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考试说明及新课标解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26315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及新课标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及新课标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及新课标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及新课标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及新课标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及新课标解读.docx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及新课标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考试说明及新课标解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及新课标解读.docx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及新课标解读

蟹六跪而二螯

 

1、《新课标高考考试说明》(节选)

必考内容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33=9分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3.4=12分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

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解读语文新课标

一、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立现代课程观念,更新课程内容,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快评价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完善课程管理体制,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

切实提高我省高中语文教育水平,为实现教育强省的发展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贯彻“三维目标”,重实践、积累、熏陶。

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四、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主要内容

与教学大纲比,课程标准着眼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这五个方面可概括为“一个基础,三大支柱,撑起一片天地”。

 

(一)语文素养的具体含义

一个基础:

“积累·整合”

“积累·整合”指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语文课程内容的积累与不断整合,语文知

识、能力、学习方法的积累和整合。

在积累和整合的过程中,融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大支柱:

第一大支柱是“感受·鉴赏”——侧重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

第二大支柱是“思考·领悟”——侧重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三大支柱是“应用·拓展”——侧重语文延伸,即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片天地:

“发现·创新”——三大支柱在一个厚实的基础上撑起了“发现·创新”这一片天地。

 

(二)课程设置

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必修课程语文1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

选修课程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系列5

(三)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四)课程设计及说明

学习领域

科目必修学分(共计116学分)

选修学习I

选修学分II

语言与文学

语文10

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五)学分制

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用学分进行调节和管理,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程可达14学分。

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选修课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

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2学分。

半个学期(约36学时)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

学分要求

高中生的语文水平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必修课程10学分;

第二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8学分;

第三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14学分。

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

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程的10学分,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学分。

第二层次18学分达到报考高等学校的最低要求。

1、必修课

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语文必修1”至“语文必修5”五个模块。

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

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鉴赏和探究等方面比较均衡地发展,为以后有选择地学习打下基础。

必修课五个模块的学习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2、选修课

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

诗歌与散文(语文选修1),小说与戏剧(语文选修2),新闻与传记(语文选修3),语言文字应用(语文选修4),文化论著研读(语文选修5)。

每个系列设计若干模块。

教师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

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可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实施。

具体课程的名称可由学校自定。

 

六、课程实施与评价

1、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

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5、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中教育质量进行监测。

 

 七、教学建议

 1、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2、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八、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3.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4.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5.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6.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1、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课程结构发生根本的改变

4、课程使用学分管理制度,强调多元评价

5、强调语文学习资源的多样性

 

唐雎不辱使命

朝代:

先秦

作者:

刘向撰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垓下之战》文言知识点

汶上一中郭玉亮

项王已约(订约),乃(副词,就)引(带领)兵解(懈,涣散、松弛)而(连词,表修饰)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归。

汉欲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归,张良、陈平说(劝说)曰:

“汉有天下太半(大半),而(连词,表递进)诸侯皆附之(代词,汉)。

楚兵罢(通:

疲)食尽,此天亡楚之(助词,的)时也(判断句),不如因(介词,趁着)其机而(连词,表目的)遂取之。

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判断句)汉王听之(代词,建议)。

汉五年,汉王乃(副词,表承接,于是)追项王至阳夏(jiǎ)南,止(使动,使……停止)军,与(介词,和、跟)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连词,表目的,来)击楚军。

至固陵,而(连词,表转折)信、越之兵不会(没有来会和)。

楚击汉军,大破之(代词,汉军)。

汉王复入壁(营垒),深(形作动,挖深)堑(qiàn)而(连词,表承接)自守。

谓张子房曰:

“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

”(诸侯不遵守约定,怎么办?

)对曰:

“楚兵且(副词,将要)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副词,固然、本来)宜(应该)。

君王能与(介词,跟)共分天下,(省略句)今可立致(招致)也。

即(连词,假使)不能,事未可知也。

君王能自(介词,从)陈以(介词,表方位)东傅(通:

附,靠近)海,尽与(动词,给予)韩信;睢(suī)阳以北至穀(gǔ)城,以(介词,拿、把)与(动词,给予)彭越;使各自为(一说介词,替;一说动词,进行)战,则(连词,那么)楚易败也。

(被动句)”汉王曰:

“善。

”于是乃(副词,就)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

“并(合)力击楚。

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穀城与彭相国。

”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

“请(表敬副词,请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今进兵。

”韩信乃(副词,于是)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一起)行,屠城父,至垓下。

大司马周殷叛楚,以(介词,用)舒屠六,举(发动)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省略句),诣(到……去,逼近)项王。

项王军(军队)壁(名作动,修筑营垒)垓下(省略句),兵少食尽,汉军及(连词,以及、和)诸侯兵围之数重(省略句)。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作动,唱楚歌),项王乃(副词,于是)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指示代词,代指唱楚歌的情况)何楚人之(复指代词,这,这么)多也(为什么楚国人会这么多啊)!

