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到六年级说课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997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7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到六年级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到六年级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到六年级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到六年级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到六年级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到六年级说课稿.docx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到六年级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到六年级说课稿.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到六年级说课稿.docx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到六年级说课稿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

《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

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

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学校到电影院的路程到底有多长?

你有没有办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

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

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

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

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

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3)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千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ई)米

  想:

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

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

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学生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

不同在哪里?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小结:

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还有哪些问题?

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三、巩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

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ई)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电影相距38()

  (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

(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

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安排这道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

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5个例子)。

  (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板书设计:

  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吨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一课时。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

通过本课题教学,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别的知识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排、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1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概念。

知道1吨=1000千克。

并能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由于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往往只是眼见,却未必有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学重点是建立1吨的概念,难点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分4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水果贸易市场的画面。

“一个苹果重450————,一箱苹果重15————-(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估计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中这一车苹果的质量为3————。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2)、从实物中认识吨。

(幻灯片展示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两幅画)

  教师引导学生:

图上的吨或t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吨”的概念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4)、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数量上初步感知吨的重量,并反馈有多少同学已经知道“吨”。

并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随时发现数学。

2、实物体验,联系生活

    本环节逐步由抽象到具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认识,拓展思维,以直观形象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所表示的数量是非常重的,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1)、出示实物:

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个5千克的铅球

教师请学生抬大米,掂铅球。

引导学生:

1吨的重量要几袋这样的大米啊?

20袋这样的大米你们还抬得动吗?

铅球同上过程

(2)、同桌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引导:

1吨的重量相当于几个我们这样的同学ଟ

(3)、联系生活举例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把吨这个重量单位用于生活,强化吨的概念的构建。

3,单位化聚,练习巩固

(1)、出示例题:

5吨=(  )千克      5吨680千克=(  )千克

              2000千克=(  )吨  2450千克=(  )吨(  )千克

(2)、开放题: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主要有什么收获?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

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

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学法

  三、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

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