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独特性研究总报告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225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独特性研究总报告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和谐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独特性研究总报告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和谐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独特性研究总报告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和谐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独特性研究总报告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和谐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独特性研究总报告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谐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独特性研究总报告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docx

《和谐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独特性研究总报告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独特性研究总报告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和谐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独特性研究总报告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docx

和谐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独特性研究总报告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

课题名称:

和谐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独特性研究

课题批准号:

DEA060111

课题级别:

国家重点课题

课题拨付经费:

2万元

学科分类:

德育

课题负责人:

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

一、简介部分

(一)序言

课题研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力求发掘多元化背景下和谐社会中道德教育独特性,探明和谐道德教育的价值基础,为和谐道德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鲜明时代精神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新路向、新模式。

(二)内容摘要

面对多元化的时代困境,本研究基于和谐社会理念,立足于道德共识的探求,并系统研究了多元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以和谐伦理为基础,具体分析了道德教育的价值基础,如公正、自由、宽容以及关怀等。

在和谐社会中,和谐人格成为道德教育的价值诉求和现实任务。

道德教育应立足于人是关系性存在,致力于培养和谐道德人格。

第一,在个体发展的内在维度上表现为身体与精神两个向度,和谐人格则要身心相宜,要致力于精神与身体的和谐;第二,在人际领域维度上表现为个体与群体两个向度,和谐人格则要群己相依,致力于人际领域中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第三,在生态圈维度上表现为人与自然两个向度,和谐人格则要天人相亲,致力于生态圈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公共生活的凸显,公民教育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时代议题。

公民教育依据同心圆扩展原则,可以划分为公民责任伦理教育、国家认同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和环境伦理教育。

第一,基于自由选择的公民责任伦理教育;第二,基于民族精神的国家认同教育;第三,基于差异性的国际理解教育;第四,基于生态和谐的环境伦理教育。

和谐伦理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一元价值的强制、灌输,也不同于西方道德相对主义的放任,所以道德教育要坚持“价值引导和自主选择”的结合,通过开放性的协商对话,培养和谐道德人格。

(三)内容结构图

回到人本身:

和谐社会道德教育的发展路向

1、寻求道德共识:

多元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1)多元社会与文化价值多元

(2)防止一元道德与警惕价值虚无

(3)多元社会与道德共识

(4)关注核心价值与基本美德:

多元社会道德教育的任务

(5)坚持基准伦理,重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共识

2、和谐共生:

和谐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

(1)自由与道德教育

(2)宽容与道德教育

(3)关怀与道德教育

(4)公正与道德教育

3、和谐道德人格:

和谐社会的道德教育诉求

(1)从无“人”到“立人”,教育的人学立场

(2)从“人”到“人格”,教育立场的现实化

(3)和谐人格:

道德教育的现实诉求

4、三维一体:

致力于和谐人格的道德教育

(1)身心相宜:

致力于精神与身体的和谐

(2)群己相依:

致力于人际领域中个体与群体的和谐

(3)天人相亲:

致力于生态圈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5、公民教育:

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1)基于自由选择的责任伦理教育

(2)基于民族精神的国家认同教育

(3)基于差异性的国际理解教育

(4)基于生态平衡的环境伦理教育

6、协商对话:

和谐社会的道德教育方式

(1)和谐社会与协商对话

(2)现今道德教育中协商对话的缺失

(3)走向协商对话的道德教育方式

(4)协商对话式道德教育方式实现的条件

二、主体部分

(一)选题意义、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

1、选题的意义

当前,我国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不仅需要道德的支撑,它自身就是一种道德化的社会形态。

所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增强和培育公民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精神,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现实途径。

2、研究价值

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支撑,也给道德和道德教育提出了要求,这种要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

本课题从伦理学的角度考察和审视和谐社会,并从种种和谐关系中揭示其基本的道德规范,这不仅有助于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的伦理体系,而且有助于完善和谐社会的理论。

在实践上,探索和谐社会道德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也有利于将和谐社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国民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人格品行,培养和谐社会的道德人格。

此外,本研究还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探索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

强调教育制度的公平、正义和自由;要求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并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和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

同时也证实教育的公平公正是构成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证。

3、创新之处

在理论上提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道德人格;在实践上探索了和谐社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实施要求,并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问题,突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公平正义的教育制度价值。

(二)课题研究背景及其相关研究综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

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又要取决于他成长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受的教育,因此关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和谐社会”的思想提出后,伦理学界和教育学界都相继召开了“经济伦理与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中的道德教育”等学术研讨会,发表了一些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和谐社会的伦理表征

学者们在普遍认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社会六大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了和谐社会的伦理特征:

公平和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诚信和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表征;尊重自然是和谐社会的物质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2、道德、道德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有学者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政治文明建设以及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来探讨道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看作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

有学者认为,道德教育的个体性功能、社会性功能、生态性功能对于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不可或缺的,道德教育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石。

