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要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8313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要点.docx

《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要点.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要点.docx

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要点

2012年衢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讲义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

衢州市人事考试办公室

目录

第一章: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第二章:

低碳与标准

第三章:

低碳经济与技术第四章:

低碳生活

第一章: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1、什么是天气?

什么是气候?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将天气和气候混淆使用,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的。

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阴、晴、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

气候是指某一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至数百年以上)气象要素和天气过程的平均或统计状况,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

通常用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与该平均值的离差值(气象上称“距平值”)来表示。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根据。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什么是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察的气候的自然变迁之外,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的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

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冰雪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的整体及其相互作用。

气候变化包括地球历史上发生的各种或冷或热的变化。

全球变暖问题是指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使地球平均气温异常升高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环境、经济等问题。

3、近一百年气候有哪些变化?

根据科学家对近一百年地面观察资料分析发现,自186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6摄氏度,最近100年的温度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最暖的年份出现在1983年后,而最近20年又是过去100年中最暖的,90年代是20世纪最暖的10年。

20

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是过去1000年来最高的。

4、是什么原因引起气候变化?

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概括起来可以分为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

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

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硫化物溶胶浓度的变化,陆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增加,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日益严重,最近50年气候变化活动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5、为什么说二氧化碳排放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依据低温气体理论预测,只要二氧化碳排放量升高,低大气层与地表的温度就会增加。

跨政府气候变迁小组认为:

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气体日益集中,加剧温室效应,因此最有可能是元凶。

6、气候变化造成了哪些影响?

气候变化造成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日益扩大,并已经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

20世纪已观察到的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如下:

一是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1~2)mm;二是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河流湖泊结冰期大约减少了两周;三是近几十年北极的海冰范围和厚度在夏末秋初变薄40%,20世纪50年代以来,春夏季面积减少10%~15%;四是在极地的部分地区,永冻土层解冻、变暖、退化;五是过去40年中北半球尤其是高纬度地区植物生长季每十年延长了约(1~4)天;六是植物、昆虫、鸟类和鱼类的分布向高纬度高海拔转移;七是珊瑚礁白化频率增加;八是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增加趋势,包括大范围地区暴雨事件增加、干

旱区扩大、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频率和温度升高的幅度增强。

7、什么是温室效应?

地球大气层有着与温室玻璃类似的保温效果。

大气层存留热量的能力使地球表面有着温暖的环境,这一作用过程,与温度的作用相同,被称为温室效应。

由于大气有温室效应,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保持为15摄氏度。

根据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层及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全球地表的平均温度应为—18摄氏度。

可以说,温室效应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作出了贡献。

8、什么是温室气体?

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是温室气体所致。

温室气体是大气中那些能够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对地表有保温作用的气体。

占大气99%的氧气和氮气既不吸收也不发射热辐射,而大气中含量小得多的水汽、二氧化碳和其他一些微量气体才真正吸收了一部分地表发射的热辐射,对它起到了遮挡作用,并造成地表实际平均温度和仅包含氧气和氮气的大气状态下的地表温度之间有21摄氏度的差别,这些气体被称作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越浓,获取的热量越多,温室效应也越强,地球表面就会迅速增温。

不同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是不同的,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气体是水汽,但是它在空气中的含量不受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

直接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要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氯氟烃等。

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达到60%。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

9、温室气体包括哪些?

什么是全球变暖潜能值?

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人类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化石能源开采活动、工业生产活动、农业和畜牧生产、废气物处理、土地利用变化等活动,所以温室气体主要由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一氧化二氮)、氯氟碳化物以及水组成。

人类活动直接影响水汽含量,地球因其它温室气体增加而暖化,蒸发作用随之加速,从而形成更多水汽。

全球变暖潜能值(GWP)是用于描述在给定的时间段内,单位质量指定温室气体相对于等量二氧化碳的辐射强度影响的因子。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报告,不同温室气体的GWP值不同。

