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 第5课 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 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3281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 第5课 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 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 第5课 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 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 第5课 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 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 第5课 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 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 第5课 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 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 第5课 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 新.docx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 第5课 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 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 第5课 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 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 第5课 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 新.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新

课时作业5 苏轼词两首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去”:

①动词,离去;②动词,距离。

B项“还”:

①副词,还是;②动词,环绕。

C项“且”,都是表并列的连词。

D项“胜”:

①动词,胜过;②形容词,优越。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

樯:

挂帆的桅杆。

橹:

一种摇船的桨。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发:

花白的头发。

C.一尊还酹江月。

酹:

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

已而:

已经。

解析:

“已而”意思是“不久,过了一会儿”。

答案:

D

3.下列对《定风波》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

B.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高歌长啸。

C.“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

D.“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霁,落日有情,脉脉斜晖,映照我身。

解析:

“吟啸”的意思是吟咏长啸。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回首向来萧瑟处B.千古风流人物

C.便纵有千种风情D.同行皆狼狈

解析:

A项,古义:

刚才;今义:

从来,一向。

B项,古义:

杰出的,有才华的;今义:

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轻浮放荡等。

C项,古义:

指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深情;今义:

①情怀,意趣;②景象,情况;③风土人情;④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感情(多含贬义)。

D项,“狼狈”古今均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答案:

D

5.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风流人物千古:

永垂不朽的。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惊涛:

令人吃惊的波浪。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故国:

旧地,指古战场。

D.回首向来萧瑟处向来:

朝向来处。

解析:

A项,“千古”,自古而来;B项,“惊涛”,狂浪巨涛;D项,“向来”,先前,原来。

答案:

C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从修辞手法看,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C.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解析:

A项加点的词是比喻,其余都是借代。

答案:

A

7.“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句中描绘的人物形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诸葛亮。

这词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指诸葛亮。

这词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指周瑜。

这词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指周瑜。

这词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解析:

此句前有“遥想公瑾当年”,因此可以推知是周瑜,排除A、B两项,C项“在诸葛亮的协助下”诗中没有依据。

答案:

D

8.在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

下列句子中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析:

A项“应笑我多情”;B项“北望中原气如山”;C项“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答案:

D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9.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B.“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字,从形、声、色三方面勾画了古战场的雄奇壮丽。

D.这首词在“怀古”的基础上“伤今”,词作最后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感情沉郁而又悲慨。

解析:

“浪淘尽”三字,没有蕴含“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这是为下文“怀古”作铺垫,以表明自己对古人的追怀。

答案:

B

10.这首词的上阕写景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把怀念的对象锁定为周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词的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

可以结合所写景物的地点和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来思考。

答案:

作者在千古风流人物中,把追怀的对象锁定在周瑜身上,不仅因为此地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址,更因为作者怀有年老而无为、壮志不得施展的惆怅。

这样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年少而功成名就、意气风发的周瑜,使作者与周瑜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英雄无奈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1.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C.“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

D.“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解析:

D项,“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理解不正确。

词句表现了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淡然处世的态度。

答案:

D

12.作者在另一首《独觉》诗中写道:

“翛(xiā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的后两句与题中词的后两句大体相同,作者为什么独爱这两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之所以独爱这两句诗,在于它反映了带有作者独特个性的心理过程:

诗人沐浴着雨后的清新的风光,虽略感凉意,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既已云消雨霁,斜阳也收敛了光辉,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经过阵风骤雨,依然轻松平静,自然如此,人生之旅亦然。

实写遇雨,暗写的却是自己一生经历政治风雨的内心体验和人生态度。

作者在雨中悟出人生哲理,“风雨”即人生坎坷。

作者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就是履险如夷,泰然自若。

三、语言表达

13.调整下面画线语句的语序,使前后格式一致。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地方人民却从中得到了大幸。

苏堤无言,默默铭记着苏轼的功绩;赤壁有字,惊涛拍击着东坡的诗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线语句表述的角度不一致,第一个分句陈述的对象是“这”,指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而第二个分句表述的对象是“地方人民”,调整一致即可。

答案:

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却是地方人民的大幸。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抓住提示的作家、作品,尤其是篇目中的情景。

答案:

(1)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2)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3)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15.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苏东坡诗词”赏析交流会,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

要求:

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开场白要写得简明、得体、有文采,目的明确,同时要注意题干的显性和隐性要求。

答案: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成为大宋王朝文化天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去感受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

第二课时 拓展提升

一、积累运用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英雄的风采;杰出的,有才华的。

B项,地域,地方;国家。

C项,长江;江河。

D项,旧。

答案:

D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浪淘尽   周郎赤壁  小乔初嫁了

B.谈笑间   羽扇纶巾  一樽还酹江月

C.惊涛拍岸  雄姿英发  遥想公瑾当年

D.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  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

“樽”应为“尊”,另外本课易错的词还有“初、酹、樯橹”。

答案:

B

3.“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

A.曹操 曹丕 曹植B.苏洵 苏轼 苏辙

C.班彪 班固 班超D.杜荀鹤 杜甫 杜牧

解析:

从“峨眉”可以推知,苏氏父子皆为四川眉山人。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棉农弹冠相庆的同时,大批棉纺企业却叫苦不迭:

由于棉花涨价幅度过大,成本太高,棉纺企业有的只好转做化纤纺织,有的干脆停产。

②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他的公司终于成功上市,个人资产已经跃居该省首位,但他却深感自己知识欠缺,身无长物,于是决定继续到大学深造。

③近日,中国北部、中部及南部多个地区迎来高温天气,气温升至35到37摄氏度,各地流金铄石,人们纷纷想办法消暑降温,在炎炎夏日里寻觅清凉。

④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⑤山廊慢转,曲径轻摇,柳色乍染,黄莺初啼,几间茅屋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

⑥故乡的槐树,成簇成片,遍布四野,似乎散漫凌乱,却又井然有序;似乎千篇一律,却又各具情致。

A.①②④B.③⑤⑥

C.①④⑤D.②③⑥

解析:

①弹冠相庆:

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含贬义,感情色彩不当。

②身无长物:

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生活穷困。

望文生义。

④如数家珍:

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不合语境。

③流金铄石:

形容天气酷热,好像金石都要熔化。

⑤耳目一新:

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

⑥千篇一律:

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宋词三百首》旨在以通俗、简洁的方式介绍精选的宋词作品,其收录的三百首作品约有60%左右创作于北宋时期。

B.苏东坡到黄州之前正陷于一个被称为“乌台诗案”的案件中,这个案件并不是简单的“文字狱”,它反映的是变法派与守旧派的朋党之争。

C.大宋世俗社会一方面极力播扬一位文化名人——苏东坡的声誉,吸纳他,榨取他,利用他;另一方面,却把他视为异类。

D.作为“双绝”之一的宋词,它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艺术享受。

解析:

A项,重复赘余,“约”或“左右”删去其一。

C项,语序不当,应为“吸纳他,利用他,榨取他”。

D项,搭配不当,应将“大”改为“高”。

答案:

B

6.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时的政绩就是明证。

可是,他毕竟太富诗人气质了,禁不住________,结果总是得罪人。

他的诗名________,但他的五尺之躯________。

________,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A.①④⑥⑧B.②③⑤⑧

C.①④⑤⑦D.②④⑤⑦

解析:

一、二两组根据事理联系选①和④。

第三组中⑥中的“见”表被动,整个文段的主语是苏东坡,所以从主语一致的角度选⑥,最后一组可以参照结尾句,“他照例不受欢迎”推知前面应为:

同党秉政。

答案:

A

二、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醉翁操①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

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②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

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④外三两弦。

【注】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②蒉:

草筐。

《论语·宪问》: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③童巅:

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④徽:

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解析: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曲解文意,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是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并不是表达思念之情。

答案:

C

8.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目已经明确是以声写声的手法,B项曲解文意,“商声”“羽声”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不是以声写声。

A项是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C项是用蜂声和蝉声来写琴声;D项是用寒敲白玉的声音和黄莺的叫声来写琴声。

②本题考查在语境中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既为考生提供了语境,又为考生提供了下文,实际上降低了考查的难度。

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写错字、别字,不要漏字、添字。

答案:

①B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二)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9~10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

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

②改火:

指年度的更替。

③筠:

竹。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三改火”,即“三年”。

B.友人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C.词的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营造出一种轻松散淡的氛围。

D.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动人心弦。

解析:

C项,理解错误,词的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营造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从“惆怅”可以看出。

答案:

C

10.“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苏轼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体现,然而在这些旷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

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

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②是失意伤怅,意在感伤自身。

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

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三、语言表达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12.苏轼被贬黄州,于东坡之上建房开园以自足,纵游大好河山来排遣其遭贬的愁闷情绪。

并且将其书房命名为“雪堂”,于其中读书自乐,并吟诗作赋来表明其高洁情操、美好品德。

请据此为下面对联写一条下联。

上联:

筑室东坡,游壮丽山河遣愁怀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拟写对联时要注意对仗,同时要认真审题。

题干中已有拟写下联的暗示,上联的“筑室”是动宾短语,可对“读书”;“东坡”是地点,“雪堂”也是地点……由此可以对出下联。

答案:

示例:

读书雪堂,著锦绣诗文明节操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①______________。

汪国真有诗曰: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环境可以影响心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③________________,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解析:

通观整个文段,谈论的是应该像苏轼那样面对人生的风雨,第①处应填入一个过渡句,由前两句话过渡到“心晴”“心雨”。

第②处应与前句构成辩证的分析,强调心境的重要。

第③处要紧承前面的比喻。

答案:

①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 ②心境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 ③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