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各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9043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各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北京市各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北京市各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北京市各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北京市各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各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docx

《北京市各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各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各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docx

北京市各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学文本阅读专题

文学文本阅读专题

朝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3题。

到乌镇,看木心美术馆

①2015年冬天,初雪。

第二次到乌镇,木心美术馆已经落成。

②人来人往的乌镇,地道的江南水乡味道。

一如木心《从前慢》的诗: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③行者以为千年往事都这般活在寻常巷陌里头,走着走着,不免发现整个镇却似一个怀旧的情绪博物馆。

那些缠绵的温情,忐忑的相思,在水中,在摇橹声里,在拐角的小桥上,在长街夜色拥挤的人群中,盈盈绕绕,都陈列在眼皮底下,久了让人无味。

④西栅的美术馆却安静。

一方宁静的水上,横竖几抹白色的墙,极简约的外观,像是一顶桥。

听说临终的木心看着美术馆设计图,喃喃自语。

今天的美术馆,进门就见到这句话:

“风啊,水啊,一顶桥”。

⑤想到桥这个意象,就想到读木心作品的感觉。

木心的作品,很有一段时间不为人所知。

2007年春天,我初读《哥伦比亚的倒影》,一片错愕,随手在页眉上涂写:

“看木心的散文有点颠覆传统的感觉,不是习见的散文,在形而上的思索中,隐约见到一些作者经历的影子,暗暗让人揣摩其家当是大户,生当盛世自然顾盼生姿,乱世也见许多讲究。

”我揣测“木心也许是那种在欧美成熟的作家吧,眼界和视野都远较土生土长者开阔,也怪异。

一些名篇,如《明天不散步》《哥伦比亚的倒影》,写得都异常,倒是《上海赋》,琐碎铺陈得淋漓尽致,算是能让人知晓许多上海旧事。

⑥那时候不知道木心其人,不知道文字里头那些氤氲的味道,是做作还是自然流露?

揣测的心境很像梁文道说的:

“刚刚在大陆出版作品的时候,大家以为他(指木心)是台湾作家,或是不知从哪儿来的海外作家;更早在台湾发表作品的时候,那边的圈子也在探听是不是一个民国老作家重新出土。

⑦这么多年下来,木心也终于只是在读者圈中知晓。

仅此而已。

⑧乌镇东栅有木心故居,西栅有木心美术馆,都不引游人注目。

我们在故居门口排队,蜂拥而过的游客会偶尔驻足问,这里边有什么好玩的?

得到一个回答后,“哦”的一声,继续跟着导游的旗帜和小喇叭中的解说词远去了。

⑨“大家看门前的大狮子,传说王母娘娘……”总是如此。

劣质的导游词不知道谁写就,所有的景点都充斥着虚假的传说。

游人们心底没有神话,对传说也“哦”的一声,和导游彼此心照不宣,又继续赶点去了。

⑩木心美术馆里并没有传说。

庶几近之的,或者也有。

陈列在展柜中细如蚊蚋的狱中书简,让狱中岁月一如传说。

美术馆兴建背后的师生情谊,见古礼古风一如传说。

传说有时候就是这不能言说的历史吧,有时候就是遗失不再有的情怀吧。

我们在美术馆前面拍照,雪在栏杆上积得有些厚。

朔风射眼,冻得南来的人瑟瑟地抖。

步行的游客经过,也取个背景拍几张照,听说要再购票进入,追问一句:

“木心是谁?

”转身走了。

木心是谁?

馆内还是有零星的介绍的,旧物如新,旧语如新,在展厅的光色声影中,拼凑起来,大抵如是。

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后求学于杭州、上海,少时受教于夏承熹。

1946年在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

后又转入杭州国立艺专,在林风眠门下学习中西绘画。

四五十年代开始写作生涯。

后因言获罪,被捕入狱18个月,早期作品全部散失,在狱中用写自白书的纸和笔写出了65万字的《狱中笔记》。

1982年,前往美国,从此长居纽约。

抵美之后,重新开始密集写作,作品发表于台湾的文学刊物,获得专刊、专访的待遇,并结集出版。

从1986年到1999年,在台出版作品集十二种。

2006年,他79岁,其作品集首次于大陆出版,也是这一年,他离开美国,回到了故乡乌镇定居。

2011年,木心去世,从此转身也走不了了。

其实,我是在想,把木心美术馆建在乌镇好么?

