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研准备策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08083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考研准备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生考研准备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生考研准备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生考研准备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生考研准备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考研准备策略.docx

《大学生考研准备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考研准备策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考研准备策略.docx

大学生考研准备策略

大学生考研准备策略

一个准备考研的人首先最应该做的是问一下自己:

“我为什么要考研我准备好考研了吗”对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但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它可以让你清醒地了解自己的考研动机,并明确自己可以为之付出多大的努力。

因此,如果你是怀着随波逐流、考一下试试、万一运气好可能就考上了之类的念头,你还是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与金钱了。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从你最初确立考研这个目标开始,就把一切可能遇到的困难尽可能地思考充分。

一旦确定要考,那么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就应该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考研是知识的考核,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保持良好的、平和的、荣辱不惊的心理状态会使你的复习准备工作更有效率。

反之,在漫长而枯燥的复习过程中,焦虑与期待、兴奋与紧张、大喜大悲、患得患失的情绪终将耗尽你的斗志,直至最后你只盼着尽早解脱,而根本无心恋战。

以这种状态参加考试岂有不败之理。

第一节确定目标

一旦决定考研,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填报报考志愿的问题,也即确定考研的专业以及报考的学校。

考生应该将两者综合起来考虑,相信经历过高考的同学都有填报高考志愿的经历,同高考一样考研也有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之分,但两者的地位是不同的。

第一志愿往往决定你的录取单位,而第二志愿往往作用不大,考生应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实力,尽早确定考研的方向,正所谓有的放矢,明确了目标后,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准备中。

而目标的选择会影响到今后的考研历程,错误或者不当的目标,常会导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

一、考研目标的选择

目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考研的难度,按照专业和招生单位的不同搭配可以将考研分为本学校本专业报考、本学校跨专业报考、跨学校本专业报考以及跨学校跨专业报考四种基本模式,而这四种模式的难度或者说是成功的概率是各不相同的。

(一)本学校本专业报考

这种类型的考研模式是四种类型中最简单的一种。

这种类型的考生一般对本学校本专业的研究方向、学术风格非常地了解,而且和学校里的老师和教授们比较熟,而这些老师中往往就有出题的老师。

所以只要你平时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讲,课下和老师教授们建立一定的良好的关系,如多帮老师做点事情,再加上自己小小的努力。

考上基本上来说问题不大。

(二)本学校跨专业报考

这种类型相对来说,获得成功要困难一点。

因为是跨专业报考,所以较之科班出生的考生在专业基础上明显会有劣势,但由于报考的是本学校的研究生,各方面的信息收集工作比较容易。

如果准备较早,且所学专业和报考专业有一定的联系,问题也不是太大,故这类考生提前准备是关键。

(三)跨学校本专业报考

因为是跨学校报考,所以信息收集起来不是非常的方便。

但又因为是本专业报考,所以较之跨专业报考有一定的优势,如能把握报考学校的研究方向和学术风格,问题也不应该太大。

(四)跨学校跨专业报考

这种报考模式的挑战性最大,难度也非常大,考生往往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勇气。

首先因为是跨学校报考,信息的收集工作就显得比较的困难,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再者因为是跨专业,这又意味着你不得不在长时间没有老师的点拨下自学所要报考专业的课程,而自己的专业课又不能放弃(重修可不是好玩的事情),你需要比别人花上更多的时间。

而即使你通过了初试,在复试的过程中还会遭受到一定的“歧视”,因为这类考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后,往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补上考研不需要考的课程,而不能立即投入研究工作。

不是反对大家跨专业跨学校报考,只是想强调一下这种类型的难度。

其实,也有许多同学是跨专业报考而又名列前茅的,如数学跨入经济,历史跨入心理,计算机跨入生物……

这四种报考模式当中,本校报考的两种模式在收集信息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而跨校报考的两种模式都缺乏这方面的优势,所以当自己明确了目标是跨校考研,欲圆高考时没有上名校的梦想,就必须将信息的收集和比较作为前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样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和报考单位。

