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0399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课程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课程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课程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课程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docx

《课程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docx

课程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课程多样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中小学发展规划和纲要》(2010-2020)提出要“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也就意味着,高中课改必须从自己的教育对象—-不同潜质的学生入手,着力建构能够适应当代中学生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诉求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重视和研究课程的多样化。

什么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它是指发展学生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也指教育的个人化或个别化,包括应考虑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考虑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考虑个人的社会志向和职业选择等等。

发展学生、解放学生实质就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学生的个性化充分发展,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向本真的回归。

用什么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那就是课程,多样化的课程。

课程是指在学校由于教师的作为,而使学生所遭遇到的一切;包括学校所承负的责任,授予学生的一切经验,是学校为达成目标而采取的规划方案。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所有(教师、学生)活动、所有(责任、经验)目标达成的依据。

也就是说,课程就是学校为学生做出的一种学习规划,是一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规划,一种基于学生个性化诉求的发展规划,也是一种未来人生规划的预演。

它决定了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多样化的课程架构首先源于教育学对“人”的理解,它明确提出:

人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人作为一种存在的可能性本身就孕含着丰富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个体生命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及个体间的差异性。

学校中的受教育主体—学生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和差异性的,他们的发展指向是差异化的、多样性的,这种趋势逆推动课程的建构和体系必须是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元素,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不同潜质的学生的发展诉求。

作为服务于学生、为学生未来人生奠基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必然体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课程的多样性是应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即个性化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学生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课程,不同质的课程则会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课程的多样性是纲,学校特色化是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纲举目张的必然结果。

作为学校课程中延展性最强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多种类上,校本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具有在国家课程所关注的全面发展前提下拥有自主发展的选择权。

它是基于学校的定位、学校的文化自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而设置的。

学生从自身的身心发展、志趣指向出发,在多样性的校本课程中进行选择和分享,是学生的自我诉求、自我规划、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对教育过程的一种逆向推动,也是满足每一个学生差异化教育需求的完整意义上的营养补充。

二、现状分析

成立于1940年、有着七十多年光荣历史的庆阳一中以怎样的思想、姿态和行动去迎接2010年9月扬帆起航的全省高中新课改,这是新课改启动后我们必须面对并需要作出回答的首要问题。

长期以来,优良的一中传统就是教师是不折不扣的课本知识的传播者,是演员,是课堂的主角,而学生是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是观众,是课堂的配角。

名师是“讲”出来的,好学生是“灌”出来的。

而本轮新课改,对原有的课程形态进行大胆的解构,要求彻底转变教师学生的角色,由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转变为主导,学生由配角--观众转变为主体,从而改变学校的教学生态,进而改变学校育人模式和教学生态,使学校的特色构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立足于课程的不断改进、丰富和优化上。

体现国际视野,国家意志,政府行为的新课程改革,其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出发点是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全人教育,追求学生个性化成长,它降落在一所具体的学校身上,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式?

对于历史积淀深厚的一中人来说,课改是机遇,更是挑战,有高考滑坡的风险,更蕴育着突围成功后的转型和升华。

三、思路的形成

1.廓清迷雾,形成共识。

课改必须有全体一中人的统一共识,从理念的更新到具体的做法,必须确定切实可行的路线图。

为此,学校召开了不同层次的会议,包括50余次校办会、年级会、教研组会、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新课程专题研讨会,广泛宣传,集思广益,全校一盘棋,多点实验,力争走出新课改的庆阳一中自己的路子。

大家一致认为,学校内涵发展需要新课改这样的外在推动,也需要对内部潜力的深入挖掘和释放,更要有安全稳妥的策略保证。

2.化解风险,守住优势。

庆阳一中作为一所陇东名校,高考大户,它承载着庆阳市委、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厚望,一直以来,为高等学校输送优秀毕业生是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指挥棒。

这次自上而下的新课改能否确保高考质量和数量不下滑,从学校领导到教师都没有底。

庆阳一中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深厚的传统优势,无论是师资、还是学生,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育管理,已经形成稳定自足的工作体系和特殊的路径依赖。

不让高考成绩下滑,只有在对学校优良传统继承的基础上,揉合新政,扬弃传统,把新课改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渗透在高考备考中,学校才可以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深知,优质的生源、优良的硬件建设和优美的育人环境成就名师,名师成就名校,名校反过来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

