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经贸委.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98473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化经贸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石化经贸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石化经贸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石化经贸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石化经贸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化经贸委.docx

《石化经贸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化经贸委.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化经贸委.docx

石化经贸委

发挥临港优势,构筑浙江石化强省

我省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全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全国第一,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唯一拥有大陆深水岸线的省份。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构筑我省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是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产品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当中。

建设大型石化基地已成为石化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石化基地建设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我省港口资源丰富,使我省利用进口资源,建设石化基地的优势更为明显。

2001年,我省提出了石化工业重点抓浙江杭州湾国际精细化工园区、浙江乍浦石化新材料工业园区、宁波临港石化工业区和以巨化为主的全省氟化工基地,即“三区一基地”的建设,三大石化园区的规划均以港口资源为依托,就是着眼于充分发挥我省优越的港口资源条件,实现石化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园区建设现已经取得一定的实效。

从经济、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市场基础等角度衡量,我们认为我省应该把建设临港石化工业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内容来抓。

一、关于浙江石化工业的发展现状

石化工业作为构筑浙江工业经济优势的主要产业之一,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六位,在我省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2年,全省1139家规模以上石化企业完成销售收入887.2亿元,实现利税108.1亿元,其中利润60.4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5%、30.3%和38.3%;完成出口交货值147.5亿元,增长32.5%,远高于全国石化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7%、利润增长9.6%、出口交货值增长15.9%的平均水平。

我省石化工业已连续14年实现了销售收入与利税的同步快速增长。

形成以下特点:

部分重点行业和优势产品趋于国内领先。

中国石化镇海炼化股份有限公司以港口为依托,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企业,炼油能力达到1400万吨/年,到2005年其炼油能力将达到1600万吨/年,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我省精细化工在石化工业中所占的比重高出全国十多个百分点,其中染料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70亿元,占全国染料制造业销售收入的35.3%;有机硅氟材料制造业销售收入32.65亿元,占全国销售收入的35.3%,上述两个行业均居全国第一位。

化学农药制造业销售收入36.36亿元,占全国销售收入的11.95%,仅次于江苏省,位居全国第二位;涂料制造业销售收入23.83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业销售收入42.17亿元,轮胎制造业销售收入39亿元,橡胶板、管、带制造业销售收入14亿元,颜料制造业销售收入16.7亿元,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我省的含氟化学品、草甘膦、二甲基甲酰胺、乙基胺、氨纶、分散染料、阿维菌素、有机硅系列产品等生产规模均为国内最大,并达到国际级水平。

骨干企业对行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镇海炼化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销售收入225亿元,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企业,巨化集团公司正致力于打造世界第八大氟化工企业,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闰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吉华化工有限公司为国内最大的三家分散染料生产企业,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韩泰轮胎嘉兴有限公司均为国内重点子午胎生产企业,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ABS生产规模已达30万吨/年,为国内最大,杭州百合化工有限公司为国内最大的有机颜料生产企业等等。

全省石化行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有10家,利润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82家,利润在全省石化行业所占的比重达到65.7%,其中利润超5000万元的企业有14家。

骨干企业在自身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的同时,也通过产业延伸、专业协作等模式带动了石化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石化工业外向化程度高。

“引进来”和“走出去”开放战略取得较大突破,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加速融合。

染料、农药、含氟化学品和橡胶轮胎等主要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在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深加工产业方面走在周边省市之前,中国石化镇海炼化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炼油企业,主要利用进口原油进行深加工,我省石化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量有机化工原料和合成树脂产品主要通过进口解决。

2002年,我省石化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47.5亿元,同比增长32.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6个百分点,出口额居全国行业第三位,占全省工业品出口总额的6.1%。

区域分布特色明显,一些发展潜力较强的产业基地和园区正在逐步形成。

我省的宁波、杭州、台州、绍兴、金华和衢州等把石化工业作为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石化“三区一基地”业已成为我省石化工业的主要增长点,浙江杭州湾国际精细化工园区已形成100亿元的产业规模,宁波临港石化工业区规划工作全面启动,80万吨/年乙烯项目前期工作也已展开,浙江乍浦石化新材料工业园区日本帝人化成10万吨/年PC项目将在7月份开工建设。

巨化集团氟化工产业初具规模。

石化工业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趋于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内生机制不断完善。