二、影响目标选择的因素

考生在决定考研时的第一步是确定目标,并且以该目标为依据摸清想报考的几所学校的情况,作出取舍,选择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

选择时要根据自身意愿和条件,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专业兴趣

在大学的校园中你会经常听见,有一批同学总是在怨声载道自己对现在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或是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并非适合于现学专业想换其他的专业学习,在大学转专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考研则提供了这种转换专业,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实现自己抱负的好机会,再也不必再像高考填志愿时那样,要兼顾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和期望,造成填报志愿时的他们的一厢情愿。

(二)考研的目的和动力

考生考研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对选择专业和报考单位影响很大。

就应届考生而言,一些考生就只想到名校热门专业就读,皇帝女儿不愁嫁,考研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好的机会,成则更好,不成亦可;而许多本科专业和学校不理想的考生,则将考研作为人生转折的最后机会,志在必得。

在职考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部分考生工作很好,考研是为了锦上添花,而另一部分考生则是要通过考研跳出原来的小天地,创造新的人生。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是应届考生还是在职考生,都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是以考取一个好专业、好学校为主要目的,二是只要能考上就行。

前者选择专业和报考单位时当然主要看自己的喜好和未来的发展需要,而后者则要更加注意权衡选择,尽量增加成功的概率。

(三)自身的实力

如果觉得自己的实力很强,如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的驾轻就熟,英语水平很高(不妨以四、六级为例,看看自己是否轻松达优秀),理科考生如果在数学上很有造诣,则可选择好的学校报考,有实力就不怕有挑战。

而对于那些实力一般的考生就应该避免那些白热化的竞争,选择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学校报考。

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价对考研的成功与否作用很大,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两位同学,平时在班上成绩一般,其中的一位在考研时没有经过好好考虑选了竞争非常强的北京大学报考,结果当然是名落孙山,而另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力,正确选择了一所虽然比不上北京大学,但综合实力也不错的学校报考,结果金榜题名。

(四)学校专业的因素

在综合一切自身和外在的条件之后,往往会有几所学校比较符合考生的条件,那么考生如何在这几所学校中进一步作出取舍,选好报考学校的第一志愿呢这就还需要考生全面地了解真实的信息,权衡利弊,作出正确的取舍;尤其是那些竞争实力一般而又志在必得的考生,更要借助于信息的收集,选取录取可能性最大的专业和招生单位。

考生应尽量收集自己初步确定下来的几所学校的信息。

首先要看录取分数线,全国有34所高校复试分数线是自己划定的,他们先于国家分数线出来,且分数一般是高于国家的分数线的。

这34所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兰州大学。

其他各所高校的分数线可以参看每年全国统一分数线。

其次是要看报考专业院校的最低分和最高分,然后还要看报考人数和招生的人数,两者之比,即为录取率。

数值越大,说明竞争越激烈,这些数据应该尽量往前多收集几年,这样可以看出一个趋势。

如,录取门槛逐步降低还是逐步抬高,是基本稳定还是剧烈波动,逐渐抬高的难度大,而剧烈波动的风险也比较大。

最后考生还要研究学校的录取情况,研究生招生是由各招生单位自主负责,各专业院系的自主权比较大,因此必须详细摸清录取情况,比如其实际录取名额到底是多少。

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高校和院系有很多内部保送的名额,表面上看招募的数量挺多,但是公开招考的并不多,对这些情况考生都要客观地分析。

三、避免选择错误的目标

当在考虑报考的志愿,选择目标时,往往会出现两种错误:

一是,不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把目标定的过高。

这一类的考生要不是对自己的能力太过于高估,要不就是对自己能考上不太有信心,他们往往选择过难过高的任务或目标,这样为以后的失败找到借口:

