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八市学评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测评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96316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八市学评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测评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八市学评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测评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八市学评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测评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八市学评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测评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八市学评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测评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八市学评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测评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

《河南省八市学评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测评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八市学评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测评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八市学评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测评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

河南省八市学评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测评文综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

河南省八市学评高三第一次测评

文综历史试卷

1.西周在封邦建国时,周王常通过与异姓有功的贵族联姻,形成甥舅关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

这表明

A.分封主体发生变化

B.宗法关系扩展

C.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D.礼乐制度瓦解

【答案】B

【解析】甥舅关系体现出的是宗法观念,“周王常通过与异姓有功的贵族联姻”说明是宗法观念的扩展,B正确;西周分封主体并没有变化,A错误;分封制度走向崩溃时春秋战国时期,C错误;D是东周时期。

2.据考古发现,东汉豪强地主墓葬出土中有陶风车、陶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水利灌溉模型等。

这表明

A.地主崇尚奢侈、消费

B.自耕农经济的脆弱

C.田庄经济生存能力强

D.汉代水利经济发达

【答案】C

【解析】“东汉豪强地主墓葬出土中有陶风车、陶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水利灌溉模型”体现出生产工具的自给自足性,说明田庄经济生存能力强,C正确;生产工具不足以说明地主崇尚奢侈、消费,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田庄经济,B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唐朝,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

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思想立场出发,吸取和改造了佛老理论,从而使儒学具有了新的特色和更深的内涵。

这一运动

A.促使三教开始融合

B.实现了儒学官方化

C.奠定理学思想基础

D.加速了佛道的衰落

【答案】C

【解析】理学是吸收佛教和道教基础上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吸取和改造了佛老理论,从而使儒学具有了新的特色和更深的内涵”奠定了理学形成基础,C正确;A是魏晋时期;B是北宋时期;D中衰落错误。

4.关于《西游记》中“女儿国”的记载,古代多种文献均有涉及,如《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裁:

“在海中,纯女无男”;《后汉书·东夷传》、《山海经》也有“女子国”记载。

据此可推知

A.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历史

B.文献记载印证历史事实

C.历史文献记载事实需考证

D.小说记载均不足以为据

【答案】C

【解析】《西游记》属于文学作品,《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后汉书·东夷传》、《山海经》等史书记载均有待于考证,C正确;材料没有提及考古信息,A错误;文献记载不属于第一手史料需要考证,B错误;小说属于史料可以印证历史,D错误。

5.1684年,荷兰每磅中国武夷茶售价是80荷盾,1698年,售价是7.75荷盾,至1701年,跌至2.32荷盾。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东西方贸易日益萎缩

B.茶叶在荷兰遭遇滞销

C.世界性市场初步形成

D.商业革命的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由于商业革命的不断发展,欧洲商人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导致运往欧洲的茶叶大幅增加,从而价格下降。

故答案为D项。

东西方贸易萎缩,运往欧洲的中国茶叶日益减少,茶叶价格将逐步上升,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世界性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

6.甲午战后,西方《纽约新闻报》发表评论说:

“中国的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味、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这一评论

A.客观分析取午战争

B.在舆论上支持日本

C.是日本伪造的舆论

D.代表西方主流意识

【答案】B

【解析】“中国的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味、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显然是站在殖民扩张的思想基础上,为日本侵华制造的舆论,B正确;材料分析不客观,A错误;伪造说法不符合事实,C错误;报纸不能代表西方整个主流思想,D错误。

7.1927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一文分析道:

“如果豪绅资产阶级能够派许多兵占领重要城市,直接有高压政策,压住工人的革命行动,那么,他们决没有这许多兵,去驻满全国各乡各村。

”这一思想

A.体现以城市中心运动为主

B.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有吻合处

C.反映资产阶级存在革命性

D.表明革命应该由无产阶级领导胜利

【答案】B

【解析】“他们决没有这许多兵,去驻满全国各乡各村”显然说明要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思想,符合“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正确;A与材料信息相反;C和D材料没有明显信息提及,排除。

