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级上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7673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级上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级上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级上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级上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级上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级上第四单元.doc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级上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级上第四单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级上第四单元.doc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级上第四单元

课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

作者及单位

梁春雷  北林区秦家中学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是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能力的任务。

2.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在上节课学习议论文的基础上,继续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明确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情分析

1.现在教材的编排议论文的比重相对较小,学生对议论文的了解只限于平常教材中的零散内容,缺乏一个整体、集中的认知过程。

 2.教材的课程安排导向直接决定了教师对议论文的教学,初中三年了这是第一个集中安排的议论文单元,在这之前学生对此种文体的认识几乎为零。

正因为如此学生的习作也很难见到议论文的影子,议论文似乎正在逐渐淡出初中的写作范围。

3.本节课在上堂课的基础上,学生已对议论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如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采用自主阅读和互动探究的模式,使课堂力求生动活泼将是一项重要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

过程方法:

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归纳探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

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做一个重视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学习论证方法。

难点:

探究本文论述内容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设计: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四、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五、引申拓展、体验反思

 

 

 

 

 

 

 

 

 

 

 

 

 

 

 

 

 

 

六、作业布置

 

 

根据相关报道: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实际工作却是举步为艰,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从今天学习的课文中找到答案。

 

 

1、“格物致知”的含义

2、丁肇中其人

 

 

 

组织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思考: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

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意义?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有什么弊端?

3、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精神的关键?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聚焦论证方法。

 

 

 

 

 

 

提问: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例子证明吗?

1、讨论:

结合自己经历讲一讲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吗?

2、质疑问难: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

  

 

 

 

 

 

 

 

 

 

 

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

请就此写一篇读后感。

 

二、

1、“格物”:

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

得到知识。

2、丁肇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青少年时期,的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

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三、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2、(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弊端:

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3、现实意义:

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他是否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四、(1、本文题目即是中心论点;开头引用《大学》里的话解释古人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并列举王阳明的事例证明;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以“我”为例。

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

2、举例论证:

举王阳明“格”竹失败;中国学生高分低能;作者的亲身经历。

对比论证:

王阳明“格”竹和通过实验了解竹的性质形成对比等)

五、(1、参考丁肇中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等。

2、结合自己的观察经历即可。

3、可从孔子的地位、影响、主张谈起,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设疑、激发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反馈,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阅读整体把握课文、思考、标注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比分析真正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学习论证方法的特点、作用

 

 

 

 

 

 

 

 

 

 

 

 

联系实际探讨、反思,丰富积累,进一步认识“格”的含义

 

 

 

 

教师引导、互动交流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和重要性

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分成A、B、C、D四个大组(按座次),设组长一名;每大组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小组成员按特长分为朗读、发言、提问、小组长等分工;根据课堂表现教师课后会给各大组一个评定,按档次评为A、B、C、D;各大组长会对本组内各小组有一个档次评定,最后四个大组会按特长评为本节课最佳朗读选手、最佳发言选手。

教学反思

1、本文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这一选题对初中学生来说比较切合实际,因此教读本课时我从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入手,设疑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扣住本文主旨。

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各种问题的提出导入还是按照教师的预定在一步一步推进,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很难说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应教会学生独立分析议论文的能力,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会很容易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本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领悟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理清了行文脉络,掌握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质疑问难,互动交流,激发了学习热情,培养了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都得到了解决,但从学生的讨论中看出学生语言的匮乏,表达的滞涩 。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迫在眉睫,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此方面的训练,力求形成个性、清晰、完整的语言。

多组织朗读、演讲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的机会。

3.本节课以小组形式公开讨论是一次为数不多的尝试,以前总怕这种形式利用不好会扰乱课堂,弄得象一盘散沙。

从本节课来看的确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尽管还不太成熟,也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模式。

4.随着学生以后的学习,对议论文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对于这种文体来说以后的课堂完全可以教给学生去分析、质疑、讨论。

 

--[if!

supportMisalignedColumn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