学校太难考,专业太热门,而不是自己主观上的不努力。

这类的考生因为在复习的过程中看不到希望,往往容易放弃。

所以会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

刚开始准备考研的时候很多人,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坚持复习的人越来越少了。

二是,还有一类考生,他们总是低估自己的能力,也许具备了考上一流大学或是一流专业的能力,可是在确定目标,填报志愿时往往不敢于挑战自身的实力,总是选择对于自己来说很容易考上的学校。

他们的目标是,只要能读上研究生就行,殊不知考研的难易程度一般是和学校的师资力量以及硬件设施联系在一起的。

一些名校和热门专业虽然比较难考,但如果能考上很有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

这类考生不是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缺乏自信心,就是属于比较懒的一种,对考研不是很重视。

所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个清晰地认识,这也是心理学中常说的自我意识、自我知觉的能力。

综合自己平时在学校的成绩,以及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同学们的建议,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对自己的能力要有个正确的定位。

第二节收集信息

选好了目标,确定了心仪的学校,还只能说是考研前期准备的第一步,考研如同打仗,目标明确以后,只有收集多方面的信息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就涉及考前资料的收集工作。

一、考研基本信息的收集

在自己尚未明确报考学校和专业前,应该到有关地方查阅最新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以便对自己所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有个大致的了解。

一般在各市、地区的大图书馆中都有近几年的招生目录,各高校的研究生处也有。

(一)招生简章

一般在7~8月份出招生信息汇总,由各个学校的研究生招生主管部门(研究生院和研究生处)公布。

招生简章上会列出:

招生单位名称、代码、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招生的专业人数(有的以系、所、院、中心等整个具体招生单位为单位,有的具体到每一个专业);导师(大部分不刊登,多属于集体培养);还可能会列出委培、自费等人数;但保送、保留学籍的名额一般不列出来(这对于考生确实是非常关键的信息);考试科目;使用的参考书(有些学校不列出参考书目)。

大部分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上的信息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信息,有一些关键的信息,并没有列出。

(二)专业课参考书目

在招生简章中,有些学校的参考数目是不列出来的,即使是同一专业,不同学校的参考书目往往不同。

对于跨学校报考的考生,不同学校推荐的专业参考书目甚至会有很大出入,而参考书目是一个学校的命题方向的基本的线索,所以考生尽量要弄得非常清楚才行。

可以打电话到所报考学校的研究生处查询或登陆该学校的网站查询,虽然查询出来的是往年的参考书目,但每年的变化不是太大,常常是没有变化。

(三)专业课试卷的收集

历年的试卷真题,对成功考上理想中的学校有巨大的帮助。

如果说参考书目只是提供了报考学校的命题线索,那么历年试卷,尤其是近三年的试卷则直接“暴露”了命题老师的命题方向。

有的学校有些专业的考试中,可以找到历年考试题目的影子,有些甚至是原封不动的大题目,有一位同学报考南京某大学的心理学系,发现四年中有三年考了同一道题目(关于Freud的理论)。

所以大家在报考学校定下来之后,应尽早开始收集试卷的工作。

对于那些公开出售考研历年试卷的学校,可以直接汇款到该学校的研究生处去购买,而对于一些不卖试卷的学校来说,收集起来就比较麻烦。

所以有志向考研的同学要做个有心人,在大一、大二时期就要和一些报考同一学校的师兄师姐们建立联系,等到他们考完后或是成绩下来后,可以向他们索要试卷。

一些准备较充分的学长们往往手头的资料比较齐全,有些考得较好的学长,胜利的喜悦往往使他们非常的热情,他们甚至会通过回忆把当年的试题整理给你,这就省去了很多的工夫。

另外,可以到一些知名的考研网站上去看看,说不定就有免费的试题可以下载,如果实在是没有办法,那只好向网上兜售试卷的同志们低头了,只要能考得上,投入肯定是会大于产出的。

