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911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1.docx

《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1.docx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1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

(1)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

文化常识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连中三元”指的是三级考试都获得第一名。

B.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文中以孩子若瑟夫的视角展现了现实社会中金钱对人际关系和人性的扭曲,强化了小说的批判性。

C. “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申时”都是用地支记时,“申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

D. 根据议论的方式,议论文分为立论和驳论,《敬业和乐业》属于驳论文,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则属于立论文。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有误,《敬业和乐业》属于立论文,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则属于驳论文。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相关的文化常识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及名著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词又称长短句,源于唐,盛于宋。

词有婉约、豪放之分,豪放词创于苏轼,到辛弃疾发扬光大。

B.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其中十二地支不仅对应了十二生肖,也与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对应。

《智取生辰纲》中说“辰牌起身”,“辰牌”对应的是上午七时到九时的时间。

C. 《水浒传》中,劫取生辰纲之事败露后,晁盖等人投奔梁山,梁山大头领王伦不肯接纳,这让林冲十分气愤,他火并王伦,尊晁盖为山寨之主。

D.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散文。

【答案】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社戏》是小说,不是《朝花夕拾》里面的文章。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的积累。

文学和文化常识是考试中常会考到的知识,中考文学常识试题在题型上主要有:

①选择题:

选出所列作家均为同一朝代的一项;选出作品、年代及作者搭配有误的一项;选出名著中人物与故事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选出作家作品、年代及作品人物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文体知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作家作品及作品人物表述正确的一项;选出对文化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

②填空题:

作家作品、作家流派及作品人物填空;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③简答题:

结合某一诗人有关诗句对其诗歌创作进行简要评价等。

3.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冰心、泰戈尔、普希金都是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分别有《繁星》《吉檀迦利》《自由颂》。

B. 《范进中举》《变色龙》都运用了讽刺笔法,揭露虚伪,鞭挞丑恶。

C.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分别纪念的是屈原、范仲淹、文天祥。

D. 古诗文中,伛偻、垂髫代指老人,提携、黄发代指小孩,烽火、烽烟、干戈代指战争。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有误,伛偻、黄发代指老人,提携、垂髫代指小孩。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4.下刚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

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 “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 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的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 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

寒食节的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答案】C

【解析】【分析】A.“吃汤圆”是正月十五的习俗,八月十五的习俗是吃月饼。

B.喝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习俗。

C.说法正确。

D.中秋节的亲人团聚与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垂髫、弱冠、束发、而立、花甲、知命、古稀等;对官职的升迁也有特定称谓,“谪”“左迁”“放”属于降低官职。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河”指“黄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中“岱宗”指“泰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三秦”指“关中地区”。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D.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既是“三词客”之一,又是“四大家”成员,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调歌头》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答案】B

【解析】【分析】A.从小到大依次是:

垂髫(童年)、束发(男子十五岁)、而立(三十),知命(五十)、花甲(六十)、古稀(七十)。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是辛弃疾。

B项正确,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6.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语》。

B. 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

“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老”。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有误,年龄的称谓:

垂髫:

三四岁八九岁;“始龀”,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总角:

八九岁十三四岁;豆蔻:

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

20岁;而立:

30岁;不惑:

40岁;知天命:

50岁;花甲:

60岁;古稀:

70岁;耄耋:

80岁、90岁;期颐:

100岁。

所以从小到大的排列应该是:

“始龀”、“弱冠”、“而立”、“不惑”、“耄老”。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字形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C. 对联又称桃符、楹联、对子等,张贴的方式是:

人朝门立,右手为上联,左手为下联。

D. 我国古代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

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三十岁称“而立”,四十岁称“知命”。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D.有误,“不惑”代称四十岁;“天命”代称五十岁。

故答案为:

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作品《童年》中,外祖母、小茨冈、格里戈里等人,都曾经给予阿廖沙力量和支持,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常用“赋”“比”“兴”,句式上常用四言短句。

C. 清代吴敬梓笔下的范进、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作为读书人,虽然他们最终的命运不同,但这两个人物形象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D. 我国戏曲剧中人物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

我国古代的年龄也有特定的称谓:

总角和垂髫代指童年,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答案】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时期”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

故答案为:

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9.文中有许多表称谓的词语,下列对文中各种称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

B. “我小老”是旧时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C. “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谦称,是旧时人们拉关系时的客套语。

D. “生”是旧时对读书人或晚辈的称呼,如“晚生”是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世先生”是敬称。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对称谓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考生要注意对文中称谓的学习,注意区别和理解。

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清科举制度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秀才或监生应考,考中的就是举人。

B. 左迁.贬官,降职。

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后世沿用之。

C. 春社,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拜祭先祖,祈求丰收。

D.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有误;春社,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拜祭灶神,祈求丰收。

D.正确。

故答案为:

C

【点评】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为了区别晚唐诗人杜牧,世称杜甫为“老杜”,杜牧为“小杜”,《泊秦淮》《赤壁》就是“小杜”的诗歌。

B. “世家”是《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陈涉世家》中的陈胜因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

C. 古代用铜壶滴水方法计时,两小时为一个时辰,如辰时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