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2章 行星地球 5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891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2章 行星地球 5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2章 行星地球 5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2章 行星地球 5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2章 行星地球 5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2章 行星地球 5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2章 行星地球 5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2章 行星地球 5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2章 行星地球 5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2章 行星地球 5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第2章行星地球5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章 行星地球

学案5 地球的公转

(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习目标】 ①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

②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③理解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一、公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

自西向东。

(在上图中用箭头标出)

2.周期

一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

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速度

A点

近日点

1月初

最快

B点

远日点

7月初

最慢

 

1.只要计算一下日期就会发现,每年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的天数要比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的天数多几天,这是为什么?

答案:

夏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平均速度较慢,用时就长些。

冬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平均速度较快,用时就短些。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2.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形成四季和五带。

2.假如地轴与赤道面相交的角度为90°,那么当地球自转和公转时,昼夜长短和季节如何变化?

答案:

全球任何纬度都是昼夜平分且无季节变化。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夏至日   春、秋分日    冬至日

2.变化规律

时间

变化特点

重要节气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图1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图3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秋分日

图2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3.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有何特点?

答案: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相反,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一、选择题

(2016·山东烟台测试)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3题。

1.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2.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3.地球在由C公转到D期间,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

A.由快变慢       B.由慢变快

C.先变快后变慢D.先变慢后变快

解析:

第1题,图中A为北半球夏至日,B为北半球秋分日,C为北半球冬至日,D为北半球春分日。

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太阳开始直射北半球,且向北移动,正是春季阳气回升时候,有利于户外活动。

“吃月饼,共庆团圆”指中秋节,“放鞭炮,守岁迎春”指春节,“望双星,鹊桥相会”指农历七月初七。

第2题,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逐渐变长,北半球相反。

第3题,由C公转到D,即由冬至日到春分日,期间1月初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所以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答案:

1.B 2.B 3.C

(2014·大纲全国卷)当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9°S)处于极夜时,甲、乙两地分别于当地时间5时40分和6时20分同时看到日出。

据此完成4~5题。

4.甲地位于乙地的(  )

A.东北方向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D.西南方向

5.这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暴风雪席卷欧洲北部

B.澳大利亚东南部易发森林火灾

C.好望角附近炎热干燥

D.墨西哥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解析:

第4题,由题干可知,此时南极中山站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点应该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由题干中甲、乙两地的日出时间,可以计算出甲、乙两地的昼长分别是甲:

2×(12时-5时40分)=12小时40分,乙:

2×(12时-6时20分)=11小时20分。

据此可判断甲地位于北半球,乙地位于南半球。

由日出时间可知,乙地地方时早于甲地,故乙地位于甲地的东面。

综上所述,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向。

第5题,这段时间应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而欧洲北部出现暴风雪的时间为北半球冬半年,故A错误。

此时澳大利亚为冬半年,澳大利亚东南部降水较多,不易发生森林火灾,故B错误。

好望角附近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此时为南半球的冬半年,好望角附近应温和多雨,故C错误。

北半球夏半年,墨西哥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故D正确。

答案:

4.B 5.D

(2015·福建卷)图2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图1中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

读图完成6~7题。

图1

图2

6.摄影爱好者拍摄“日出”美景的方向和北京时间分别是(  )

A.东南 7月1日06时

B.东北 7月1日06时

C.东北 1月1日12时

D.东南 1月1日12时

7.拍摄“日出”美景的地点是图1中的(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第6题,7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太阳日出东北,日落西北;1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太阳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所以A、C选项都不正确。

该区域位于赤道附近,日出时间约为当地6时左右;且该区域位于30°E附近,比北京时间晚6个小时左右,故日出时的北京时间为12时左右,所以D选项正确。

第7题,由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区域为赤道附近的非洲大陆中东部地区,“日出”美景的照片为热带草原景观。

甲地海拔低,为热带雨林景观;乙、丙、丁三地都为热带草原景观。

但从题干可知,该美景位于广袤的草原。

乙地东南为湖泊,不可能拍到此景观图片;丁地等高线密集与“广袤”不符,其东南为山地,也不可能拍到此景观;丙地等高线稀疏,为广袤的热带草原。

故C正确。

答案:

6.D 7.C

(经典再现)右图是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

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大。

据此完成第8题。

8.6月8日当地地方时15时,照射土拱的太阳光来自(  )

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

解析:

该地位于亚洲中纬度地区,6月8日,当地地方时为12时,照射土拱的太阳光来自正南方,当地地方时为15时,照射土拱的太阳光应来自西南方。

答案:

D

下图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

读图,完成9~10题。

9.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b两月分别是(  )

A.1月、2月B.3月、4月

C.6月、7月D.11月、12月

10.在图示月份中(  )

A.②地夜长超过10小时

B.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

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

D.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

解析:

第9题,若该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地均昼长夜短,并且a、b两月份白昼在变短,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此时正向北移动,选项中的A项符合要求。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的昼长超过14小时,因此其夜长不可能超过10小时;三地中,白昼最长的是③,如果三地昼长的变化率在a月份相等,则三条曲线应当平行;从图中看,③地昼长变化最大。

答案:

9.A 10.D

11.右图所示地区为北半球,P、Q为某日晨昏线n与纬线m(80°N)的交点,且两点间经度差为120°,已知此时W地(位于PWQ的中点)的地方时为12时。

该日,P地的昼长是(  )

A.6小时B.8小时

C.16小时D.18小时

解析:

由W地的地方时为12时可知,PW段为晨线,PQ的经度差为120°,可推出P地的地方时为8时,则P地的昼长为8小时。

答案:

B

二、综合题

13.下面两图中,左图是地球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位置示意图,右图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运动到左图中A、B、C、D标注的位置时,我国的节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公转运动从A到C的天数是186天,从C到A的天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左图中地球公转运动从A到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右图的移动过程是________;此期间海口市(约20°N)白昼长短的变化是________。

(4)右图中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的时段是________。

解析:

(1)题,从左图中地球公转方向和地轴的倾斜方向可知A、B、C、D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2)题,从A到C的天数与从C到A的天数不同与地球公转速度快慢有关。

第(3)题,左图中从A到B即从3月21日到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运动,即右图中d,此期间海口市白昼变长。

第(4)题,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的时段即从6月22日~12月22日,即右图中ab段。

答案:

(1)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地球公转从A到C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地球公转从C到A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

(3)d 变长 (4)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