3、关注和谐社会建设中急需要解决的伦理问题

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和目标,在通向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有很多妨碍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说社会不公平和诚信危机问题,社会公德意识淡漠问题,生态危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等。

学者们对这些问题都作了反思性批判,并从观念变革、制度建设、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4、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问题

有学者在终极意义上,把个人的全面发展看作实现和谐社会的最根本要求。

也有学者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主体间性,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培育起公民的一些基本道德意识,包括适度的个人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正意识、宽容意识,以及共生意识等。

5、道德教育自身的和谐问题

有研究者借用“和谐”一词,探讨了道德教育自身的和谐问题,包括以人为本、兼容并蓄的道德教育观念;规范与发展和谐、理性与非理性和谐的道德教育目标;静态与动态和谐、管理与服务和谐的道德教育过程;等等。

国外虽然没有“和谐社会”这样一个提法,但国外的教育研究比较注意从可持续发展、国际理解教育、环境教育、和平教育、全球教育等方面,协调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

这些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和谐社会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借鉴。

总的来看,我们对和谐社会的道德与道德教育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研究的成果还不甚丰富,尤其是和谐社会道德教育的研究几乎没有(通过中国期刊网,截止2009年8月1日能直接检索到的只有3篇文章),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距甚远。

而且已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尤其是没有把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和谐、多元文化之间的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代际和谐等纳入其中。

也没有凸显当前我国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特殊性,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作为核心;在研究中还存在研究道德与教育两张皮的情况,关于和谐社会的道德研究多,但和谐道德教育的研究少。

伦理学层面的研究多,教育学层面的研究少。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研究中需要注意和克服的。

(三)课题研究目标及其研究内容

1、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以和谐社会的建构为目标,探讨和谐社会中的道德规范,以及如何使诸种道德规范转换为公民自觉的道德行为。

因此,课题研究的目标之一是,揭示和谐社会的伦理特征,提出并论证不同的和谐关系所要求的独特的道德规范,提出公民和谐发展的道德人格范型。

目标之二是,提出和谐社会道德教育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探索体现教育公平、公正和正义的制度。

目标之三是,依据和谐社会的道德要求,调查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设计有效的教育改变策略,有效促进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

2、研究的内容

第一,多元化背景下和谐社会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观研究。

面对多元化的时代困境,基于和谐社会理念,试图寻求道德共识,系统研究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第二,和谐社会道德教育目的及其实现模式研究。

致力于和谐道德人格的研究,构建身心相宜、群己相依、天人相亲的道德教育模式。

第三,和谐社会道德教育新内容研究。

构建具有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的公民教育体系,进一步探索全球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新内容,进行公民责任伦理教育、国家认同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与环境伦理教育的整合研究。

第四,和谐社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研究。

改变“知识化”的道德教育方式,进一步探索协商对话式德育,以提高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课题的研究假设、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假设

(1)道德与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共通性和一致性。

和谐社会是道德的社会,道德和道德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

(2)和谐关系的道德要求:

尊重、宽容、诚信、友爱是人与人和谐的核心道德;民主、公平、正义是人与社会和谐的核心道德;民胞物与、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德要求;多元、共生是全球化时代国家间和谐的道德要求;可持续发展观是代际和谐的道德要求。

(3)个性和群性、类性的统一是和谐社会个体发展的人格特征。

培育这种人格的教育是和谐的道德教育,它在目标上建构道德的主体间性,在形态上强调社会公德的教育,在过程上强调道德的交往。

(4)教育正义应该成为教育制度安排和教育制度改革的路向和基本原则,贯彻教育的正义原则就是要在教育改革中充分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这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2、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遵循从应然到实然,从理论到实践,从伦理学到教育学的路线。

在分析和谐社会的伦理内涵的基础上,具体论证了理想状态的和谐关系所要求的价值共识和和谐人格,以此来寻找当前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差距,提出教育的应对策略。

3、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方法,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并对有关文献进行认真收集、查阅、分析、整理,从而阐述多元化社会的核心道德价值观与和谐道德人格的范型等;采用调查、访谈等方法,深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了解教师与学生的真实感受与想法,进而了解青少年道德素质的现状,具体掌握青少年所持有的价值观,认清新时期道德教育在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等;采用个案分析法,具体分析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为研究提供进一步的资料。

4、研究的进度计划

2006年10月—2007年3月:

明确研究基本思路,广泛查阅研究文献,积累研究资料,提出基本研究假设,进行课题开题。

2007年4月,课题组成员研讨,提出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的核心范畴,形成基本的共识,进行明确的分工。

2007年5月-2008年10月,理论研究各部分同时进行。

每两周一次研究生沙龙,其研究的成果利用沙龙,充分的交流、讨论、修改,形成论文,加以发表。

其课题的成果,必须由课题组成员讨论通过,方可加以发表。

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