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思路与对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8039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思路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构建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思路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构建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思路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构建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思路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构建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思路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思路与对策.docx

《构建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思路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思路与对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建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思路与对策.docx

构建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思路与对策

 

构建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刘玉堂黄南珊刘保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快建立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任务之一。

而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

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以湖北省为一个区域单位的,旨在通过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提高农民思想文化水平、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培育农村文化生态环境、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系统。

本文对湖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创建思路与对策。

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构建农村综合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以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和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等为主体的农村文化服务事业。

它具体包括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室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服务点建设,以及实施农村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活动图书室工程等,是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重要途径,是改善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基础工程。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着眼于其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为农村提供充分的公共文化产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

建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类型划分来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划分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经营性公共文化服务,对此三种服务类型要实行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避免一刀切。

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由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要多元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鼓励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加快建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步伐;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政府投资工程要实施工程代建制,采用市场化运营方式,政府采购农村文化服务;鼓励发展农村文化服务组织;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保障,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持续稳定增长机制,实现财政支出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倾斜。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的是为了维护和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可以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载体,进一步落实农村文化工作的各项实事,广泛开展积极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植根乡土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存;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改进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普遍展开。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既是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实现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建设新农村、发展新文化、培育新农民三位一体的必然选择。

因此,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要以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加快进度,加大力度,为农村居民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同时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帮助组建农村文化队伍,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二湖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1.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加强

以“四基”建设(即基本文化阵地、基本文化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为重点和中心环节,进一步夯实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基础。

注重抓文化先进县创建,整体而快速地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2000年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先后命名两批共13个县(市、区)为文化先进县(市、区),其中宜都市等3个县、市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全省省级文化先进县(市、区)达37个,约占县(市、区)总数的40%。

200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宜昌和襄樊召开了全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现场会,总结推广了两地“文化中心户”、“文化科技屋”等农民自办文化的经验。

全省建立乡镇文化工作联系点161个。

在乡镇文化站改革中确定了“四保”要求(即“保职能、保阵地、保经费、保牌子”),实现了由养人向养事的转变,形成了“以钱养事”的新机制。

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确立了由政府包办向政府主办、社会承办、农民自办相结合转变的新思路。

省有关部门一是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使农村服务点迅速扩展。

全省累计投资2500万元,资源建设总量已达149GB,全部实现网上发布。

签订基层中心建设协议的单位已达151家,安装卫星接收设备的单机中心达35家,已对外服务的基层中心达120家,进一步加快了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强化了共享工程的服务功能。

全省共享工程建设将服务的触角向农村延伸,在加快共享工程农村服务点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服务水平有了新提高。

二是积极推进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保护措施。

开展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工程的普查及保护方案制定工作。

全省共有20个工程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在全省正在开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对1000余种“民保”工程重新编辑了目录,对部分濒危工程进行了保护抢救。

宜昌市的抢救保护工作多次得到文化部及国家“民保中心”的肯定;恩施州通过地方立法,将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对民间艺人给予了有效扶持。

“十五”期间,全省共命名省级民间艺术之乡5个,其中,丹江口官山镇吕家河村、恩施市三岔乡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目前,湖北省有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14个、省级民间艺术之乡27个。

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全省各地积极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十堰市图书馆改造工程、市豫剧团改造工程,黄冈市文化活动中心,宜都市、赤壁市、潜江市博物馆等工程相继完成;黄石市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等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到2004年底,湖北省有县级图书馆89个、文化馆114个、乡镇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1009个、文化中心户10944个、群众文艺团队1116个、农村电影队1725个。

基本形成了多种形式并存、多样服务互动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

各级文化部门坚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五年来送戏下乡5.7万余场、送书下乡250余万册、送电影下乡48万场,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为方便送电影下乡,向全省发放了35台流动放映车和价值543万元的放映设备及拷贝。

全省23个纳入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十五”规划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截止2005年底,国家补助的930万元已全部到位,先后有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和神农架林区等地16个图书馆、文化馆建成并投入使用,累计完成投资2625万元,使用面积近3万平方M。

其余7个“两馆”建设工程也正在积极进行。

继续实行了市县级文化设施维修补助和乡镇文化设施建设补贴政策,“十五”期间,省级财政共下拨市县级文化设施维修补助专项资金和乡镇文化设施建设补贴专项资金各1000万元,一大批文化设施得到维修,300余个乡镇文化站受益。

