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诊所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8894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0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诊所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成语诊所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成语诊所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成语诊所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成语诊所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诊所三.docx

《成语诊所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诊所三.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语诊所三.docx

成语诊所三

成语诊所二

 

“季孟之间”有好几种用法:

(一)“季”是兄弟姐妹排行中最幼的,“孟”是兄弟姐妹排行中最长的。

所以如用这种解释来理解“季孟之间”,指的乃是“上下二者之间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但《论语·微子》中有一段话则不是指的“兄弟姊妹排行”而是指的两家人。

这段话是“齐景公待孔子曰:

‘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是孔子到齐景公那里去。

齐景公谈到如何对待孔子时说:

“要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对待孔子要比季氏差一点而比孟氏好一点”。

这里说的“季氏”是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孟氏”则是势力最小的。

一家势力最大,一家势力最小。

齐景公说“在季孟之间”,因此是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不过这里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应注意到一点:

按“兄弟姐妹排行”说,“季”小“孟”大;但按贵族势力说,则“季”大“孟”小。

这两者正相反。

此外《论语》中的这件事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提到了,同时还有个注:

“孔安国曰:

‘鲁三卿,季氏为上卿,最贵;孟氏为下卿,不用事(不掌权)。

言待之以二者之间也。

’”

(二)“季孟之间”的用法还可举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晋司空张华》中的:

“今置之中品,疑弱;处之下科,恨少;在季孟之间耳。

”这里的“季孟之间”即“在中品与下科之间”。

最后还有一点要说明:

“季孟”可能指兄弟排行(“季”是“幼、少”“孟”是“老大”)还可能指姓氏。

所以直释“季孟之间”这个词语时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直译。

“瞻韩”。

在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中有这样两句话: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李白听天下的贤士聚在一起时说:

“这一生不愿意封为万户侯,只愿意与韩荆州见一面。

您为什么能令人景仰思慕到这种程度)。

”“瞻韩”即是由这两句话提炼而来:

“瞻”是景仰思慕。

“韩”就是韩朝宗。

唐玄宗时他官至荆州长史,故被称韩荆州。

他喜提拔后进,为当时士人所推重。

所以“瞻韩”就成了对思慕已久的人的最庄重的表示。

“慕蔺”语出《史记·司马相如传》:

“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司马相如学习《七怪》之后,仰慕蔺相如的为人,把自己的名字也改为相如)”。

“慕蔺”即是由这段话中提炼而来。

“慕”为仰慕,“蔺”即蔺相如。

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大臣。

赵惠文王时,秦国向赵国强要“和氏璧”,他奉命带璧入秦,在秦王面前力争,使原璧归赵。

又随赵王到渑池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没有被屈辱。

他还对同朝大臣廉颇能容忍谦让,使廉颇悔悟,成为团结御敌的知交。

司马相如就是因为蔺相如是这样的人,所以非常崇拜蔺相如。

司马相如是西汉辞赋家。

他因崇拜蔺相如而改了自己的名字,表现出了对蔺相如的崇拜之深。

因此后人就用他对蔺相如的崇拜——“慕蔺”来表达自己对所崇拜人的景仰之情。

由上述可知“极切瞻韩”偏重于强调对人的思慕“久怀慕蔺”偏重于表示自己对人的崇拜。

“剪烛西窗”语本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去,这归期无法定出。

因为我所在的巴山这个地方秋雨连绵路途阻断。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相聚呀,到那个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之下剪亮蜡烛来追念我在巴山夜雨中想念你的心情吧)”。

从诗的原意来看,“剪烛西窗”是指怀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的。

但后来被扩展意义了,也可用来指“亲友灯下聚谈”。

如宋周邦彦《锁春寒》:

“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雨洒在台阶上,夜已很深人们还没有休息,好友聚在西窗前叙话)”、《聊斋志异·连琐》:

“与谈诗文,慧黠可爱。

剪烛西窗,如得良友(和鬼女谈论诗文,鬼女聪慧可爱,在灯下叙谈,像得到了良友)”。

两例都不是指夫妻叙谈。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于一粟。

”语出苏轼《前赤壁赋》。

此语的顺序小有变化,故不易理解。

它的准确顺序是:

蜉蝣寄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渺。

“意思是:

像蜉蝣那样短暂地寄存在天地之间,像沧海中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一粟” 和“沧海”比可知其渺小,那么蜉蝣寄于天地究竟短暂到什么程度呢?

蜉蝣乃是朝生暮死之虫,它的一生也就是由朝至暮而已。

苏轼的这“短暂”“渺小”的感叹因何而发呢?