狭路相逢,勇者胜,抓牢课堂,拓展课外,解放学生,开门办学,在寻找稳妥可行的登高路线时,学校决定把校本课程、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社团活动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突破口。

3.完善制度,稳妥前行。

新课改成功的关键在科学的顶层设计,为此,学校适时出台了《庆阳一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庆阳一中新课程实施方案》,明晰了我校新课程实施的方法和步骤。

一是成立了由中层以上干部、教师代表35人参加的校务委员会,涉及学校发展与课改的重大事项皆由校务委员会来决定;二是成立了由陇原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等32人组成的学校学术委员会,学科教学、课程评价有关的活动、校级名师的评选、名师工作室的组建、课题研究、青年教师培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等,均由学术委员会来指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有制度在先,不怕越界,有组织支持,风险共担,教师才能凝心聚力,放心大胆地去做。

4.跳出高考,对接未来。

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而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我校更不例外。

课改不是不要高考,而是要推出更加科学的高考制度和考试方式。

但高考形成的惯性,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育的初衷。

要跳出高考,对接未来。

既需要坚守现在,更需要放眼未来。

庆阳一中在她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刻,遇上了课改,并且毅然决然搭上了课改这艘大船。

因为我们相信,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

学校教育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回应时代,砥砺前行,提升自我,创新发展。

课改伊始,我们便提出了“学校特色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把课程的多样化、校本化作为主攻方向和重要载体。

我们认为学校特色化发展就是为学生创造宽松的个性发展环境;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力的发展保障;学生只有在课程的多样性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交流、探讨、协作、互助、自主等方式才能更有效地达成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这一过程中学生所收获的一切,将给他们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的架构

课程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

一是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包括基础类、拓展类和创新类,涵盖学生个性发展多个维度,涉及人文社科、国际理解、实验探究、学科竞赛等方面;二是课程内容的多样化,既有国家课程的拓展--选修Ⅰ,每学期为高二级学生开设35-38门课程。

又有校本课程--选修Ⅱ,每学期为高一级学生开设25--28门课程,其中,外聘专家开设8门左右。

三是课程资源整合途径多样化。

拓展和利用校外资源,深化教师、家长对课程的理解;学生研究性学习实现课程化管理,树立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新观念;学生社团活动引入课程化评价,既保证学生的选择自由、自主活动,又渗透学校的思想引领;学生品德教育实行课程化驱动,强调过程体验,注重意义建构,着眼序列完善和价值认同。

每届学生100多个研究课题、25个社团活动、19个主题63个序列的德育认知和实践,成为课程多样化的庆阳一中标本。

四是课程实施途径的多样化,既有课堂教学、讲座、调查、表演、比赛、操作,还有高一年级北石窟寺远足、高二年级红色南梁行、高三年级成人礼暨文艺汇演专题教育和集中展示。

从计划、实施、总结到反馈,筹谋科学,内容丰富,方法灵活,模式多样,效果显著。

五是课程评价的多样化,学生从课程架构之初就在参与课程的前期评价,突出自主评析和选择。

过程评价不一刀切,学生在课程进行中随时根据自己的意愿调整参与内容,终结评价有研究报告,书面测试,演讲辩论,手工制作,现场展示等多种方式。

五、实践与探索

1.突显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在一场充满挑战的远征即将来临之时,主帅的运筹帷幄和指挥若定是整个团队的信心之魂。

2009年窦兴文校长参加由教育部、中宣部、民委组织的赴天津二南开3个月的挂职锻炼,“贴身”学习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经验,潜心研究该校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之处。

之后,窦校长以一本亲手编写的《庆阳一中新课程改革学习手册》,把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与所在学校进行了凌空对接,庆阳一中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在新课改中乘风破浪,在这本书中已经有了宏大的构想。

同时,人们也能从这里找到新课改在一中实施的多方借鉴和课程多样化的初步思考。

2.调动教师课程开发和研究的热情。

我校教师队伍学历达标率在98%以上,学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教师的课程理解和实施积极性是课改顺利推进的前提和保证。

为此,学校先后组织132名教师赴北师大参加高端培训,14名骨干教师赴大连、华东师大、华南师大参加全国中小学“促名师成长”高级研修班。

2014年,149名教师参加甘肃省远程研修培训,有320人次参加了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类专业培训。

