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素养同步导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 散文第三单元 第12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1376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素养同步导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 散文第三单元 第12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同步导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 散文第三单元 第12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同步导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 散文第三单元 第12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同步导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 散文第三单元 第12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新素养同步导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 散文第三单元 第12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素养同步导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 散文第三单元 第12课.docx

《学年新素养同步导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 散文第三单元 第12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素养同步导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 散文第三单元 第12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新素养同步导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 散文第三单元 第12课.docx

学年新素养同步导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散文第三单元第12课

第12课 鱼 书

学习目标

 1.概括作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2.赏析文白互用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暌违(  )       ②觌面(  )

③书箧(  )④鬼蜮(  )

⑤咫尺(  )⑥谒人(  )

⑦信笺(  )⑧分道扬镳(  )

答案 ①kuí ②dí ③qiè ④yù ⑤zhǐ ⑥yè ⑦jiān ⑧biāo

(2)多音字

①隽

②参

答案 ①juàn/jùn ②cān/shēn/cēn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3)

(4)

答案 

(1)融洽/恰当 

(2)分歧/岐黄 (3)编辑/作揖 (4)札记/包扎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风流云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怪陆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素昧平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推心置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娓娓而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道扬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枝之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人情鬼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四散消失。

(2)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3)一向不相识。

(4)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

(5)不知疲倦地连续谈论。

(6)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

(7)形容极小的栖身之地。

(8)人心险恶。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公安机关决定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坚决打击贩卖人口这种光怪陆离的犯罪行为。

(  )

(2)从这次举行的法律知识考试来看,有些人竟对“法人”、“行政处罚”等法律基本知识素昧平生。

(  )

(3)缉私队的刘队长,有胆有识,只身深入关押着人质的顶楼,推心置腹地向罪犯交代了政策,说服罪犯自首。

(  )

(4)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文学家勒·克莱齐奥先生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做客山东大学文学大讲堂,娓娓而谈“文学与人生”。

(  )

(5)那天,我和他在车站依依惜别,而后就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了。

(  )

(6)但望先生鼎力相助,能得一枝之栖,就深感大德了。

(  )

(7)毕倚虹盛赞李涵秋善于以“尖酸隽冷之言,刻画社会人情鬼蜮”。

(  )

答案 

(1)×。

“光怪陆离”不能用来形容人的行为 

(2)×。

“素昧平生”的对象是人,不能是知识 (3)×。

“推心置腹”指诚心待人,一般用于私交或关系密切的人身上 (4)×。

“娓娓而谈”不能带宾语 (5)×。

“分道扬镳”指意见不和、志趣不同的两者不再进行交往,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6)√ (7)√

2.辨词填空

形迹·行迹

形迹:

a.举动和神色;b.痕迹,迹象;c.指礼貌。

行迹:

行动的踪迹。

①那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________十分可疑。

②这就是那个________不定的犯罪嫌疑人张某。

答案 ①形迹 ②行迹

三、名言警句

与“书信”相关的名句

1.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2.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晏殊《无题》

3.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关汉卿《大德歌·春》

4.鱼雁沉沉无信,天涯常是泪滴。

——周邦彦《瑞鹤仙》

一、作者简介

柯灵(1909—2000),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电影剧作家。

他的散文既追随了“五四”新文学的道路,又继承了深厚的古典文学传统,风格典雅清丽,婉约细腻,自成一格。

作品有《望春草》、《暖流》、《柯灵散文选》等。

二、背景展示

鱼书,即装在鱼腹中的书信。

古人将机密信件或情报用油纸封好塞入鱼腹加以伪装后秘密传递。

后经历代演变,信使将密件塞入木制鱼状筒内,该筒称为鱼书筒,相当于今天的信封。

“鱼书”一词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此后,人们常将书信称为“鱼书”。

《鱼书》一文,从日常生活中亲人朋友间的书信往返入手,谈书信往返对于人类社会交际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课堂导语

鱼传尺素,鸿雁传书。

书信承载着人们的亲情、爱情与乡情,传递着思念、牵挂和祝福。

但在信息化的时代,书信离我们渐行渐远。

同学们,在手机、微信、QQ、微博盛行的今天,你们觉得写信还重要吗?

