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新导学必修五第八课 咬文嚼字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6625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导学必修五第八课 咬文嚼字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导学必修五第八课 咬文嚼字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导学必修五第八课 咬文嚼字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导学必修五第八课 咬文嚼字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导学必修五第八课 咬文嚼字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导学必修五第八课 咬文嚼字 Word版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导学必修五第八课 咬文嚼字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新导学必修五第八课 咬文嚼字 Word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导学必修五第八课 咬文嚼字 Word版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导学必修五第八课咬文嚼字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第八课

一、课内双基

1、对作者关于贾岛诗中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基本观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D )

A、“推”字意境冷寂,表现了孤僧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字说明寺内有人,访者拘礼。

B、“推”字与上句的冷寂一致;“敲”字平添了搅扰。

C、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D、问题不在“推”和“敲”哪一个字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贾岛当时所要说的,而且是与全诗调和的。

2、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B、因为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人是先有思想,后有语言,思想要用语言来表达,所以作为语言表达工具的文字和思想感情必定有密切关系。

C、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D、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3、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

A、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C、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只有咬文嚼字,才能达到艺术美。

4、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全文虽然没有统一的中心,但结构并不松散,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

B、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C、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

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

D、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

【解析】 “全文没有统一的中心”不对。

5、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B )

A、“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B、“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元旦佳节,南京梅花山上游人如织,人们兴致勃勃,陶醉在梅花朵朵的美景中。

C、“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弱肉强食有违时代潮流,穷兵黩武缔造不了和平,互谅互让才能带来稳定,坚定道义才能赢得持久安全。

D、“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

诸葛亮《戒子格言》《颜氏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

【解析】 文句出自汤显祖《牡丹亭》。

奈何天,令人无可奈何的时光,表示百无聊赖的思绪。

这优美的景色让我怎样面对,那让人快乐的事情正在谁家的院子里面上演?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述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

他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B、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他的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C、清冈卓行,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

D、《伊索寓言》,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其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博大精深,既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又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性。

【解析】 朱光潜是“现代”著名的美学家。

二、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晚年朱光潜

(1)从1976年到1986年,朱光潜写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维柯的〈新科学〉及其对中西美学的影响》等三本书,重新翻译了《费尔巴哈论纲》并作了细致的注释,部分翻译了《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的章节,还用两年时间翻译了维柯四十万言的《新科学》。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愈加感到时间的宝贵,他每天要工作四至五小时,争分夺秒。

朱光潜的晚年生活非常有规律。

他把自己比作米勒那幅名画中的三位拾穗乡下妇人,这决不是自谦!

只有真正体会到学海无涯的人才会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胸襟。

(2)面对美学界一些玩概念、套公式的恶劣文风,他实在忍不住了,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诫这些人:

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

不光是文风成问题,文艺界里还有许多禁区,要冲破这些“禁区”。

他勇敢地站出来讲人性论、讲人道主义、讲人情味、讲共同美和形象思维。

在给老友沈从文《凤凰》作序里他写道:

“我相信从文在他的工作范围内实现了这个理想,我特别看出他有勇气提出‘人性’这个蹩脚倒霉的字眼,可能引起‘批判’,好在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就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在真理的长河中,是非终究会弄明白的。

(3)果然,朱光潜的序文在《湘江文学》1983年第1期上发表,很快就遭来一些人的批判。

该刊的编辑凌宇感到有些歉意,专程去看望朱先生,朱光潜十分平静地对他说:

“没关系,发了也就发了。

”当时的政治气候确实对朱光潜有些不利,朱光潜身体也已渐衰弱,病了一场。

(4)朱光潜感到自己的身体欠佳事小,美学界的视野狭窄,思维僵化事大,《新科学》又是近代对美学或诗论作出贡献最大的一部著作,因此他不惜余力和“维柯”一搏。

他认为,把维柯的《新科学》介绍给国内的学者,有助于开拓视野,消除机械形而上学方法带来的危害,使中国美学真正和世界美学的潮流接轨。

(5)朱光潜治学的眼光是世界性的,因而他晚年的系列活动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83年3月,朱光潜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主持该校第五届“钱穆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讲的题目就是《维柯的〈新科学〉及其对中西美学的影响》。

1984年,美国世界维柯研究会正式邀请朱光潜赴美参加年会,朱光潜因年老体衰,终未能成行。

(6)1985年春,朱光潜病情突然加剧。

头脑有时清醒,有时已不能自已。

在友谊医院时,他会时常冷不防冒出一句:

“维柯的《新科学》里这个词,早该这样译的。

(摘编自宛小平《欣慨交心:

朱光潜小传》)