(四)专业课笔记的获取

这里所说的笔记是指你报考学校的专业课笔记,如能收集到那是再好不过了,对于考研来说,无疑于如虎添翼。

对于文科性质的考生意义更为重大,因为考题经常是与笔记密切相关的,同样的一个知识点书上也许就说了一句话,而笔记上也许就会论述了一大段话,完全可以出一道大题。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考研是选择性非常强的考试,不要以为老师只会出一些书本上明确标出的、条条框框的大家都会的问题,考这些东西难以测出考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所以专业课经常会出一些看上去有点偏的,但是的确有理解和发挥余地的题目。

这些题目,该学校的老师在课堂讲授时往往会透露或强调。

对于一些比较黑的学校,即指那些重视本学校本专业的学生而歧视他校的学生的学校,老师改卷子的时候,从回答问题的方式条理、回答的内容,甚至从常用符号的书写方式来判断是否为本校的学生,进而在评分上制定一定的宽严标准。

而这些格式往往会体现在本校学生的笔记中。

所以,笔记对于取得高分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笔记的获取,可以通过网上购买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得来的笔记的可信度往往不高,而且还存在着被人骗取钱财的危险。

最好的方法是和报考学校的本专业的本科生取得一定的联系,可以登陆他们学校班级论坛取得关系。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到所报考学校去一趟,向他们索要笔记去复印,虽然有的同学可能不是很友好,因为毕竟同属于竞争的对手,但总会遇到一些不想考研而又乐于助人的同学,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多利用“异性相吸”的原则向异性同学寻求帮助。

(五)最新研究方向和学术动态

有的学校或专业在出考题的时候,喜欢出一些最新的学术动态和比较新的理论知识,旨在考察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涉猎是否广泛,考查你对所学的专业是否有兴趣。

对于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多浏览一些本专业的核心的期刊并且关注一下所报考学校学报的有关文章,还可以到中国期刊网和人大复印资料上去下载涉及本专业新理论的论文,尤其是你要报考学校的教授们的文章,在考试回答问题时,稍微提及一下所选学校的教授们的观点,毫无疑问会为自己赚得一定的分数。

(六)专业课辅导

在考研最后一段时间,有些学校有可能会在校内开设专业课辅导,那么极有可能会在辅导班上泄漏一些题目,所以大家要多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关于信息的收集,对于现代的大学生,还要学会充分的利用一些网络资源,便利的网络设施提供了巨大的信息。

很多考研网站都为考生提供了关于各专业课如何复习,专业课试卷等数不胜数的信息,有的还透露了一些学校鲜为人知的报考注意事项。

而各大考研网站的论坛上则提供了考生之间交换考研信息、交流考研感受的机会。

附:

知名的考研网站

(1)考研网;

(2)考研同济网;

(3)你来我往考研网;

(4)网大教育网;

(5)中国教育在线。

二、考研人际关系的处理

信息的收集工作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得到朋友的帮助、老师的提醒和点拨以及家长的支持,这就需要建立起一定的考研人际关系。

(一)与已考上的研究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研究生当然是指想报考学校的研究生。

如果有研究生是你原学校考过去的那再好不过了,可以请师兄师姐们吃顿饭,这些师兄师姐是非常热情的,谁不希望新的学校中多一些原来母校的校友呢如果没有这种直接的关系,可以直接联系报考学校的研究生,虚心向他们请教问题,并询问到他们的联系方式。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会为你的真诚所感动,而他们的经验往往会使你少走很多的弯路,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寻找志同道合的研友

考研往往要经历一年的时期,无论对心理、生理,还是对精神、物质都是极大的考验,尤其是考研的后期,面对就业的压力,身旁的很多同学也许已经找到了工作,而自己仍然是要面对前途未卜的未来,很容易对考研产生动摇,这时研友的鼓励和帮助,以及研友的刻苦学习的行动,对自己来说是一种促进,更是一种刺激:

凭什么别人行,自己就不行!

