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试题库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4050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46 大小:13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试题库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大学语文试题库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大学语文试题库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大学语文试题库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大学语文试题库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试题库DOC.docx

《大学语文试题库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试题库DOC.docx(1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试题库DOC.docx

大学语文试题库DOC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100题)

一、《大同》(选择题11题,判断题5题,共16题)

(一)选择题

1.《大同》一文选自是( C )。

A.《论语》 B.《孟子》C.《礼记》  D.《尚书》

2.孔子所认为“大同”、“小康”,其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 D )。

A.物质文明建设B.精神文明建设C.人事制度D.所有制形式

3.《礼记》所代表的思想体系属于(A)。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4.最早提出“大同”理想的人是(B)。

A.庄子B.孔子C.梁启超D.孙中山

5.“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

逮也,而有志焉。

”其中“三代之英”指的是(C)A.尧、舜、禹B.夏、商、周

C.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D.舜、禹和商汤

6.汉代时有“诗、书、礼、易、春秋”的“五经”之说,其中的“礼经”指的是(A)

A.《仪礼》B.《周礼》C.《小戴礼记》D.《大戴礼记》

7.“大同”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是(A)

A.天下为公B.选贤与能C.讲信修睦D.社会安定

8.“小康”社会最显著的外在特征是(D)

A.天下为家B.各亲其亲C.职位世及D.礼义为纪

9.“大同”“小康”社会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最显著的不同是(D)

A.道德品质B.生产力水平

C.礼法制度D.物质水平与精神追求的统一

10.儒家的“大同”思想与墨家的“尚同”思想的主要区别在于(C)

A.社会和谐程度不同B.人们的道德水平不同

C.社会管理方式不同D.文字表述的方式不同

11.“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C)

A.这六位君主都是通过战争夺取天下的杰出人才

B.这六位君主是超拔杰出的人才

C.这六位君主都是谨遵礼法的杰出人才

D.这六位君主是通过选举而产生的人才

(二)判断题

1.对于上古时代,儒家与道家的认识是不同的,儒家的上古时代并非自然原始的时代,而是他们所称赞的尧舜时代。

这个时代虽然也“无为而治”,却不是自然无为,而是道德的自然远行,没有强迫的礼义制约。

(对)

2.《礼记》是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思想文献的汇编,以对古代礼制的讨论与阐发为主要内容,其中还结集了如《中庸》、《大学》、《礼运》等蕴含深邃的思想内容的学术论文,它们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名作,影响极其深远,是了解儒家的礼学思想的重要参考依据。

(对)

3.“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仲尼叹鲁的原因是鲁国作为诸侯国却举行蜡祭,有违礼制。

(错)

4.大同社会人人都有一颗关爱他人、扶危济困、恪尽职守、不贪私利之心,这是因为这一社会天下为公、任人为贤、讲求诚信所造成的。

(对)

5.儒家所论述的大同社会不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历史中也是存在的。

(错)

二、《封建论》(选择题16题,判断题8题,共24题)

(一)选择题

1.在《封建论》一、文中,作者所援引的朝代,因实行郡县制而获得成功统治的是(C)。

A.商B.周C.秦D.汉

2.柳宗元下列作品中,属于“永州八记”的是(A)。

A.《始得西山宴游记》B.《捕蛇者说》

C.《段太尉逸事状》D.《黔之驴》·

3.在“唐宋八大家”中,与柳宗元同时代的作家是(A)

A.韩愈B.白居易C.王安石D.曾巩

4.柳宗元的《封建论》中“封建”一词指的是(A)

A.分封建国制度B.蕃镇割据制度

C.郡县制度D.分封诸侯与实行郡县并举制度

5.秦汉以后,许多政治家主张实行封建制,下列作品中不属于这类作品的是(A)

A.贾谊的《六国论》B.曹冏的《六代论》

C.陆机的《五等论》D.李百药的《封建论》

6.柳宗元的《封建论》的中心论点是(A)

A.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B.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C.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

D.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7.《封建论》中作者从秦汉之际的历史得出郡县制度的合理性,下列句子不能说明郡县制度合理性的是(D)

A.(秦)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B.(汉)时有叛国而无叛郡。

C.(唐)时有叛将而无叛州。

D.(周)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

8.在《封建论》中柳宗元运用多种推理逻辑来阐论封建制的弊端,下列不属于本文运用的推理逻辑是(D)