将二氧化碳的GWP值设定为1,而其他气体的GWP值则按相对于源自化石碳源的二氧化碳GWP值来表示。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供了100年周期的全球变暖潜能。

如甲烷的全球变暖潜能值为21。

10、人类的哪些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

在地球的气候长期演变过程中,温室气体在气候变化的早期或地质年代都是自然而非人为起源的。

随着人类工业活动的发展,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如下三方面:

一是化石燃料利用排放的CO2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汽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温室效应随之增强而影响到气候;二是农业和工业活动排放的CH4、CO2、N2O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汽后通过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暖;三是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源或汇的变化和地表反照率变化进一步影响气候变化。

11、气候变化对未来有哪些影响?

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有助于人们及时采取措施。

我们可以用气温变化来分析说明气候变化对未来的影响。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0年提出的《第三次评估报告》:

气温升高1摄氏度:

北极全年将有半年处于无冰状态;南大西洋地区将饱受飓风袭击;美国西部居民将面临严重的长期干旱。

气温升高2摄氏度:

北极熊挣扎生存,珊瑚礁逐渐绝迹,全球海平面上升7m。

气温升高3摄氏度:

亚马逊雨林消失,欧洲夏天遭到热浪侵袭,数十万难民背井离乡。

气温升高4摄氏度:

冰河消失,许多地区严重缺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城市。

气温升高5摄氏度:

数百万人沦为难民,海洋物种大量灭绝,大规模的海啸摧毁沿海地区。

气温升高6摄氏度:

除了细菌,没有任何生物能够存活。

12、气候变化对水资源有何影响?

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对于全球变暖后地表径流的变化,现在比较一致的预测是全球高纬度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年平均径流量将增加,而中亚地区、地中海地区、非洲南部和澳洲地区将减少。

目前,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水国家。

预计到2050年,这部分人口将增加到50亿。

13、气候变化对生物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有何影响?

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

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扩大。

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森林分布格局将改变,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在某些物种生存范围和树木增加的同时,

某些脆弱的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风险增加,受危害或损失的地域和系统数目必将增加。

冰川、冻土和积雪都将减少,近海生态系统当海平面上升速度高于沉积速度时,红树林植被重新分布,降水减少,土壤盐度增加,植物生长缓慢。

同时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温度上升2至3摄氏度,珊瑚将受到严重威胁。

14、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或更高,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以及耕地、资金、技术等限制,将导致农牧业的脆弱性增加,粮食安全日趋严重。

15、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有哪些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居住区产生的最普遍的直接影响是引发洪水和泥石流,沿海地区还包括海平面上升作用,对于排水、供水、排污设施不强的城市可直接影响其基础设施以及建筑、城市服务(交通)、工业和旅游等。

16、气候变化对沿海地区有何影响?

海平面温度升高,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海冰覆盖面积减少,盐度、海浪状况和洋流发生变化。

使沿海地区洪灾严重,侵蚀加速、湿地和红树林减少,海水倒灌并影响淡水资源。

17、气候变化对我国国民经济有何影响?

我国的农业生产将面临产量波动增大、布局与结构调整、成本与投资增加等问题。

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可能会减少5%~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主要作物产量均以减产为主。

由于全球变暖,我国七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将呈减少趋

势,各流域年平均蒸发将加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

随着径流减少,蒸发量增大,将加剧我国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预计,2010年至2030年西部地区缺水量约为200亿m3,,2050年缺水量约为1000亿m3。

18、气候变化对老百姓的生活有何影响?

预计的气候变化将随着热浪发生次数的增加导致城市空气污染加剧,造成与热浪有关的死亡率和流行病发生。

全球变暖会造成夏季温度升高,导致降温所需能源增加,造成电力供应紧张。

气候变暖后,资源生产、商品及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使支持居住的经济条件受到影响。

气候变化对能源输送系统、建筑物、城市设施以及工农业、旅游业、建筑业等特定产业的一些直接影响,将进一步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

因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以及对健康的影响,使得居住人口发生迁移。

19、人类为适应气候变化采取了哪些行动?

