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的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00226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0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的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的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的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的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的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的教学设计.docx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的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的教学设计.docx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的教学设计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的教学设计

许春凤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江苏 金坛 213200)

[关键词] 书画 戏曲 艺术 教学设计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的主干知识为文字、书法、绘画、戏曲等。

本课教学设计应促使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透彻的分析文化产生的必然性,并通过文化发展的脉络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考虑到以前的学习内容,紧紧抓住2008北京奥运“文化中国”的主线。

借助一个个直观的材料或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设计一个个活动方案让学生直接参与,增加艺术史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激活学生已有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一、设计思路

本课涉及漫长的中国古代艺术史,内容浩瀚繁杂。

我市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主要分析了文字、书法、绘画、戏曲,这与新课程标准(下面简称《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标准》中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我们可以确定教学的主干知识为文字、书法、绘画、戏曲等。

因为文字是一个民族的典型特征之一,汉字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书画作为又是见证中华古文明的重要依据,因此笔者本课应以文字和书画作为教学的重点。

本课教学设计面向高二学生,他们通过初中的文史常识和历史学科的学习,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内容已有基本的了解,通过高一对必修Ⅰ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和必修Ⅱ中国古代经济文明史的学习,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也已有一个基本了解。

因此,这节课一方面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史,分析艺术发展的必然性。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透过古代艺术史的成就看古代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准确把握所分析的知识跨度和深度。

在文化史教学中,教师很容易把“历史学科”与“历史科学”相混淆。

“历史学科”旨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发展必备的公民素质。

《标准》强调了历史发展的过程,但粗线条的要求容易使人产生模糊概念。

对比一下初中历史《标准》,本课分析“度”的定位就更难了。

初中历史主要以通史体例编排,但文化史却按照纵向的线索相对集中设置。

综合而言,中国古代艺术史部分,初、高《标准》的最大区别就是行为动词,“列举”与“概述”、“知道”与“了解”。

前两个词的词意区别明显,而“知道”是指一般性地认识,“了解”意思是“知道得清楚”,显然两者基本是重合的,后者在能力标准上只是稍稍提高了要求。

“演变过程”与“发展脉络”,也属重复表述,这些都影响到高中教师对古代中国艺术史教学设计的主流价值的定位。

“新历史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性要求”,“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上,更把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作为核心任务。

[1](p。

3)”因此,本课不能照本宣科,本课教学设计应促使学生更透彻的分析文化产生的必然性,并通过文化发展的脉络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突出中国古代艺术的“价值”。

鉴于本课只有1课时,面面俱到的掌握既不可能,也是教学大忌,考虑到以前的学习内容,紧紧抓住2008北京奥运“文化中国”的主线。

借助一个个直观的材料或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设计一个个活动方案让学生直接参与,增加艺术史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激活学生已有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说明

本课设计源于我校和常州地区推出的课堂教学“同题异构”中的两次听课,在研讨课中,一些教师把中国古代艺术史教学,设计成简单的叙述、填表和复杂的材料分析课;也有教师上成了文学或艺术欣赏课,这些都背离了文化史的主流教学价值。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出:

“我们不能忘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不能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丧失自我,而要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自觉传承。

[2](p。

51)”这是对文化史(精神文明史)主流教育价值的总体定位。

笔者认为艺术史教学的功能应该突出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等。

笔者在整理听课笔记的基础上,反思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借此篇设计强调文化史教学应突出的主流价值。

这里特别感谢任世江主编的多次指导。

使笔者能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完善、创新。

三、过程设计

导入 

情景1:

播放2008年8月8日晚,第29届夏季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

同时插播解说词:

当全场数千人击缶的宏大场景出现在鸟巢的灯光下时,“中国”这两个字顿时闪现在现场所有人的脑海里。

……由896个演员操控的896个字模开始快速变换,渐次推出三个“和”字,既表现了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也表达了孔子的“和为贵”理念。

师:

这一刻,全世界数十亿双眼睛聚焦于北京“鸟巢”;这一刻,从“美丽的奥林匹克”中感受着美丽的“文化中国”。

开幕式演出的“绘画”、“文字”、“戏曲”三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汉字、书法、绘画和戏曲的魅力。

同学们,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发展史,感受“文化中国”的艺术魅力。

本节课我们学习“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板书),先来看一看中国的汉字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呢?