A.运用归纳逻辑,归纳了郡县制与封建制的历史。

B.运用假设逻辑,设问自答,推理阐述郡县制的合理性。

C.运用比较逻辑,分别比较了郡县制和封建制的优劣差别。

D.运用演绎逻辑,阐释封建制的实行是情势所造成的。

9.在《封建论》中,柳宗元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封建论的弊端,下列不属于本文运用的论述角度的是(D)

A.从历史的角度,论述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利弊得失。

B.从人性的角度,论述郡县制超越人性的局限。

C.从对比的角度,论述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差别。

D.从考证的角度,考查了秦朝设置郡县制的过程。

10.经历“安史之乱”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时代,朝廷政令不出都门,柳宗元写作《封建论》其目的是(C)

A.总结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利弊得失。

B.论述封建制非圣人本意,而是情势的产物。

C.为唐朝的政治现实服务,希望加强中央集权,撤销藩镇。

D.作为唐朝后期王叔文革新集团的主力干将,《封建论》是其革新主张的体现。

11.“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这是(C)评价柳宗元的《封建论》一文的话。

A.王安石B.曾巩C.苏轼D.孔平仲

12.“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

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

”将这段话与儒家的“大同”思想与墨家的“尚同”思想比较,可以看出(D)是正确的。

A.这段话的思想与儒家的“大同”思想是一致的。

B.这段话的思想与墨家的“尚同”思想是一致的。

C.这段话的思想与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墨家的“尚同”思想都不一致。

D.这段话既强调了墨家的下级服从上级,上级服从天子的等级秩序,又有儒家的以德服人的思想。

13.在《封建论》中柳宗元认为秦国实行郡县制但很快灭亡,其根本原因在于(D)

A.亟役万人B.暴其威刑C.竭其货贿D.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14.在《封建论》中柳宗元采用驳论的方式,批驳了三种错误观点,其中不属于这三种观点的是(D)

A.封建制的地方君长,一定会把所辖土地当作自己的土地来尽心治理,而郡县制的地方长官则大多是得过且过的态度,因此前者的统治会更积极。

B.夏、商、周、汉四代实行分封制,统治的时间都很长,而秦朝实行郡县制,统治的时间却很短。

C.商、周二代的君主都是圣王,他们都没有废除分封制,说明分封制是合理的。

D.汉代实行封建制和郡县制两种制度,能各取所长,各补所短。

15.周王朝实行分建制,初期诸侯尊奉周天子如车轮运转时辐条集凑于车毂一样,

“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捍城”。

然后至(A)开始,“害礼伤尊”,周室开始衰微。

A.周夷王B.周宣王C.周幽王D.周厉王

16.柳宗元的寓言作品,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传统,多用来讽刺来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

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

下列作品不属于柳宗元的寓言作品的是(D)

A.《临江之麋》B.《黔之驴》C.《永某氏之鼠》D.《捕蛇者说》

(二)判断题

1.历史上最早的著名史论是贾谊的《过秦论》,此后能与《过秦论》匹敌的名篇就是柳宗元的《封建论》了。

(对)

2.宋人孔仲平评价韩愈和柳宗元“韩退之文章过于子厚,而议论不及;子厚作《封建论》,退之所无。

”(对)

3.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故人称“柳河东”。

又因卒于柳州刺史任上,又有“柳柳州”之称。

(对)

4.封建制是指分封建国制度,它是西周奴隶制社会建立的分封诸侯、共宗天子的制度,与秦汉实行的郡县制度是相对而言的。

(错)

5.“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因循不革。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魏和晋都是实行封建制的。

(对)

6.“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

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州而在兵,时有叛奖将而无叛州。

州邑之设,固不可革也。

”这段话说明唐朝衰微不是郡县制的原因而是藩镇割据所造成的祸害。

(对

7.周代分封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对)

8.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的代表作是《永州八记》,这八篇文章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了自然美。

(对)

三、《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选题题14题,判断题7题,共21题)

(一)选择题

1.解释加横线的词:

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捍夷狄,内以平中国。

(A)

A.中原地区B.我国的领土C.中部国家D.中心地区

2.解释加横线的词:

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以安利元元为事。

(C)