目前在全省规模以上石化企业从业人员已达21万人,并形成了一支较强的石油、化工专业技术队伍。

拥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培养化工专业高技术人才和从事化工研究开发的颇有盛名的高等学府。

拥有国家氟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国家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浙江基地、全国造纸化学品技术开发中心、杭州华大基因研究发展中心、浙江省染料及中间体试验基地、省氟化工技术中心、省有机硅研究开发中心等一批重点研发机构。

其中许多研发中心是以企业为主或由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建设。

还有许多中小型企业与科研部门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

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正视石化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制约了我省石化工业的提升和发展。

一是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规模偏小。

行业内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生产企业只有一家。

由于缺乏大型优势企业的示范、带动和整合,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突出,不少企业产品类同,发展水平不高,往往是市场一有风吹草动,许多企业就将陷入亏损或停产境地。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小而散的企业组织结构,与我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极不相称。

二是我省石化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整个石化工业基本上是以化学工业和炼油业为主体,有限的几家有机化工原料和规模化的合成材料生产企业,多是以煤化工产品为原料或者依赖于进口石油化工原料进行延伸加工。

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浙江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石化工业。

正因为未能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石化大企业,使浙江石化工业无法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也难以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优势。

三是加快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建设,发展块状经济才刚刚取得了一些进展,离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还有很大距离。

园区建设水平与行业导向要求、环境保护要求等不相称。

片面追求园区建设的进度,对项目把关不严,使园区经济与环境保护不能协调发展。

2002年,省环保局印发了《关于划定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管理区域的通知》,一批地方化工园区被列为重点监管区域。

原本有希望成为我省石化工业主要增长点的园区经济发展并不理想。

四是一些小化工企业为实现原始积累,以环保、安全和劳动保护为代价,搞不规范竞争,致使石化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发展严重受制。

这些企业的存在,对行业的发展是有害无益,2002年台州等地启动了对不具备生产条件企业的整治,但全省要彻底解决,有待于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五是在承接国际产业布局大调整,吸引国际大企业在我省投资建设的力度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跨国公司以我省为重点建设产业基地的较少,建设研发中心的则基本没有。

没有跨国大石化企业的参与,建设现代化的石化工业将成为一句空话。

我省石化工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要求,把促进经济即期增长和推进中长期发展结合起来,着力建设以临港石化工业为核心的石化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浙江石化工业从化工大省向石化强省的转变,更好地发挥石化工业对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

二、建设临港石化工业,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必然选择

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石化工业属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其除作为重要的原料工业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之外,在推动技术进步,带动能源、交通、机械、工程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发展金融等方面都有很大贡献。

纵观世界各经济强国,均有强大的石化工业作为其整个工业经济的产业支撑。

美国是全球经济强国,也是世界上石化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其石化企业埃克森美孚2002年销售收入为1916亿美元,在全球五百强中排名第二位,雪佛龙德士古公司销售收入为997亿美元,其它如杜邦公司、道化学等石化企业均在全球五百强中排名较前,其墨西哥湾集中了2.5亿吨/年的炼油能力和500万吨/年的乙烯加工能力;欧洲的英国石油公司(BP)、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壳牌集团等石化企业年销售收入均超过或接近千亿美元,其它著名的公司如德国的拜尔、马斯夫公司等年销售收入也超过三百亿美元,日本的东京湾为世界三大乙烯装置集聚区。

我省石化工业的发展正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

石化工业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时期。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最为活跃的市场,预计今后五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将以年均7-10%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世界3-4%的增长速度。

届时中国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的市场规模将会占到世界总规模15-20%。

2001年,中国石油和化工产品的进出口额为735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商品总额的14.42%。

其中进口额为510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20.93%,出口额为22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45%。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石油和化工产品贸易逆差较大,主要原因一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较差,二是国内资源短缺的原料进口量较大。

2001年,中国大宗进口的产品包括:

原油进口量为6025万吨,价值116亿美元;合成树脂进口量为1650万吨(主要是聚烯烃树脂和工程塑料),价值123亿美元;有机化工原料进口量为1621万吨(主要是丙烯、甲苯、对二甲苯、苯乙烯、二氯乙烷、氯乙烯、甲醇、乙二醇、对苯二甲酸和DOP等),价值88亿美元。

从发展的走势看,首先,在全国逐步将形成一批国家级的重点石化产业基地。

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正在走向集约化,建设石化产业基地这一发展模式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欢迎。