下面是《鱼书》一文的结构思维导图,请根据提示把相应的内容补写完整。

答案 ①疏于写信 ②缩短了人类心灵的距离 ③形体隔绝的痛苦取偿于精神的密接 ④书信往返对滋润感情有特殊效果 ⑤书信与“我”的关系 ⑥写信或收信都能带来温情和欣慰

1.文章用“鱼书”作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鱼书”作标题富有神秘色彩,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2)以“鱼书”为题,新颖、别致、含蓄,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3)具有古朴、文雅的气息,是作者运用语言的特色。

2.作者在翻阅旧信时提到“其中也确有些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第7段),这三处“人生小景”分别在8、9、10三段。

(1)请复述这三个“人生小景”的内容,然后分析一下它们对作者有何影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容:

①与敦厚善良的友人分道扬镳,②浪迹天涯的朋友间的奇异缘遇,③遭匿名信恐吓的痛苦经历。

影响:

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使作者看清了人世间的美丑善恶,懂得了何谓美好,何谓邪恶。

(2)作者在文中叙述匿名信恐吓这件事,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种社会的病态和变质的感情也凭借了鱼书雁足,简直是对鱼书的一种糟蹋,表达出作者对社会丑态的愤慨。

3.品读下列句子,说说其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及好处。

(1)朋友的来信也日见稀少,门前冷落,绿衣人踪迹久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句化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作者取“门前冷落”之孤寂、冷落的意境,表达了他的心境。

(2)千里暌违,只要借几行雁羽,便能将一曲衷情,寄与远人,使彼此快如觌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文白兼及,舍弃了一些通俗的白话词语,如:

用“暌违”而不用“分离”,取“雁羽”而舍“书信”,取“觌面”而弃用“见面”。

增强了句子的文雅色彩。

(3)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神驰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畅适,近乎薄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句化用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原诗表达游子盼望归后与爱人一起“共剪西窗”的美好愿望。

作者化用这句诗来表达“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的心情,这种情景再合适不过。

(4)匿名恐吓,还算是小焉者也,投书告密,卖友求荣,卖身投靠,摇尾乞怜,都利用了鱼书雁足,这真是对人类尊严和良心的最大凌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词文白相间,在递进关系中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语言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

散文、记叙文的语言风格,总的来讲是要求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具体来说,有的朴实自然,有的清新流畅,有的含蓄蕴藉,有的通俗晓畅,有的文白相间,有的口语化,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冷峻辛辣,有的幽默诙谐,等等。

有人说在信息交流特别发达的今天,写信已经过时了,有什么事打个电话就行了,书信已没有存在的价值。

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意。

打电话虽然方便、快捷,但交流过于直白,无法表达文字特有的细腻、含蓄的情感;写信本身就有一种倾吐的快感,等待收信的过程也是一种特有的享受,书信保留着它独特的美和艺术价值,在人们心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或“书信是最能保持历史原汁原味的文字资料,可鲜活记忆,延伸过去的时光。

好的书信既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一幅书画作品”。

或“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信封、信纸、邮票、邮戳融为一体,是文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的综合载体,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引 用

引用是写作时常用的手法。

写作中,如果能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定能助你成就精彩文章。

《鱼书》一文,最后引用了清代诗人吴伟业的《梅村》“从不谒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恰当简练地表达了自己渴求朋友来信的心情。

技巧点拨

写作中,可从以下角度运用引用:

1.意境深远、传诵千古的古典诗词是首选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文自美”。

古诗词凝炼含蓄,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元素,恰当引用,既能彰显深厚的文学素养,更能使文章魅力丛生,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

(1)巧用古诗词来拟题,新颖脱俗,富有亲切感。

(2)行文中妙用古诗词能使文章语言亮丽,富有诗风雅韵,如缕缕茶香沁人心脾。

(3)结尾处引用诗词,余韵无穷,发人深思。

(4)将古诗词的某些字词稍加改动,也是新颖独到,妙趣横生的。

2.流行歌曲是一笔不可小觑的财富

流行歌曲,题材广泛,旋律优美,歌词洗炼,易学易记,不乏妙言佳句。

用得好,可以使笔下的文字亲切而富有生活气息,文采也会乘着歌声的翅膀飞扬起来。

(1)拟题时引用或化用歌词,新颖别致。

(2)用在文中,更是盎然生趣。

(3)用在文章收束处,画龙点睛,余音绕梁。

3.名言警句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般来说,名言警句,简约明快,凝练优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用好了,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议论文中可以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来证明论点;记叙文的关键处可引用名言警句来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4.凡人俗语和民间谚语也大有作为

俗语,语俗而智不俗,浅显易懂,或诙谐幽默,或对比强烈。

谚语,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语句朴素而富有哲理。

这些充满真知灼见的大白话,用在文中,既可增加说服力,又可使语言生动活泼,增加可读性。

5.成语故事、文史典故、精美对联不容忽视

成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典故可指历史故事,亦可指寓言童话等,寓庄于谐,简洁明了;对联立意深邃,脍炙人口。