(板书)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意图:

紧扣本课书画和戏曲的主题,借奥运强大的气势和生动的场面与优美的语言相结合,引起学生对“文化中国”的共鸣,使学生在观看PPT中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

情景2:

用PPT对“图画文字”进行分析,并用Flash动画对鱼、龙两个字的发展演化过程。

                 图1

师:

通过对图1“鱼”、“龙”字的演进过程的观察,思考汉字的演化经过哪些过程?

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哪一步?

请你从中归纳中国古文字发展的趋势。

                            

意图:

一些用陈述性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换以动感的视频、直观的图示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充分彰显艺术的效果,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用动画给学生的以直观的感受。

帮助学生从“鱼”“女”的演变中总结出文字发展的过程及趋势。

师:

从“鱼”“龙”的演变,可以看出“图画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和书法发展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文字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阶段,其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发展过程,其发展的趋势是“由繁到简”,从“鱼”字的演化中可以看出最明显的变化是隶书,它从婉曲的线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

字形逐渐“规范化”、“稳定化”的特征。

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字从“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的演变过程。

(板书)“图画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由繁到简”

情景3:

“日”指太阳,“木”指树,“日”在“木”中,就是“東”,太阳从东方升起。

而英文的东方orient,一般而言o代表太阳,ri是rise的缩写,而后面的ent代表名词的词性,但同样以o开头的occident,也是名词,但则表示西方,与orient的词意完全相反。

英文中fish既可以表达名词的鱼,也可以表示动词捕鱼之意;而汉字中名词的“鱼”和动词的“渔”是有明显区别的。

活动1:

请同学们从结构、词性辨义、现代通讯、交流等角度,进行中西方文字对比,在比较中辨一辨汉字的特征。

意图:

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英语语汇量,在英语中,一词代表多种词性的例子举不胜举。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

汉字结构简单优美,词意明确的特征。

让学生在“辨”的过程中,感受汉字在世界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魅力。

师:

汉字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特征。

汉字是高度普遍的全民共同语言,它可以和西方古代的拉丁语的地位相比,甚至高出拉丁语。

汉字不是依赖声音书写的文字。

中国的方言非常多。

北方人听不懂上海话,上海人也未必能听懂南方通话,广东话难懂,福建方言更难听懂。

但是,写出字来天南地北的人都能认识。

汉字的这种特征独一无二。

汉字将语音不同的人们联系起来,维系了祖国和民族的统一,汉字还是世界唯一使用至今的自源文字。

英文、日文都是典型的借源文字。

英文字母借源于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又借源于腓尼基字母。

日文借源于汉字。

汉字则始终独立发展,独成体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意图:

汉字的独特魅力,大部分学生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通过教师的总结叙述,从文字使用的范围、文字的发展史等角度条分缕析,帮助学生认识汉字在维系祖国统一、增加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活动2:

“猜一猜”字谜。

明代万历进士吴殿邦是广东海阳人,曾寄居在白水岩佛寺读书。

寺庙的和尚见他是个穷秀才,经常冷落他。

后来他一举成名,白水岩寺的住持求他题词,他挥毫写道:

鳳栖禾下鸟飞去,马宿芦边草不生。

请打一名词(秃驴)。

活动3:

“对一对”对联。

相传,苏轼有一次同佛印和尚在堂上谈论佛事,被躲在帘后的苏小妹听到了,她想捉弄一下这个和尚,便写了一句上联叫使女送出去。

苏小妹写道: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和尚的下联会是什么呢?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意图:

通过猜字谜、对对联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字的结构和内涵的进一步了解,感受汉字的意蕴情趣。

师:

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意境在后来的字体时仍然潜存着,暗示着。

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

后来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像“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的水声。

所以唐人的一首绝句若用优美的书法写了出来,不但使我们领略诗情,也同时如睹画境。

诗句写成对联或条幅挂在壁上或题于扇子上,美的享受不亚于画。

下面,我们来看:

书法艺术及其发展(板书)。

师:

请观察教材的王羲之的书法,结合教材和下列材料,分析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及发展脉络。

展示:

材料1:

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zhu)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唐·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材料2:

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法书》)

师: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分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会有如此突破呢?