A.圆圆B.首先C.老百姓D.原来

3.解释加横线的词:

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

(A)

A.于是通过B.因为任用C.于是任用D.因为通过

4.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

(A)

A.置身于;混杂B.侧面C.测验D.厕所

5.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是(B)

A.王叔文B.王安石C.司马光D.苏轼

6.《临川先生文集》的作者是(A)

A.王安石B.柳宗元C.曾巩D.欧阳修

7.在北宋王朝,宋仁宗在位时间最长,其治国的主要措施在北宋也是最有代表性,下列措施中不属于仁宗治国方略的是(D)

A.宽仁恭俭,出于自然。

忠恕诚悫,始终如一。

B.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纳用谏官,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

C.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

D.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躬以简俭为天下先。

8.王安石在总结宋仁宗政治成功因素的同时,着重指出当时宋朝的政治积弊,下列不属于他所概括的政治积弊是(D)

A.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而精神之运有所不加。

B.名实之间有所不察。

C.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

D.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忠恕诚悫。

9.下列不是王安石的作品的是(D)

A.《答司马谏议书》B.《伤仲永》

C.《游褒禅山记》D.《种树郭橐驼传》

10.对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端,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没有提到的是(C)

A.教育、科举B.农业、财政C.民生、战乱D.吏治、军事

11.下列评论不符合王安石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的是(D)

A.纲目清晰,思想严密B.议论峻切,文字质朴

C.情感直白,恳切坦诚D.措辞委婉,多用比喻

12.王安石变法发生的在北宋(B)朝代。

A.仁宗B.神宗C.真宗D.哲宗.

13.下列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A.柳宗元B.王安石C.苏轼D.司马光.

14.在王安石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对宋仁宗的性格评价正确的是(B)

A.与前代的高祖、太宗等有为君主一样,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开明君主。

B.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但仅仅是一位谨小慎微的守成之君。

C.是北宋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对内对外都有较大建树。

D.是一位希望有所作为之君,仁政爱民,其在位时间越长,对北宋王朝的积极影响越大。

(二)判断题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后世又称王临川,有《临川先生文集》。

(对)

2.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说仁宗一朝“宁屈已弃财于狄夷,而终不忍加兵。

”这一方面反映了仁宗的仁慈,但另一方面王安石也委婉地批判了仁宗对西夏和辽国的软弱与退让。

(对)

3.从王安石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可以看出,王安石认为宋仁宗不是大有为之君,但也不是昏君或暴君,而是一位谨小慎微的守成之君。

宋朝的积贫积弱,在他当政时较为突出,但这并不是一朝一代一朝一夕所造成的。

(对)

4.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就是富国强兵,对于西夏和辽国,他的策略是从虚与委蛇到有效抵抗再到战而胜之,这是他的三步曲。

(对)

5.《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指出当时积弊已久的社会矛盾,期望神宗在政治上大有作为,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作者的目的显然不在于逐条分析百年无事的原因,而在于揭示表面无事的背后隐藏着的矛盾与危机。

这实际上是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的总论纲和设计蓝图。

(对)

6.“盖累圣相继,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忠恕诚悫,此其所以获天助也。

”王安石认为北宋初期百年无事的原因是几代君主仁政爱民,勤奋努力的结果。

(错)

7.《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写得相当婉曲,句式整饬,虽然揭示很是深刻但却不疾不徐,一唱三叹,以至梁启超赞它“可永为世模范者也”。

(对)

四、《1789年原则》(选题题12题,判断题9题,共21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部著作不是筱敏的作品?

( C )

A.《理想的荒凉》B.《米色花》 C.《长恨歌》 D.《成年礼》

2.下列筱敏的作品中,哪部不是散文集?

(D)

A.《阳光碎片》B.《成年礼》C.《捕蝶者》D.《幸存者手记》

3.下列雨果长篇小说中,哪部取材于法国大革命?