乌镇古镇其表繁华其里,再好的人,再好的东西,会不会被如织的游人的目光洗去特质,最终如不远处的茅盾故居一般,成了导游嘴里一处乏善可陈的老房子?

木心的特质是什么?

我曾经想,他的文字是荒原、雪域,越读越在阔大的平淡中觉出滋味。

他的散文是当下散文界的一个异数。

大量生僻字、典故,倾泻而下,文白相杂,新意迭出,会让不熟悉的读者晕头转向。

童明曾评价:

“木心的文字令今日汉语读者略感陌生又新意盎然,直接原因是他把中国古文化的精粹注入白话,文笔陶融了古今的语汇修辞,或叙述、或抒情、或点评,张弛抑扬,曲直收放,皆见独到之处。

”有时候,读到“花叶茜明、萧闲、葛蕊”这样的词语,会突然怔住,觉得自己落到一个阳光明媚的花园,推门出去,却突然是古长安的街巷。

推门进去,却是一个现代感十足的建筑。

木心美术馆融合着现代建筑的干练和明快。

走进去,沉浸,逐渐沉浸,彻底地沉浸。

某条路的尽头,是一个有着落地大书柜的小图书馆,坐在阶梯上,目光尽处,枯山水一圈圈的涟漪仿佛年轮一圈圈。

图书馆里收藏木心阅读过的大量作品。

听说,木心小时候是在其远房叔叔茅盾的书房中开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名著的。

他的笔下,一会儿是琼美卡的小路,一会儿是哥伦比亚河边的倒影,一会儿是埃及的金字塔,一会儿又是盛唐的嘉峪关,欧风美雨,汉唐明月,衔接之处竟如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没有丝毫觉得突兀,只剩下你的思绪跟着他做无尽的神游。

这种风格,在他的《文学回忆录》里也很明显。

在他对文学史人物和作品的亦庄亦谐点评中,可以看到,木心真是一个调皮的老小孩。

他说:

“卡夫卡就像林黛玉,肺病,也焚稿,应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

”谈到哪吒,“哪吒是尼采的先驱,武功上的莫扎特,是永远的孤儿。

”这哪里是文论者有过的论调?

美术馆里最多的自然是美术作品。

那些画作,色彩和线条的想象中,会有一些粼粼的思乡的梦么?

或者只是一个时间的过客的信马由缰?

灰白的展厅墙上,一行行镌刻着木心的诗。

那韵味,像一颗琥珀,闪烁着时光流逝的光芒。

“你这样吹过/清凉,柔和/再吹过来的/我知道不是你了”

他写五月,低吟声里没有一丝的呜咽,却在最后让人怅然若失。

他写离人:

“十五年前/阴凉的晨/恍恍惚惚/清晰的诀别/每夜,梦中的你/梦中是你/与枕俱醒/觉得不是你/另一些人/扮演你入我梦中/哪有你,你这样好/哪有你这样你”

这些诗,是韦庄?

晏殊?

还是木心?

思念的唯一,时空里头的荒凉,亘古以来的诗人各有意境,却有共同的悲凉。

2015年冬天,初雪。

第二次到乌镇,只看一个木心美术馆。

(取材于吴合众的同名散文)

18.根据文意,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文中加点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陈列(摆设)B.顾盼生姿(眉目传神)

C.心照不宣(心领神会)D.精粹(精到)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木心故居和木心博物馆不引人注目的根本原因是木心并不为大家所知晓。

B.文章⑨⑩段中,作者对木心美术馆“传说”的解读和导游口中的传说是一致的。

C.第

段的画线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木心诗歌的韵味在时光中悄然逝去。

D.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形式相近,内容互相照应,给读者以回旋的韵律之美。

20.文章开头引用木心的诗,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请简要分析。

(6分)

21.请结合全文,概括木心文字作品的特点。

(4分)

22.文章第

段中说,“其实,我是在想,把木心美术馆建在乌镇好么?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问,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5分)

23.文章第

段提到了“黛玉焚稿”,下列对《红楼梦》中有关黛玉的经典情节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黛玉和宝玉共读《西厢记》,“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表现了她与宝玉志趣相投的一面。

