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重点.docx
《中医内科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重点.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重点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导致邪犯肺卫,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心悸是指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厥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的,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不寐亦称失眠,是由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痴呆是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癫与狂都是精神失常的疾患,癫证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或静而多喜为特征,多由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所致;狂证以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多由痰火壅盛,迷乱心窍所致。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亦称“胃脘痛”
痞满是由于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职,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遇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噎膈是由于食道干涩或食管狭窄导致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食而复出的疾患。
腹痛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使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或脏腑经脉失养导致的,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痢疾:
由于邪蕴肠腑,气血凝滞,大肠脂膜血络损伤,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
胁痛是指由于肝络失和所致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黄疸是指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导致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犯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同时并见,故称为眩晕。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致使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自觉头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宣,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经前所引起的以经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水肿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以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血证是指凡由各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泻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
痰饮是体内水液不归正化所导致的一类病证。
消渴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导致阴虚内热,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感冒与风温:
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
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哮病与喘证:
哮病合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哮病与支饮:
支饮亦可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大多由于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咳喘,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
哮病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声,轻度咳嗽或不咳。
喘证与气短:
喘证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喘证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实证气粗声高,虚证气弱声低;短气亦即少气,主要表现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撷肚。
肺痈与痰热蕴肺证:
肺系其他疾患表现痰热蕴肺,热伤血络证候时,亦可见发热、咳嗽、胸痛、咳痰带血等症状,但一般痰热蕴肺证为气分邪热动血伤络,病情较轻;肺痈则为瘀热蕴结成痈,酿脓溃破,病情较重。
在病理表现上有血热与血瘀的区别,临床特征亦有不同,前者咳吐黄稠脓痰,量多,夹有血色;肺痈则咳吐大量腥臭脓血浊痰。
若痰热蕴肺迁延失治,邪热进一步瘀阻肺络,也可发展形成肺痈。
肺痈与风温:
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
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单用之振寒,咳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是其特点。
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1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咳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惊悸与怔忡: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有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时,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惊悸日久不愈,亦可渐成怔忡。
心悸与奔豚:
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发作之时,虽觉心胸躁动不安,但气发自少腹,冲气上逆。
胸痹与悬饮: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
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胸痹与胃脘痛:
心在胃脘上,脘在心下,故心痛又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
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
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
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胸痹与真心痛:
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清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候。
厥证与中风:
中风以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特征。
厥证与中风均可出现猝然昏仆,但厥证醒后无后遗症。
但血厥之实证重者可发展为中风。
厥证与昏迷:
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证候。
一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仍然存在。
而厥证发作前一如常人。
不寐应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他病痛苦引起的失眠相区别。
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
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
至于老年人少寐早醒,亦多属生理状态。
若因其他疾病痛苦引起失眠者,则应以祛除有关病因为主。
痴呆与郁病:
郁病主要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导致,多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不发作时可如常人,无智能、人格方面的变化,多发于青中年女性,也可见老年人,尤其中风过后常易并发郁病。
而痴呆多见于老年人,以呆傻愚笨为主要特征,且病程迁延,其心神失常症状不能自行缓解,伴有明显的智能、人格方面的变化。
痴呆与癫证:
癫证属于精神失常性疾患,以沉默寡言、情感淡漠、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成年人多见。
