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8124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爬山虎的脚人教部编版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教学难点:

学会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

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

(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爬山虎的脚,同时学习“虎”字。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思考:

课文写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

(1)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注意“重叠”的“重”是多音字,读作chong;“触着墙”的“着”应读zhuo

(2)识别字型。

(3)联系上文理解词语。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叶子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思考:

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1)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

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2)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自然段

l.出示图片,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

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

每个特点是什么?

(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

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

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

(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2)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全文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八)课外练笔

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附: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0《爬山虎的脚》人教(部编版)

10 爬山虎的脚

导学案设计

课题

爬山虎的脚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连续。

2.学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1.爬山虎的实物,课上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3.查找有关爬山虎的资料和作者叶圣陶的资料。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谜语揭题,交流资料(用时:

5分钟)

1.多媒体课件出示谜语:

是虎不是虎,有脚只会爬,紧贴墙上绿,离墙便枯死。

引导学生思考,猜出谜底。

2.板书课文题目。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3.课件出示叶圣陶的图片,教师提问:

是哪位作家这样善于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

1.仔细读谜语,猜谜底是爬山虎。

2.齐读课文题目。

学生结合图片,交流爬山虎的资料,简单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习性和用途。

3.交流作者叶圣陶的资料,简单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代表作。

  由于爬山虎这种植物比较常见,建议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爬山虎的特点,没有条件观察的可以上网查找资料。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用时:

22分钟)

1.课件出示读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懂的字词。

2.教师重点强调“茎、均匀、重叠”的读音。

3.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虎、叠、茎”。

1.明确学习任务。

自由读课文,再同桌互读,纠错,达到语句通顺。

同时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汇报交流:

(1)读课文,正音。

(2)开火车读词语卡片,熟记字形。

(3)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3.仔细观察字形,认真书写:

“叠”字要注意它的结构比较特殊,而且笔画较多,“虎”字注意书写笔顺。

1.初读课文要让学生带着初读要求自由读,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在书写环节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习得书写的方法,用心观察,发现规律,发现要点。

三、熟读课文,理清顺序(用时:

10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读熟课文。

2.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出要求:

(1)思考: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

(2)完成学生活动卡设计

(一)。

(3)组织学生汇报,解决组内没解决的问题。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以轮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读课文,达到熟练、流利的程度。

2.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

(2)小组内交流,完成学生活动卡设计

(一),明确作者是从“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等方面来写爬山虎的。

(3)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其他组同学帮助解决,最后理出课文的表达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长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1.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如何分工与合作,使学生能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有感情地练习朗读课文,对于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要注意文体的差别。

就本文而言,引导学生语调自然平实即可。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用时:

3分钟)

1.概括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1.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2.熟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畅谈本课的收获并不是没有标准的杂谈,而是要引导学生抓住本课习得的几个关键点,如生字新词,合作学习的方式等。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导入,设疑启思(用时:

6分钟)

1.启发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题目质疑。

1.默读课文,思考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默读课文,提出疑问,引起下文。

  学贵有疑,根据课文题目质疑,就是让学生各自找到自己阅读的突破口,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时:

10分钟)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第2~5自然段。

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它是怎样爬的?

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学生活动卡设计

(二)。

小组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合作完成活动卡设计

(二)。

  学生自学时,教师可提示学生对照问题,找到相关段落仔细阅读,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准确。

三、汇报交流,深入理解(用时:

12分钟)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爬山虎的叶子。

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

(课件出示满墙爬山虎的图片。

2.爬山虎的脚。

(1)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

是什么样的?

(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的词可以改变位置吗?

为什么?

(3)触着墙的和没触着墙的脚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活动卡设计汇报学习收获:

1.

(1)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空隙”等词语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体会观察的重要和用词的准确。

(2)看图片,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再次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的美。

2.