到目前,国家已批准了上海漕泾化学工业园、南京化学工业园两个重点石油化工基地,其规划投资均在千亿左右。

其次,我国石化产业结构将面临大调整。

建国以来基于经济基础条件、战备等因素考虑而建设形成的大型石化基地,由于技术、原料供应、产品市场等种种原因,大多难以成为今后的重点石化产业基地。

炼油行业,1999年全世界炼厂平均规模约540万吨,其中最大炼厂规模4085万吨,而我国炼厂平均规模仅160万吨,在178家炼油企业中,有128家是规模在100万吨以下的小炼油厂;乙烯生产装置,10万吨级、30万吨级、45万吨级和80万吨级规模生产成本差距极大,这种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技术和当今世界先进技术并存的状况不会长期维持。

一批技术落后的生产装置和企业有的将通过改造使竞争力得到提升,有的将面临被淘汰。

第三,国际跨国大石化企业将加大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的投资力度。

中国加入WTO后,“以市场换技术”的作用逐步弱化,外商由过去的转让技术或合资合作转向谋求在中国境内独资建厂和直接经销石油石化产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石化产业的发展对跨国石化大企业的技术依赖性较强,绝大部分大型装置的建设必须通过引进技术实现。

中国制造业的加速发展,更是对石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由于中国目前已成为许多重要石化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使跨国石化大型企业在我国投资建设大型石化装置的力度不断加大。

顺应于这一发展趋势,包括上海、江苏、山东和广东等主要经济强省均把发展石化工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进行规划和引导。

我省是否能够抓住当前我国石化工业调整与发展的这一重要机遇,发挥现有优势,发展临港石化工业将对我省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石化工业已成为我省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较好的行业之一。

石化工业已经成为我省工业经济中产业体系最为完整、产业规模较大和产业关联度最强的行业之一。

石化工业不仅在整个工业经济结构中占据着较大的份额,同时又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支撑作用。

2002年,石化企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为:

销售收入占9.5%,利税占10.4%,利润占10.3%。

我省石化工业形成目前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与我省整个经济产业结构和特点密切相关。

我省精细化工产值率远高于其它省市,很大程度上是与我省电子、纺织、医药、轻工等相关产业较为发达分不开的。

石化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我省相关产业的发展,而相关产业的巨大需求,同时也支撑了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

分析我省整个工业经济的构架,我们认为,石化工业是培育浙江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较好的行业之一。

要建设富有竞争力的浙江先进制造业,离不开高度发达的石化工业。

得天独厚的港口条件是我省发展石化工业的重要依托。

石化工业作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特别是石油原料的供应保障尤为关键。

中国石油资源相对不足,对进口原油依赖性强。

2001年我国原油总需求2.18亿吨,净进口原油5271万吨,2002年净进口原油已达到7000万吨。

预计未来15年,国内原油需求将以4-5%的速度增长,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只有2%左右,原油供需缺口将逐年加大。

预计到2015年石油需求达到3.5亿吨,石油净缺口为1.8亿吨。

依托港口条件,利用进口资源优势建设大型石化基地是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史,利用港口大吞大吐建立重化工基地,为发展制造业和加工工业提供能源和原材料,这已被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

基于我省所具有的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我们完全有条件成为国内重要的临港型重化工基地。

我省宁波港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唯一拥有大陆深水岸线的港口,它与美国的石化基地休斯顿以及日本的东京湾相比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拥有深水良港,邻近有内河运输,有发达的沿海运输和贯通内陆的公路铁路运输网络。

宁波港是国家重点开发建设的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也是国务院确定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一翼,年吞吐能力已超亿吨,位居中国第二位。

建有国内最大的原油泊位和液体化工产品港区,拥有全国最大的液体化学品专用码头,吞吐能力已达2300万吨以上。

目前已承担着华东地区石油化工的储运中转和进口原油的海进江中转任务。

经国家发展与计划委员会批准,中石化集团将投资建设以宁波为枢纽的进口原油输油管网,在宁波和舟山分别建设2个30万吨级的原油码头,形成连接浙江、上海金山和江苏扬子石化的输油管网,每年进口原油的输送量将达到6000万吨。