总之,在作文中恰当引用化用,把语言长河中不朽的精华,巧妙地镶嵌在合适的语境中,定能使作文语言鲜活,文采斐然。

迁移运用

请以“快乐”为话题,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要注意引用诗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快乐,我对你总是有一种无限的思念,像白云怀念蓝天,像青草迷恋大地,像树木扎根一样深刻。

曾几何时童年的淘气幼稚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我漫步在花草林间,看着春吐芬芳,感受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色;夏天,我奔跑在小树林间,驻足在喧闹的池塘边,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感受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完美气氛;秋天,我踏步在金黄的田野中,看那“红于二月花”的枫叶,听那“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声音,感受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壮美;冬天,留恋在银装素裹中,看天地共色,感受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

春是翠绿的,夏是火红的,秋是金黄的,冬是雪白的,我的快乐的童年是五彩斑斓的!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友情无价

友情在任何时候,都是可珍贵的东西,古往今来,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的友谊之上。

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生涯中的“一盏明灯”。

运用示例

 古往今来,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的友谊之上。

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生涯中的“一盏明灯”。

友情的力量是伟大无比的,无须对它进行多高的评价,因为友情本是无价的,是不可用事物去衡量的。

朋友是我生命中一颗温暖的太阳,每当我垂头丧气时,是它给予我能量;朋友是我星空中一颗最闪亮的星星,是它每天晚上对我眨眼睛,使我不感到孤单寂寞;朋友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越翻越诱人,越翻越耐人寻味。

二、课外素材

传递情谊更珍贵 手写书信在美重获青睐

网络时代,电子邮件颠覆了人们以往的通信方式。

但是,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手写书信非但没有在无纸时代消亡,反而在电子邮件几乎一统天下的格局中占据了前所未有的独特地位。

美国女子梅利莎每周至少一次都会收到住在威斯康星州的好友珍妮特的手写信。

这种对信的期待绝非源于对因特网的忽略。

梅利莎每天都会花不少时间上网,完全可以给珍妮特发邮件。

然而或许正是这种轻而易举让这对好友决定,采用互寄明信片与书信的方式交流感情。

对设计师斯佩德而言,书信还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

斯佩德从不使用电脑。

电子邮件都是由手下员工打印出来后供她阅读。

最近,她和马萨诸塞州的克兰公司合作建成了一条新的信纸生产线。

这些信纸颜色鲜艳,配有动物图案,并印有一些公益性质的短句。

此外,公司还附售回信卡和特色商务卡,用于回信和商务联系。

选材感言

 在通讯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手写书信离我们渐行渐远,似乎已让人感到陌生。

手写书信虽然不如电话、电子邮件那么快捷,但是那一笔一画认真写出的文字却蕴涵着写信人的真情。

如果你偶尔收到一封手写的书信,会如获至宝,一遍又一遍地品读,因为信笺里传递的是亲友、恋人的一片真挚的感情。

写信时的专注、等信时的期待、收信时的惊喜、读信时的感动,恰恰说明了人们渴望手写书信的真情。

柳毅传书、鸿雁传情,这些经典美丽的传说至今广泛流传。

这些传说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柳毅和鸿雁所传递的,是手写的书信和书信所表达的真情。

逝去的书信

张抗抗

在许多年中,我们依赖书信维持生存。

书信是我们寂寞的日子里稀少的欢乐和光明。

信中的每一个字都被我们贪婪嚼碎小心咽下,然后一字不漏地“输入”记忆珍藏。

收信、读信和复信,常须躲闪避开周围警犬般的耳目,使得书信的来去变得隐秘而鬼祟,那仅仅只因为小小的信封承载了最大的私人空间,是充满敌意的生活中唯一的温暖和慰藉,支撑我们度过苦涩难耐的时光。

那个冬天的小兴安岭,大雪封山,进山伐木的连队和农场断了联系,一连两个月,信件完全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帐篷门口的雪地被盼信的人们踩得邦硬,林中只有飞舞的雪花但没有哪怕一只信封的踪影,寂静和寂寞让人透不过气,每个人都狂躁不安,快被逼得发疯。

暴风雪的夜晚,我们在微弱的烛光下疯狂地写信,写给我们想得起来的任何人。

一只只用米粒黏的厚信封,在炕席下被压成薄片,一只只薄片积成了厚厚一摞,硌得人腰疼。

我们共同守望着冰雪,却没有邮递员来把那些信接走。

有个宁波女知青是个独生女,她和父母有约,每日互有一信发出,从不间断,没有书信的那两个月,她写的信已塞满了一个个旅行袋,她甚至吃不下任何东西,气息奄奄几乎快要死去。

