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078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8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8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8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8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18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18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广西陆川县中学2017年秋季期高二10月月考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规定区域内核对答题题号后对应作答时,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试卷无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为了迎接嫁出去的女儿贾元春回来省亲,贾府要修建一个很大很大的园林。

中国的建筑大部分分为两种,一种反映了儒家文化体制:

对称,通常是一开间、三开间、五开间往两边扩张,然后再重复第一进、第二进、第三进。

我想大家一定听说过类似“正房”、“偏房”这样的名称,上房和偏房本来是建筑的位置,可后来也用来指一夫多妻时代里大太太住的地方和姨太太住的地方,这样一讲大家就可以明白,儒家的建筑里,人的位置与其在伦理里面的地位是相关的。

因此,我们走进一个儒家建筑群,很容易知道主人在哪里,客人在哪里。

②儒家建筑的好处是有规矩,非常工整、有秩序,可是它有一个坏处——非常无趣,都是直线的、对称的、平衡的。

所以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建筑,就是体现老庄思想的建筑园林。

在这些园林建筑当中,所有的线条都变成了曲线。

荣国府、宁国府每一个建筑都是方方正正的,而大观园的线条大都是曲线。

大观园的正门北有一条笔直的路通到正殿,正殿后面就是大观楼。

这个正殿、大观楼是用来迎接贵妃的地方,这条笔直的路一定是她回来时接驾的路,两旁排满了太监、迎接她的宾客。

可是这条大路的两边,有很多小路,绕来绕去,这是游玩的空间。

它展现出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建筑的规则,一个建筑是说在人世间要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矩,另一种是让我们同时又要有休闲和解放的空间,在这种地方你可以走曲线,在里面游玩。

第十七回内容虽然是游园,其实是在利用建筑空间把人带到自然当中去。

③我想有很多朋友一定去过苏州,苏州最有名的就是明清时代留下的园林,像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等。

苏州当时文风很盛,出了很多读书人,他们到北方去做官,最后因为政治上不如意,便回到南方的家乡,经营一片园林。

“拙政园”的“拙政”二字明显表示他不要再谈政治,政治是他一生的噩梦,他的园林风格一定是亲近山水自然,其中没有君臣之类的人间秩序,甚至没有父子这种严格的压迫,而只是个人的一种解放。

④在一次游园中,贾政刚好碰到了宝玉,就想试试宝玉的诗才,让他为园林景象题字。

其实宝玉是因为好朋友秦钟死了,很难过,贾母就让他到花园里去走一走、玩一玩。

有没有发现,花园常常是人们散心、疗伤的地方,因为花园中基本上是山水,是自然。

西方人在现实世界里受伤的时候,常常会求助于宗教,中国则是求助于山水。

所以我们的山水画那么发达,山水诗这么盛行,园林建筑这么发达。

山水是可以帮助人们心灵痊愈的。

譬如苏东坡,他每一次政治失意,都会走向山水。

到了杭州,他在西湖边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他告诉自己,我虽然政治上受挫、失意,可是我在西湖这个地方还可以看到这么好的山水。

他其实在提醒自己,生命不论得意与失意,都可以过得很快乐,不见得得意就忘形,失意就颓丧。

这实际上是讲山水哲学。

(编摘自《蒋勋说红楼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用“正房”“偏房”这样的词来称呼大太太和姨太太,这是因为在展现儒家思想的建筑中,人的位置直接体现了他在道德伦理中的位置。

B.拙政园能名闻天下,妙趣横生,与其建造者政治失意后避谈政事,亲近山水的志

趣有关。

C.贾府为贵妃省亲修筑的大园子十分有趣,适合游玩,突破儒家传统建筑的规则,

处处都体现了精妙的老庄思想。

D.宝玉在十七回逛园子游玩,实际是为排遣内心失去好友秦钟之痛,但这一点他的

父亲贾政并不理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发达的山水诗、盛行的山水画、兴盛的园林建筑使得中国人在心灵受创时往往求

助于自然山水的疗治,而不是求助宗教。

B.在建筑中直线和曲线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儒家建筑思想和道家建筑思想的

差异。

C.苏州一些著名的园林很多是有才情的文人,北上做官后仕途失意,回乡后把才情

寄托于园林山水的产物。

D.东坡吟咏西湖的佳句在深层的意味上说,其实是寄情山水、随遇而安的一种豁达

人生态度的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中儒家和道家的建筑思想截然不同,但是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两种思想

却相辅相成,从社会和自然的不同角度构成完整的人性。

B.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和苏轼一样,都在山

水中忘却了自身的得失与儒家伦理道德的要求。

C.宝玉游园时,一方面他亲近自然,疏解内心;另一方面贾政不断用父亲的威仪压

迫宝玉,这似乎在隐射这个园子同时承载的道家和儒家两种思想。

D.在解脱痛苦上,中国士大夫比西方人更加地珍惜当下的生命,努力在自然山水中

获得解脱,西方人则往往将解脱的希望寄托于来世。

(二)文学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题。

大地

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

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

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

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

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

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

极限在哪里?

在天上。

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

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

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

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

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

“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

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

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

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

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

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

“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

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

我经常犯这样的错。

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

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

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

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

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

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

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

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

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

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

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

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

“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

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

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

青和黄。

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

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

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

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

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

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⑥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

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

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

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

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

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

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⑦还有气味。

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

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

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

“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

”这句话说得好。

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

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⑨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

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等复杂感情。

B.第

(1)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作铺垫。

C.第(4)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过程。

D.第(4)(5)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欢”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

E.第(8)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5.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

(2)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6.这是一篇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散文,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探究本文的抒情特色。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丁西林:

君子不器

丁西林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又是出色的剧作家。

一生共创作了8部独幕剧、9部多幕剧,其独幕剧的创作堪称典范。

他出现在中国现代喜剧的肇始期,初试戏剧之笔,就表现出了一种艺术上的成熟,显出“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

1914年负笈英国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1919年获理科硕士学位。

学成归国后,受聘入北京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学教授兼任理预科主任。

后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他极力延聘优秀人才,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

他大力提倡实验工作,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

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

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近十年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年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的物理研究所所长。

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必须从国外购进。

他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至抗战前,已建立一批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他任所长期间,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功绩斐然,深得中研院长蔡元培先生的器重和所内人员的尊敬。

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留英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名著。

归国后业余从事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

作于1923年的处女作《一只马蜂》主旨在于批判守旧思想、宣扬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

但和当时流行的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的“问题剧”不同的是,没有常见的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客的敌我,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表现主题,让人物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