后面还有两句话是: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伤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波浪没有穷尽)。

”从这两句可知苏轼感到人生“短暂”“渺小”是因为他早年“奋厉有当世”,如今被贬官至黄州而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空让时光逝去。

因此这两句话仅适用于苏轼的具体情况,不是豪言壮语,更不应笼统地把此语作为适用于所有人的生活际遇的话对待。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语出《列子·说符》,是伯乐评价九方皋相马的话。

伯乐推荐九方皋去给秦穆公找良马,三个月后回报找到了。

秦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回答的是“雌性黄色。

”但叫人去把马带回,却是“雄性黑色”。

穆公很不高兴,叫伯乐来说:

“你所推荐去找马的人,连马的颜色性别都分不清,怎么能会相马呢?

”伯乐长叹说:

“九方皋相马他用心专一到这样的境界,胜过臣不止是千万倍呢”。

紧接着说的就是“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和“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前一句的意思是:

相马,看的是马的精细的内在而忘掉它的粗糙的外表。

”后一句的意思是:

相马要看它必须看到的方面,不看它那不需要看的方面;审察它应该审察的方面,不审察它那无须审察的方面。

”两句话今天都用来说明“如何看待人”,即看人要看人的主要方面,不要看他的属于皮毛的方面。

这样才能真正用到人才。

“骄奢淫佚”语出《左传·隐公三年》的“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骄傲、奢侈、淫乐、放恣,这都是邪恶产生的根源,而这四件事都是宠爱赏赐太过分而引起的)。

”由此可见,“骄奢淫yì佚”指的是四种情况。

“骄”是“shì恃已凌人(仗着自己的某一方面而侵犯欺负别人)”,“奢”是“夸矜jiàn僭上(自夸自大超越自己的地位冒用自己不该用的东西)”,“淫”是“嗜欲过度(嗜好什么东西嗜好得太过分)”,“佚”是“放恣无度(放纵自己太过分)”。

这四种情况本是有细微区别的,不过今日用此语已不分得那么清楚。

今天此词多是用在那些贪官污吏身上。

有一点要说明:

这些贪官污吏之所以“骄奢淫佚”乃是监督不力所致,与“赏赐过分”关系不大。

“胶柱鼓瑟”的字面义用来比喻“死读书”是有些不好理解。

但分析一下“胶柱鼓瑟”的具体内容就易于理解了。

“胶柱鼓瑟”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这是蔺相如对赵王说的话。

这句话涉及一个故事:

秦国与赵国交战。

赵军固守营盘不出来交战。

秦军数次挑战,赵国的统帅廉颇也不理秦军的挑战。

于是秦国放出话来,说秦国最畏忌赵奢之子赵括为将。

赵王听信了秦国放出的话,任命赵括为将代替了廉颇。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后就向赵王说了上面引的话,意思是:

您根据外面传说的虚名来任用赵括为将,就好像找一个把瑟的弦轴用胶黏住而进行鼓瑟的人。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鼓瑟成调,全在于弦的缓急适宜;弦的缓急全在于轴的运转。

倘把轴用胶黏住不动了,那么弦就不能调缓急,只有死板的声音,没有丝毫的活法(变化)了。

赵括死读兵书只知守死法,不能活用,指挥战斗必然失败。

赵王不听蔺相如的劝阻,坚持让赵括带兵去作战,果然战败,赵括被射杀,赵军“数十万之众降秦”全被秦军围歼埋掉,赵国因此也差一点儿亡国。

从上述的分析可知“胶柱鼓瑟”是可比喻死读书不能活学活用的,也可比喻只守死法不会变通,更可比喻拘泥不灵活。

“嗟来之食”两种错误解释:

一“施舍性的食物”;二“被吆喝而得来的食物”。

上述两种解释都是误解了“来”这个词。

其实“来”在“嗟来之食”中乃是一个表示祈使,劝勉的语气词可以不解释出来,也可以解释为“吧!

”“呢!

”。

“来”的这种用法在文言中用的很多。

如《孟子·离娄》上:

“盍归乎来!

”这是伯夷听到文王兴起后说的话,意思是:

“为什么不去归附呢!

”再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回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上述两文的“来”均分别解释为“呢”“吧”。

最后《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jù)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齐国闹饥荒,黔敖做了饭放在路旁,准备着饥饿的人来吃。

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着脸,趿拉着鞋,两眼昏花地走来。

黔敖左手捧着食物,右手拿着饮料说:

‘唉!