另外,从物质上来考虑,考研意味着要花一定数量的钱来购买资料,上考研辅导班,而自己每月的生活费往往捉襟见肘,这时不妨和研友(考研的战友)同时购买一些参考资料,不仅省钱,还可以交流做题的感受。

可以说,在考研这枯燥而又充满压力的艰辛历程中,正是由于这些研友的存在才使得这段经历变得丰富和值得回忆。

至于研友的选择,如果是同一系里的志同道合的同学那最好不过了,可以和不考研的商量一下,考研的同学尽量住在一个寝室并制定统一的作息制度,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很好的学习考验的氛围,使心理调节到当年高考阶段的状态:

一心学习,什么事情都不去分心。

大家还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认识一些各个学校和自己考研志愿相同的竞争对手,每逢星期六、星期天到网上大家谈谈自己的复习感受和疑惑,可以把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拿到网上来讨论,这时会发现原本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可能很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大家还能彼此交换一些考研方面的最新动态和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备考战略。

就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放松了自己,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达到一种“双赢”、“共赢”。

(三)调整好和父母的关系

一些家庭相对比较的贫困一些,尤其是家中还有弟弟、妹妹的同学,父母往往不太支持子女的考研。

首先因为他们对研究生阶段到底从事什么以及将来的出路认识不清,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该出来赚钱,为家庭承担一定的负担。

其次还是经济上的问题,家中无法承担研究生阶段的学费。

某班级就有这样的例子,班上的一位同学平时考试总是名列第一,每一学期都能拿到学校的一等奖学金且还是国家一等奖学金的获得者。

在考研还是工作的抉择上,由于家中不支持考研,放弃了志在必得的机会,后来在一所高校就职,但是不甚满意,在谈到自己的未来时,她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重新坚定了报考北大的目标。

所以,在自己决定了考研,而且家中的经济不是很富裕之时,就要做好和家人的沟通。

可以让父母知道研究生阶段是不同于大学生阶段的,自己可以打工挣钱,而且帮助导师干活也可以有补贴,不需要家里的太多资助,甚至还可以给家里寄一些补贴,至于学费有公费,即使没有也还是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而且还有奖学金制度。

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研究生出来后美好的前程,以得到他们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

精神上的支持可以让自己安心学习,而物质上的支持则可以用来购买很多与考研有关的书籍和信息。

(四)和报考导师建立联系

当自己明确了报考的学校以及专业之后,就要及早地选择好自己想要报考的导师,和他们保持一定的联系,为今后的复试作好准备。

可以写一封信介绍自己的情况和报考意向,首先让导师了解自己,其次每逢重要节假日发发电子邮件或打个电话问候问候,保持长期的联系。

让导师感觉到你报考他方向的决心。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保持一定的联系,一些知名学校的知名导师们往往工作都很繁忙,很少有时间接听你的电话或给你回信,尤其当我们还没有经历过初试或初试成绩还没有下来时,导师必须是在初试通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学生,所以导师们一般只会鼓励你好好学习,而不会透露一些实质性的信息,过多的打搅反而会增添他对你的反感。

而到明确知道自己通过了复试后,再和导师进一步联系就至关重要了,这一点后面再说。

总之适当的让导师了解自己,为复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和所在学校的任课教师保持好关系

考研如果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准备,无疑会产生这样一个冲突:

即复习时间和上课时间的冲突。

尤其是理工类的同学,通常课程比较的繁重,经常要做作业以及写实验报告什么的,考试的压力很大。

很多考研的同学平时在学校中也往往都是成绩很好的,当然不希望一向优异的成绩出现太大的滑坡,至于重修、补考之类的事情更是一场噩梦。

而期末考试的成绩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平时的成绩,这就要求大家每堂课都要出席。

在考研的后期,每堂课都上必定会影响考研复习的进度。

所以大家要尽量和任课老师保持较好的关系,要让老师知道不上他的课并不是因为你对他不尊重(其实每堂课都要出席也是表现对老师的尊重),而是确实由于复习抽不开身,建议和任课老师好好沟通一下。

有时他们甚至能给你提一些建议和意见,而这些都是金玉良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