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题速递精校解析word版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四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docx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word版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四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题速递精校解析word版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四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word版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四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
2018届高三年第2次四校联考
文综试卷
第Ⅰ卷(共1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
据此可知,孔子
A.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答案】A
【解析】“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说明孔子提礼的目的是符合社会时代的需要,A正确;礼的目的是恢复周礼,B错误;礼是提倡等级制度,C错误;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不相同,D错误。
2.下表是《汉书》中对当时医学发展状况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当时
史料
出处
汉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已有“本草待诏”的职位
《汉书·郊祀志》
元始五年(公元5年)曾“征求……本草等教授者来京师”
《汉书·平帝纪》
楼护少年时候“诵读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
《汉书·楼护传》
A.儒家经典为医学提供知识基础
B.《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条件成熟
C.政府设有专门机构研究药物学
D.民间钻研医术的氛围非常浓厚
【答案】C
【解析】从表格中给的这些史料如“本草待诏”“本草等教授来京”以及民间百姓自小学习医术等等可以得知,西汉时期政府有专门机构研究药物学,也符合历史事实,故C项正确;从表格中不能直接得出“儒家经典为医学提供知识基础”这一结论,尽管中国古代医学与儒家经典关系密切,但是表格中并没有提到儒家经典的信息,故A项排除;《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而《汉书》是记载西汉历史的史籍,从时间上来说,不可能在西汉就会得出东汉医术成书条件成书。
而张仲景做《伤寒杂病论》是有感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民流离之苦而做,其成书条件固然有西汉时期医学的发展,但是该书在西汉的成书条件尚不成熟,故B项排除;“民间钻研医术的氛围非常浓厚”属于主观臆断,从表格中楼护的例子不能得出民间百姓普遍钻研医术的结论。
3.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仅保持了政府官员的皇家仆从性质,更把它正规化、政权化。
这主要体现出
A.宗法制度逐渐完善
B.权力中枢决策的规范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家国一体政治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不仅保持了政府官员的皇家仆从性质,更把它正规化、政权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官员身份的双重性体现了家国一体政治的发展,故D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权力中枢决策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保持了政府官员的皇家仆从性质”,学生应该认识到政府官员本身体现了国家政府的职能,皇家仆从则体现了皇帝家族的服务功能,据此即可得出家国一体的结论。
4.明代以后,陕西各地县志对城乡庙会的记载多附于“市集”之后。
以下是根据资料整理的《清末大荔县城乡庙会分月统计》表。
这反映出城乡商业
A.注重保障农时
B.以季度为周期
C.受到时间限制
D.以农业为基础
【答案】A
【名师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曲线图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看出农忙时期庙会天数较少,说明注重保障农时。
5.鸦片战争后的《道光洋舰征抚记》等史著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遂北犯定海。
当代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中英军事实力、军事行动后,认为“英军有着制胜的武力,绝非害怕林的武备”。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时人记载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
B.历史原因的探讨很难有定论
C.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了历史研究要相互印证,即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记载属于二手史料不一定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历史原因的探讨并非很难有定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也不一定愈客观,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下表是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分布情况统计数据
职业
所占比重
职业
所占比重
注释
农业
0.1%
交通运输
1.25%
专门事业:
工程师、科学家、律师、医生、记者、作家、会计等;杂类:
传统服务行业(小商贩、洗衣、帮佣、理发等)和少量游民及帮会成员。
工业
18.3%
政府市政机关
0.7%
现代商业
16.4%
演员、运动员
0.3%
专门事业
1.3%
杂类
55.3%
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上海教育发展推动华人素质提高
B.租界内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
C.上海地区的农业经济走向衰退
D.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出现工程师、科学家、律师等专门事业的人,体现了华人从事职业的知识含量增加;开始出现演员、运动员等新生职业;工业人口与现代商业人口的比例有大幅度增加;越来越多的华人进入租界政府供职。
除洋行雇员、钱庄助理等职业,大部分职业的文化要求较低,A项错误,排除;在租界政府供职的华人是为殖民当局服务的,不能说明政治权利得到保障,B项错误,排除;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下降,与经济结构变化有关,不一定就是农业经济走向衰退,C项错误,排除;职业结构的多元化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因此选D。
7.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华北八路军与敌人战斗一千五百余次,毙敌五万多人,牵制敌人兵力三十万以上。
八路军迅速发展到十五万多人,新四军发展到二万五千人。
这说明
A.全面抗战路线取得重大成果
B.华北侵华日军遭受空前重创
C.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日的主力
D.国共合作推动相持阶段到来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抗战防御阶段,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展开广泛的人民战争,发动起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创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在防御阶段,中国的华北、华中等大片国土和华南的一些战略要地落入敌手,日本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力,故C项错误;中共领导的全面抗战路线取得的重大成就,成为抗战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转变的一个重要条件,故D项排除。