一个休息日,有男生帮她背着那只旅行袋,顶着风雪步行几个小时到林场的场部去寄信,把那个小邮电所的邮票用得一张不剩。

很多日子以后,天终于晴了,山沟里突然响起了拖拉机的轰鸣,我们的欢呼声震落了树上的积雪,满满的车厢卸下了我们需要的食品和杂物,还有几只沉重的麻袋——快被撑破的麻袋在几分钟内被无数双手迅速撕开,无数只沉甸甸的信封如泉水“哗”地涌出来,散落在雪地上,然后,一抢而空。

我抢到了属于自己的那几封信,信上的邮票已被雪花洇湿。

那是一个突如其来的节日,所有的人都得到了同一份礼物。

整整一个夜晚,帐篷里鸦雀无声,人人都在马灯下安静地读信,只听见纸页的翻动声和姑娘们喜极的啜泣。

我枕着父母和友人的来信,在心里一遍遍背诵着信上的每一句话。

如今想起来,信上讲的其实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二十多年前那个夜晚,信中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使我兴奋不已。

我倾听炉膛中燃烧的木柈在欢快地歌唱,伴着山林里低低的风声,夜色从眼前的信纸上一行行挪移,终是无法入睡,早起的值日生已开始担水扫地,帐篷顶上烟囱的缝隙处渐渐由灰而蓝最后变成一个金黄,天完全亮了,而我还睁大着眼睛。

那是等待书信的有关记忆中,最为完整的一次。

假如那些信再不来,我们还能在森林里坚持下去吗?

小小的信封、薄薄的信纸,你真有那么大的魔力啊。

到了盼望情书的年龄,书信就成了生命以及爱人的一部分。

我们会像蜜蜂一样辛勤地在收发室门口徘徊,像警觉的兔子一般时刻聆听着邮递员的脚步声。

我一次次穿过黑暗的楼道,一日数次爬过几十级楼梯去开信箱。

明明上午信已来过,下午还是忍不住再去一次。

我的手颤抖着伸进满是灰尘的铁皮邮箱,把空空的邮箱搜索了再搜索。

只要指尖触到了一点纸角,未等把信封从邮箱里拽出来,漆黑的楼道已是阳光灿烂。

旋风一般卷上楼去,信封就像翅膀,平步青云,千里万里飘飘欲仙。

书信的年代我们活在文字里。

那文字充满了善意的夸张,虽有点自欺欺人却助我们度过精神饥荒。

其实每一封书信都充满着被偷窥被检查被告密的危险,有多少悲惨的故事源于书信引发的祸端。

但书信仍在继续着,仍有那么多人痴心不改。

书信是书信年代连通外界仅有的通道,唯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无论是盼信拆信回信寄信,每一个琐碎的过程,都让人愿豁出去抛洒所有的废话和激情。

如今我们已不再等待书信,若是有送报的邮差捎来几封书信,倒会让你觉得稀奇,拆开看,信封里除了会议通知,便是合同公文。

我们想要同另一个人私下说的话,莫非都已用电话和E-mail说完?

书信时代终结后,我不知道自己还能盼望什么。

偶尔我会疯狂地用笔写信,也仅仅是为了寄托对书信的怀念而已。

读后启悟

 作者对逝去的书信所流露的无奈和惆怅,让我们由衷地感伤。

时代的发展飞快,千百年来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心灵距离的书信,在现代科技面前,消逝得让人心痛。

现代信息社会中的情感交流方式与传统的书信相比,缺少了一种书信特有的情感交流方式的美。

面对现代生活中书信的缺席,我们应该正确地审视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论语》经典章节赏析之十二——颜渊篇

《颜渊》包括24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等。

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1.[名句] 司马牛忧曰: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

“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

“别人都有兄弟,惟独我没有。

”子夏说:

“我听说过:

死生有命运主宰,富贵由上天安排。

君子做事严肃而没有过失,待人庄重而合乎礼仪,那么普天下的人就都是自己的好兄弟。

君子何必发愁没有兄弟呢?

[赏析]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

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

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

虽然不认自己的哥哥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是相违背的,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因而孔子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

在这一章里,子夏同样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名句]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

孔子说:

“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

”子贡说:

“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

“去掉军备。

”子贡说:

“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

“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赏析] 本章中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的条件:

食、兵、信。

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

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

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3.[名句] 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乎?

”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 哀公向有若问道:

“年景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

”有若答道:

“为什么不用十分抽一的彻法呢?

”哀公说:

“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用那个彻法呢?

”有若答道:

“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

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

[赏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还是十分紧张的。

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

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

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视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

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借鉴的价值。

4.[名句] 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

小人则与此相反。

[赏析] 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光怪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

②他与我们素昧平生,却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

③最近一段时间他累得浑身酸痛,只好找了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按摩师为他做了一段时间的按摩。

④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