8.表格为1952~1957年《各产业社会劳动人数统计表》《单位:

万)。

据此可知,当时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城市化有一定发展

C.第三产业一直持续发展

D.农业发展陷入停滞

【答案】B

【解析】表格显示1952——1957年,第三产业劳动人数逐渐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城市化有一定发展,B正确;表格体现出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A错误;表格显示第三产业并不是一直持续发展,C错误;表格显示农业有一定发展,D错误。

9.古代雅典通过陶片放逐法来打击民主敌人,公元前417年的投票,雅典人最初流放的目标似乎是阿克比亚德斯和尼奇亚斯中间的一个,但在投票之前,两人突然联合起来,最后流放的却是相对改要的许佩波罗斯。

这表明陶片放逐法

A.对威胁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

B.成为打击敌人、维护民主政治的武器

C.加剧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成为排除异己、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

【答案】D

【解析】“但在投票之前,两人突然联合起来,最后流放的却是相对改要的许佩波罗斯”说明陶片放逐法语民主最初目的显然不符,成为排除异己、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D正确;其他选项不符材料主旨,排除。

10.美国的法院采取双轨制,即联邦法院与州法院同时存在且互不隶属,州有对非联邦案件的终审权。

但当涉及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诉讼时,当事人有权将案件一直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

这体现了

A.三权分立原则

B.共和制原则

C.对宪法负责制

D.联邦制原则

【答案】D

【解析】美国地方州在不违背中央集权制下,有一定自主权,“州有对非联邦案件的终审权”体现出联邦制特点,D正确;A、B属于中央政府组织原则;C是总统负责对象。

1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是,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生物大爆炸等问题,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据此可知

A.达尔文进化论挑战神学创世说

B.达尔文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之上

C.科学发展的水平受时代的限制

D.达尔文进化论不是一种科学理论

【答案】C

【解析】“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生物大爆炸等问题,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说明进化论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正确;A和B不是出了体现主旨;进化论是科学,D错误。

12.1929-1932年,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多次通过有关扩大出口产品的生产和提高其质量的会议。

党组织对及时履行出口任务加强了监督,逐月听取报告。

苏联出口

A.旨在在吸取大量外汇资金

B.体现工业化成就突出

C.促进社会制度空前对立

D.缓和了苏联经济危机

【答案】A

【解析】此时苏联属于斯大林模式时期,斯大林模式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积累资金,材料中鼓励出口的目的就是赚取外汇,为工业化发展积累资金,A正确;B属于成就;C属于影响;苏联没有经济危机,D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876年,英国公司以欺骗和贿赂手段在上海修建的吴淞铁路,遭到沿线破产农民和搬运工的反对,最终由清政府赎回拆毁;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因顽固派提出“火车烟伤禾稼,震动陵寝”,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顺舆情”。

而不得不缩短铁路,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并由骡马牵引车辆;甲午战后,列强掠夺中国的“筑路权”,不仅铁路被外国人经营,而且铁路沿线的开矿、林业、税收等权利也被外国控制。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提出“余注全力于铁路政策,以谋发达民生”,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着眼于华南、西南和西北偏远地区的开发,计划修筑十万英里(160000公里)铁路,分中央、东南、东北.西北和高原五个铁路系统。

但当时军阀混战的形势下,这些铁路建设规划不可能得到实施。

直到1949年,全国名义上有铁路21810公里,实际勉强维持通车的仅11000公里。

——摘编自郝瀛《中国铁路建设》

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初期,曾主张基础建设第一,把新建铁路放在首位。

由于运量增长迅速,既有铁路运输能力逐渐不能适应,局部地区发生线路和战场堵塞,从而修改“一五”时期铁路建设的指导思想为: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对跣有铁路进行技术改造。

同时逐步扩大铁路运输网,继续改善铁路的经营管理,并相应地培养铁路建设人才。

经过“一五”期间的建设,铁路面貌焕然一新,支离破碎的铁路网连成一个整体,新建铁路项目全部得以落——摘编自李远富《铁路规划与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铁路发展的变化,并说明该时期铁路发展的意义。

【答案】

(1)特点:

发展缓慢,相对落后;地域分布不平衡;与帝国主义侵略有关。

成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顽固势力的阻挠;帝国主义侵略;政局动荡不安。

(2)变化:

从注重新建铁路到改造既有铁路与扩大铁路网相结合;铁路独立自主建设;铁路布局趋向合理;基本统一规划;注重经营管理还注重培养建设人才。

意义:

促进一五计划的完成;加强了各地之间的人员物资交流,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有利于巩固人民政权;为以后的铁路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最终由清政府赎回拆毁”“甲午战后,列强掠夺中国的“筑路权”,不仅铁路被外国人经营,而且铁路沿线的开矿、林业、税收等权利也被外国控制“分中央、东南、东北.西北和高原五个铁路系统”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从顽固势力的阻挠、帝国主义侵略以及顽固派阻挠等角度分析回答。

(2)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二“曾主张基础建设第一,把新建铁路放在首位”“逐步对跣有铁路进行技术改造。

同时逐步扩大铁路运输网,继续改善铁路的经营管理”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从促进一五计划的完成、加强了各地之间的人员物资交流,以及有利于巩固人民政权和为以后的铁路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

开放试题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再对材料中相关系信息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具体解题方法如下;

1.变化、趋势类:

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

这类题在高考试题中是常考题型,值得关注。

2.特点、特征类:

这类的题目一般要求“从具体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

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3.归纳要点类:

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计算器的演变

古代

最原始的人造计算工具是算筹,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是算盘。

近代早期

1621年,英国数学家根据对数原理发明了对数计算尺,不仅能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甚至可以计算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它一直使用到袖珍电子计算器面世。

19世纪前期

19世纪初,法国的J.M.雅卡尔发明了用穿孔卡片来控制的纺织机,1822年,英国的C.巴贝奇便根据同一原理制成了一部能执行计算程序的差分机,此后,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器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力的计算器。

19世纪中后期

1886年,美国统计学家制造了第一台可以自动进行加减四则运算、累计存档、制作报表的制表机,这台制表机参与人口普查工作,使预计10年的统计工作仅用1年零1个月就完成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利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处理。

20世纪中期

1946年,ENIAC诞生,其特点就是采用电子器件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同以往的计算机相比,ENIAC突出的优点就是高速度.它的出现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21世纪

50年前,计算机只能被高素质的专家使用,今天,计算机的使用非常普遍,甚至没有上学的小孩都可以灵活操作。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

社会经济发展利科学进步促进计算器演变

阐述:

古代经济发展落后,人们的计算工具简单,以算筹为主;近代早期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计算器不断进步,出现对数计算尺,能够运行多和运算;工业革命开展,对计算能力要求的提高,逐渐产生差分机;进入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技术的发展,逐渐影响到计算器,出现电子计算机。

综述: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促使计算器逐渐向综合运算发展,运算速度越来越高。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首先依据材料表格中信息提取观点,材料论述的是科学发展历程,可以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计算器演变”提取观点,论证依据材料中信息从古代、近代和现代计算器演进的角度分析说明;最后从经济和科技发展推动计算器综合发展信息总结结论即可。

点睛:

本题是表格类非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

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5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

中小学教育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

”这被视为教育一个重要转折点。

1949年12月确定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仅仅实行四年,就转为优先发展高等教育,更为明确地体现精英教育价值取向的,是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学校制度。

1953年,毛泽东主持政治局会议,决定“要办重点中学”。

教育部要求各地选定一批重点中小学,这些学校的数量、规模与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保持适当比例,并集中精力先办好一批拔尖学校。

这些重点学校主要建立在城市和城镇,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评定学生成绩时,应当把学生的政治觉悟放在重要的地位,并且应当以学生的实际行动来衡量学生的政治觉悟的程度。

”1958年,《关于高等学校招考新生的规定》指出:

“为更好地贯彻阶级路线,保证新生的政治质量,对于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工人.农民、工农干部和参加革命工作时间较久的老干部,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可采取保送入学的办法。

——摘编自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教育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教育。

【答案】

(1)特征:

重视高等教育:

中小学教育重心在提质;重点学校集中在城和城镇;强调学生政治觉语;贯穿阶级路线,兼国工农子弟。

(2)评价:

适应了工业化开展需要,照顾城市,忽视农村教育质量提升过度强调政治觉悟,影响对学生的综合评定;阶级路线的介入,使教育过度政治化。

...............