面对全球变暖,人类社会主要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减少目前大气中的CO2、削减CO2排放、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20、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重要事件?

1979年,日内瓦,第一届全球气候大会召开,呼吁关注气候变化。

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组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988年,纽约,联合国大会第一次通过43/53决议:

《为当代及后代人类保护全球气候》。

1990年,日内瓦,第二届全球气候大会提出制定气候变化公约,联合国大会决定启动公约谈判。

1990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气候变化第一次评估报告出版。

1992年,纽约,6月4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开放签署,我国于1993年批准。

1994年,3月2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89个缔约方签字。

1995年,柏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召开,设立了“柏林授权”特设工作组,开始《京都议定书》谈判。

1995年,IPCC气候变化第二次评估报告出版,明确指出已经察觉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996年,日内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次缔约方大会召开,并通过了《日内瓦宣言》。

1997年,京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1998年,布宜诺斯艾利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四次缔约方大会召开,并通过了“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

1999年,波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五次缔约方大会召开。

2000年,海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六次缔约方大会召开,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作了重要实施决定。

2001年,IPCC气候变化第三次评估报告出版,报告给出了有关观察到的过去50年气候变暖归因于人类活动的新的重要证据。

2001年,马拉喀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七次缔约方大会召开,通过《马拉喀什协定》,为《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001年,美国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

2002年,新德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八次缔约方大会召开,发表《德里宣言》。

200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召开。

200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召开。

2004年,俄罗斯政府、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通过了有关批准《京都议定书》的法律草案。

2004年,中国、欧盟中15个国家,日本、加拿大等在内的121个国家批准了议定书。

200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第一次《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大会召开。

2006年,内罗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二次缔约方大会召开。

2007年,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召开,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

2008年,波兹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召开。

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

方大会和世界气候变化峰会召开,旨在积极落实和探讨应对世界气候变化问题。

我国政府在大会上承诺:

2020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减排目标。

2010年,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和第六次《京都议定书》成员国大会召开,提出设立每年进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公投,倡议设立国家气候法庭,监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情况。

2011年,德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召开。

21、什么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它是负责向各国政府及有着170多个缔约方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等咨询意见的政府间机构。

1990年以来,IPCC相继组织世界上各学科领域的专家编写和出版了1990年气候变化第一次评估报告、1995年气候变化第二次评估报告、2001年气候变化第三次评估报告。

22、什么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签署,它是国际社会关于气候变化的最高权利机构的最广泛约束文件。

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有192个国家和欧洲共同体成为公约缔约方。

《公约》的最高目标是:

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系统受到危险和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公约》规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公约》还

规定了发达国家缔约方于2012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在1990年的水平,但事实上多数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在增长。

2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制定的宗旨和最终目标是什么?

《公约》制定的宗旨是为当代和后代保护气候系统,防止与控制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

《公约》有法律约束力,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

《公约》的最终目标是:

根据《公约》的各项规定,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而这一水平应当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在可持续地进行的时间范围内实现。

24、《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包括哪些内容?

该《公约》的主要内容包括:

气候系统的保护目标、为实现目标而采取行动所遵循的原则、缔约国承诺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气候变化的研究和系统观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教育和培训及公众意识的提高、缔约方会议的设立及其职责、附属机构和附属科技咨询机构的设立及其职能、资金机制的建立及其运行方式、有关信息的交流、争端的解决等。

2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给出了哪些主要原则?

一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二是具体需要和特殊情况的原则。

三是预防原则。

四是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

五是促进有利的和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原则。

26、什么是《京都议定书》?

1997年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

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由序言、28条正文和附件A、B组成。

议定书中定量规定了《公约》的附件一国家缔约方在2008年至2012年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标志着各缔约方准备采取行动来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

27、《京都议定书》包括哪些内容?

《京都议定书》包括28个条款和两个附件。

核心条款是对发达国家规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量化减排义务,具体内容是:

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内,应将CO2等六种气体减排量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削减5%。

《京都议定书》还出台了三种境外减排的灵活机制,允许发达国家之间转让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某些国家愿意和能够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情况下,另一国家便可以承担较少的减排义务,甚至增加其排放。

28、《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哪些减排机制?