3.农村广播电视工程步伐加快

一是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现在全省村村通广播电视采用了5种技术模式:

光纤联网、电缆联网、MMDS联网、卫星小片网、集体收看。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经过四个阶段:

2000年6月30日,按要求完成了3223个广播电视行政盲村村村通建设任务;同年11月,争取到广电总局300万建设资金,安排了522个广播电视行政盲村的建设计划;2002年底前,按照国家计委和广电总局的要求,完成湖北省国家级贫困县新通电和三峡库区搬迁的757个行政盲村村村通的建设任务;计划在2008年以前,完成全省国家级贫困县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任务。

二是广播电视覆盖工程。

湖北省有25个国家级贫困县(市)、14个省级贫困县(市)。

由于地理环境较差和地方财力薄弱,这些贫困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大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1997年3月,湖北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从1997年开始,在“8.12”工程(即省广播电视局在全省25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范围内实施扶持乡镇广播电视站站房建设及站内设备更新改造)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投入、扩大实施范围,进一步实施“湖北省贫困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

目前,省级财政共投入3000多万元,解决了707个乡镇广播电视站和综合布点建设任务,完成了689个乡镇广播电视站房建设和站内设备更新任务。

三是广播电视干线网络工程。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于1996年开始规划、建设全省广播电视干线传输网,并于2002年5月建成了基于SDH技术,连通全省所有17市州(林区)、63县(市)和70%乡镇,干线里程6500余公里省干线传输网。

三湖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存在问题分析

1.存在问题

第一,认识不足,体制不顺。

党中央、国务院制定、颁发了一系列针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政策文件,湖北省最近几年也制定了《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年)、《湖北省“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这些文件对于建设湖北省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但据我们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村基层领导,普遍存在着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文化建设的倾向,认为文化建设是一项“软任务”,可有可无,无足轻重。

而农村基层文化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农村综合文化服务多头管理,部门协调不力,往往造成基层文化工作合力的弱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农村文化活动已突破狭义文化范畴,延伸到教育、体育、科技、卫生等方面。

一些乡镇文化站与农技、司法、广播电视部门和学校联系协调不够,公共资源不能进行有效整合。

针对农民进行的科技讲座、法制宣传、技术培训、信息交流、文艺辅导、体育比赛等活动,难以集中而协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

其二,在农村基层普遍存在文化专干专职不专用的问题,被当成“救火员”、“万金油”。

一些乡镇文化站干部经常被要求“配合中心工作”,被乡镇政府随意抽调借用,派去协助搞农村其它工作,因而无法集中精力和时间做好组织基层文化工作,很难开展文化站常规业务活动。

第二,投入不足,资金缺乏。

从实地调查情况来看,无论是农民还是干部,均将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主要困难首先归结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资金缺乏,从而导致了文化设施的缺乏、文化人才的缺乏等问题。

由于缺乏资金来源和必要的激励机制,致使一些地区的农村文化服务“网破、线断、人散”。

部分基层干部偏重经济发展,片面追求“GDP”,忽视文化建设。

一些农村基层领导认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事情,没有真正将文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普遍认为文化工作很难做出明显的成绩和效益,抓不抓一个样,从而致使文化工作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容易被轻视和漠视。

由于政府财政对乡镇文化站投入很少,加上管理不力,导致相当一部分文化站形同虚设。

第三,供给不足,设施老化。

从实际来看,农民对当地拥有文化设施状况的主观感受与政府为农民提供的文化设施在种类和范围上基本吻合。

从农民的情况来看,使用最频繁的文化设施依次是文化活动室、篮球场、有线电视等;乡镇干部认为农民使用最频繁的依次是有线电视、文化活动室、露天电影放映等。

农民希望政府为他们提供的文化设施依期望值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图书馆、文化活动站、电影院、青少年活动馆、体育场地和器材、老年活动中心、有线电视、农民技术学校(农技培训班)等,录像厅、戏院等排到了最后。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文化需求呈现智能型结构特点,他们偏重知识讲座、技能培训以及体育健身等现代文化生活方式。

但总体来看,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供给呈下降趋势,文化方面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