请同学们联系当时的社会形势加以分析。

意图:

提示学生进行横向知识的联系,透彻理解文化发展的历史原因,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从文化中分析历史。

师:

魏晋时期,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士族制度形成,在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同时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革,也为这一时期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晋人书法起笔之藏露、运笔之迟速、转折之方圆、收笔之锐钝,都能曲尽其妙。

如:

王羲之的楷书、行书和草书。

看教材的《兰亭序》。

(板书)分期:

魏晋,代表书法:

楷书、草书、行书。

师:

隋唐,中国书法达到新的高峰,成就最突出的是楷书、草书、行书。

“读一读”图2、图3、图4三组“龙”字书法,感受不同书法的特征。

材料3:

 

图2草书的“龙”

 

图3行体和楷体的“龙”字

 

图4不同时期颇具特色的“龙”字

意图:

让学生在“读一读”“龙”字的活动过程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的同时,分析草书、行书、楷书的不同特征,通过展示颇具特色的“龙”字,让学生感受中国书法在“创造”之美中体现的内涵。

师:

不同书体的书法有其不同特点,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有明显的实用价值;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雅俗共赏。

即使是同一种字体――楷体,也有其不同特征。

材料4:

展示图5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和图6颜真卿的《颜家庙碑》,比较欧体和颜体的不同特征。

 

 

      图5             图6

材料5:

展示柳公权早期作品图7《金刚经刻石》和晚期作品图8《玄秘塔碑》,将它们与图5、图6相比较,分析柳体的特征。

 

   图7                图8

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原始材料中,直接感受楷体中的欧体、柳体和颜体的不同特征,并直观地感受楷体书法之美。

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欧体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而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势凛然,他的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国势。

柳体书法,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有“颜筋柳骨”之誉。

就是同一人在不同心境、不同环境下,其的书法还是有较大变化的。

请看材料:

材料6:

唐孙过庭书谱里说:

“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从孙过庭的评论中,你对书法有何认识?

意图:

引导学生在观察和阅读中,跳出教材了解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

师:

中国书法讲究的是“神韵”。

字联成词,词合成句,句连成篇。

它不但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而且抒写了作者的情感。

书法是在“创造”中涌出的真正艺术意境,它不是自然主义的模写现实,也不是抽象的空想构造。

它是从生活的极深刻的和丰富的体验中,情感浓郁,思想深挚里创造出来的。

“创造”使书法之美具有在永恒的生命力。

古代如此,近代、现代乃至将来都是如此。

请看王羲之和毛泽东的书法:

材料7:

展示图9王羲之《丧乱帖》、图10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图9          图10

师:

王羲之《丧乱帖》前两行行书,字势雄强,后六行,感情在急遽变化,情不自己,书写的笔画,呈现一种艰涩状态,换笔转折,多露圭角,显出哀伤、焦灼、忧郁的感情,从整体书法来看,表现出由行入草的过程。

毛泽东书法艺术也是别具一格,自成一体。

他的书法汪洋恣肆,任意挥洒,布局谐调,尤其是草书,傲然不群,用“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来形容毛泽东的书法是恰如其分,大有“飞走流注之势,惊悚峭绝之气,滔滔娴雅之容,卓荤调宕之志”。

这些篇章表现了书法的“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章法布置,呈现横看成林侧成峰”的美!

        

意图:

通过实物展示和教师的阐述,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书法中的每一个字是一个建筑物,多个建筑物联组成群,从中感受书法力求整体美。

  

师:

总的来说,中国书法的最主要特点是:

以汉字的文意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它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疏密得宜的布局,表达感情、气势和意境,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造诣和修养,植根深厚的生气和高扬向上的神采!