点睛:
关键时间点“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结合时间点和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即可。
8.1985年,我国政府规定:
完全放弃了除粮、棉之外所有农产品的计划控制,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减低对粮食生产的计划控制程度,政府计划收购的粮食降至约占全部商品粮的一半左右。
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改革明确市场化方向
B.生产者取得了经营自主权
C.经济体制改革迈人新阶段
D.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
【答案】B
【解析】题干信息中描述的是1985年我国农业政策的进一步重大调整,继70年代末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80年代中期材料中的现象,表明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迈入新阶段,它表明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故C项正确;市场化方向的明确是在1992年之后,从题干可知,政府仍然控制着粮棉,只是减少程度,但并不是完全放开,这说明8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出于计划和市场双轨体制下,我国仍然在提“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化的方向并没有明确,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就表明了农民已经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并不是始于1985年,故B项错误;题干并没有说农产品的流通体制问题,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加快是90年代才开始的现象,故D项错误。
9.古罗马法学家谈到立法原则时说:
“因为“恶法非法”,所以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
”这体现出罗马法
A.维护法律的权威
B.始终保持正确性
C.强调自然法原则
D.维护社会的稳定
【答案】C
【解析】自然法属于法律理念,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正是自然法体现,C正确;A和B不是材料体现出主旨;维护社会的稳定不符合自然法理念,D错误。
10.1876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法国总统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感,在这一点上法国与其邻国——德意志帝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
A.善于兼采他国的优秀成果
B.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
C.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
D.缺乏对总统权力的监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876年的法国总统。
可知此题主要考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宪法被称为“一票共和”,体现了共和派与保皇党人之间的妥协。
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法国从1789年大革命到1875年最终确立共和体制,共和与专制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A、B、D三项都没有体现法国政体的特征,错误。
11.下表是英国出口值(单位:
百万镑)
年份
纺织品
有机铁、废铁(包括机器)
煤
1865—1870
54.2
26.3
5.4
1886—1888
59.5
35.3
10.4
1895—1897
55.9
37.9
15.8
1907—1909
87.6
76.5
40.3
从表中能得出的信息是
A.英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优势
B.自由贸易促使英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C.欧洲国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扩大
D.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贸易的领先地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英国纺织业是否在国际市场保持优势,必须通过与其他国家纺织业做比较,表格未体现,故A项错误;表格中有机铁、废铁、煤的出口值在持续快速增长,而纺织业却长时间内增长不太明显,证明产业结构有所变化,故B项正确;题干中英国出口对象不明确,不能判定为欧洲,其次,作为消费资料的纺织品出口值增长,不及有机铁、废铁、煤的增长,故C项错误;同样,没有与别国的比较,也不能断定英国丧失世界贸易的领先地位,而且与所学知识也不符,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12.下面是一幅有关美苏关系的漫画《能孵出真诚吗?
》漫画中,一只和平鸽正在孵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头部,下面铺着“访问美国”的稻草。
此漫画
A.揭露了苏联争夺霸权的野心
B.反映了国际局势已有所缓和
C.说明美苏两极冷战对峙加剧
D.反映对美国和平诚意的质疑
【答案】B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初沿袭明制,国子监为中央最高学府。
平时所习课程,为《四书》《五经》等。
每月有月课一次,三月有季考一次。
课考题,皆用《四书五经》文与诏、诰、表、策、论、判。
考试成绩,清初首用积分法。
各省的府州县郡都设立有官学,府有教授,州有学正,县有教谕旨,并各有训导为福。
从嘉庆道光以后,太学乃衰。
正轨的现代型学校,始于1898年京师大学堂。
后经戊戌政变、拳匪之乱,使教育革新计划一度中断。
后成立学部,乃订立新学制,于全国普设现代式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始,正式裁国子监、停科举,而以京师大学堂代“太学”、“现代教育”代“旧式教育”矣。
——摘编自陈致平《中华通史•清史后编》
材料二中世纪的英国,教育机构几乎全部掌控在基督教会的手中,教会将教育看成是其传播宗教思想和培养信使的重要手段。
15世纪起,英国出现延续半个世纪的办学热,主教、显贵、乡绅、城镇商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建立学校。
这些学校除了培养神职人员、高官等社会精英外,还增加了培养自由职业者、工匠等大众教育。
1546年,亨利八世在剑桥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除神学以外,都是直接与社会事务相关的科目如医学、民法等。
1575年到1663年间,英国大学中新增的教授席位绝大部分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
18世纪初,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
——据《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旧式教育”的特点,分析近代以来“现代教育”取代“旧式教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世纪相比,15﹣18世纪英国教育的发展变化,分析其影响。
【答案】
(1)特点:
①沿袭传统,创新少;②重儒家经典;
③形成了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教育体系;
④学校教育与科举取士紧密结合。
原因:
①“旧式教育”束缚人们的思想,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与选拔的需要;
②西学东渐,近代新式学堂的创办;③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④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推动;⑤科举制被废除;