吃吧!

’这位饿者抬起头看着他说:

‘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不尊重人的食物才饿成这样的!

’于是拒绝了黔敖。

最后因不吃食物而死)。

”“嗟来”在文言中的许多语境都是叹词,因此在上文中译为“唉!

”而这“唉!

吃吧!

”给饿者的感觉则是不尊重人的施舍,因此按饿者的感受译了此文的“嗟来之食”。

此后饿者口中的“嗟来之食”就成了成语,用来比喻“让人感到不被尊重的施舍”。

“结婚”从实质和表现形式上说“称‘结婚’为‘结姻’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理由是:

“婚,妇家也,娶妇以昏时”。

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

”(均见《说文·女部》)由此可知“婚”指的是女方,“姻”指的是男方(古代女方的父亲叫婚,男方的父亲叫姻,后来已无区别)。

但“结婚”是男女双方的结合,所以从实质上说“男方结合女方”或“女方结合男方”都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那么为什么由古至今一直用“结婚”而不用“结姻”表述男女两方的结合呢?

问题就出在上述的“娶妇以昏时”和“女之所因故曰姻”两句话上。

这两句话既反映了古代的遗俗又反映了人们对古代遗俗的继承。

先说“娶妇以昏时”是怎么回事:

“婚”是形声兼会意字,最初原本作“昏”,是篆文另加了义符“女”,成了从女,昏声。

昏也兼有“黄昏”之意。

古代婚礼常在黄昏举行,这是远古抢婚遗俗的写照。

“上古婚礼未备,以女子为一国所共有,故民知母不知父。

且当时之民,非惟以女子为一国所共有也,且有劫夺妇女之风……其始也,盛行一妻多夫之制,及男权日昌,使女子终身事一夫……伏羲之世劫略之易于造乱,乃为创俪皮之礼,定夫妇之道……而迎亲必以昏者,则古代劫略妇女,必乘妇女之不备,且使之不知为谁何,故必以昏时。

”(见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这段引文有以下几层意思:

(一)上古时代男女结婚的礼仪还没完备,把女子当成一个国家的男子所共有的,因此人只知道母亲是谁,不知道父亲是谁。

(二)当时的人有的并不认同女子是共有的,因此他们要把女子抢来归自己所有,这样就出现了“把女子抢来归己所有”的风气。

(三)最早“把女子为一国所共有时”盛行“一妻多夫制”,等到男权一天一天地增强了,这就使有的男的要女子一生只侍奉自己一人。

(四)伏羲之世由于抢女子为婚造成许多因同抢同一女而发生战乱的情况,因此后来就创立了“俪皮之礼”,规定了“夫妇之道”。

(五)结婚必须在晚上结,在晚上去女家把女子接到男家来,还是保留了古代在晚上乘女子不备把女子抢来成婚的风俗。

由于去抢女子还要让女子不知道抢她的是什么人,因而必须趁天黑时去抢。

此外上面引文中所提到的“俪皮”的“俪”是“两个”的意思,“皮”是鹿皮;“俪皮”即一双鹿皮,是作为结婚时男家给女家的彩礼用的。

这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伏羲氏为避免抢婚所造成的战乱而创造出的结婚礼仪。

年代已无法计算了!

“娶妇以昏时”乃是保留了古代劫略妇女成婚的时间;之所以称“结婚”而不称“结姻”则是因为“黄昏时段到女家去才能结成婚”。

至于“女之所因故曰姻”这在上述引文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就是在古代妇女是被劫略的对象,没有地位,必须依靠(因)男子(“因”是一块草席,席上躺着一个人。

这个人有依靠草席之意)。

所以“结婚”也意味着女子有了依靠。

此外还有人问:

男子为什么给女子“俪皮”?

这与古代游猎之民有关。

男子赠女子礼物必定要赠自己所具有的东西。

游猎之民通常所具有的自然是以鹿皮为较为珍贵的了。

送一双鹿皮还含有成双成对之意。

“揭竿为旗”出自贾谊《过秦论》上说: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砍伐树木当做兵器,高举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云集一般起来响应)”。

“揭竿”指“举竿;持竿”,“竿”是做“旗子”用的。

“名落孙山”来自于“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这两句诗。

宋范公偁(chēng)《过庭录》:

相传吴人孙山和同乡的儿子去赴考。

孙山考取但是最后一名。

回到家乡,同乡向他打听自己的儿子考取了没有。

孙山就说了上述两句诗。

意思是说:

榜上的名字列在最后一个的是孙山,您的儿子在孙山之外。

言外之意是“榜上无名”。

那么“榜上的名字”为什么叫“解名”呢?