先后与天津二南开、天津二十一中开展“新课程实验交流研讨”活动;与台北市立南湖高级中学建立了互派教师访学关系。

2014-2015年又三次组织40余名校级重点课题研究骨干教师赴陇南一中、江苏南菁中学、厦门等地学习交流。

从2013年开始至今,学校利用暑假继续教育时间,组织20余名教育名师、高校专家、教授为教师举办了20余场内容丰富、涉猎广泛的专题讲座。

同时,学校提出以扎实深入全面的学习,重铸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转变教师单一的职业活动方式,使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的执行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

为了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挖掘教师中存在的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形成教师参与课改的话语权,支持教师的学习和研究,由教师自选,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书5本,并为全体科任教师订阅《人民教育》。

为了帮助教师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又特别为教师购买有关方面的书籍23种,包括《现在:

我们这样做教师:

校本课程卷》、《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论:

发展与创新》、《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我们的校本课程—谈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新视野》等。

由青年教师带头成立了立达读书社,定期举办读书沙龙,在教师中产生很大影响。

学校依照《庆阳一中教师专业发展“3358”名师工程实施方案》和《庆阳一中“3358”名师工程实施办法》,评出3名庆阳一中名师,5名庆阳一中首席教师,8名庆阳一中学科带头人,由他们组成一支课改探路突击队。

又成立了9个以个人姓名命名的梁平、张可锋、黎旭东、许昱、姜齐政、刘永杰、曹占奇、郭会玲、黎峰“名师工作室”。

名师工作室开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备课组互研、课题研究、青年教师培养等活动,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在课改的旗帜下,聚拢在名师的周围,形成了庆阳一中新课改分科突进,组团发展的格局。

3.深化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认识。

解放学生手脑,释放发展活力,注重内涵,突出特色,让庆阳一中所拥有的资源禀赋释放出潜在的能量。

为此要求学生从高一开始在校本课程的选择中学会设计、规划,对自己的发展负责,要求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同时,根据自身兴趣和志向选择修习满足他们诉求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走班教学的实施,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学生的欢迎。

之后学校又将选修课程选课走班教学的做法,延伸到必修课程,高一数学、英语的“走班分层”教学顺利推进,为应对2019年全面推开的新考改作了有益的探索。

在这里,学生对学习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学习的责任有了自觉的担当,对自我发展有了迫切的愿望和明确的方向。

学校还通过提倡学生算时间帐,制定实现人生目标的路线图,读一本名人传记,做一次善事或搞一次社会调查,拜访一位名人或本校教师,编写一门课程的学习(复习)指南,组织一次小型沙龙并发表主旨演讲,制作一个自己及全家生活的电子相册或视频,写一份给20年后自己的信,高中三年写一本书等活动。

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自尊,鼓励自立,崇尚自强,达到“陶钧文思,澡雪精神,强体健魄,净美风质”的成长目标。

4.强化过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校本课程多样化实施中学会的做事设计和选择规划能力,催生了课堂生态质的变化。

课改初期,我们为了打破满堂“灌”,还课堂与学生,提出“3520”刚性课堂时间分配模式,即:

要求在一节课中,课前复习不得少于5分钟,课堂检测不得少于5分钟,教师连续讲解不得超过5分钟,一节课的总体授课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

有效地改变了课堂上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

进而,我们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出了“理念渗透,形式达标;模式多样,形神兼备;校本特色,魅力课堂”三步走的实施策略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路线图。

以科室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组成听课小组,每组每周安排观摩两名教师的课,逐人过关,逐课验收,逢听必评,不排名次。

看课堂是否充满生命的活力,看学生是否以主人翁的姿态,展示自己的才华。

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培养培养,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是否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5.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质量。

学校出台了《庆阳一中校本课程整体规划》、《庆阳一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征集教师课程开发信息,确立课程范围,下发选课指南,指导学生选课并制定校本课程课表、组织教学班。

以在高一学生中推行学分制为契机,通过宣传动员、征询筛选、实践打磨、总结提升,一个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超市在我校已基本形成。

