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附细目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236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5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附细目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附细目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附细目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附细目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附细目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附细目表.docx

《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附细目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附细目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附细目表.docx

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附细目表

浏阳一中、醴陵一中2018年上期高一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

总分:

100分时量:

90分钟考试时间:

2018年5月

命题:

浏阳一中醴陵一中联合命制

姓名:

考号: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元朝人陈高有《中华诗》云:

炎方有撞树,衣被代蚕桑。

”清朝人亦认为“利视丝盖百倍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

这些说法表明元清时期

A.棉纺织业已基本取代丝织业                B.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D.种植棉花能获取较高经济利益

2.元代王祯所著《农书》载:

“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倾于岸上所横木槽,谓之天池,以灌田稻,日夜不息,绝似人力。

”材料中描述的是

3.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已形成一整套细腻的技术,从选种、翻土、播种、除草、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到收获,都给予农作物以最好的生长环境,以获取最好的收成。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生产模式是

A.男耕女织            B.种养结合             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

4.汉代董仲舒、王莽等人对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变革极为不满;宋代王安石、朱熹等人主张“复古井田制,田尽归官”;近代孙中山曾多次给予井田制高度的评价。

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保护田庄经济    B.发展商品经济     C.维护封建统治    D.限制土地兼并

5.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政府摒弃了抑商政策                            D.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方式落后

6.宋元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麻织品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

到了明朝,棉织品生产更是已遍及全国各地,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

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棉花引入中国    B.政府大力支持     C.小农经济发展    D.棉纺技术改进

7.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8.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

这说明

A.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略有松动                        D.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9.下图是学者霍普金斯和布朗经研究得出的英国一般消费品平均价格指数统计表,该指数的变化与下列哪一事件的发生有关

年度

1451~1475

1555

1570

1594

1595

1596

1597

价格指数

100

270

300

381

515

505

685

A.新航路的开辟                                        B.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C.工业革命开始                                        D.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10.“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以此来判断新航路开辟的影晌

A.促进欧洲开始社会转型                        B.资产阶级开展了殖民黑奴贸易

C.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导致欧洲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1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

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下列不属于“资本原始积累”手段的是

A.掠夺金银             B.黑奴贸易C.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     D.鸦片贸易

12.《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写道“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

……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材料中的“海上第一强国”是指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

13.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

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材料说明了

A.中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巩固            B.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C.西方列强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            D.茶叶成为世界性的普遍生活必需品

14.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写道:

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D.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在美国进一步发展。

到1904年美国共有318个工业托拉斯,这318个工业托拉斯吞并了5300个工业企业,拥有全部加工工业资本额的40%。

美国的各重要工业部门一般都已被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大托拉斯所垄断。

这说明垄断组织

A.最早出现在交通运输部门                    B.完全放弃了自由竞争原则

C.使得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D.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16.阅读下表,在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速最快的五十年,英国正在进行(  )

A.资产阶级革命                                        B.第三次议会制度改革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17.读表1,根据表中信息可推知,当时中国

表1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统计表

年份

船只数

吨位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306

44

142099

8584

1849

331

133

142357

52547

1863

867

3400

300500

964309

A.对外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国内经济结构发生变革

C.地区经济差异逐渐缩小                        D.新式交通工具广泛使用

18.据统计,到1894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人数约有10万人。

其中,外国资本企业中的工人约占35%,洋务派举办的军用工业、民用工业的工人约占37%,民族资本企业的工人约占28%。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资本主义经济超越西方                        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C.民族企业依赖西方资本                        D.民族资本主义力量相对较弱

19.据湖南口岸贸易情形的记载:

“自近年设立洋船税关,生意顿盛。

洋纱一纵,尤为畅销。

业此者现有四十五家,而每日所获,各不下三四百金。

惟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

”这说明

A.近代民族纺织业发展缓慢                    B.本地棉花价廉难销售

C.洋纱占据中国大部分市场                    D.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0.据统计,1872-1894年中国商办企业设厂数是53家,资本共4697万元,占近代工业总资本的9.6%,而1895-1913年,中国商办企业设厂数高达463家,资本达90801万元占近代工业总资本的41%,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推动

C.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经济                D.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21.下面是1937年和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发展状况表。

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A.政府调整了工业布局                            B.官僚资本的壮大

C.工业结构随战争调整                            D.民营工业的发展

22.从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两年半的时间里,在我国共有2600多万城镇人口被搞精简回乡或下乡,其中包括近2000万职工。

其直接因素是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结果                    B.国民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

C.“二五”计划建设的需要                      D.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果

2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

“在过渡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这里的“道路”是指

A.大力推行工业化                                    B.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C.实行“赶超”战略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4.下图反映的是1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图,贸易额不断增加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外交成就的突破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25.1990年,邓小平与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说:

“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此后把上海搞起来的一个重要决策是

A.把上海列为沿海开放城市                    B.开发开放浦东

C.开辟经济开放区                                    D.开始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大题,其中26题18分,27题1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