这是因为“解(jiè)名”的“解”是发送的意思。

唐朝时,凡举进士的人都由地方发送入试,称为“解”。

科举时称中乡榜的人为“发解”。

“解名”乃是中乡榜的人的名字。

在这里“解名尽处是孙山”则说的是:

中榜的人名单的最后一个是孙山”。

“借水怨山”虽有“怨”字,“指桑骂槐”有“骂”字,但两个词语的意义还是有很大差距。

“借水怨山”是从辛疾弃《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名句中提炼出来的。

名句的字面义是:

青山是阻挡不住的,大江势必冲破崇山峻岭,滚滚东去。

表面上是写青山屹立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色,实际的意思则是情景交融,表现出了诗人收复山河,统一祖国的必胜信念。

由于这两句诗还隐含着客观趋势不可抗拒的道理,因此后人就把这两句词所体现的“含蓄、情隐 ”以“青山”“东流”为根据的写作方法称之为“借水怨山”的写作方法。

所以人们一提到“借水怨山”时多是指文学上的写作方法。

当然也有人用它指“明说某一事物而暗中埋怨另一事物”,但其激烈程度则远不如“指桑骂槐”。

“指桑骂槐”是“明指此而暗骂彼”,可由“指鸡骂狗”等不敬词代替。

故指桑骂槐不宜与“借水怨山”相提并论。

“金城汤池”语出《汉书·蒯通传》:

“边地之城,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边地的城,必然据城固守,那些城的城墙像金铸的一样坚固,护城河像灌满滚烫的开水一样不能逾越,是不能进攻它的)。

”所以后人就用“金城汤池”来形容城池坚固,不易攻下。

后来此语有发展,也可以用来比喻学术根底深厚。

如《隋书·儒林传·辛彦之》:

“吴兴沈重名为硕学,高祖尝令彦之与重论议,重不能抗,于是避席而谢曰:

辛君所谓金城汤池,无可攻之势(吴兴人沈重是有名的博学之士,高祖曾经让辛彦之和他讨论学问。

沈重不能应对彦之所提出的问题,于是离开座位告别说:

辛君真称得上是金城汤池,无法把他辩论倒)。

“金屋藏娇”的出处说:

“娇”确实专指的是汉武帝刘彻的姑母长公主刘嫖(piāo)的女儿阿娇。

据旧题汉·班固《汉武故事》载:

胶东王即汉武帝“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

‘儿欲得妇不?

’胶东王曰:

‘欲得妇。

’长公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

末指其女问曰:

‘阿娇好不?

’于是乃笑对曰:

‘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汉武帝幼年时,长公主刘嫖把他抱起来放在膝上,问他说:

‘儿你要娶妻吗?

’汉武帝说:

‘要娶妻。

’长公主指着左右伺候皇室的女子百余人问汉武帝要娶哪一个,汉武帝说都不要。

最后长公主指她的女儿问道:

‘阿娇好吗?

’于是汉武帝笑着答:

‘好,假若能得到阿娇作妻子,我当盖一个金屋把她藏起来。

’)”由此可见,“金屋藏娇”的“娇”最初确实只指刘嫖的女儿。

后来由于“娇”之前有“藏”,使“金屋藏娇”变了语义,改多指“纳妾”。

今天则也指某些男人违法,在妻子之外另找了女人。

有人见到汉武帝姑母刘嫖的名字会产生疑惑:

为什么一个长公主会以“嫖”为名?

请不要误会,“嫖”的第二个义项才是“玩弄妓女”,刘嫖用的是“嫖”的第一个义项:

轻捷的样子。

只不过今天人们很少用这个义项了。

“缓急”这个词要具体语境具体分析,不可一律以“偏义于‘急’”看待。

(一)从其本义来说此词指“慢和快,宽和严”。

如《大戴礼八盛德》:

“御者同是车马,或以取千里或数百里者,所进退缓急异也(赶车的人用同样的车马,有的人在同一时间内就能走一千里,有的人就只走几百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赶起车来车行驶的快慢不同造成的)。

”此中的“缓急”指“慢和快”。

再如《汉书·食货志下》:

“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年景有荒年有丰年,所以谷物就有贵贱;法令有宽有严,所以东西就有轻重)。

”此中的“缓急”指“宽和严”。

(二)“缓急”在有的语境中又“偏义于‘急’”。

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

‘即有缓急,周亚夫可任将兵。

’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此中的“缓急”即偏义于“危急之事”