通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我校与陇东学院、庆阳石化公司、市委党校、南梁纪念馆、北石窟文管所、庆阳气象局、民协、美协、书协、科协、陇剧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16名校外专家和社会名流来校为学生开设校本课程,如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金香莲开设的《剪纸》;刺绣大师惠锡敏开设的《刺绣》;市气象局副局长、气象工程师吴爱敏开设的《气象与生活》;省书协会员、陇东学院书法研究所所长李建祥,中书协会员、陇东学院书协副主席孙亚利合力开设的《书法入门》;陇东学院教授姚志龙开设的《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著名版画家任志忠开设的《版画入门》;中书协会员黄风贤开设的《篆刻入门》;庆阳画院副院长朱轩麟开设的《中国山水画》;庆阳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徐进开设的《花鸟画》;庆阳市科协科技专家刘书虎、全国科技创新辅导优秀教师、肖金中学高级教师惠浩川开设的《科技创新与创新思维》;庆化高级工程师罗贯伟、丑连学、李正有共同开设的《石油资源炼化与生活》;市委党校副教授王小荣开设的《法律离我们有多远》以及北石窟文管所所长吴正科指导的《庆阳北石窟历史文化巡迹》等。

6.坚持学术引领,营造智慧校园。

知识是无界的,生发智慧的校园必须是开放的校园。

为了让优质资源的拥有者走进校园,让家长参与到自己孩子教育的过程中来,学校成立了家长代表委员会,年级成立了年级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并举办了针对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如:

《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具有优秀人格的孩子》等。

学校通过家委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征集来的意见和建议为教师的课程实践提供多方面的反馈。

课程多样化体现了学校的定力和自信,离不开学术引领和专家指导。

我校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陇东学院及有关专门研究机构的支持和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2013届高考复习即将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学校请来台湾辅仁大学博士王慧茹女士为学生作国学辅导。

高考兵临城下,时间争分夺秒,就在大家非常担心的情况下,两个尖子班的同学连续用去二十几个晚自习,聆听王博士的国学讲座,神情坦然,津津有味,这辅导内容与高考并无直接关联,但学生们说,机会难得,终生受益。

对教师来说,不啻是一次校本课程的经典示范。

课程多样化也需要书香校园的深厚氛围。

读书比赛、一中好声音、诗词知识竞赛及经典诵读等一系列活动由学生策划、实施,有板有眼,有声有色。

校园《修德知识竞赛》、《文学作品朗诵与赏析概说——用心感受,以声传情》专题讲座、《“青春·风采”经典诵读竞赛》《青春千里行,梦想始足下》主题讲座、《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5·23”讲话七十周年“红色·经典”诗歌朗诵会》以及德育主题活动月,主题班会、国旗下的演讲、义务劳动、慰问孤寡老人、帮扶贫困学生、为灾区捐款等综合实践活动,促成了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和感恩、团结、合作、友爱等优良品质的形成。

六、重要成果

课改让庆阳一中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课程多样化的实践盘活了学校的资源,让一中人看到了学生的精彩和学校发展的美好前景。

1.校本课程的多样化有效提升了学生人生规划能力。

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

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在多样化的课程设计中,教师从课程的被动使用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校本课程开发确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地位,赋予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激发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潜能和创新热情,增强了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教师自觉地把思想教育、社会责任、生涯规划等内容溶进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七年来,我校共为学生开设开发校本课程250门课程,共2850课次,成熟的课程达到96门,精品课程10门。

课程的多样化改变了学生“万人一书”的现状,学生在选课中学会了规划、选择、决策和分享,生发了学校特色建设的学生内驱力。

同时,课程建设的多样化、选择性和校本化促使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调查,信息搜集,实现了资源共享,与真实世界连接,引发了学习热情,培养了学习志趣,坚定了社会担当和职业指向。

2.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化拓展提升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力。

重视学生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新的学习观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一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效模式。

研究性学习源于针对真实时空中问题的探究,以开放式的任务驱动方式展开,学生在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中,历经资源的分享利用,跨界的知识整合,过程的分工及学习成果的产品化呈现等,这样一种有别于过去传统课堂学习的范式,给学生带来了挑战,也促使了学生的自我反思及方法意识的觉醒。

为了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层次和水平,学校制定了《庆阳一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意见》,研究性学习没有游离于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之外,相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积极的学习体验和先进的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科学习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高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