⑥近代工商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变化:
①教育逐渐摆脱教会、贵族的控制,走向世俗化、大众化;
②重视实用课程、自然科学课程,学术研究。
影响:
①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
②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推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为工业革命在英国产生奠定了基础。
【解析】
(1)特点,根据“清初沿袭明制,国子监为中央最高学府。
平时所习课程,为《四书》《五经》等”“各省的府州县郡都设立有官学”“课考题,皆用《四书五经》文”概括即可;原因,根据材料前部分所习课程和考试方式,“戊戌政变、拳匪之乱”“正式裁国子监、停科举”,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归纳答案。
(2)第一小问,根据“中世纪的英国,教育机构几乎全部掌控在基督教会的手中”“主教、显贵、乡绅、城镇商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建立学校……还增加了培养自由职业者、工匠等大众教育”得出:
教育逐渐摆脱教会、贵族的控制,走向世俗化、大众化;根据“除神学以外,都直接与杜会事务相关的科目如医学、民法等。
……英国大学中新增的教授席位绝大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
18世纪初,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
”概括出:
重视实用课程、自然科学课程,学术研究;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变化”归纳影响,在联系以后开展的工业革命组织答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简表
发展阶段
筑路总里程(公里)
综合统计
大事记
肇兴(1876—1894)
473.4,其中官办占69.3%
全国总里程2.3万公里,计0.23公里/百平方公里,东北和沿海地区占比94%。
钢轨型号200多种,机车型号120多种,32%的车站无信号设备,货车平均载重800多吨。
1880年,第一家铁路工厂胥各庄机修厂诞生。
第一次筑路高潮
(1895—1911)
9200,其中借外资或列强直接修建占83.5%
1909年,近代中国第一条自建的干线铁路京张铁路建成。
从低谷走向高峰
(1912—1937)
11000,在已建成的铁路中列强直接或控制经营占86.7%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进入高潮。
——摘编自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
从上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
铁路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展开。
阐述:
①铁路工业是近代工业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加强了地区的联系,加速了商品流通,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兴起和发展。
②同时铁路工业的发展还推进了新兴社会力量壮大、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结论:
铁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助推器,有力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整体评价: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示例二:
论题:
铁路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助推器。
阐述:
①近代铁路在中国的出现是随着西方侵略而来的,中国近代的铁路多是列强投资修筑,为其直接或间接控制。
而且列强还控制着铁路沿线的采矿、行政管理等权立。
②筑路权是列强在中国争夺的主要目标。
铁路成为列强在近代中国掠夺资源、扩张势力的主要工具。
结论:
近代中国铁路的出现和发展,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
(整体评价: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示例三: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呈现阶段性的特征。
示例四: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
示例五: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具有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不均匀的特点。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论题”从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主要特征、特征的成因及近代铁路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提取信息,一定要清晰完整,如:
近代铁路发展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铁路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展开等。
“阐述”,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注意运用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如近代铁路是如何推动中古半殖民半封建进程的;近代铁路是如何助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
请考生从45、46、47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玄宗即位后社会弊病遍野,决心改革。
开元二年(714)六、七月间,玄宗解除了诸王的兵权。
玄宗规定出为刺史的诸王,“令到官但领大纲,自余州务,皆委上佐主之。
”还规定“宗王以下每季二人入朝,周而复始”,使诸王不能同时留居京城。
开元三年玄宗明确宣布:
“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经过一番整顿,“大革其滥,十去其九”,并重用了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为宰弼,协助治理国事。
开元二年在文水东北开甘泉渠、荡沙渠、灵长渠,引文谷水溉田数千顷。
开元四年(716)河修渠河塘、孤山陂,溉田三千顷。
开元中,彭山开通济大堰一,小堰十,溉田一千六百顷。
为了把人力更好地集中到农业生产中去,开元二年下诏:
“天下毋得更采珠玉、织锦等物。
”对于违令者处以杖罚。
为了禁止社会上的奢靡之风,他还把乘舆服御、金银器物销毁,并把珠玉、锦绣焚于殿前,规定后妃以下不得服用珠玉锦绣。
唐人郑棨说:
“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玄宗改革的意义。
【答案】
(1)措施:
①限制诸王权力,严禁朝臣交结诸王;②整顿吏治,选贤任能;
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④禁止社会奢靡之风。
(2)意义:
①消除了动乱隐患,有利于巩固和稳定政权;
②使朝廷官吏清明,加强了统治;
③促进了农业生产;
④增强了国力,开创了开元盛世。
【解析】
(1)本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玄宗解除了诸王的兵权”、“规定宗王以下每季二人入朝,周而复始,使诸王不能同时留居京城”可以得出限制诸王权力,严禁朝臣交结诸王;“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经过一番整顿,大革其滥,十去其九,并重用了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为宰弼,协助治理国事”可以得出整饬吏治,选贤任能;“在文水东北开甘泉渠、荡沙渠、灵长渠,引文谷水溉田数千顷.开元四年(716)河修渠河塘、孤山陂,溉田三千顷.开元中,彭山开通济大堰一,小堰十,溉田一千六百顷”可以得出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为了禁止社会上的奢靡之风,他还把乘舆服御、金银器物销毁,并把珠玉、锦绣焚于殿前,规定后妃以下不得服用珠玉锦绣”可以得出禁绝奢靡之风.
