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docx
《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
开放教育试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
摘 要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及社会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内部进行有效管理的工具,也是企业的自动预警系统和维护系统。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己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我国企业缺乏从整体上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内部控制机制和制度都很欠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外先进管理思想的引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已蔚然成风。
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形下,我国企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建立全方位的内部控制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本文从现代治理机制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明确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进而提出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多个角度提出优化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内部控制;优化对策
目录
引言1
一、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1
(一)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资产存量不清1
(二)固定资产长期被隐瞒、借用、侵占2
(三)对固定资产的2
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2
(一)有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成长2
(二)切实维护国家和投资人的利益以及履行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3
三、我国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现状分析4
(一)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4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科学5
(三)公司结构不完善5
(四)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5
四、我国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的原因5
(一)公司内部缺乏制衡机制5
(二)股权结构不合理6
(三)激励机制不健全6
(四)内部审计薄弱6
五、优化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的对策9
(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9
(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10
(三)强化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10
(四)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11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及优化对策
引言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内容是随着单位对内强化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内部控制最初称为内部牵制,其主要特点是以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从而使该项业务权力通过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职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
内部牵制侧重于单位组织分工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应单位和组织内部管理的需要,内部牵制的内容不断丰富、范围不断扩展,从而使内部控制概念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已从单纯的内部牵制发展为内部控制结构,其内涵也从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发展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部分。
1994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等共同组成的“防止虚假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COSO)”,提出了最新的内部控制定义:
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旨在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
内部控制的体系包括五个方面: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本文旨在优化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以现代企业治理所处的现状为出发点,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通过对国内企业内部控制的调查与分析,最终提出优化我国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的建议和对策。
本文着重分析了处在经济转型期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就其不合理部分提出中肯建议。
一、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的含义
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制,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要建立起有效的企业治理机制,即要在产权关系清晰和责权利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控制权的合理配置,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和对经营者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
企业治理机制本质上表现为一种双层的"嵌套"关系结构:
第一层是股东通过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构成了出资者对公司的一级控制权的配置与行使;第二层是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之间"委托代理"关系,形成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二级控制权的配置与行使。
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必须在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确保"所有者在位",控制"内部人控制"。
但是,"控制"并不是目的。
优化企业治理结构的最终目的,是在所有者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的情况下,追求所有者资本收益的最大化。
(二)内部控制的含义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内部控制是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
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
最早的控制主要着眼于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侧重于从钱物分管、严格手续、加强复核方面进行控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才逐步发展成近代的内部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
(三)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首先,内部控制的内容可以看作是企业治理内容中关于生产经营方面的延伸和具体化,内部控制的内容是统一于企业治理的内容的。
健全的企业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
内部控制处于企业治理机制设定的大环境之下,企业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
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企业治理机制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
只有在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并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反之,若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无论设计如何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流于形式而难有好的效果。
其次,企业治理机制中一些内容也属于内部控制,如组织规划控制实际上就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之间的组织规划,二是经理领导的内部管理机构、岗位和人员之间的组织规划。
前一个层次实际上是企业治理机制问题。
因此,内部控制与企业治理机制在内容上有一些重合的地方。
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成长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和运作机制、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地内部控制能使企业不断降低经营成本,合理配置资源,增加对优势业务的投入,改善关键业务的管理,以便能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
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为实现财务报告真实可靠、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达成企业发展战略以及遵循使用的法律、法规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管理过程。
1.提升企业形象,增加企业价值
在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投资者往往不能亲自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无法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也不能准确判断企业提供相关信息的真实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能根据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标准合理设计内部控制并定期进行评估,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从而吸引投资者投资甚至溢价投资增加企业价值。
2.有效防止发生舞弊和低效率行为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业务的不断扩展,企业管理层级增多,企业管理层很难对企业各种经营活动进行直接管控。
为了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经营管理效率、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防止发生舞弊和低效率行为,企业管理层需要通过内部控制加强对次级管理层和内部员工的管理和控制。
3.有效的防范企业风险
企业要想实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内部控制可以促使企业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广泛开展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工作,帮助企业不断加强对薄弱环节的控制,将各种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4.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
内部控制通过限制接近、定期盘点、记录保护、财产保险等手段可以对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仓储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能有效的防止和纠正各种损失浪费行为.