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发酵,使校园生活因选择而变的更加适切、更加紧张而有序。

学校组织实施的七个年级计21批共2638项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全部通过结题鉴定及学分认定。

每批有15个研究性学习重点课题集中开题,陇东学院闫淳冰、高岩、张希彪等专家教授多次应邀来校进行开题指导。

学校教研室分别编印了各级《研究性学习优秀案例荟萃》7册。

对于重点课题和成果突出的课题进行奖励和推介。

3.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让学生个性化成才的梦想在校园发芽。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焕发出青春的活力,阳光、快乐、包容、向上的品质逐步形成。

人的发展具有多元性,社团活动作为极具独特魅力的学生活动形式,深受学生喜爱。

为了建立健全社团的组织形式,形成长效机制,学校出台了《庆阳一中社团活动指导意见》,由团委和政教处协调指导,学生会负责管理和考核,聘请专业教师担任辅导员,由学生选择确定活动的时间和地点。

学校致力于学生社团、军训、远足等活动的课程化管理和引导。

全校25个学生社团,涉及文学艺术、体育音乐、语言动漫、学科探索、摄影、棋艺等多个领域。

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女子篮球社,在2015年举办的全市第九届“希望杯”篮球赛中勇夺冠军。

由学生主笔的校园四季主题写作《春之华》、《夏之梦》、《秋之获》《冬之思》,由学生主办的级报《起步》、《跨越》、《腾飞》及《迅跑》《集结号》等,由学生策划组织拍摄的校园生活专题片《追梦年华》等都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与实力。

一年一度的军训、远足活动和红色南梁行是历练学生意志、成熟学生心智的特色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

七、显著变化

1.教学形式多样,学生个性得以张扬。

校本课程具有不同于国家课程的特质,即课程的开设者是主动承担为学生开设其所特长的课程内容,开设者积极性高,自主性强,教学准备扎实,授课很认真。

从课题征集、内容准备、课堂实施、自我评价到学生的选课、上课、作业及考核评分等都有一套严密的程序要求和个性体现。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有实践主导型、探究实验型、参观反思型、学习表演型、学术讲座型等等。

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同步行进、互相学习的课改理念。

学生对自己所选的课程是情有独钟,教师乐教,学生善学,满足了学生的好奇,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因而,学生能够积极愉悦地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来。

2.“走班”及“翻转”课堂推开,学生在选择中学会规划和自我管理。

校本课程之所以深受学生的热忱欢迎,极其重要的一点是完全实行走班上课,真正形成了以兴趣为主导的课程实施机制。

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被激活,学生获得了比行政班上课更多的体验和收益,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自主选择,自我规划的能力得到锻炼。

家长反响强烈,社会关注度高。

在校本课程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我校启动了走班选课和两个“翻转”班的实验,家长反响强烈,社会关注度高,实验效果良好。

3.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特长爱好得到有效培养。

由于学生的需求极其丰富,校内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多样发展的学生需要,我们随将视野放宽、放远,充分利用家长、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的专家学者的优质资源,开更多的课,让更多不同的人来开。

以学生满意为最主要的价值体现,能够促进学生某个方面发展的即为好课程。

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家长、教师。

学生通过制作、演讲、表演、手工、学习报告及总结等展示学习成果。

课程开设既关注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启迪,又注重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动和对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意义。

4.教师角色变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

丰富多彩的课程也让教师分享着学生个性发展的红利。

曾经在课改伊始迷茫、纠结、痛苦,甚至反对的部分教师现在成了课程建设的铁杆支持者。

历经学习、历练和成长,涌现出了一大批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名师。

有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称号的教师,把给学生开设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背景下新的荣耀和追求。

同时,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到,学生更有礼貌、更守纪律。

场地变了,人员变了,但开课时段秩序井然。

学生收获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学校组织的活动中,更有创意、更具表现力,特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更有主见,更加优雅自信。

5.德育课程升级,学生在多路径实践中健全品格。

创新学生德育活动模式,使德育教育课程化。

我校以《庆阳一中学生德育主题“五化”行动研究》课题为载体,总结以往成功经验,打开德育工作与社会的通道,吸引更多的教职工参与德育研究,提出了“博雅经致”的核心理念和主题多样化、管理课程化、活动系列化、时空社会化和评价过程化的实施策略。

庆阳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