所以,即使电脑时代,提倡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仍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文字书法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成就,而中国的绘画艺术也以其独特的用具、颜色、表现手法、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情景4:

展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文化中国”的第一部分:

绘画。

(板书)古代绘画艺术及其发展

材料8:

清代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一文中指出:

“书肇于画。

象形之书,书即画也,籀变古文,斯、邈因之,楷、真、草、行之变,书离于画也,昆虫、草木、山水、人物,黼黼藻绘,博采饰色,画异于书矣。

意图:

通过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总结“书画同源”的特征。

师:

从最初的先民用稚拙的线条、简单的色彩和图案到文人画的出现,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士人群体的个性追求还表现在绘画中,而绘画理论有所突破的也是这一时期。

对中国绘画最大的特点的归纳,最早是由东晋时期的绘画家顾恺之总结的,他强调“以形写神”,强调要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

中国绘画发展经历了七个阶段。

从教材中我们可看到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代表作。

(板书)发展:

七阶段,特征:

“书画同源”、“以形写神”

材料9:

展示图11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局部(“虹桥”、“汴京的郊野”、“市区”、“城楼”四幅重叠的图),和图12郑板桥《墨竹图》“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图11

师:

请同学们看图读景诵诗。

思考:

这两幅图分别是哪两个时期的绘画作品?

它们分别是哪种类型作品?

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品的特征。

               

意图:

中国画追求的是“得意忘形”,选择风俗画和文人写意画来分析,主要目的是欲达到从文化的角度学                           图12

历史。

风俗画主要反映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清明上河图》的每个局部都充分展示了北宋社会风貌,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给此画的局部来几个特写,表达北宋的社会繁荣。

文人画盛行于元明清时期,借助文人画盛行的原因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社会形势。

师:

风俗画是两宋画坛的最大亮点,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追求抒情写意风格的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它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了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这一时期,要么是文人得不到重视,要么是文人受到的钳制很多,文人们以画写意,通过画笔表述自己的思想感受,说明当时的社会思想钳制很严,文人画重写意,讲究的是气韵、笔墨,通过笔墨表达主观意念。

所以我们欣赏元明时期的中国画,感觉到的不是笔墨,不是色彩,更不是技巧,而是一种韵致,是一种无法用文字语言表述的韵致,即使是文字写成的诗词,其意境也常常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绘画作为一种用视觉形象把我自然世界,表现情感世界的艺术语言,蕴含了中西不同文化精神内涵。

材料10:

展示图13《王昭君》、图14《杨贵妃》中国古代美人图和图15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图16欧洲的《慈母宗教人物油画》以及其他的宗教人物画。

思考:

同样是鲜艳的色彩,同样是人物画,有什么不同?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师:

虽然同样是表达画家内心世界的感受,但是古代中西方的文化底蕴截然不同,中国绘画以文人雅致,受传统宗教,“中庸”和“中和”的哲学精神指引,游走在“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两大表现的极端之间,西方以宗教为创作题材,为宗教服务,特定的文化信仰影响着每一个艺术家。

近代以来,开放自由的环境让西方艺术家对人体有了更多执着的研究,与中国绘画的态度不尽相同。

从王昭君到杨玉环,中国古代人物画不一定忠实的把对象反映在画面中。

而是很大程度上主观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及感觉的意向,他们用线条来勾画出美女的轮廓,也可以用比较写实的方法来画。

但是突出的是自己的想法。

中国绘画是可以看出当时画家的心情的。

画家是高兴,是悲伤,是喜是怒都能体现在画中。

而古代西方绘画是看不出当时画家的心情的,很难体会到当时的情景,因为当时宗教神学世界观统治一切。

意图:

通过中西对比,感受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特点。

感受中国写意人物画和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人物画,在很多层次上的创造和发展过程中还是有一致性的。