而痴呆则属智能活动性障碍,是以神情呆滞‘愚笨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志异常疾病,以老年人多见。
另一方面,痴呆的部分症状可自制,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但须指出:
重症痴呆患者与癫证在临床症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难以区分。
痴呆与健忘:
健忘是以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而痴呆则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者均有记忆力下降表现,但痴呆不知前事或问事不知等表现,与健忘之“善忘前事”有根本区别。
痴呆根本不晓前事,而健忘则晓其事却易忘,且健忘不伴有智能减退、神情呆钝。
健忘可以是痴呆的早期临床表现,日久可转化为痴呆。
癫狂与谵语、郑声:
谵语是因阳明实热或温邪入于营血,邪热扰乱神明而出现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重症。
郑声是指疾病晚期心气内损,精神散乱而出现神识不清、不能自主、语声低怯、断续重复而语不成句的垂危征象。
与癫狂之喃喃自语、出言无序或躁妄骂詈自有不同。
癫证与郁证:
两者均与五志过极、七情内伤有关,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
然郁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闷,急躁易怒,心悸失眠,喉中如有异物等自我感觉异常为主,或悲伤欲哭,数欠伸,像如神灵所作,神志清楚,有自制能力,不会自伤或伤及他人。
癫证亦见喜怒无常,多语或不语等症,但一般已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神明逆乱,神志不清。
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胸痹心痛的严重证候。
真心痛多见于老年人,常有胸痹病史,一般为胸膺部闷痛、刺痛或绞痛,疼痛剧烈,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唇甲紫绀等症状,病情危机。
胃痛与胁痛:
胁痛病位在肝胆,与脾胃有关,以胁肋部疼痛为主,多伴有胸闷太息、口苦,或发热恶寒等症。
胃痛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以胃脘部疼痛为主,常伴有脘腹痞闷胀满、吞酸嘈杂等症。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胃痛与腹痛:
两者疼痛部位不同。
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胃痛与腹痛在病变脏腑、临床特点等方面亦有区别。
但胃处于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
痞满与胃痛:
两者病位同在脘腹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胃气阻滞,不通则痛为主要病机,临床上胃痛以疼痛为主,痞满以满闷不适为患;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痛无感,两者差别显著。
痞满与鼓胀:
两者均有自觉脘腹满闷的症状,但鼓胀基本病理变化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临床上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
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痞满与积聚:
两者均有脘腹满闷的特征,但积聚的病机主要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临床上痞满的满闷不适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痞满与胸痹:
胸痹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临床以胸部闷痛为主症,常兼气短、心悸等症,偶有通彻脘腹情况。
而痞满则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之症,偶有胸膈不适,并无胸痛等表现。
呕吐与反胃:
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遇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
反胃是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于腐熟,食入不化而致,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吐后转舒为特征。
大多起病缓慢,病情反复,可伴有形体消瘦、面色少华、身倦乏力等症。
呕吐有虚实之不同,实证呕吐为邪气反胃所致,多起病急,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虚证呕吐属胃虚失和,多时吐时止,无一定规律,或干呕恶心,但吐出当日之食物。
由此看出,反胃属呕吐的一种特殊类型。
呕吐与呃逆:
两者都有胃气上逆的病机。
呕吐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病机要点,以胃内容物从口而出为特点。
呃逆则以胃气上逆动膈为病机要点,以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临床特点。
噎膈与反胃:
两者皆有食入即吐的症状。
噎膈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食不能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反胃则主要表现为食上能入,停留胃中,朝食暮吐。
噎膈与梅核气:
两者均见咽中埂塞不舒的症状。
噎膈是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吞咽困难。
梅核气则是气逆痰阻于咽喉,为无形之气,以咽部异物感为主,无吞咽困难及饮食不下的症状。
腹痛与胃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
鼓胀与水肿:
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
晚期可出现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
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犯溢肌肤。
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晄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眩晕与中风: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喎僻不遂为特征。
眩晕之甚者晕倒与中风昏仆相似,但晕倒者记忆空白,瞬间即清,且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主症。
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眩晕与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眩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记忆空白,意识并不丧失。
中风与厥证:
厥证亦可突然昏仆,重者神志不清,但为时较短,一般半天至一天,昏迷或醒后无半身不遂和口舌㖞斜等症。
但血厥之实证亦有发展成中风的可能。
中风与口僻: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常伴口角流涎,而后疼痛,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于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中风的病机是大多由于气血逆乱,使风、火、痰、瘀痹阻脑脉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特征是口舌歪斜,但同时出现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偏身麻木等。
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但痉证患者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
痉证患者抽搐时间长,中风患者抽搐时间短。
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舌㖞斜等症状。
瘿病与瘰疬:
瘿病与瘰疬均可在颈项部出现肿块,但二者的具体部位及肿块的性质不同。
瘿病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
瘰疬的病变部位在颈项的两侧或颌下,肿块一般较小,每个约黄豆大,数目多少不等。
瘿病与消渴: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型,应注意与消渴病鉴别。
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三消的症状常同时并见,尿中常有甜味,而颈部无瘿肿。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虽有多食易饮,但无多饮、多尿等症,而以颈前有瘿肿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等症。
水肿与支饮、溢饮:
三者均可见气喘、水肿。
支饮为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水饮上凌心肺,支撑胸胁,症见气喘息促,胸胁支满,甚则面目、四肢浮肿。
溢饮为风寒闭塞玄府,肺失输布,饮溢四肢,症见喘咳痰多,胸闷身痛,恶风无汗,甚则肢体浮肿。
而水肿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停聚,症见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甚则胸水、腹水、喘息。
