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讲义教育机构专用高考历史培优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008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讲义教育机构专用高考历史培优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专题四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讲义教育机构专用高考历史培优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专题四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讲义教育机构专用高考历史培优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专题四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讲义教育机构专用高考历史培优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专题四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讲义教育机构专用高考历史培优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四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讲义教育机构专用高考历史培优补.docx

《专题四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讲义教育机构专用高考历史培优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讲义教育机构专用高考历史培优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四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讲义教育机构专用高考历史培优补.docx

专题四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讲义教育机构专用高考历史培优补

教师

日期

学生

课程编号

课型

课题

专题四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教学目标

1.梳理高考章节核心考点;2.高考典例透析,直击高考考法

3.思维导图反思总结;4.精炼高考真题,精选模拟考题。

教学重点

1.两次鸦片战争;2.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3.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教学安排

版块

时长

1

知识梳理

20

2

例题解析

30

3

师生总结

10

4

当堂检测

30

5

课后练习

30

……

2021年高考历史培优补差

 

专题四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中国近代史主要复习思路:

四次侵略: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四次抗争:

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邓世昌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

四次探索: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四个关系:

国共两党的合作—分裂关系。

【知识梳理】

1.原因

(1)根本原因

①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②清朝政治腐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2)直接原因: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端发动侵略战争。

2.过程

(1)爆发:

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扩大:

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3)结束:

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2)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3)美国、法国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4.影响

(1)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

(2)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原因

(1)根本原因:

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

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2)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3)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时间

1858年

1860年

内容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背景

根本原因

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

直接原因

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起义准备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起义

2.发展

(1)初期

①永安建制:

1851年9月,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

②定都天京:

1853年,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同清廷对峙。

(2)全盛

①北伐:

北伐军打到天津郊区,孤军深入,最后失败。

②西征:

西征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激战,石达开进军江西,夺取许多州县。

3.纲领

内容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

(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1)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2)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

(1)主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2)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

(3)开设新式学堂

实行

(1)是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2)迫于当时形势,未能

4.后期斗争

(1)转折:

1856年天京变乱(事件)。

从此,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

为重振国威,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让洪仁玕总理朝政。

(3)防御战:

1858年,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局势暂时稳定。

1860年,安庆陷落,天京失去屏障。

(4)天京陷落:

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四、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

2.过程

(1)丰岛海战:

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2)平壤战役:

清军失败,退回国内。

(3)黄海战役:

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

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

日本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战争影响

(1)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2)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

(1)爆发:

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天津、北京。

3.结果:

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加重了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4.影响: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六、辛亥革命(1911-1912年)

1.背景

政治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侵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基础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

组织基础

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军事基础

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有利时机

四川发生保路风潮,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3.高潮

(1)成立民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

主权在民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权分立

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内阁制

由议会多数党组织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共和代议制

议员和总统由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②进步性

a.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b.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③局限性

a.内容不全:

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

b.对责任内阁制的规定尚不完备。

既规定了总统的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权力,使得行政权力的划分极其混乱,造成后来的“府院之争”。

c.现实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

d.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仅凭一纸约法就要捆住袁世凯手脚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以至于约法最后成了一纸空文。

4.结局: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1)原因

①清廷任命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替袁世凯撑腰。

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

④孙中山被迫妥协。

(2)过程

①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

②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③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5.功绩

(1)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政治: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3)思想: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4)经济: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5)促使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例题解析】

1.(2018·天津卷)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

“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答案】A

【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清政府对于外来贸易立场分明,既反对走私鸦片,又坚持正当的贸易,与此相符的是A项。

B项中的“各国政府公认”言过其实,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治外法权,D项排除。

2.(2018·全国卷)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