B.黛玉葬花,一曲《葬花吟》,不仅表达了黛玉对落花的怜惜,更表达了她对自我命运的哀叹。

C.黛玉咏菊夺魁,《咏菊》中“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暗含了她清高自守的品格。

D.黛玉焚稿断情,是因为深恨宝玉甘愿娶宝钗,于是痛心烧掉诗帕。

这是曹雪芹最为呕心之作。

18.(2分)C(A摆设,把物品按照审美观点安放;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B“顾盼生姿”在这里指木心家作为大户,在盛世时能光彩四射;“眉目传神”指通过人的眼睛传达出来一种神情意态。

D精粹,指精练纯粹;精到,精细周到。

19.(3分)D(A项,大家不知道木心并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于文化的冷漠和精神需求的肤浅;B项,作者对传说的解读和导游口中的传说不一致;C项,比喻手法写出的是,木心诗歌闪烁着时光流逝的光芒。

20.(6分,每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开头引用木心的诗,是对乌镇地道的江南水乡味道进行诗意诠释(1分),同时引出下文,感叹小镇所有情物都陈列在眼皮底下的无味(1分),为下文转向描写木心美术馆作铺垫(1分),与后文中参观者的浮躁、喧嚣形成对比

(1),与结尾引用木心诗作,形成照应(1分),增添了文章的诗意美(艺术美)(1分)。

21.(4分)(答出4点即可)

①有颠覆传统的意味;②隐约带着作者的经历;③眼界和视野较开阔,怪异;④文字氤氲;⑤在阔大的平淡中见滋味;⑥使用大量生僻字、典故,文白相杂,新意迭出;⑦内容跳跃,衔接自然,引人无尽神游;⑧亦庄亦谐。

22.(5分)乌镇古镇其表繁华其里,特质可能会被洗去(1分),人们不认识木心,不了解木心(1分),人们(游人,导游)精神肤浅,心理浮躁,缺少文化修养(1分),馆内零星的介绍缺少时间的沉淀,只是光色声影的拼凑(1分),作者担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木心美好的文学特质不能得到欣赏和珍视,反而会被庸常无视和吞没。

(1分)

23.(3分)D.(“甘愿”理解有误;这一章节出自后四十回,是高鹗的续作。

东城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芍药盈筐满市香

难忘那些美好的日子。

杂院里有位大姐在小厨房里操持晚饭,不断地吟唱着当时极为流行的《乡恋》。

我在自己的小屋里收拾东西,心想就要迁往的新楼单元,该不会再一家之音大家皆听、一家烧鱼各家皆闻吧。

忽然窗外有人唤我,是住在不远的什刹海湖畔的张叔,忙迎出去。

他听说我就要搬离北边杂院,往南边去住单元楼了,特来送行。

他手里提了个藤筐,筐里是满满的芍药花。

我见了大吃一惊:

“这不是把您那屋前花池里的花儿,全剪给我了吗?

”他笑:

“可不是!

早告诉过你,当年有人去糟害我那池芍药,手拔脚踹,还拿开水泼根!

可是也怪,那宿根竟然不死,也没怎么施肥拾掇,嘿,它就猛开大花!

这不,今年又这么灿烂!

”我接过满筐芍药,感动得不行:

“真是的,您把芍药全给了我,难道不心疼吗?

”他笑:

“今年的花剪了,明年开得更旺呀!

”又说:

“你搞文学的,你该懂得白居易那诗吧?

‘离离原上草’,吟的是什么?

今儿个我给你个别解吧,离草,说的就是这芍药,我给你送芍药,就是跟你来惜别呀!

”我还真觉得新鲜:

“白居易那诗,吟的不是野草,竟是芍药?

”他笑解:

“可不是!

芍药在几千年前,就出现在中华大地上了,有特别栽种的,也有自然野生的,它是宿根植物,可不是‘一岁一枯荣’嘛,当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且繁殖起来,势不可挡。

为什么说‘远芳侵古道’?

 一般野草有什么芳香?

只有大片的芍药才会香满古道城郭嘛!

那诗怎么收尾的?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离草嘛,送别的时候引出诗情的植物,就是芍药嘛!

”他说的时候,一直望着我的眼睛,最后问:

“你这一去,还会常回这边来吗?

”我别过头,望着那搁在小桌上的满筐芍药,一瞬间,觉得包括那邻里间声音气息的强制性共享,竟也难舍难分。

  迁走以后,其实遇上原来邻里的机会还是不少。

比如到王府井新华书店去,排队购买西方古典文学名著,就会遇到原来胡同里的邻居,他排在前头,很幸运地买到了《欧也妮·葛朗台》,到我买时傅雷译本都售罄,但我买到了包括《大卫·科波菲尔》等五种书,也非常高兴。

又一晚,去首都剧场,在前厅与张叔不期而遇,我们都是去观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话剧《茶馆》,演员还是原来的阵容,看完后我们在剧场外路灯下聊了一阵,都痛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人间正道。

我说:

“您那对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另解,我现在越来越服膺啦。

开水泼不死真善美!