”项王则(连词,于是)夜起,饮帐中(省略句)。

有美人名(名作动,叫)虞(yú),常幸(被宠幸)从(使动,使……随从);骏马名(名作动,叫)骓(zhuī),常骑之。

于是(这时候)项王乃(副词,就)悲歌慷慨(情绪激昂),自为(动词,吟诵)诗曰:

“力拔(撼动、拔起)山兮气盖(超过)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奔驰)。

骓不逝兮可奈何(怎么办),虞兮虞兮奈若(代词,你)何!

”歌数阕(què,遍),美人和(hè,应和)之(代词,他)。

项王泣(动做名,眼泪)数行下,左右(身边的随从)皆泣,莫(代词,没有谁)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连词,就)上马骑(jì,一人一马的合称),麾(huī)下壮士骑属(随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骑属壮士者),直夜(半夜)溃围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出,驰走。

平明(天亮的时候),汉军乃(连词,才)觉之,令骑将灌婴以(率领)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shǔ,随从)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能属骑者)。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fǔ,对老年人的尊称),田父绐(daì,欺骗)曰“左”。

左,乃(连词,就)陷大泽中(省略句)。

以故(因此)汉追及(动词,赶上)之。

项王乃(副词,于是)复引(率领)兵而(连词,表承接)东(名词作动词:

向东行),至东城,乃(副词,仅仅、只)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追汉骑者)。

项王自度(估计)不得脱。

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名作动,亲自参加)七十余战,所当(阻挡的)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称霸)有(拥有)天下。

然(连词,表转折)今卒(副词,最终)困于此(被动句),此天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亡(使动,使……亡)我,非战之(助词,的)罪也(判断句)。

今日固(副词,本来)决(一定)死,愿为(介词,为了)诸君快战(痛快地打一仗),必三胜之(代词,他们),为(介词,给、替)诸君溃围,斩将,刈(yì,割、砍倒)旗,令诸君知天亡(使动,使……灭亡)我,非战之罪(错误)也。

”乃(连词,于是)分其骑以为(以之为,把……分为)四队,四向(面向向四个方向)。

汉军围之(代词,项羽等人)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

“吾为公取(割取脑袋,杀死)彼一将。

”令四面(名作状,向四面)骑驰下,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为(动词,分作)三处。

于是(在这时)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溃散),遂(果然就)斩汉一将。

是时(在这时),赤泉侯为(动词,担任)骑将,追项王,项王瞋(chēn)目而(连词,表修饰)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通:

避,畏惧退缩、退避)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副词,于是)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失去)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

“何如?

”骑皆伏(通:

服,敬佩,信服)曰:

“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副词,就)欲东(名作状,往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yǐ,使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

“江东虽(连词,虽然)小,地方(土地方圆)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名作动,称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副词,只有)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没有……的办法)渡。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宾语前置。

“何……为”,可译为“为什么呢”;为:

句末语气词)!

且(连词,况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连词,表承接)西(名词作动词,西征),今无一人还,纵(即使)江东父兄怜(怜爱、怜惜)而(连词,表因果)王(使动,让……称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省略句,我以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副词,难道)不愧于心乎?

(我难道在内心不感到有愧吗?

)”乃谓亭长曰:

“吾知公长者(有德行的人)。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遇到)无敌,尝(曾经)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代词,它),以赐公(省略句)。

”乃(副词,于是)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兵器)接战。

独(单独、独自)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自身)亦被(遭受)十余创(chuāng)。

顾(回头)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

“若(代词,你)非吾故(形容词,旧的)人乎?

”马童面之(面对他),指王翳曰:

“此项王也(判断句)。

”项王乃曰:

“吾闻汉购(悬赏)我头千金(状语后置句),邑万户,吾为(动词,送给)若德。

(译:

我送你个人情)”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最其(代词,代余骑)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肢体)。

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故(连词,所以)分其地为五:

封吕马童为(动词,担任)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名作动,投降)。

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连词,因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为节操而死),乃持项王头视(通:

示,给……看)鲁,鲁父兄乃降。

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介词,等到)其死,鲁最后下,故以(所以用)鲁公礼葬项王穀城(省略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