“景星庆云”中的“景星”是太平盛世才能出现的吉星。

“庆云”是太平盛世才能出现的吉云。

百姓用来作春联歌颂太平盛世。

“天地交泰”是天地万物都处在一种通畅、兴旺、发达的状态,也是用来歌颂太平盛世的。

“景星庆云”“天地交泰”均语出《幼学琼林》。

另外《史记·天官书》对“景星庆云”,还有解释:

“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它的形状没有一定),常出于有道之国,故王者政教无私则景星出现。

庆云,祥瑞之云,其云五彩。

“敬鬼神而远之”是孔子的话。

从它的本义说,与“阳奉阴违”相距很远。

此语出自《论语·雍也》。

孔子的弟子问孔子“怎样才算明智?

”孔子答: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专心致力于人所应当做的事,尊敬鬼神而远离鬼神,这样就可以说是明智了)。

”从孔子的话中可知,“敬鬼神而远之”是衡量一个人“明智与不明智”的标准之一。

那么,“尊敬鬼神而远离鬼神”指的是什么呢?

指的乃是“不被迷惑,做事能保持清醒头脑。

”孔子一贯主张“鬼神”要敬但不可陷得很深;对“鬼神”过度地敬,就会办不切实际的事。

所以说“敬鬼神而远之”不是贬义词。

而“阳奉阴违”的“阳”指表面,“阴”指暗地里,表面上遵从,背地里违背,则含贬义了。

至于今天人们多用“敬鬼神而远之”表示“惹不起,躲得起”,无疑可认定是后起义。

“巨无霸”不是外来语,乃是我国汉代一位巨人的名字。

据《汉书·九九下·王莽传》载:

巨毋霸(也作巨无霸)汉王莽时人,传说身高一丈,“大十围(两臂合抱为一围,他的体宽十围)”,“轺(yáo)车(即轻车拉不了他,三匹马拉不动他)”。

在当时的昆阳大战中王莽任命他为垒尉,由他驱赶着猛兽出阵以助军威(在《后汉书·光武纪》上也有此说)。

由上述可知“巨无霸”这个词语不是外来语的音译,乃是用我国古代一位巨人的名字去称呼巨型飞机巨型船舰。

至于“巨无霸”为什么这样取名,史书上没说,今日我们也不便揣测。

报纸上也用“巨无霸”称外国的飞机和船舰,显然并不是用的外语称呼的原意而是因飞机或船舰体型巨大从而给它冠上了中国名字。

“拒人于千里之外”一语多用来表述“拒绝听善言。

”人们为什么都这样用呢?

这与人们尊重典故的原意有关。

“拒人于千里之外”语出《孟子·告子下》:

“訑(yí)訑之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

”这句话涉及一个故事:

鲁国准备让孟子的弟子乐正子治理国政。

孟子听说这件事之后高兴得睡不着觉。

公孙丑就问孟子:

乐正子“是不是很刚强”,“是不是足智多谋”,“是不是见多识广”?

孟子都回答“不是”。

公孙丑接着又问:

“那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

”孟子说“乐正子喜欢听取有益的话(“好善”)。

”这喜欢听有益的话与治理国政有什么关系呢?

孟子认为:

如果喜欢听取善言,就是治理整个天下都绰绰有余。

如果不喜欢听善言,那么人们就会学他的话说:

“訑訑,予既已知之矣(嗯嗯,这个,我早就知道了)。

訑(yí)訑之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这种“嗯嗯”的声调神气,把人们都拒之于千里之外了)”。

有见地的人被阻止在千里之外,那么挑拨离间、逢迎拍马的人就来了。

同这样一些人混在一起,想治理好国家,能做得到吗?

由于“拒人于千里之外”这句话是孟子用来说“拒绝进善言的人”的,因此后来人们对这句话也采取了与孟子同样的用法。

“拒人于千里之外”一语确实把“不善于听取有益意见的人”的顽固劲儿表现出来了。

此外

(一)“訑訑”在这里虽译为“嗯嗯”,实际上它是有特指意义的,即指“自足其智,不嗜善言也。

(二)孟子与公孙丑的这段谈话对人的启示是:

“为政不在于‘用一己之长’而‘贵于有把天下之善召来的能力’,能有这个能力,那么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

”这样,何愁国家治理不好?