预计国家和中石化集团均将在宁波建立原油储备基地。

大榭口岸由英国BP公司控股的宁波华东石油气(LPG)基地站正在建设,总投资9650万美元,这标志着宁波港已成为华东地区原油、燃料油、液化气等大宗散货的重要集散地,也为临港石化工业的发展建立了重要的产业基础。

舟山地区是我国得天独厚的深水港区之一,可建万吨级码头的岸线长度为98公里。

目前已建的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岙山基地,拥有25万吨级的油码头一座。

乍浦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紧临上海浦东新区,拥有5万吨级码头一座,属深水(13-14米)良港,具有万吨级化工原料海运条件。

绍兴地区的上虞港,位于钱塘江的入海口,具有5000吨级化工原料的运输条件。

宁波港目前拥有的条件和舟山、乍浦地区良好的港口开发前景为将来浙江石化工业的定位高度化和发展快速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上述港口资源为依托,发展石化工业,将主要利用围涂造地,基本不占良田。

三、发展临港石化工业的重要意义

临港石化工业的建设事关我省在全国石产业布局调整中的地位。

建设临港石化工业区已成为各省发展石化工业的主要抓手,周边省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石化工业基地的建设,我省已显滞后。

统计显示,2002年,我省周边的江苏省石化行业销售收入高达1640亿元,上海市则为930亿元,总量均高于我省。

两省市石化工业园区发展速度迅猛,招商引资力度也远高于我省。

连云港、常熟、南通等地的石化工业园区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

上海的漕泾石化工业园区(规划面积为23.4平方公里)后来居上,发展极快,被列为上海市未来四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

计划投资1500亿元,形成石化化工深加工、异氰酸酯、聚碳酸酯三大产业。

已有世界著名的BP、BASF、Bayer等众多跨国公司在此落户。

其中由中石化与BP公司合作的90万吨/年乙烯项目,总投资34亿美元;由中石化、上海华谊集团与巴斯夫、亨斯迈公司合资建设的异氰酸酯项目,总投资10亿美元;由上海天原集团与拜耳公司合资建设的聚碳酸酯等一揽子项目,总投资31亿美元。

南京化学工业园,目前已形成1500万吨炼油、45万吨乙烯、90万吨聚酯的生产能力。

随着投资26.5亿美元的“扬巴一体化”工程的实施,将形成一个特大型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从而为发展相关产业提供得天独厚的原料条件。

“扬巴一体化”项目还将带动100多亿元的地方配套化工及新建化工项目入园发展。

广东省目前已形成了广州、茂名两大石化工业基地,山东省形成了青岛和齐鲁两大石化基地,而且广东省和山东省都将加快对石化基地的建设力度,这将对区域经济的调整和发展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周边省市石化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大乙烯项目的批准建设所带来的集聚效应,对我省石化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压力,浙江石化工业的区域竞争优势在不断减弱。

我省只有加快启动以港口为基础的临港石化工业的建设,才有望在长江三角洲形成宁波临港石化工业区、乍浦石化新材料工业区与上海漕泾石化工业区、南京化学工业园遥相呼应,有机结合的中国杭州湾石化工业区,推进我省、华东乃至中国石化工业发展,使杭州湾成为国际性的石化工业区域。

发展临港石化工业是提升我省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石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为农业生产提供化肥、农药等农化产品;为能源工业各种燃料;为机械工业提供合成材料、轮胎等配套产品;为电子工业提供配套电子化学品;为纺织工业提供合纤单体和聚合物、染料、助剂等原料;为轻工家电工业提供各种塑料材料和功能材料;为建筑行业提供各种保温、防水材料、涂料等。

石化工业的行业特点是涉及相关部门广,依存度高,互动性强,其产品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当中。

我省经济相对发达,石化后加工能力大,是国内石化产品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

石化工业生产中所需的苯酚、丙酮、丙烯腈、乙二醇、己内酰胺、丙烯酸酯等石化产品全部依赖进口或外省供应解决。

已实现规模化生产的ABS、聚醚、腈纶、聚氨酯、PVC等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重要的石化装置生产所需原料大多也依赖于进口解决。

相关产业中,最为典型的是塑料和纺织工业。

据浙江省统计局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企业的初步统计,2002年浙江省塑料制品产量为253.8万吨,而塑料树脂及聚合物产量仅为38.30万吨,浙江省塑料树脂及聚合物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且需求缺口在不断扩大。