《京都议定书》提出了三种境外减排的灵活机制:

一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附件一所包括的国家间的联合履约(JI)机制。

二是《公约》中的附件一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清洁发展(CDM)机制。

三是《公约》中附件一所列的所有缔约方之间排放贸易(ET)机制。

29、《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四种减排方式是什么?

一是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

二是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三是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四是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

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30、《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对哪些国家规定了减排目标?

主要欧盟国家和大部分东欧国家减8%,美国7%,日本、加拿大、匈牙利、波兰各6%,克罗地亚5%,新西兰、俄罗斯、乌克兰不增不减;挪威增长1%;澳大利亚增长8%;冰岛增长10%等。

31、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一是以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措施为基础,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的贡献;二是积极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有关义务;三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效,优化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四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快退耕还林还草速度。

五是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

32、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有那些措施?

一是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二是继续实施绿色战略。

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成功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等十大林业生态工程;三是继续实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

自1971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因此少生了3亿多人口,减少了能源的消费,缓解了由于人口增长给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四是采取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效应的清洁能源政策。

主要包括节能政策,能源开发和生产政策,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农村能源政策。

第二章:

低碳与标准

33、什么是碳及其化合物?

碳的化学元素符号是C,相对原子质量是12.01。

碳化合物一般从化石燃料中获得,然后再分离并进一步合成出各种生产生活所需的产品。

碳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晶态单质碳(如金刚石、石墨等),有无定型碳(如煤),有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如动植物等),碳酸盐(如大理石等)。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取决于它的晶体结构。

高硬度的金刚石和柔软滑腻的石墨晶体结构不同,各有各的外观、密度、熔点等。

34、什么是低碳?

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因此,各国都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

35、低碳是如何提出来的?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2年,所有发达国家CO2等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

2001年,美国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开始强制生效。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2012年之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即所谓“后京都”问题是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次缔约方会议上的主要议题。

2007年3月,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20%。

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

36、低碳包括哪些内容?

低碳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又是其核心内容。

37、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和正在制定哪些有关低碳的标准?

一是ISO14064:

2006《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检测、报告、审定和核查标准》;二是ISO14065:

2007《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审定和核证机构要求》;三是ISO14067《产品的碳足迹》。

38、发达国家制定了哪些有关低碳的标准?

英国制定了PAS2050:

2008《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和PAS2060:

2010《碳中和证明规范》。

日本制定了TSQ0010:

2009《产品碳足迹标准》。

39、制定温室气体盘查验证系统国际标准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温室气体盘查验证系列国际标准制定的主要目的在于:

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排放贸易,能促进温室气体的量化、监测、报告和验证的一致性、透明度;保证组织识别和管理与温室气体相关的责任、资产和风险;促进温室气体限额或信用交易;支持可比较的和一致的温

室气体方案或程序的设计、研究和实施;为自愿的或强制性的温室气体工作纲要提供灵活的、中立的工具。

ISO14064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在整个环境框架下加强温室气体量化工作;二是提高温室气体量化、监测和报告的可信度、透明度和一致性;三是为制定和实施组织的温室气体管理战略和规划提供帮助;四是为温室气体项目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帮助;五是便于提高踊跃检查温室气体减排和清除的绩效和进展的能力;六是便于温室气体减排和清除增加信用额度的签发和交易。

40、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系列温室气体盘查验证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ISO14064:

2006是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标准,即ISO14064-1:

2006《温室气体第1部分:

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与报告的规范及指南》,ISO14064-2:

2006《温室气体第2部分:

项目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减量或清除增加的量化、监测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ISO14064-3:

2006《温室气体第3部分:

有关温室气体声明审定和核查的规范及指南》。

41、国际标准对组织的碳盘查验证标准规定了哪些要求?

ISO14064-1详细规定了在组织或公司层次上温室气体清单的设计、制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