(1)重点抓住“茎上长叶柄的地方……也是嫩红的”这句话,边读边想象爬山虎的脚。

观察教师提供的爬山虎实物,直观理解:

叶、叶柄、反面、细丝样的脚。

动笔画一画,进一步感知它的样子。

(2)到黑板上用手模仿爬山虎爬的动作。

自由读第4自然段,体会“触、巴、拉、贴”几个动词用得准确。

(3)用手演示爬山虎脚的变化。

体会爬山虎的生长与墙的密切关系。

1.首先要读懂作者描写的妙处,比如在写叶子时用词的准确,描述的细致,同时可以反过来思考,这些确切的描述都是在确切地观察的基础上诞生的。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教师应结合课文和实物让学生们观察思考,再用自己的话说出爬山虎是用什么来爬墙和怎么爬的。

然后回顾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来介绍的,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3.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四、回归整体,感悟写法(用时:

12分钟)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样生动?

2.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内容,学写观察日记。

1.讨论问题,进行交流:

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

为了说清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连续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使爬山虎的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把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抄下来。

3.阅读并交流课后“资料袋”内容,激发留心观察生活和事物的兴趣。

学写观察日记,交流明确格式、内容。

  本环节可以让学生学着作者的观察方法用自己的话对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进行描述,并用一段话写下来。

目的是巩固所学的内容,再用所学的方法去实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爬山虎的脚-人教部编版

6爬山虎的脚

学情分析

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他们开始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

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进行复杂的分析,孩子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重点难点】

重点:

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难点:

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

(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

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

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二、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

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介绍)

2.教师参与:

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

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

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

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

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

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检查字词。

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

嫩茎一顺儿漾起波纹

触着墙痕迹蛟龙

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

(3.4.5)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

(叶子)

三、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注意:

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

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

(长大了的叶子)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人注意)

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3.4.5句)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

(学生练读)

(1)指名读。

(学生评议)

(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

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

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

哪个词?

声情并茂。

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

过渡: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

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四、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

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

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

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

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

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

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

(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

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②画“脚”。

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

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

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

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

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小结:

是啊!

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4.组合朗读。

咱们这样来读:

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

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过渡:

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

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那第四自然段呢?

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六、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

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课件出示:

(触)()()()()()

4.学生评议。

方案一:

说得不对

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

变弯

触巴拉贴

方案二:

学生漏掉“变”和“弯”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

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

注意:

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二)看画面配解说

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

(1)放动画。

你们注意了吗?

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

(2)给画面配解说词。

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

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

(试说后指名说)

(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

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

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解决问题

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

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

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

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

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

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

“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

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

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教师板画描述启发: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

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

(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

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七、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

(板书:

萎了牢固)

(二)教师小结:

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八、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

九、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十、作业

背诵三四自然段,仿写一种植物。

 

附:

板书

叶子美:

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爬山虎的脚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

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

萎了牢固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背诵三四自然段,仿写一种植物。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爬山虎的脚。

2.知道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说说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难点:

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用具:

爬山虎实物,ppt课件。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观察对爬山虎的生长地方和叶子都有了很好的理解,我们知道,爬山虎是一种攀缘植物,它有着不依赖任何东西自己就可以爬得很高的本领,其中的秘诀就在于“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我们这一节就好好去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1.认真朗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再认真地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形状:

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

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

  颜色:

嫩红

  出示课前准备的植物爬山虎(学校后面围栏有),给学生仔细地观察一下,拿出课前准备的铅笔白纸,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正确?

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是不是像课文中所描绘的那个样子,再读课文,对照课文内容和自己所画的爬山虎的脚,仔细观察,看画对了没有。

  3.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仔细默读课文,作者运用到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

你能找出这些动词吗?

  触着墙——巴住墙——拉——贴住墙

  (重点理解:

“细丝原先是直的,后来弯曲了”,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所以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更紧。

  让学生理解是怎么爬的,我觉得是一个难点,光靠理解文字可能学生都会不能理解清楚,首先我想用手臂来做实验,随着手指弯曲,胳膊被带动着上升,手臂也就紧贴在墙上了,爬山虎就这样带动嫩茎爬墙的;其次为学生播放flash动画,看看视频中的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思考: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着墙,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对比方法进行学习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

  牢固,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

?

要是?

?

休想?

?

”说明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

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

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细心观察。

(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连续观察:

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六、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