位于宁波余姚市的中国塑料城,塑料原料年成交量居国内之首,2001年销售额97亿元,成交量达到131万吨,中国塑料城的行情信息已经成为全国塑料行业的“晴雨表”,但销售主体基本上是国外跨国企业的代理公司或外省的石化企业。

浙江省是轻纺产品大省,但纺织品原料又非常短缺,据浙江省统计局的统计,2002年浙江省合成纤维产量为302.8万吨,其中涤纶产量为282.8万吨,而合成纤维单体产量仅为3724吨,合成纤维聚合物产量仅为44万吨,合成纤维单体、合成纤维聚合物产量远不能满足需求。

由于没有石化工业(包括乙烯及其延伸发展的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有机化工原料等产品)的支撑,严重制约了国外跨国石化企业和高技术含量的有机化工、合成材料、精细化工企业到浙江投资发展。

目前已产业化生产的ABS、聚醚、腈纶等生产企业一方面由于原料必须依赖于进口而缺乏促使其做大做强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制约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发展石化工业也是保证浙江经济安全的需要。

大量的石化产品如果一味依赖进口解决,将使我省石化工业及其相关产业极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因素起伏的影响。

就浙江经济而言,没有一批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大型石化生产装置作为支撑,浙江省就根本不可能成为石化强省。

同时,基于我省业已形成的优势产业与石化工业较强的关联性,没有一批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大型石化生产装置作为支撑,也很难造就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浙江产业经济结构。

临港石化工业是发展我省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省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全国第一,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

以发展临港石化工业为核心,建设“三区一基地”,是我省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港石化工业的建设将使我省港口资源条件进一步得到充分利用,加快我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步伐,全面提升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将使海洋化工的发展速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我省海洋化工近年来已经得到较快发展,建立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发展最快的是甲壳素产业,到2001年,舟山市以甲壳素为主要原料的各类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生产厂家有近40家,产品包括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壳聚糖、甲壳素功能纤维等,以甲壳素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药品等也在小试中,在宁波、台州和杭州等地,也已发展起来一批以甲壳素为原料的海洋化工产品生产企业。

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藻化工、海水化工有望成为我省石化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临港石化工业发展的重点

(一)炼油化工

炼油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石化工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依托于我省优越的港口资源条件,我省石化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应努力扩大炼油能力,延伸发展石化下游产业,同时要积极通过进口原料建设石化下游产品生产装置。

从目前我省业已具有的企业基础和建设条件分析,石油炼制主要应支持中国石化集团所属的镇海炼化股份有限公司以港口为依托,扩大炼油能力,争取尽早实现2000万吨/年的能力,同时也应尽一切可能,争取在舟山等地有新的大型炼油装置的布点建设。

应支持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在我省发展石化下游生产装置,逐步向前延伸,建设炼油装置。

(二)乙烯工业

 2000年,我国乙烯生产能力为452.8万吨,居世界第七位,预计到2005年乙烯生产能力将有望达到896万吨/年左右。

然而,到2005年和2010年,我国乙烯的当量需求预计将分别达到1400万吨和1800万吨左右,缺口很大。

我省重点应抓好以镇海炼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的宁波80万吨/年乙烯工程的布点建设,争取在“十一五”建成投产,在产品方案上形成与南京扬子-巴斯夫合资60万吨/年乙烯工程、上海赛科石化有限公司90万吨/年乙烯工程适当分工,届时可相互串换原料,也可集中统一利用副产品,可作到规模化,提升其附加价值,大大降低乙烯生产成本。

从远期考虑,乙烯装置争取尽早通过填平补齐达到100万吨/年的能力,乙烯项目的建设布局能够按200万吨/年进行规划。

从国家级石化基地的建设目标和建立我省在“长三角”石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考虑,我们认为应支持和争取在我省建设两套以上乙烯装置,成为国内最大的乙烯生产基地。

(三)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原料类产品

在我省急需发展的主要是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类产品及原料。

合成橡胶原料类产品近一个时期国内主要工作是调整产品结构,在我省发展优势不明显。

五大类合成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我国2005年需求量预计为2500-2700万吨,国内不仅缺口较大,而且装置规模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下表为中国石化集团提供的合成树脂产品供求数据。

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2001-2005年合成树脂产品供求及预测

            单位:

万吨

产品

2001年实际

2005年预计

产量

需求

自给率

产量

需求

自给率

聚乙烯

308

720

43%

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