(B)

A.《悲惨世界》B.《九三年》C.《巴黎圣纺母院》D.《笑面人》

4.法国国庆日是(A)

A.7月14日(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B.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C.8月10日(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D.5月31日(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

4.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是在(A)后通过的。

A.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B.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

C.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D.拿破伦“雾月”政变

5.下列四个“宣言”发表的正确顺序是(C)

A.《共产党宣言》——《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世界人权宣言》

B.《共产党宣言》——《人权宣言》——《独立宣言》——《世界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共产党宣言》——《世界人权宣言》

D.《人权宣言》——《共产党宣言》——《独立宣言》——《世界人权宣言》

6.在《1789年原则》中,“如果我们有一个支点,我们可以把地球举起来。

”说这话的是(B)

A.拉斐德B.潘恩C.托克维尔D.富兰克林

7.“每个人都是两个国家——本国和法国——的公民。

”说这话的是(D)

A.拉斐德B.潘恩C.托克维尔D.富兰克林

8.《人权宣言》全文共(C)条。

A.15条B.16条C.17条D.18条

9.不属于《人权宣言》内容的(D)

A.自由,平等,财产、安全B.反对压迫,信仰、思想和表达的权利

C.人民主权,三权分立D.公民的义务

10.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相比,下列表达不正确的是(D)

A.美国革命比法国革命要早

B.法国革命更高贵、更令人激动、更纯粹

C.和美国革命者相比,法国革命者所处的环境更险恶,其精神也更难能可贵。

D.美国的《独立宣言》比法国的《人权宣言》发表更早,对世界贡献更大,也更具有普世性价值。

11.《1789年原则》一文作为历史题材的文化思想随笔,其历史书写的特点非常鲜明,下列不属于其特点的是(D)

A.形象性鲜明B.现场感强C.语言明确,善用排比D.富有文采

12.十八世纪,法国封建制度极端腐朽,国王路易十六将全体国民划分为不同等级,其中,新兴的资产阶级属于(C)

A.第一等级B.第二等级C.第三等级D.介于第二等级和第三等级之间

(二)判断题

1.诗集《米色花》、《阳光碎片》的作者都是现代作家筱敏的作品。

(错)

2.《1789年原则》作者首先描绘了一幅革命风云画卷,接着阐释1789年原则内涵,然后呕歌先驱者们的伟大精神并将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进行对比,最后揭示1789年原则的普世性价值。

材料组织富有层次,语言明确有力,使人读来壮怀激烈,酣畅淋漓。

(对)

3.什么是革命?

在筱敏看来,革命不仅具有摧毁和破坏的力量,更应具有“播种和种植的秉性”。

它必须深具人类精神进步的意义,必须在人类精神结构中引起根本性的变化;它还意味着个人权利对专制权力的挑战,它属于平民,与叛乱、政变不同,更与暴政相悖。

(对)

4.1789年留给人类真正的东西是《人权宣言》。

她值得我们用人类迄今所有的文字书写在我们仰首可见的天空,无论这片天空是明媚还是阴黯。

(对)

5.自由,平等,财产,安全,反抗压迫,信仰、思想和表达的权利,人民民主,三权分立——这些著名的1789年原则,为近代世界奠立新的社会和政治秩序、新的普世价值铺设了基石,它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以致人们在言说现代社会的时候,只能把1789年作为起点。

(对)

6.1789年8月26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的《人权宣言》后来被用作1791年宪法的前言。

(对)

7.法国大革命的过程是: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8月26日通过《人权宣言》,斐扬派取得政权;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推翻斐扬派,逮捕路易十六,9月21日召开国民大会,22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吉伦特派取得政权;1793年5月27日至6月2日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取得政权;1794年热月党人发动“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政权,后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取得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帝国。

(对)

8.“每一个人都是两个国家——本国和法国——的公民。

”说这话的是美国思想家潘恩。

(错)

9.《1789年原则》是一篇历史题材的文化随笔,是对1789法国大革命精神的阐发与赞美。

筱敏的散文比较接近于西方散文(essay)的原意,重视思想和意味。

(对)

五、《滑铁卢的一分钟》(选择题8题,判断题9题,共17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项不是对课文《滑铁卢的一分钟》的描述?