(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结合第一问的措施和所学可知,意义是消除了动乱隐患,有利于巩固和稳定政权;使朝廷官吏清明,加强了统治;促进了农业生产;增强了国力,开创了开元盛世.
16.【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在获悉英法苏正在酝酿军事谈判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于1939年8月3日向苏联驻德临时代办声明,苏德之间在黑海到波罗的海的整个地区没有不可解决的问题,建议两国就所有这些问题达成协议。
英法苏军事谈判开始后,德国更加急迫地希望与苏联达成协议。
8月23日,里宾特洛甫抵达莫斯科,随即与斯大林、莫洛托夫举行会谈。
当晚,两国政府签订了为期十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条约签订以后,德国得以按既定计划发动对波兰的进攻,并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苏德战争爆发后,条约自动废除了,但条约的影响却延续了几十年。
在建立“东方”战线时,苏联占领的其它国家也当然地“永久”属于苏联的领土。
正是这些领土问题给苏联留下了无穷的后患,成为苏联民族矛盾的一个焦点,终于在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掀起独立浪潮,紧接着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加盟国纷纷独立。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篇》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不利影响。
【答案】
(1)背景:
①英法推行绥靖政策;②《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③英法苏军事谈判陷入僵局;④德国外交的主动出击。
(2)不利影响:
①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②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③造成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损失;
④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之一。
【解析】
(1)依据材料“苏德之间在黑海到波罗的海的整个地区没有不可解决的问题,建议两国就所有这些问题达成协议。
英法苏军事谈判开始后,德国更加急迫地希望与苏联达成协议”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的签署以及英法苏军事谈判陷入僵局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以及造成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损失角度思考回答。
17.【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
盛宣怀涉足“洋务”,毕生的追求是“办大事”,“做高官”。
李鸿章对其野心看得很清楚。
他对亲信说:
“盛杏荪机智敏达,而乏毅力,其条陈固欲办大事、兼作高官。
”“挟官以凌商,挟商已蒙官”,上下其手,左右开弓,是盛宣怀大做“无本生涯”,最终成为清末首富的不二法门。
当时清政府财力不济,开办“求富”企业颇多困难,可又不得不办,故采用“招商集资”、“官督商办”的权宜方式。
盛宣怀明确提出,举办“求富”企业,“唯有援照轮船招商局官督商办之一法,商集其资,民鸠其工,官总其成”。
但企业大权,有官方督办掌管,不能完全由股权说了算。
在盛氏的“督办”之下,经营顺手则分享巨利,甚至巧夺豪取,企业亏损则推卸,巧语趋避。
但是,纵观盛宣怀一生,他只能操办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垄断性产业,如轮运、电报、铁路、银行、钢轨专卖。
他对市场化程度深、竞争激烈的产业则屡战屡败,无一成功,如矿务、棉纺织业等。
——摘编自卢伯炜《盛宣怀与轮船招商局的改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督办洋务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盛宣怀。
【答案】
(1)背景:
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清政府内部腐化,摇摇欲坠;④买办的支持。
(2)评价:
①主张的官督商办模式开创了近代股份公司的雏形;
②推动了洋务民用企业的开办和发展;
③增强了清政府抵御外敌的力量;
④过分强调国家垄断,忽视市场规律,导致洋务企业后期发展艰难,甚至破产
【解析】第
(1)问,结合所学洋务的政治背景可答出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另据材料中“招商集资、官督商办”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出三点即可。
第
(2)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作答,积极可从他主张民用企业入手作答,消极可据材料中“他只能操办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垄断性产业,如轮运、电报、铁路、银行、钢轨专卖。
他对市场化程度深、竞争激烈的产业则屡战屡败”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