鉴别要点在于水肿病为先肿后喘,支饮、溢饮则先喘后肿。
癃闭与淋证:
癃闭与淋证均属膀胱气化不利,故皆有排尿困难,点滴不畅的证候。
但癃闭无尿道刺痛,每日尿量少于正常,甚或无尿排除。
而淋证则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而每日排尿量正常。
但淋证日久不愈,可发展成癃闭,而癃闭易于感受外邪,常可并发淋证。
癃闭与水肿:
癃闭与水肿均可出现小便不利,小便量少。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浮肿,甚者伴有胸、腹水,并无水蓄膀胱之证候。
癃闭是由于肾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导致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伴或不伴有浮肿,部分患者还兼有小腹胀满膨隆,小便欲解不能,或点滴而出的水蓄膀胱之证,可资鉴别。
咳血与吐血:
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
咳血是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由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
吐血是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由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成黑色。
紫斑与斑丘疹:
紫斑为皮肤、黏膜片状或点状的出血,色紫暗,压之不褪色;斑丘疹为血管出血的现象,斑疹与皮肤表面相平,丘疹略高出皮肤,压之褪色。
后者多见于温病,常伴有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四肢抽搐、出血等。
痰饮诊断依据:
1、四饮的临床特征:
(1)痰饮:
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留胁下。
(3)溢饮:
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4)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2、多由感受寒湿,或嗜食生冷,或冒雨涉水等经历。
3、多由反复发作的病史。
痰饮与痰证:
广义痰饮四种类型均各有其固有的病位和表现,悬饮、溢饮、支饮都不难区别。
狭义痰饮其病位应在胃肠,主要表现是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
而其他疾病中所出现的痰证,则应以相应疾病的特有表现为主,痰证常作为阶段性病情而出现,病位也不局限在胃肠。
悬饮与胸痹:
二者均有胸痛。
但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闷痛,有压榨感,且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或情绪波动而突然发作,一般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而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半咳唾引痛,转侧、呼吸时引痛或痛加,胁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疾病。
溢饮与风水证:
水肿之风水相搏证可分为表实、表虚两个类型。
表实者,水肿而无汗,身体疼痛,与水泛肌表之溢饮基本相同。
如见肢体浮肿而汗出恶风,则属表虚,与溢饮有异。
支饮与肺胀、喘证、哮病:
这些病证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
但肺胀是多种慢性疾病日久渐积而成;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重要主症;哮病是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疾病;支饮是痰饮的一个类型,因饮邪支撑胸肺而致;文献另有伏饮,是指伏而时发的饮证。
其发生、发展、转归均有不同,但其间亦有一定联系。
如肺胀在急性发病阶段,可以表现支饮证候;喘证的肺寒、痰饮两证,又常具支饮特点;哮病又属于伏饮范围。
消渴与口渴症:
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
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
消渴与瘿病:
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
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
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
发热的程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
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汗证与脱汗:
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就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成为绝汗。
其汗出的情况及病情的程度均较自汗、盗汗危重。
汗证与战汗:
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
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
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之自汗、盗汗迥然有别。
汗证与黄汗:
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內郁表现。
可以为自汗、盗汗中的邪热郁蒸型,但汗出色黄的程度较重。
虚劳与其他疾病的虚证:
虚劳与外科其他病证中的虚证在临床表现、治疗方药方面有类似之处,两者主要区别有二:
①虚劳的各种证候,均以一系列精气亏虚的症状为特征,而其他病证的虚证则各以其病证的主要症状为突出表现。
②虚劳病程较长,程度更重,往往涉及多脏甚至整体。
其他病证中的虚证虽然也以久病属虚者为多,但亦有病程短而呈现虚证者,且病变脏器单一。
痹证与痿证: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肌腠经络,痹阻经脉关节而致;痿证则以邪热伤阴,五脏精血亏损,经脉肌肉失养为患。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痿弱不用,一般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肺系病症
第一节:
感冒
1、风寒束表证
证机概要: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法:
辛温解表
代表方:
荆防达表汤:
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生姜、葱头.橘红、杏仁,赤苓,建曲
荆防败毒饮: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
2、风热犯表证
证机概要:
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治法:
辛凉解表
代表方:
银翘散:
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3、暑湿伤表证
证机概要:
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治法:
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
新加香薷饮:
香薷,银花,扁豆,厚朴,连翘
第二节:
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证机概要:
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
三拗汤:
麻黄、杏仁、甘草
止嗽散:
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2、风热犯肺证
证机概要: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
桑菊饮:
桑叶、菊花、桔梗、连翘、杏仁、甘草、薄荷、芦根、知母、石膏
4、风燥伤肺证
证机概要:
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
桑叶、象贝、香豉、栀皮、梨皮、杏仁、沙参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
证机概要:
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治法: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二陈平胃散:
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
三子养亲汤:
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2、痰热郁肺证
证机概要:
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
黄芩、山栀子,知母、桑白皮、瓜蒌仁,贝母、麦门冬、橘红、茯苓、桔梗,甘草
3、肝火犯胃证
证机概要:
肝郁化火,上逆悔肺
治法: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黛蛤散+泻白散:
黛蛤散:
青黛、蛤壳;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
4、肺阴亏耗证
证机概要: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
沙参、玉竹、甘草、桑叶、麦冬、扁豆、花粉
第三节:
哮病
(一)发作期1、冷哮证
证机概要:
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治法: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