(B)

A.作者借此文表达了“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

B.本文说的是小人物热拉尔如何被推上历史漩涡的中心又如何错失了上帝给予他成为英雄的机会的。

C.本文运用了全场景的勾勒与关键细部的刻画相结合的手法。

D.本文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

2.决定拿破仑、法兰西、甚至整个世界命运的滑铁卢战役发生于(B)

A.1815年3月18日B.1815年6月18日

C.1815年3月20日D.1814年3月31日

3.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下面不属于他的传记文学是(D)

A.《三大师》B.《罗曼·罗兰》

C.《与恶魔的搏斗》D.《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4.下列是对《滑铁卢的一分钟》的另一重要人物格鲁希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的是(B)

A.格鲁希惟命是从、优柔寡断,但失败后勇于承担责任。

B.格鲁希虽然在滑铁卢的战役中由于他的失误导致拿破仑政治命运的彻底失败,他自己也曾一度被流放,但1831年又任法国元帅,1832年任贵族院议员,说明格鲁希对法国革命也是有贡献的。

C.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分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

D.《滑铁卢的一分钟》说的是小人物格鲁希如何被推上历史漩涡的中心又如何错失了上帝给予他成为英雄的机会的。

这个平庸的人以他的平庸断送了拿破仑的所有梦想。

5.《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十二篇历史特写集,作者以独特的手法,重现了历史上的十二个重要时刻,从拜占庭的陷落到滑铁卢的一分钟,从谱写出《马赛曲》的“一夜天才”鲁热到乘坐火车犹如“炮弹”驰回俄国从而震惊世界的列宁。

各种人物在他笔下栩栩如生,事件的来龙去脉尽融其中,使读者也情不自禁地回到了那撼人心弦的年代。

从他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历史观,下列观点不符合作者的历史观是(D)

A.“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

B.“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

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C.偶然性决定必然性

D.必然性决定偶然性

6.拿破仑滑铁卢失败的主要原因是(C)

A.反法同盟军队的力量太强大

B.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C.“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

”即从他1812年兵败莫斯科,1814年3月31日他又为反法联军击败,被迫退位,被囚在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开始。

D.滑铁卢失败是拿破仑政治命运的历史偶然。

7.对于《滑铁卢的一分钟》,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B)

A.渲染气氛恰当,工笔描写细腻。

B.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线索,层次清楚。

C.场面勾勒宏大,心理描摹准确。

D.穿插评论深刻,语言优美流畅。

8.《滑铁卢的一分钟》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其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C)

A.作品以小标题的形式,分几个部分按时间顺序步步推进地逼近着那个致命的历史时刻,全景式地展现了拿破仑战败滑铁卢的历史进程。

B.文章按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进行,小标题的使用使这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C.小标题的使用,将不同场景、不同人物、不同历史事件以全方位镜头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D.小标题的使用,能使全场景的勾勒与关键细部的刻画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判断题

1.1814年3月31日拿破仑为反法联军击败,被囚于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上。

(错)

2.“命运总是迎着强有力的人物和不可一世者走去。

多少年来,命运总是使自己屈从于这样的人物:

恺撤、亚力山大、拿破仑,因为命运喜欢这些像自己那样不可捉摸的强权人物。

”这是茨威格在《滑铁卢的一分钟》的第一节的话,这段话的意思:

命运总是掌握在强者的手中。

(错)

3.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拿破仑的是英军统帅威灵顿。

(对)

4.在滑铁卢战役之前,拿破它面临着四支反法联军的包围,他们分别是威灵顿统率的英国军队,布吕歇尔统率的普鲁士军队,施瓦尔岑贝格统率的奥地利军队和作为后备的俄国军队。

(对)

5.“格鲁希考虑的这一分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命运。

这句话说明格鲁的迂腐对滑铁卢战役的失败要负主要责任。

(错)

6.从滑铁卢战役的失败来看,茨威格所认为的“偶然决定历史”是对的。

(错)

7.从《滑铁卢的一分钟》可以看出,格鲁希的性格是惟命是从、优柔寡断,但失败后勇于承担责任。

(对)

8.《滑铁卢的一分钟》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分几个部分按时间顺序步步推进地逼近着那个致命的历史时刻,全景式地展现了拿破仑战败滑铁卢的历史进程。

(对)

9.茨威格的主要传记文学作品《三大师》(1920),是为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

思妥耶夫斯基作传的。

(对)

第二单元(150题)

一、《七月》(选择题30题,判断题5题,共35题)

(一)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D)。

A.《山海经》  B.《乐府诗集》C.《楚辞》  D.《诗经》

2.《诗经》被称为“经”是在(C)。

A.先秦  B.秦代C.汉代  D.南北朝

3.《诗经》全书共有(D)。

A.100篇      B.105篇C.300篇    D.305篇

4.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C)。

A.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