【相关链接】

①《拾穗者》是近代法国画家米勒的一幅名画,画的是三位乡下妇人在夕阳微霭中弯着腰在田里拾收割后落下的麦穗。

我青年时期在法国卢浮宫看过这幅画,时过半个世纪,对它还保存着新鲜愉快的印象。

现在想起自己的晚年美学研究,和那三位拾穗的乡下妇人颇可攀上同调。

(摘自朱光潜《美学拾穗集》)

②我近几年因译维柯的《新科学》,在研究古代社会。

过去这方面知识太差,处处都感到“捉襟见肘”,就向他(沈从文)提出一些关于古代社会的问题。

他不但引证他自己在研究文物中所得的收获和启发,作了令人信服的解答,而且还指导我去看我国最近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的新论著。

我从此认识到研究文学和美学已不宜画地为牢、闭关自守,考古和研究古代社会也还是分内事。

(摘自朱光潜《关于沈从文同志的文学成就

历史将会重新评价》)

7、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E )

A、朱光潜认为研究美学的人只要学一些与美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就能彻底扭转美学界的玩概念、套公式的恶劣文风。

B、朱光潜高度肯定维柯的《新科学》在近代美学研究中的贡献,翻译它是为了开拓美学界视野,消除思维僵化的危害。

C、在香港中文大学讲“维柯”以及收到美国世界维柯研究会的参会邀请,体现了朱光潜学术研究的影响力。

D、病重的朱光潜时常冷不防地冒出一句:

“维柯的《新科学》里这个词,早该这样译的。

”这一细节表现了他对事业的一片痴心。

E、对维柯《新科学》的研究奠定了朱光潜先生在中国美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解析】 “只要……就能彻底扭转”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如果不学一点……那会是更大的欠缺”。

E“奠定了朱光潜先生在中国美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文中无据,“并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与原文意思有出入,原文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影响”。

8、文章第二段与链接材料②提到朱光潜与沈从文的两段往事,从中可看出朱光潜在治学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简析。

【答案】 ①坚持真理。

力挺倡导“人性”的沈从文,无惧他人的批判。

②谦逊好学。

向沈从文请教古代社会方面的知识。

③视野开阔。

研究视野不拘泥于美学,把研究文学、古代社会等视为分内事,并具有国际视野,将维柯的《新科学》翻译、推介给中国学者。

9、朱光潜为什么把自己比作米勒名画中拾穗的乡下妇人?

请根据文章和链接材料①探析。

【答案】 ①朱光潜在晚年争分夺秒地工作,与农妇赶在日落前捡拾麦穗相似。

②朱光潜视晚年的美学研究为补缺拾遗,与农妇捡拾收割后落下的麦穗相似。

三、最新高考题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

管理部门为辖区内部分餐馆的餐厨废弃物专用桶加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到800家。

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分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后,可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

我国每年餐厨废弃物产生量高达9000多万吨,是一笔可以再利用的资源,然而废弃物实际处理率不足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体的广泛科普之下,早已________,为人诟病。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不法分子________,餐厨废弃物去向“成谜”。

通过安装“身份证”,(),同时也提升了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采取措施保障食品安全,作为城市管理者,________。

面对地沟油猖獗的严峻形势,城市管理者只有换位思考、主动作为,才能________,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既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B、不仅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C、既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D、不仅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解析】 从语境看,“阻止”的是事情,而不是具体事物;从搭配看,“保障”应与“安全”搭配。

从逻辑关系看,递进更恰当。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A、众目昭彰 乘虚而入 义不容辞 推己及人

B、众目睽睽 乘其不备 当仁不让 推己及人

C、众目昭彰 乘虚而入 义不容辞 以己度人

D、众目睽睽 乘其不备 当仁不让 以己度人

【解析】 众目睽睽:

形容在众人注视之下;众目昭彰: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

乘虚而入:

趁着对方空虚或疏于防范时进入;乘其不备:

趁着别人没有防备时去袭击或侵害。

义不容辞:

从道义上说不允许推辞;当仁不让:

遇到应该做的事,勇于承当,不推诿、不辞让。

推己及人:

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以己度人:

根据自己的心思来衡量或揣度别人。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B、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来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C、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及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有效避免的问题。

D、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与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解析】 画线句有多处语病:

“去向、来源”语序不当;“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搭配不当;逻辑关系紊乱。

13、下面是某客运站的进站流程示意图,请用简洁的语句介绍整个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字。

【答案】 乘客购票后,先通过预检口预检,再到验证口安检。

人票证验证相符则可候车上车;人票证验证不符需至公安处置点接受验证,验证不通过将被拒绝上车,验证相符则可候车上车。

1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雄安新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它所催生的,应是民族复兴、区域发展的伟大梦想,而不是个人投机、借势炒作的臆想。

对于雄安新区的建设,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引领,把每一寸土地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关部门必须制定有效政策,只要制定出有效政策,就能防止房地产炒作;防止了房地产炒作,就能排除一切干扰,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就能圆满实现。

①制定出有效政策不一定能防止房地产炒作。

②防止了房地产炒作不一定能排除一切干扰。

③排除一切干扰,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也不一定能圆满实现。

四、读写创新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句俗话说: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不同的风俗,其实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

文化是什么?

