懂得遷讓,在家只知自己穿好吃好,不懂得關心父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不會自己整理學習用品等,總之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

過去,我們一提到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總是將其單純地歸為品德教育,認為一些強制性的管理和處罰制度就能使用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果卻總是治標不治本。

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來探索和研究矯治學生行為問題和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問題,才能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潛能,真正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據學生心理或行為中出現的問題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其相應的社會適應能力。

一、調查目的

現代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

“教育是什麽,往簡單方面講,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小學生可塑性大,尤其是低年級孩子正處於各種習慣形成的雛形期,各種習慣容易養成,也易於改變。

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對他們當前的學習和今後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錯過該階段再矯正或補救,往往事倍功半,難以奏效。

為了更好地掌握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以便及時有效給予糾正,我最近對實驗小學一、二年級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

二、調查對象與抽樣方式

針對小學生存在的不良習慣,我設計了九項調查試題,對小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

調查涉及一、二年級學生76人,共發放調查表76份,回收76份,從調查的76個學生中,我們發現:

東西隨手亂扔、亂放的學生達92、8%;隨地吐痰、亂仍雜物現象的學生達85、6%;自私,不懂關心幫助別人的學生占79、5%;偏食、挑食、常剩飯的學生占76、1%;著迷電視、不遵守作息時間的學生占66%;自己能做的事仍依賴家長的學生占63、8%。

作業馬虎、應付、拖拉的學生約占42、5%;學習時要求家長陪讀的學生占45%;借別人的東西不及時歸還的學生占30、2%;以上調查分析反映,絕大多數孩子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壞習慣,低年級孩子自私、散漫、自理和自控能力差的現象頗令人憂心。

行為問題是指學生行為中存在的阻礙其身心健康,影響其智能發展,或是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麻煩的問題。

其中有學習、生活品德,或者性格上的問題。

行為問題的表現:

1、外顯型的行為問題,即比較容易從學生平時的言行中明顯地觀察到的一些行為問題。

溫江區小學生中外顯型的行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①不良的學習習慣,如上課註意力不集中,不按照要求完成作業。

②不良衛生習慣,如亂扔紙屑,隨地吐痰,亂吃零食,留長指甲等。

③缺乏良好的社會公德,如打架、賭博、撒謊、偷竊等。

④缺乏良好的文明禮貌行為,如不尊敬師長,不懂得互相謙讓等。

⑤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如高年級學生不會自己做飯、洗衣,低年級學生不會自己穿衣服,整理書包等。

2、內隱型的行為習慣,即不易被察覺的,多表現為退縮、消極性的行為。

①性格內向,不善於與同學交往,如不愛說話、害羞,不與同學一起玩耍,在問卷中農村教師反映存在這一類型的行為問題的學生較多,這多與家庭環境以及教養方式有關。

②缺乏自信心、自卑。

`

③學習上不動腦筋、依賴心理較強。

④神經敏感,不能正確對待挫折和失敗。

小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主要有:

1.學習時間不固定,不制定學習生活作息時間表;

2.課堂上思想開小差,精神不集中;

3.自習課目標不明確,東翻西看,效率低下;

4.不善於利用工具書,馬虎應付學習;

5.愛面子,不懂也不問;

6.做作業拖拉;

7.快下課時聽不進講,早早收拾好書包,心中開始想著課後的娛樂活動;

8.學習之余不善反思;

9.做作業前不看書,做完作業不相信自己,總要找人對對答案才放心;

10.只關心分數,而不對作業、考卷進行分析檢查;

11.學習時小動作多;

12.邊做作業,邊看(聽)電視(收音機);

13.書本胡亂丟,學習時現用現找,浪費時間;

14.平時不復習,考前開夜車;

15.聽不進對學習的批評;

16.偏科;

17.學習易受情緒影響;

18.學習耐挫性差等。

以上是問卷中所反映出來的小學生行為問題的主要表現。

從客觀影響看,外顯型的行為問題影響和擾亂別人,具有搗亂性和破壞性,經常惹麻煩,為家長和教師所厭惡,易於引起重視。

而內隱型則以消極、服從、依賴成人的形式表現出來,對集體和紀律的幹擾不明顯,不易為大家所註意。

但是內隱型行為對心理健康和智能發展的影響要比外顯型嚴重得多,而且往往是造成適應不良的預兆。

無論哪種類型的行為問題,都會影響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從而影響其健康成長,因此我們應該也必須深入探討小學生行為問題的成因及矯治方法,探討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途徑與模式,從而促進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原因分析

學生存在上述的不良習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響是主要原因。

(一)家長認識上的誤區。

許多家長認為,無論從學識和品行方面老師的教育方法都是系統全面的,思想上完全依賴於學校教育,而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們甚至錯誤地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沒有什麽好擔心,長大了懂事了自然而然就會好好讀書,好習慣也就會隨之形成。