(2)依据材料信息从适应了工业化开展需要,照顾城市,忽视农村教育质量提升过度强调政治觉悟,影响对学生的角度思考回答。

16.【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日本战争犯罪起算时间,直接关系到之后东京审判中所适用法律的溯及既往的时间,是拟定战犯名单并实施抓捕的一个前提性工作,也是讨论审判日本战犯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二战结束前,盟国在准备审判日本战犯的过程中,这-一问题已经被提起,当时中国方面已经考虑将1937年作为起算时间。

二战结束后,中国向联合国家战争罪行委员会作出建议,将中日战争的开始时间固定在一个确切的时间点是没有必要的,应该充分考虑每个事件的性质。

比如1931年,1928年都可以作为起算时间,1931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1928年日军制造了皇姑屯事件。

1945年9月12日,联合国家战争罪行委员会明确规定:

追究战争犯罪没有必要被限制在某一个特定时同之后,以使有关责任方受到应有的惩罚。

但是,一般情况下,案件的追溯时间应该自1931年9月18日奉天事件,或者在此前的一-段时间。

考虑到战争犯罪案件发生的集中程度,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算起似乎更为妥当。

——摘编自宋志勇《东京审判与日本侵华罪行史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关于日本战犯追溯起算时间主张的变化,说明中国主张变化的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家战争罪行委员会对日本战犯追溯起算时间的态度,并说明其意义。

【答案】

(1)主张:

二战结束前,中国考虑将1937年作为起算时间,二战结束后,建议应充分考虑每个事件的性质,没有必要确定一个确切的时间。

依据:

不必固定在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应根据每个事件的性质;日本帝国主义长期策划侵略中国;1928年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杀害国地方军政长官:

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态度:

尊重中国不固定起算时间的主张。

意义:

有利于东京审判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清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尊重了中国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

(2)第一小问从尊重中国不固定起算时间的主张回答;第二小问从有利于东京审判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清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以及尊重了中国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角度思考回答。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严复是近代中国系统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通过翻译《天演论》,将达尔文进化论带到中国,并使之超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范畴而具有了世界观的社会意义。

又通过翻译《穆勒名学》(源名《逻辑学体系》)和《名学浅说》,将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介绍到中国,其中对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尤为重视.并将之与陈、朱学派的“道问学”相印证,而猛烈抨击陆、王学派的“心性之说”。

严复的翻译,创造性地启用很多几乎死亡的中国古代文字,如天演。

公理、进者生存等,从而在西方的新式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既紧张又内在的积关性,严复不仅不曾全益接受西方理论,并且还试图重新的入中国的传统资源中去吸纳它们。

幾勿话說。

产复从来不管认为中国的自身贵源是必须辦弃的。

严复在为《天演论》和《修数名爭》所慨的序文和按语中,曾用《易》理闹西学。

人们多率以古代佛经翻译的“格义”说作为解释,被乎这仅仅是一个解释的技术或工具的问题。

但学术史家钱基博在1936年的《经学通志》中如不速祥看,他把严复作为晚清经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赫然到之于“易学家”之列,西且将《天演论》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品。

——摘编自(美)本杰明·史华兹《导求富强:

严复与西方》

(1)极据材料并結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翻译西方著作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严复翻译西方著作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

(1)特征:

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多重引|进自然科学著作;与救亡图存结合;为变法维新服务。

(2)原因:

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传统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1)依据材料中“又通过翻译《穆勒名学》(原名《逻辑学体系》)和《名学浅说)》,将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介绍到中国”“试图重新纳入中国的传统资源中去吸纳它们”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特点和作用分析回答。

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是历年高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

它提供材料(史料),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证。

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点睛:

此类试题的结构主要由材料和设问两大部,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