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654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含答案.docx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含答案.docx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3.短诗五首

考情统计:

随州近年没有考查本课。

考查重点:

文学常识、诗句词语品析。

教学目标

1.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2.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3.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作者

 沈尹默

原名

君默 

评价

 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作者

评  价

戴望舒

 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代表作

 《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

 

作者

 萧红

原名

张廼莹 

评价

 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代表作

 成名作《生死场》/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作者

卞之琳 

原名

 笔名季陵

评价

 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代表作

 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鱼目集》、《十年诗草》等

 二、字词积累

1、重点字

寂寞(jì)   墓畔(pàn) 一 束(shù) 装饰( shì)   舵手(duò) 漫(màn)

2、重点词

漫漫:

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

(装饰]打扮,修饰。

 舵手:

操舵驾驶船的人。

  埋没:

使显露不出来,不能发挥作用。

 口占:

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3、词语辨析

装饰  点缀

        两词都有“装扮”的意思。

“装饰”主要是对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进行艺术加工的手法;“点缀”则主要表示加以装饰,使原有事物变得更加好看。

三、欣赏诗作

(一)合作探究《月夜》

1.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

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象征意象:

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二)合作探究:

《萧红墓畔口占》

1.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2.小结: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合作探究:

《断章》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四)合作探究:

《风雨吟》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

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五)合作探究:

《统一》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

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

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

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

“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

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

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目标导学四: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在形式上:

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在语言上:

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观念上:

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四、主题归纳

      1.《月夜》:

全诗仅四行,,却清晰地勾勒出一 幅和谐统一的“月夜”场景:

箱风,月光、高树和” 我”。

诗人在清南寒冷的月夜在山林中与树相伴,于淡的孤独中透露出某种遗世独立的淡定从容。

      2.《萧红嘉畔口占>:

名为惊亡诗却不见悼亡诗句。

诗人用墨极为克制,于轻描淡写的克制中透露出一丝凄美的哀怨和-种深沉的怀念。

      3.《断章》:

这首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表现了陌生人之间因偶遇而产生的相知相惜的缘分。

      4.《风雨吟》:

这首诗写大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

“我”面对变故,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5.《统一》一诗用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件很小的东西里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隐藏着大智慧。

基础积累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B.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C.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D.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解析:

A项正确划分: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D )

A.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

  D.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解析:

A项运用了比喻; B项运用了对偶、借代;C项运用了比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

A.共享单车价格低廉,用途便捷,适合各种道路条件,方便了市民与游客的出行。

B.路旁增设阅报栏,不但可以方便市民阅读,而且能够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C.蔚蓝的天空下,迎着清新的风,徜徉地漫步在乡间小路上,你会感觉非常惬意。

D.许多超市将个头大的西瓜切成小块出售,一块西瓜不超过5块钱左右,非常划算。

解析:

A项,“用途便捷”搭配不当,改为“使用便捷”;C项语意重复,“徜徉”“漫步”意思相近,保留一个;D项,“不超过”与“左右”矛盾,删去一个。

4.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的诗眼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诗眼:

“我等待着”。

这是诗人对情景的现场说明,也是诗人对自己在时代与人生中所处的位置的一种解释;更进一步,还是他对自己在那样一种位置上所展现的人文姿态的一种省察。

 “等待着”什么呢?

 它们纷繁复杂,涉及人生、自我、生与死。

时代的背景,个人的前途,心灵隐秘的渴望。

阅读理解

麦与镰的季节

屈绍龙

时光,以镰刀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近。

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雁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

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夏季来了。

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立夏过后,扬花的麦子,总是羞涩地将两点花瓣儿挂在穗头,麦地里就多了一层淡雅的粉白。

粉白不起眼,只是很温情,像乡村的少女,匆匆赶路,总是散着一绺头发,低着眉,红着脸,青春的气息,舒畅而又细腻。

麦子是土地的女儿,也是养育乡村的母亲。

就像乡村的女孩儿有一天也会感到受孕的幸福,以生命创造生命,在痛苦的幸福中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