5.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
一个企业要想达到经营目标,就必须全面配合以发挥整体作用。
内部控制下是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利用会计、统计、业务、审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将企业的生产、营销、物资、财务、人事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使它们之间形成协调统一、制约监督的关系,从而顺利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同时,内部控制通过对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严密的监督与考核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企业整体效益与效率的提高。
(二)切实维护国家和投资人的利益以及履行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
1.保证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规范的贯彻实施,保证企业的经营决策、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
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规范是企业合法经营的先决条件。
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的任何部门、任何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有利于国家的政策法规在企业内部的实施。
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决策以及与此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不仅是国家政策法规得以贯彻执行的基础,也是实现企业预定目标的纲领和规范。
内部控制通过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检查来揭示经营决策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制止和纠正偏离决策规章的行为,使其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得以有效实施。
2.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有助于企业的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等相关各方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内部控制通过职务分离、岗位轮换、内部审计等方法对财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保证财务信息能够真实完整的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
3.切实维护投资者和国家的利益
为维护社会投资者和国家利益,保证社会公平和市场有序竞争,政府机关要求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规范运作水平。
美国于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法案,香港联交所修改了上市规则中的公司管制常规守则第C.2.1条的相关规定,日本发布了与内部控制相关的金融产品商业法,中国财政部和上交所相继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规定均要求企业家里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三、我国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建立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当前国企改革的重头戏,国内各界人士都在深入思考和偿试着实践这一重大改革措施,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远未取得共识,尽管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制定相应的规则,我们认为有些重大的问题还有深入讨论的必要。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决不是“一日之寒”,既有人的素质原因,也有制度原因,大致分为如下几种:
(一)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有些企业在思想上对内控制度不够重视,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各职能部门和各位员工往往简单地把内部控制制度理解为一般的规章制度。
领导的管理意识淡薄,不遵守内控规定,不按程序操作,频频使用例外原则,导致内控制度威慑力下降。
再加上企业内控制度的具体执行人员责任感不强,造成制度落而不实、有章不循的状况。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科学
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设置不科学、不合理,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职责不清,职务相互分离不明确,起不到相互制约的作用。
(三)公司结构不完善
投资主体单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内部人或控股股东控制现象严重,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
控股股东独揽大权,“一人说了算”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造成内部控制失效。
企业管理上没有真正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等原因,使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不显著。
应通过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完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途径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多数企业所设置的内部控制不具备一个整体的框架,仅停留在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上,缺乏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一些控制的“死角”始终不触及,内部控制缺乏创新,形不成一个健全的机制。
在内容上多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的控制,忽视组织管理、风险管理方面的控制。
(四)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当局对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不够重视,更为严重的是有章不循、执法不严,使内部控制系统流于形式,只是将已建立的一套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写在纸上、帖在墙上”就算完事,而不管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情况如何;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时以强调灵活性为由不按规定程序办理,使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任何一项制度,不管其制定的如何健全严密,如果执行无效,制度形同虚设。
有些单位表面上存在比较健全的内控制度,但不能有效地执行,内控制度残缺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把制定的制度当作应付有关部门检查的“挡箭牌”,使其图有其名,而不管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如何。
作为一个创业时期的高层管理人员,执行力度不够是一个足可致死整个企业的严重错误。
四、我国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的原因
(一)公司内部缺乏制衡机制
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的核心,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完善企业成功的前提,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根本任务在于划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权力制衡,控制与激励并存的机制,保证公司制度的有效运行。
但在我国现阶段,虽然形式上也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远未达到内部权力制衡的效果,尤其体现在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
不少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一味地“放权让利”,致使原厂长负责制的领导班子现在既是经理层又进入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
据调查,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100%为内部董事的公司占有效样本数的22.1%,50%以上为内部董事的公司占有效样本数的78.2%,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的公司占总样本的47.7%,由此可见,公司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董事会、监事会仍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职能的发挥有限,根本没有实现所有权与决策权的分离。
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内部控制如“空中楼阁”,形同虚设,从而使得对经营者的监督约束机制缺乏,“放权”最终也成了放任自流。
(二)股权结构不合理
股权结构是指公司的流通股、法人股、国家股占全部外发股数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是企业组织形式的核心。
我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在企业层次上进行了法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成公司,但并未触及国有资本出资主体的改革,国有资本的运作无人承担责任,这些公司的高级管理者大多数都是由政府或行政管理部门任命的,作为经营者他们受到诸多指标的约束,为了应付考核便采取造假的方法提升企业的业绩,以捞取个人的政治资本。
据统计我国国有股、法人股占总股本的比例高达68.4%,流通股在总股本中的比例仅为31.6%,从中可以看出即使将某上市公司流通股全部买进,也不能取得公司的控制权。
在这种情况下股东往往凭借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优势挺而走险,做出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而利于自身增长的短期行为。
