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8693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5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docx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设计理念: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的动植物、人体这些生命体的一些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中关于微生物及生物的基本结构来编写的。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以这样的结构来认识: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寻找水滴中的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现史和概貌。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了解列文虎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观察、认识微生物。

2、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学准备:

1、水样和显微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

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

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了解列文虎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水样:

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们带来的水样

是什么样的?

2、学生观察、记录、汇报。

3、学生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记录并汇报。

4、讲述:

如果你们想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该借助什么工具?

5、想要观察到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需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6、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会有什么?

这将是个这样的世界呢?

二、探究新知:

1、讲述:

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教师讲解显微镜的构造,学习使用的方法。

3、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1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盖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4、讲述:

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

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

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5、学生分组观察。

6、汇报交流:

水滴里到底有什么?

它是什么样子的?

在运动吗?

7、小结:

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

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把它们叫做微生物。

(板书:

微生物)

8、认识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1)、谈话:

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做相应补充介绍。

(3)、通过了解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镜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9、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1)、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认识在空气中、土壤里、动植物的体表体内都存在微生物,认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2)、谈话:

微生物虽然极小但种类很多,在大自然分布极广,目前,还有许多微生物没有被我们发现。

希望大家也能像列文虎克那样不断的探究,不断发现。

三、拓展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

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2、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证明办法。

3、活动:

制作微生物玻片,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微生物。

 

板书设计:

1、水滴里的生物

 

微生物:

空气中

土壤中

动植物的体表体内

 

2

 

2、做酸奶

 

设计理念:

本课是继前一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

在设计结构上,本课一学生十分喜欢的一项实践活动——做酸奶,来激发学生研究细菌的兴趣和愿

望,推动学生主动查找资料了解牛奶为什么变成酸奶,从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教学目标:

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至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做酸奶的活动。

2、难点:

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教学准备:

1、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容器。

2、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你吃过酸奶吗?

知道酸奶是怎么制作成的吗?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

二、学习新知:

1、猜猜看:

酸奶是怎么制作成的?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演示制作酸奶的方法:

(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制作酸奶需要注意的两个条件:

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

 

3

 

毒处理,最好不用塑料器皿。

另外,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存放太久,不要吃变质的

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4、布置任务:

回家后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大家一起品尝,回家查阅资料:

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减少至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上节课,老师布置你们回家制作了酸奶(板书)。

今天,同学们带了不少酸奶了,很了不

起!

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2、交流会上学生分组品尝,并谈谈自己的心得。

3、提问:

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搞不懂的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

4、学生提问。

5、学生解答,有答不出的老师解答。

 

二、学习新知:

认识细菌及酸奶的成因。

1、提问:

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呢?

2、组织学生分组整理准备好的材料,进行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3、认识细菌。

(1)、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它们有三种基本形态:

杆菌、球菌、螺旋菌。

(2)、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3)、细菌的繁殖:

二分裂繁殖方法。

4、模拟细菌繁殖的速度。

5、讨论交流:

酸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6、小结:

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

成酸奶。

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1、学生查阅资料,并结合课外资料,谈谈细菌的有功之处。

2、小结细菌的有功之处,并出示有关的图片和视频。

3、结合查找的资料,说说细菌的“过”。

4、总结细菌的“过”,并出示有关图片和视频。

5、讲述:

对待细菌,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

1、提问:

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4

 

2、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

用一支粘粉笔灰的铅笔依次传下去,粉笔灰就这样传给了每

个接触的学生。

有些病菌就是这样传播开的。

4、讨论:

还有什么其他途径呢?

我们该怎么预防?

5、补充介绍有关病菌的传播途径。

6、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2、做酸奶

细菌:

细菌可分为杆菌、球菌、螺旋菌

繁殖方法:

二分裂法

繁殖速度很快

细菌的功与过

 

5

 

3、馒头发霉了

 

设计理念:

本课按照“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拓展延伸”的顺序进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知道霉菌也是微生物的一种。

5、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6、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难点:

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准备:

1、新鲜馒头、烤干的馒头、透明塑料袋。

2、发霉物品的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

的条件;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提问: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交流:

你在那里见过霉?

是什么物体发霉了?

当时的环境、气候等情况怎么样?

3、讨论:

关于霉,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探究新知:

1、观察霉的形态。

(1)、讲述:

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物品,看看霉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为了看的更清楚,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用放大镜、显微镜来观察,并在活动记录上描述出自己看到的霉。

注意:

观察完毕之后,把发霉的物体倒进垃圾袋里,并洗净载玻片和双手。

(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6

 

(4)、总结:

霉是一种生物,它很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

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棉絮状等。

2、提出疑问,引导设计实验。

(1)、提问:

你认为霉是有生命的吗?

怎么证明?

(2)、在问答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霉能够生长,就可以说明它是有生命的,倡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发霉的条件。

(3)、引导假设:

A、提问:

你们知道在那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吗?

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把这些条件写下来。

B、各组汇报本组的猜想结果。

(4)、设计实验方案。

A、讲述:

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请各个小组设计几个对比实验。

B、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并把设计意图写下来。

C、小组派人汇报交流。

D、小结:

在我们假设的条件中,选择一个进行研究,在改变这个条件的同时,其他条件不能改变。

E、实验表格:

假设的条件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5)、小组交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实验,避免实验雷同。

(6)、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课外进行对比实验。

 

三、全课总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知道霉菌也是微生物的一种;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发霉的原

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一、汇报探究霉生长条件的结果。

1、各小组简单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

2、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规律:

食物和其他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最容易发霉。

 

二、了解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的一些方法。

1、提问:

你们还见过那些食物和其他物品会发霉?

2、谈话:

霉给我们人类带来许多不便,我们可以怎样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呢?

请根据我们研究的结论对自己提出的方法进行解释。

3、看书中的图,具体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7

 

三、阅读资料。

1、谈话:

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此,你了解些什么呢?

2、学生交流对霉的已有认识。

3、学生阅读资料:

《霉的功与过》。

4、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霉的资料,让学生知道霉和人类的关系密切,有贡献也有危害。

5、介绍弗莱明和青霉素。

 

四、总结。

 

板书设计:

 

3、馒头发霉了

发霉的条件:

温暖、潮湿

 

8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设计理念:

本课指导学生将观察植物和动物的层次深入到细胞水平,使学生发现生命体的奥秘。

学生认识植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