我现在年年春天要供满屋的芍药花!

我现在住的那地方,离丰台很近,丰台又恢复芍药花的种植啦!

  我迁往的那栋楼里,住进若干富于艺术气息的家庭,我跟其中石大爷石大妈一家,有了来往。

石大妈深受书香门第熏陶,对北京风俗掌故,随口道来,都令我觉得口齿噙香。

说到芍药花,石大妈能背诵出不少相关的竹枝词,比如:

“燕京五月好风光,芍药盈筐满市香;试解杖头分数朵,宣窑瓶插砚池旁。

”“天坛游去板车牵,岳庙归来草帽偏;买得丰台红芍药,铜瓶留供小堂前。

”她告诉我,以往“四月清和芍药开,千红万紫簇丰台”,更有“万顷平田芍药红”之说。

每到仲春,我总是骑车去丰台找花农,从他们那里得到可插瓶的芍药,记得有一春返回时遇到潇潇春雨,虽然带了雨披,还是挨了淋,骑回我们那栋楼,先去石大妈家分她一些芍药,她忙递我干毛巾擦拭,又去沏糖姜水给我喝,我发现她家门扇旁挂着个纸剪的人形,她递我热腾腾的糖姜水,告诉我:

“那是我刚剪的扫晴娘。

挂上她,祈愿别老阴天下雨。

”她赞我用藤筐盛芍药是雅人雅事。

其实,用藤筐盛花,本是什刹海畔的张叔的做派啊!

回到自己单元,一边用几个质地大小不同的花瓶花钵分插购来的芍药,一边自责:

怎么就很久没有去看望张叔了呢?

  那些年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各家相继安上了座机电话,那时接到的电话,多是喜讯。

但是有天接到个令我悲痛的电话,是张叔家属打来的,报告我张叔仙去。

我去吊唁,提去满篮的芍药花,放在他的遗照前。

我没有哭,因为我知道,他晚年赶上了好日子,院里那池开水泼不死的芍药花,每年仲春繁花似锦。

  后来我又搬了几次家。

不管迁往何处,春四五月购来大筐芍药,分插在瓶钵之中,摆放在客厅茶几上、书房电脑旁、床头柜一侧、飘窗正中……当年的芍药开放后,会逐渐变成形态优美的干花,依然会氤氲出香气。

今年初春,我照例向花店预订了一百枝芍药,进入仲春,花店按约将芍药送来,分插摆放那些芍药,我忆念告诉我芍药别名离草的张叔,还有也已仙去的剪出扫晴娘的石大妈……我想起许多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现在盛绽的芍药在电脑旁,以它的芳香鼓励我在键盘上敲出这篇文章。

2016年4月30日

(取材于刘心武的同名散文)

19.下列对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售罄:

“罄”的意思是“剩余”B.不期而遇:

“期”的意思是“日期”

C.服膺:

“膺”读作yìngD.氤氲:

“氲”读作yūn

20.下列对作品中相关文学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歌。

白居易的代表作品还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B.《欧也妮•葛朗台》出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雨果的巨著《人间喜剧》。

葛朗台是世界文学中最出名的吝啬鬼之一。

C.《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表达了作者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愿望。

D.老舍创作的话剧《茶馆》,叙写了老板王利发经营的茶馆由盛及衰的过程,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

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刚要搬离大杂院时,为不能再享受市井生活中的烟火气息而感到遗憾。

B.听了张叔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别解,作者开始觉得很新鲜,后来便越来越认同。

C.最后一段借景抒情,用盛绽的芍药抒发作者对故人及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

D.在作者看来,芍药已融入自己的生活,也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

22.分析题目“芍药盈筐满市香”的含义及作用。

(6分)

 

23.文中两次提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各有什么作用?

(5分)

 

24.文中写到了一些“雅人雅事”,这里“雅”的含义是什么?