(三)激励机制不健全
1.公司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的不合理,随之反映出激励机制的不健全。
2.股东自身缺乏产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政府仍会以各种方式干预公司的活动。
3.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存在问题,激励不足或激励不当都不利于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四)内部审计薄弱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将大部分精力用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和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审计尚未得到广泛的开展。
主要表现为:
1.企业内审定位不准确,造成对内审职能认识模糊。
2.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影响内部审计工作权威性。
3.内部审计员工素质偏低,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
五、优化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只要规范运作,必然带来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而我国目前的法人治理机构往往徒有虚名。
要想解决这问题,必须理顺现有管理体制,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作为董事会重要成员,担负着重任。
1.独立董事人员的选择
独立董事大都是某一领域的知名人士或专业技术人士。
在现阶段,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律师、社会研究机构的研究员、金融中介机构中的资深管理人员以及在大公司任职多年的高级管理人员等,都可以成为独立董事的来源。
2.独立董事有利于公司的专业化运作
独立董事大多为财务、市场方面的专家,拥有决策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他们能利用其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公司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从而有利于公司提高决策水平,提高经营绩效。
3.独立的董事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的检查、评判、监督和约束
独立董事的制衡作用是由其独立性和行权能力所决定的。
独立董事不拥有企业股份,不代表特定群体的利益,独立于任何股东,较少受内部董事的影响,公正性强,可以确保董事会集体决策,防止合谋行为,可以不受利益的局限而公平地对待全体股东、董事和经理人员,维护全体股东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同时,独立董事不在企业任职,相对于内部董事容易坚持客观的评价标准,并易于组织实施一个清晰的、明确的评价程序,避免内部董事“自己为自己打分”,从而对经理层进行更有效的制衡并客观评价、监督经理层的业绩,最大限度地谋求股东利益。
一方面,独立董事按照董事会《章程》行使职权,对其行为承担相应连带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合理的“袍金”制度,对独立董事的行为产生制约作用,包括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损失和法律责任。
这一点也正是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的核心目的所在。
对于独立董事组织方式可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依靠专门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绩效进行独立评估的机构,它们以类似于律师事务所的组织方式依赖市场化运作来谋求生存。
(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企业强化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手段,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规范内部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1.内部审计应具有独立性和必备的权力。
按照《会计法》、《公司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一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企业应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之下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审计部的地位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在业务上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在行政上对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
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2.切实转变内审职能。
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逐步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内审职能应从传统的查错防弊型转向现代的评价、服务和监控型。
内部审计应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中心,在核实财务会计资料真实、正确的基础上展开经济效益审计。
3.努力改进内审方式。
内审方式应由事后审计为主转向以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为主,以切实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三)强化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
1.发挥政府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作用。
在管理者内部会计控制观念普遍淡薄的情况下,应当依靠政府的权威性,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
要加大执行力度,对不能加强企业自身内部控制、违反法律法规导致企业目标没有实现的,应依法追究管理者的责任。
2.中介组织依据独立审计准则,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评估,及时发现企业有失“公允”及其他不当的会计行为,对企业实施会计控制。
(四)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股票期权的实质是从股票价格中提取股票市场对公司潜力的评价信息,并借此对管理人员提供长期激励。
股票期权制度在理论上来讲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是在具体化操作的过程中要掌握好激励和约束的度,一定要使激励和约束相适应,这需要各个公司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设计出合理的期权额度和行权价格等具体实施细节。
通过这种激励和约束,使公司核心人员更关注公司长远的发展,从根源上消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
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公司有关雇佣、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
【参考文献】
[1]安郁厚,刘海英.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与影响因素[J].理论学刊,2007(11).
[2]陈秋.论企业内部控制与经营绩效[J].新西部,2008(02).
[3]池昭梅.现代企业内部及风险防范[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10).
[4]邓春华.企业内部控制:
现状及发展建议[J].审计研究,2005(03).
[5]高杰,贺敦翔.浅谈企业内部控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6(08).
[6]高鹏飞.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月旬),2009(01).
[7]李明辉.论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9(07).
[8]李彦菊.谈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J].河北企业,2006(10).
[9]刘玉贤.谈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J].会计之友,2007(01).
[10]潘秀丽.企业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05).
[11]汪胜梅.谈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J].内蒙古水利,2004(11).
[12]汪晓丹.谈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J].现代管理科学,2006(06).
[13]温宝成.试论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01).
[14]杨华.如何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15]朱薇薇.企业内部控制探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08).
致谢
时光早已远去,我在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已经两年多了,在这里能有幸得到诸多师长的殷殷教诲是我最大的收获,尤其在离校前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中,我的论文辅导老师任老师在我论文写作期间,对我精心教导、细心指正,直至我一步步的完成论文。
同时,任老师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教学风格,平易近人的性格也深深的感染了我,我会谨记任老师的谆谆教诲,学以致用,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此外,感谢曾经在学业上教导过我的任课老师,他们传授知识的热情洋溢和解答疑难的耐心仔细将使我铭记终生!
感谢我的学校一一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为我提供的学习环境!
最后,我还要感谢养育我的父母!
是他们始终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并对我的教育倾注了全部心血!
于此,我再次感谢所有给过我帮助的师长、同学、朋友、家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