让学生学会纵向联系和横向对比的学习方法。

师:

中西绘画有许多不同,同学们可以课后继续研究和探讨。

我国的山水花鸟画早于欧洲风景画一千年,而且其数量之大,观察自然之特殊,情景交融之特色,至今仍是许多国外美学家的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古老、悠久,既具有东方特色,更具有民族特色,显示民族的心理特征(如内涵、不外露),其观点、形式、技法、风格有它本质的规律,特别是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独有的特色就更明显了。

情景5:

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图17“会徽”和图18“运动项目图标”

 

       图17               图18

活动4:

请同学们“议一议”,请你能读出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和运动项目图示的含义?

从中你有何感想?

意图:

议一议,让学生再次参与到课堂中去,并通过从文字、书法到绘画,再到奥运会的会徽和运动项目图示,让学生感受艺术是在继承中演变发展的。

师:

在印章、对联、书法及落款等艺术品上,感受艺术继承发展且是相通的,书法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中国书法早已被世界认可,中国文化已走向世界。

中国艺术中始终为世界人民喜爱,通称中国国粹的还有什么呢?

对,是京剧!

(板书)京剧的出现

情景6:

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视频“戏曲”一段。

活动5:

展示图19三组邮集,设问京剧是怎样出现和发展的?

结合第三组邮集中的《京剧走向世界》的主题,请同学们谈谈感想。

请集邮爱好者们课后交流关于戏曲的邮票,并请同学们思考,中国的戏曲有哪些代表性的剧种?

 

               图19

意图:

全班学生中或多或少会有集邮爱好者,以集邮展的方式让学生介入京剧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可以换起学生的亲切感,用学生身边的历史来启发学生。

(板书)“徽汉合流” 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

课堂小结

师:

请简要回顾汉字、书法、绘画、京剧的发展脉络,从中归纳四者之间的联系。

师:

中国古代艺术明显的特征是“传神”,中国字的起源于图画文字,在汉字和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又突出体现了“以字传神”的特征。

而中国绘画又在传神中写意,追求“得意忘形”,京剧扮像和唱腔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其脸谱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将“传神”要旨再度彰显。

总之,“文化的中国”在古代艺术史上谱写了绚丽的篇章。

意图:

汉字、书法、绘画、京剧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毕竟是四门不同的学问;各自都能单独写成一部厚厚的专著,详讲则需要若干个课时。

将这四门学问的基础知识浓缩后组合在一起进行小结,难度相当大。

如何使它们串连起来,不给人以零散的感觉,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小结作用。

笔者设计以“传神”的特征,将汉字、书法、绘画、京剧这四块知识贯穿起来,更进一步地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的艺术魅力。

三、总结与反思

“精”的设计需要在反复切磋中创新。

再好的教学设计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最初笔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神入”历史。

但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鲜活的历史情景太多了,关键是教师的选择如何恰到好处。

如导入部分,“文化中国”主题明确,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视频播放时间太长,情景中包含的知识容量太大,在快速视频转换中对众多文化元素,学生不能完全接受,后面还有重复。

因此,对视频的长度必须修剪,在展示绘画情景后,直接突出文字部分就可以了。

奥运会开幕式中的戏曲表演部分放在知识的转换中播放,这样针对性强,教学效果的“精练”就明显了。

 

“实”的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

多媒体仅仅是工具,它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引导学生思维,但是如何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有不少教师存在着误区,即对传统的静态的文字叙述和人力资源逐渐弱化。

其实,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等于是教学效果现代化了,也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件,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多媒体的运用要做到适时、适度,力求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既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它需要在解决实际的问题中不断完善。

“选”材时要大胆而干练。

在设计中,在材料的选用和情景的创设上要突出主题“文化中国”,利用中西对比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教材中的材料、情景大胆取舍,同时重视文字表述的重要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对选用的所有材料、情景要有完全的把握,所以课前准备要充分。

 

[作者简介]:

许春凤,女,1966年生,江苏省华罗庚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姬秉新 李稚勇 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

[2]朱汉国,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