一般说来,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礼仪制度和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

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其基本的核心是价值观,并表现在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组织群体之中。

继承旧的传统文化,发展新的时代文化。

这是时代的呼唤。

请以“身边的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

题目自拟。

立意自定。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向】

一道好的作文题,应尽可能地彰显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厚的人文性。

“身边的文化”这一话题作文,旨在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思索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时代、文化与生活等的内在联系,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写作能力。

“身边的文化”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文化,为此,在构思选材时,就应着眼于文化来谈,不可偏离了这一“靶心”。

什么是文化?

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切不可狭隘地将其与“文化知识”等同起来。

在审题立意时,还需注意“身边”这一定语,再结合话题材料“不同的风俗,其实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可知,写作选材应切合自身实际来进行,可将身边熟悉的文化现象,如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等作为切入点,由此导入对文化的理解和阐述。

【佳作赏读】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给我吃果果,夸我是个好娃娃……”哼着这熟悉的歌谣,我不禁又想起了外婆,想到童年的点点滴滴,想起那个偏远的小乡村……那时,我常常会在外婆做饭、纳鞋垫时或与外婆夜晚散步看星星时,哼着这首歌谣。

说起外婆,谈起那个久别的小乡村,心里总是激动不已。

外婆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乡下妇女,而她却是我记忆里最博学的人;乡村是个毫不起眼的小地方,却是我心目中最温馨的地方。

“月光光,月华华……”歌谣轻吟,心又飘回到童年的记忆。

“斗鸡鸡,斗虫虫……”这种最朴实的文字,堆垒起了乡村特有的风趣,这些看似毫无寓意的小诗,散发着乡村朴实的土香,折射出乡村人勤劳、乐观的生活态度。

每逢佳节,剪窗花是必不可少的,外婆总是握着我的小手,然后一朵朵花,一条条鱼,一只只小动物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的剪刀下,跳入我的眼中……

我最爱的,还是外婆做的乡村小吃!

碗儿糕是家乡最美味的小吃,将豆子磨成浆,拌上面粉、黄果子,撒上盐,在油锅里细细地煎着,再洒上些葱花。

吃上一口,淡淡的豆香和着淡淡的油香,软软的,真的是什么劳累、什么烦心事都消失了……

外婆纳的鞋垫,永远是最舒适的,让我走在哪儿,都忘不了家乡。

它像一根细线,一头拴着乡村的大树,一头拴着我的心,时时告诫着我:

“树再高也忘不了根,人走得再远也不能忘本。

”鞋垫上常常会绣上些祈祷、祝福的话语,或是绣上些小花,既好看,又耐用。

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从指间偷偷滑过。

不知不觉我已长大,而外婆也永远地离开了我。

乡村,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明时,我又一次踏上了家乡的土地,去给外婆扫墓。

家乡的变化真大呀!

公路修起来了,汽车繁忙地穿梭于县城和乡村之间;公路两边,以前的那些竹林、甘蔗林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小洋楼。

晚上,乡村更加热闹了,家家传出电视节目里的喧嚷声。

不得不承认,家乡真的变了,人们的日子过得比以前更好了。

而我,却平添了一份感伤,看着已觉得陌生的家乡,怀念着曾经的点点滴滴。

乡村和我一起成长,一起改变。

我从乡村走到了城市,开始了忙碌的学习和生活。

于是,我也开始埋怨生活的烦琐,开始厌倦学业的繁忙,开始抱怨他人的不是……乡村,也追向了城市,步步发展;而乡村的那些最朴实最珍贵的风俗文化,也和我的天真、单纯一样,渐渐远去……生活富裕了,我们的心就更“穷”了吗?

那些最美的品质,那些刻在心中的“最大的财富”就要随时代的发展远去了吗?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给我吃果果,夸我是个好娃娃……”又一次哼起这首歌谣,回忆着和外婆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以及昔日乡村文化的丰富美丽。

或许,我们真的该做点什么了,为了自己,为了美丽的乡村,为了那最朴实的文化,请留住心中“最大的财富”。

【名师点评】

这篇习作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对话题及材料的理解准确到位,立意符合要求。

文章以一首童谣贯串全篇,线索明晰,结构井然。

在写法上巧用对比,乡村的今昔迥然不同,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的进步上,还体现在作者曾经感到的最朴实的乡村文化的流逝上。

而这恰是文章立意的核心所在,由此可见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刻。

在表达方式上,融抒情、议论于叙述之中,情真意切,让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