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考题突破讲座5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156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0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必考题突破讲座5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必考题突破讲座5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必考题突破讲座5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必考题突破讲座5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地理必考题突破讲座5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必考题突破讲座5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docx

《高考地理必考题突破讲座5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必考题突破讲座5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必考题突破讲座5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docx

高考地理必考题突破讲座5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

高考地理_必考题突破讲座5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

(见学生用书P157)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因此生态问题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湿地保护等问题也成为近几年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试题多以世界或我国的热点区域图为载体,以简短的文字资料为切入点,结合区域的发展进行设问,考查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等。

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出现,综合题所占分值较高。

为应对2018年高考,应重点通过教材案例分析,构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模板;学会对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关注新出现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联系教材知识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常与该区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有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等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必然联系。

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现象,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对策。

1.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分析思路

2.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问题。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来判断生态问题。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

区域特征

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

山地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平原耕作区

水土流失、湿地减少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土地荒漠化

(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分析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应针对其成因展开分析。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答题模板

问题

成因

必备术语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

1.分析成因首先要看清题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原因

提示:

分析原因时不需要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分析“措施”时,则必须由原因来分析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

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

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例](2016·上海卷)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撒哈拉沙漠南缘绿化带规划示意图

材料二 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

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

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

(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本特性。

解析 第

(1)题,图示绿化带北部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其南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2)题,分析“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可以从荒漠的形成原因和荒漠沿“绿色长城”分布的原因两个角度思考,具体可以从气温,降水量,蒸发量,风力及风向等方面回答。

第(3)题,该地气候干旱,荒漠广布,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与放牧是人为荒漠化的主因,因此要控制人口增长,防止过度开垦与放牧。

第(4)题,分析原因和特性要考虑绿化带的主要作用,并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答案 

(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

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4)原因:

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

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矿区,水土流失严重,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世界水土流失之最”。

读图回答1~2题。

1.东胜矿区水土流失类型内部分化显著。

其成因分异主要表现为( B )

A.泊江海子镇以水力侵蚀为主

B.哈巴格希东部兼具水力、风力侵蚀双重特征

C.铜川镇以风力侵蚀为主

D.东胜城区以水力侵蚀为主

2.下列措施有利于治理东胜矿区水土流失的是( B )

A.在铜川镇沟道两侧缓坡修筑水平沟、鱼鳞坑等防护工程

B.在哈巴格希东部沟道两侧陡坡种植油松、沙棘、柠条为主的混交林

C.在泊江海子镇荒漠化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增加植被覆盖率

D.严格控制小煤窑开采,采矿固体废弃物堆弃沟道以降低地表崎岖度

解析 第1题,东胜矿区北部、东部降水较多,以水力侵蚀为主,地形破碎,沟谷发育;西南部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气候干旱,以风力侵蚀为主;中南部位于西部风蚀地貌与东部黄土水蚀地貌的过渡地带,为水力、风力侵蚀过渡区;东胜城区硬化地面多,水力侵蚀微弱。

第2题,在沟道两侧陡坡采取修筑水平沟、鱼鳞坑等防护工程措施以及营建生态林等生物措施,缓坡修建梯田等工程措施及营建经济林等生物措施;荒漠化地区发展灌溉农业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剧荒漠化;固体废弃物堆弃于沟道中会造成矿区水土流失加剧,应找到科学合理的固体废弃物利用途径或堆放场所。

下图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3~4题。

3.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D )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小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4.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C )

A.cB.d

C.eD.f

解析 第3题,d、g分别位于小兴安岭与南岭,是我国林区,且都为湿润地区;a位于塔里木盆地,以沙漠为主,草原仅分布在沙漠边缘地带;f南端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c位于内蒙古高原,植被破坏严重,风沙较大。

第4题,e位于青藏高原,该区域是我国众多河流发源地,而且湖泊广布、沼泽较多,该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目的。

植被地上部分(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被称为植被覆盖度。

图甲示意200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三大统计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图乙示意这种变化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的相关性。

据此回答5~6题。

5.有关图示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2001~2010年内蒙古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B.年均温的变化对内蒙古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大于年降水量的变化

C.森林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大小主要取决于年均温的变化

D.草原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与年均温呈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6.图中曲线a、b、c分别代表( B )

A.森林区、荒漠区、草原区

B.荒漠区、草原区、森林区

C.草原区、森林区、荒漠区

D.草原区、荒漠区、森林区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森林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与年均温的相关性较强,荒漠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强,而草原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主要受降水影响。

第6题,由图可知,植被覆盖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c、b、a。

森林树冠大,在地面垂直投影面积大,草地叶小,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也小,荒漠区植被稀少,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更小。

7.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3)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你赞同哪种观点?

请说明理由。

解析 第

(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亚洲东部强大的冬季风,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吹起大量的沙尘东进南下,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地的阻挡,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黄土高原。

因此在西北风的作用下,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土壤颗粒平均粒径逐渐减小。

(2)题,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并且容易出现暴雨,造成比较大的短时地表径流,而且由于海拔高,地势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加上黄土土质疏松及植被覆盖率低,因此该地区的流水侵蚀作用非常强烈,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赞同或不赞同均可,但是必须言之有理,符合实际,论据和观点对应。

答案 

(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

原因:

该区域(黄土高原)土壤由西北季风堆积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西北季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颗粒平均粒径逐渐减小。

(2)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

(3)观点一:

大力植树造林。

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和半干旱的过渡地带,在地势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

观点二:

不适宜栽培树木。

该地处于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不适合栽培。

课时达标(三十六)(见课时达标P75)

读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次数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回答1~2题。

时间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次)

5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