此外今天对“拒人于千里之外”一语的用法被扩展的很广泛了。

比如“说某人骄傲”也用此语,这只能认为是此语被活用了。

“具体而微”虽有“微”这个词,但不是谦词而是个中性词。

“具体而微”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昔者窃闻之:

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公孙丑说:

‘以前我听说过:

子夏、子游、子张都已掌握了孔子的一个方面的学问,冉牛、闵子、颜渊则知晓孔子的各个方面的学问但没有孔子那样博大精深。

请问老师您处于哪种水平’)” 。

这是公孙丑问孟子的话。

在说这段话之前,公孙丑已问过孟子是不是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孟子举例告诉公孙丑:

连孔子都不敢以圣人自居,何况自己呢!

孟子在拒绝了公孙丑说自己是圣人的同时,还批评公孙丑对自己的称誉是“是何言也(这是什么话)。

”尽管孟子已批评了公孙丑,公孙丑还是接着说了上述的话。

公孙丑所说的“颜渊等人‘具体而微’”,其中的“具体”本义是四肢具备的身体。

在这里指人的各个方面学问;“微”则指不精深。

“具体而微”指“有各个方面的学问但不精深”。

由于此语是指有“各个方面的学问”,已非一般的水平,故此语不是谦词。

相反地,如用此词语评价自己的水平时还应斟酌一下,以免言过其实。

正是因为这样,孟子听了公孙丑的上述话之后,自己没有按公孙丑所指出的六个人“对号入座”而是用“姑舍是”(姑且不谈这个问题)回避了这个问题。

“具体而微”除可指学识水平,亦可指园地规模大小。

如白居易《长庆集六一醉吟先生传》:

“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榭舟桥,具体而微。

”这里的“具体而微”指的则是“作为园林该有的东西都有,只是规模小一点儿。

“君子如响”语出《荀子·劝学》: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zá)。

囋,非也;君子如响矣(古代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提高实践能力,今天的人学习是为了向人显示。

君子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小人学习是为了取悦于人。

所以人家不问你你就主动向人家说,这是傲;人家问一个问题你答两个,这是烦琐。

傲,不好;烦琐,也不好。

君子答问,如响应声,问什么答什么;人家不问不主动说,也绝不问一答二)。

”这段话人们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说君子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故不主动向人显示自己的才学;而小人学习则是为炫耀自己。

另一种是说君子学习要付诸实践,所以不表现在口头上;而小人学习则是表现在夸夸其谈不去实践上。

不论哪种说法“君子如响”都可用来比喻朴质无华和勤于实践的人与豪爽无关。

此外关于“禽犊”之所以今译为“为了取悦于人”是因为“禽犊”(鸡鸭牛羊的总称)乃是向人送礼用的。

说“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就是说小人的学习不是为帮助自己提高用而是为了“送给别人”取悦于人用。

“无盐”的“盐”不是指咸盐而是指战国时无盐邑的一个女子,名钟离春,貌极丑,到40岁了还未出嫁。

她自己请求谒见齐宣王,向齐宣王述说齐国面临的四大危险(“四殆”之说)。

述说后齐宣王很受感动,就选她做了王后。

她说的这“四殆”是什么呢:

一、齐国西有衡秦,南有强楚,这两国都可威胁灭亡齐国;二、齐宣王强征百姓去给他建渐台,这渐台高达五层,使成千上万的百姓疲于奔命;三、齐国的贤才都不出来做官,围在齐宣王身旁为官的全是些谄谀拍马之徒;四、齐宣王日夜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见汉·刘向《列女传》六、《新序杂事》二)。

从无盐所述的这“四殆”可知,无盐乃是一位颇有见地的才女。

遗憾的是:

她有才的这一面却被后人埋没,而她貌丑的这一面却被人凸显。

“刻画无盐”这一成语的出现即是例证。

“刻画无盐”语出《世说新语·轻诋》《晋书·周顗(yǐ)》:

晋人周顗非常自负。

有人把他比拟为乐广(一个爱清谈好说幽深道理的人),他很不满意。

他说:

“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子也(为什么你们深刻细致地描写无盐,用来冒犯美丽的西子呢!

)”言外之意是说“你们把我比乐广,等于拿无盐来比拟我这个西子,这种比拟太不相称。

”由于拿“无盐”的貌比“西子”的貌确实不成正比。

所以后来就从周顗说的那句话中节缩出了“刻画无盐”四字作为成语,用来表述“比拟得不伦不类。

”这样一来“无盐”的貌丑就更出名了!

“空洞无物”指文章“废话多没内容”,则可认为它是贬义词。

但如从此语的本源上说或解释此词语则不能按贬义词对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