(二)家長教育上的誤區。

教育上的誤區,表現為“兩過”,即過多責罰,過分溺愛。

由於現在孩子大多為獨生子女,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的寵愛,使得大家對孩子同一習慣的評判標準不一,讓孩子無所適從,思想上產生混亂。

他們不會認為是他們行為習慣不對或不好,只是簡單地評判父母哪個對他好哪個對他不好。

(三)家庭的不良成因。

低年級孩子年齡小,模仿能力特別強,而很多習慣都源於模仿,孩子多次簡單重復就自然地形成了習慣。

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對孩子行為習慣和性格的最初形成影響是很大的,一般孩子出現的不良習慣大多源於父母和家長的影響。

一些家長不文明的語言,打牌、玩遊戲、睡懶覺、隨地吐啖等不良習慣無時不刻不在影響著孩子。

(四)教師對學生學習習慣的認知和培養重視不夠。

除了家庭的影響外,學校、教師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也不可忽視,課程標準雖然要求以人為本,但教師平時由於教學任務緊,瑣事多,加上教育主管部門僅以考試結果評價老師,家長以分數衡量老師,導致了教師對不可量化為具體指標的軟考察或不考察項目——學習習慣不夠重視。

而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堅持不懈地訓練,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耐心輔導。

四、建議與對策

1、制定家規。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制定出嚴格的家規以約束孩子的行為。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惰性,不要說孩子就是大人也需要紀律制約,沒有家規,孩子想怎樣就怎樣,就無從引導。

有了家規,孩子才知道該怎樣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家長也知道該照著什麽標準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才能順利進行。

中央電視臺曾報道,一名五歲的兒童生活很有條理,自己的玩具櫃、小書架、抽屜都是自己主動整理,小小的年紀已初步養成了愛整潔、愛勞動和有條理的良好習慣,令人稱贊。

原來,孩子從兩歲開始,他的母親就給他立下規矩,要求他必須將玩過的玩具收回原處,若不收拾好就將玩具沒收。

正是由於這位母親註意立規矩並嚴格要求,孩子才逐漸養成了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和愛整潔、有條理的好習慣。

2、寬容而不縱容。

幾乎每個家長都期望,如果孩子肯用功讀書、學習成績好一點,那該多好。

可小學階段的孩子,正是貪玩的年齡。

好玩、好動是他們的天性,他們往往管不住自己。

父母管孩子,是出於對孩子的愛,是孩子健康成長所必需的。

然而管要有管的原則,不把孩子管死;不管應有不管的範圍,不能放任自流。

把握好這個度,對孩子不良性格的改正是十分有必要的。

孩子眼裏的世界和我們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

理解、尊重孩子自主、獨立的心理需求,由情入理,即保證孩子能認真地完成功課,又不過分地壓抑孩子純真的天性。

記得一次,一位家長對我說,他女兒有一個單元只考56分,當時他並沒有責罵女兒,而是拿著試卷認認真真地看了一遍,發現孩子錯的基本是一類題,他沒有責罵是因為她女兒已經認識到錯的地方,自己覺得難過了,老師講評後,她也認真進行了訂正。

第二單元他女兒考了90多分,回來後很高興,得意忘形,玩到天黑還叫不回來。

他把女兒找回來後,嚴厲地批評了她,他讓女兒明白了考得好不能驕傲自滿,更不能因這一次的成績就可以我行我素,不受約束。

3、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家庭是孩子最初受教育的課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長,又是孩子的第一個教師,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

別以為孩子一早到校、傍晚回家,老師、學校的教育才是最重要,其實老師分配給每一個孩子的單位時間是很少的,單獨交流的機會更少,畢竟我們還是大班額的教學。

孩子需要的是面對面的交流、引導,是一對一的言傳身教,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有的父母自身的行為就存在著這樣那樣的陋習,那些不良習慣很可能就成為了孩子不良行為的誘因,那麽就應該從改正自身不良習慣做起,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給孩子做好榜樣,這樣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位家長反映,他女兒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做作業時,一會兒找削筆刀,一會兒喝飲料,一會又站起來,一會兒走走,自控能力差。

常常慢慢吞吞,時間很遲了作業還是不能完成,就是在再三催促下寫完的作業,字跡潦草錯誤很多。

其實孩子的情況不能說與家長與關,家長自己就有隨手亂放東西的習慣,經常邀朋友到家裏打牌吃酒,生活沒有規律,分散了孩子的註意力,是導致孩子註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拉,自控力差,易受外界幹擾的主要原因。

如今家長要為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學習空間並不是什麽特別困難的事,但是真正保證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不受任何幹擾,卻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持之以恒做得到的。

明白了這一點後,只要我們不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大聲交談、看電視或者做一些與孩子學習無關的事,讓孩子學習前先把與學習無關的東西拿掉,為孩子準備好必須用的學習用品,保持安靜的學習環境,營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相信對孩子的良好習慣養成是大有幫助的。

總之,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把子女教育好。

4、在錯誤中接受教育。

傳統觀念認為: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