请根据你的理解,从《红楼梦》《边城》《平凡的世界》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具体情节再举一例。

(6分)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19.D20.B21.A

22.(6分)

要点一:

“芍药”象征着生活中的真善美,“满市香”象征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成为生活常态。

要点二:

“芍药”是全文的线索,题目揭示全文的主旨。

23.(5分)

要点一:

第一次借用古诗讲芍药生长的特点。

要点二:

第二次是借用古诗表明哲理:

美好的事物即便处于困境中,生命力依然旺盛,只要有外力,都会再次焕发出生机。

要点三:

在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内容逐渐深化。

24.(6分)

参考答案:

在这里“雅”的含义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有对美好事物或高贵精神的追求。

例如:

《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边城》中大佬二佬用对山歌的方式追求翠翠;《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与田晓霞在信中讨论哲学问题。

 

房山区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丰子恺

①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

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

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

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

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

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春!

”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

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

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

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想来一定是个美人。

然而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

我积三十六年之经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②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

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

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③再迟个把月罢,就像现在:

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

住在都会里的朋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

好像因为我偎傍着春,惹他们妒忌似的。

其实我们住在乡村间的人,并没有感到快乐,却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

寒暑表激烈地升降于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注:

此处说的是华氏温度,华氏温度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相当于摄氏温度2.22°—16.67°)。

一日之内,乍暖乍寒。

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尝了所谓“料峭”的滋味。

天气又忽晴忽雨,偶一出门,原本干燥的鞋子拖泥带水归来。

“一春能有几番晴”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

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

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④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

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

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

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

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

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

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

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

⑤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

⑥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

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

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temperate[(气候)温和的]上,正是气候最temperate的时节。

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人心目。

古人词云:

“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

”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

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

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轻描淡写。

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

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Ce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

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

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

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贵贱高下。

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

看花的能有几人?

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

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

那时候山野中枯草遍地,满目憔悴之色,看了令人不快。

必须到了暮春,枯草尽去,才有真的青山绿野的出现,而天地为之一新。

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

自然对人的恩宠,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⑦讲求实利的西洋人,向来重视这季节,称之为May(五月)。

May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人间有种种的娱乐,即所谓May-queen(五月美人)、May-pole(五月彩柱)、May-games(五月游艺)等。

May这一个字,原是“青春”、“盛年”的意思。

可知西洋人视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

这确是名副其实的。

但东洋人的看法就与他们不同:

东洋人称这时期为暮春,正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而感慨、悲叹、流泪的时候,全然说不到乐。

⑧东洋人之乐,乃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便是那忽晴、忽雨、乍暖、乍寒、最难将息的时候。

这时候实际生活上虽然并不舒服,但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

故西洋的“May”相当于东洋的“春”。

这两个字读起来声音都很好听,看起来样子都很美丽。

不过May是物质的、实利的,而春是精神的、艺术的。

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

(取材于丰子恺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铿锵:

“春”这个字的音读起来响亮、明快。

B.妒忌:

住在都会里的朋友对我在美丽的乡村偎傍着春感到忿恨。

C.憔悴:

山野中枯草遍地、荒凉萧条的景象。

D.萌动:

花柳一点点地发芽。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这个字的形状齐整妥帖而有对称的美,但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

B.引用“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说明春虽将半了,但并没有给人舒服感。

C.第⑤段有过渡作用,“可知……”道结论,总结上文;“实际……”转话锋,引出下文。

D.作者虽然喜欢满眼是青山绿野的暮春,但不大认同画家对春红、秋艳的轻描淡写。

21.第①段中作者说“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请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6分)

22.简要赏析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子。

(4分)

23.文章最后两段叙写了“东西洋文化的判别”,请分别概括东洋人和西洋人对春的不同看法。

作者在这里写西洋人对春的看法有何匠心?

(6分)

24.本文中,暮春的草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下列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好似暮春的草一样生命力顽强,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B.《边城》中的翠翠

C.《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                  D.《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

19.B(3分) 20.D(3分)

21.参考答案:

①初春时节,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无异,人们在这样的冷春中瑟缩着、战栗着,生活上很不愉快。

 ②惊蛰已过,春已过半,乍暖乍寒,忽晴忽雨,这样时冷时暖的春直叫人不舒服、叫人愁。

 ③暮春之前,春的美景隐约、模糊、难寻,不易见、不易识;早春山野枯草遍地,令人不快。

说明:

第①点语意指向气候寒冷,第②点语意指向气候多变,第③点语意指向美景难寻。

评分建议:

6分。

共三点,每答对一点得2分。

第③点答为“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亦可。

意思对即可得分。

22.参考答案与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